周恩濤?田光書?劉大治
【摘要】 目的 探討非小細胞肺癌的有效治療方案, 分析非小細胞癌的臨床特點和相關的預后因素, 以期提高臨床療效, 為臨床工作提供依據(jù)。方法 158例非小細胞肺癌患者, 隨機分為對照組與觀察組, 各79例。對照組只行多西他賽加順鉑藥物化療, 觀察組則在前者基礎上行生物免疫療法(DC-CIK)聯(lián)合治療。對兩組患者的治療效果、治療前后患者的體重、睡眠時間、進食情況及心理狀態(tài)等指標進行觀察比較。結果 觀察組總有效率為88.6%, 不良反應發(fā)生率為8.9%;對照組總有效率54.4%, 不良反應發(fā)生率為22.8%, 兩組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治療后各癥狀均少于對照組, 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結論 采用DC-CIK聯(lián)合化療治療非小細胞肺癌比單純藥物化療效果更顯著、安全性更好, 并且能夠明顯改善患者預后情況, 緩解患者痛楚, 提高治療成功率和患者生活質(zhì)量, 延長患者生存期, 值得臨床繼續(xù)推廣。
【關鍵詞】 非小細胞肺癌;生物免疫療法;聯(lián)合化療;預后;臨床效果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6.08.125
肺癌是常見的惡性腫瘤, 多發(fā)于中老年人, 肺癌包括非小細胞癌和小細胞癌[1]。雖然目前臨床上治療方法很多且不斷改進, 但是其死亡率仍然極高, 嚴重威脅到患者的身心健康。本文選擇本院2014年3月~2015年7月接收的158例確診非小細胞肺癌患者作為此次研究對象, 對其中部分患者采取DC-CIK聯(lián)合化療治療并取得了較好的臨床效果。現(xiàn)將此次研究的結果匯報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 1 一般資料 選擇本院2014年3月~2015年7月接收的158例確診為非小細胞癌并接受治療的患者作為此次研究對象, 且所有病例均經(jīng)過檢查符合臨床診斷標準。將患者隨機分成觀察組與對照組, 各79例。觀察組中男43例, 女36例, 年齡34~73歲, 平均年齡(48.3±8.2)歲。對照組中男42例, 女37例, 年齡33 ~72歲, 平均年齡(47.8±8.1)歲。兩組患者性別、年齡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治療方法 對照組患者行化療, 藥物方案:多西他賽75 mg/d;順鉑25 mg /d, 觀察組患者第1天和第2天采外周血細胞培養(yǎng)DC-CIK細胞, 然后配合化療。2周后將培養(yǎng)出的細胞前后2次回輸給患者。兩組患者均治療2個月后進行療效判定。
1. 3 觀察指標及療效判定標準 對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的體重、睡眠時間、進食情況以及心理狀態(tài)進行比較觀察。療效判定按RECIST標準執(zhí)行, 顯效:病情完全緩解;有效:病情部分緩解。無效:病情未緩解甚至加重。總有效率=顯效率+有效率。
1. 4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19.0統(tǒng)計學軟件對數(shù)據(jù)進行統(tǒng)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shù)±標準差( x-±s)表示, 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 結果
2. 1 兩組患者治療效果比較 觀察組顯效34例, 有效36例, 無效9例, 總有效率為88.6%, 不良反應發(fā)生率為8.9%(7/79);對照組顯效18例, 有效25例, 無效36例, 總有效率為54.4%, 不良反應發(fā)生率為22.8%(18/79), 兩組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2. 2 兩組患者治療后情況比較 觀察組焦慮11例(13.9%), 失眠15例(19.0%), 體重下降6例(7.6%), 食欲不振10例(12.7%);對照組焦慮26例(32.9%), 失眠25例(31.6%), 體重下降12例(15.2%), 食欲不振21例(26.6%)。觀察組治療后各癥狀均少于對照組, 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3 討論
肺癌是造成我國人口腫瘤死亡的第一位原因, 盡管個體化治療技術及各種輔助治療手段不斷發(fā)展, 但是非小細胞癌患者預后仍然較差, 通過對本院治療病例回顧性分析得出早發(fā)現(xiàn)、早診斷、早治療明顯影響肺癌患者預后[2]。研究表明, 通過單因素控制分析得出淋巴結轉移數(shù)目對患者預后具有重要影響, 轉移數(shù)越多, 患者的生存率越低, 預后更差, 而胸腔鏡與常規(guī)開胸對患者預后無影響[3]。早發(fā)現(xiàn)、早診斷、及時治療能夠?qū)⒖赡艽嬖诘娘L險和病痛降至最低, 幫助患者達到最好的康復效果。
DC與CIK為腫瘤細胞免疫治療中兩種重要的細胞, DC可對抗原予以識別, 之后將獲得性免疫應答激活, 而CIK可借助細胞毒性作用、分泌細胞因子等途徑將腫瘤細胞殺滅, 將二者聯(lián)合應用可高效滅殺腫瘤細胞?;煘楦鞣N常見腫瘤常用治療方法, 可作為手術輔助治療方法、與放療聯(lián)合應用或單獨應用于多種腫瘤的治療中。目前, 臨床研究人員DC-CIK與化療或放療聯(lián)合療法在肝癌、結直腸癌、血液系統(tǒng)腫瘤及胃癌的臨床治療中均展開了探討, 同時取得了一定效果。本研究探討DC-CIK 配合聯(lián)合化療治療非小細胞肺癌的方法和臨床效果, 結果顯示應用DC-CIK 配合聯(lián)合化療治療非小細胞肺癌的觀察組患者總有效率顯著優(yōu)于對照組, 不良反應發(fā)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 差異均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可知DC-CIK聯(lián)合化療可對非小細胞肺癌發(fā)揮良好的治療效果, 同時可提高臨床治療的安全性。觀察組病情改善效果顯著, 且出現(xiàn)失眠、食欲不振、體重下降以及心情焦慮的例數(shù)明顯低于對照組, 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因此可以得出DC-CIK配合聯(lián)合化療能夠明顯改善患者病情, 增強患者免疫力, 提高患者的生活質(zhì)量。
綜上所述, 采用DC-CIK 配合聯(lián)合化療治療非小細胞肺癌比單純藥物化療效果更顯著、安全性更好, 并且能夠明顯改善患者預后情況, 緩解患者痛楚, 提高治療成功率和患者生活質(zhì)量, 延長患者生存期, 臨床上值得繼續(xù)推廣。
參考文獻
[1] 王長利, 岳東升, 張真發(fā), 等.非小細胞肺癌1638例治療及預后探討.中華外科雜志, 2011, 49(7):618-622.
[2] 盧冰, 歐陽偉煒, 付和宜, 等.同步放化療治療非小細胞肺癌臨床結果.中華放射腫瘤學雜志, 2004, 13(3):177-179.
[3] 熊麗紋, 顧愛琴, 白皓, 等.可手術非小細胞肺癌多學科治療對預后因素的影響.中國癌癥雜志, 2006, 16(3):193-197.
[收稿日期:2015-1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