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文仙
【摘 要】隨著現代信息技術的廣泛應用與發(fā)展,圖書館的服務方式、服務手段與服務環(huán)境都發(fā)生了巨大的變化,在變化過程中,圖書館要緊隨時代發(fā)展,充分利用各種現代化的通訊及網絡工具為讀者提供多樣化的信息服務。本文就現代技術手段在學科服務中的應用,列舉了多種通訊網絡技術給學科服務所帶來的方便與快捷。
【關鍵詞】技術手段;學科服務;應用平臺
隨著互聯網的出現與現代信息技術的廣泛應用,圖書館的服務方式、服務手段與服務環(huán)境也隨之發(fā)生了巨大變化,信息服務突破了讀者必須入館的空間限制、現實館藏的限制、讀者所處地域的限制,使信息服務呈現出網絡化、虛擬化的態(tài)勢。圖書館員除了在館內面對面地為讀者提供服務外,還可以通過各種通訊及網絡的互動方式不分時間、地點的與讀者溝通,為他們提供形態(tài)各異的信息資料,使圖書館在為讀者服務時增加了不少便利而迅捷的方法,這種無處不在、無時不在的服務使圖書館的信息服務能力得到了極大的提高,同時,也為用戶提供學科服務打下了技術基礎,使學科服務擁有了更加多樣的服務手段與方法。
圖書館要想利用現代技術手段來更好地為用戶提供學科服務,必須要更加了解它們的特點及使用方法,只有熟練地掌握了這些技術方法,才能在信息服務中運用自如,達到良好的效果。
1 現代信息技術概述
現代信息技術主要包括計算機技術、通信技術、網絡技術、多媒體技術和數據存貯技術等,其中,計算機技術是進行信息處理、傳輸、存貯所必不可少的核心技術?,F代信息技術在圖書館中的應用,是1954年從美國開始的,NOTS檢索系統(tǒng)的建立,標志著圖書館進入了現代信息技術的新時期,電子化、數字化、網絡化的發(fā)展,使圖書館的館藏結構由物理載體為主向物理館藏、電子館藏、虛擬館藏相結合的方向發(fā)展,從而在根本上推動了圖書館的發(fā)展進程。
2 現代信息技術在學科服務中的重要性
隨著3G技術的廣泛運用,信息傳播介質的改變,移動圖書館作為移動互聯網與圖書館相結合的產物,將隨著3G的普遍應用而深刻地影響傳統(tǒng)圖書館的服務理念、工作實踐與信息獲取,使得現代信息技術手段在信息服務中的重要性日益凸顯。圖書館要想搞好服務就應該緊跟科學技術的發(fā)展,更新傳統(tǒng)觀念,充分利用各種新的技術手段為讀者提供方便快捷的信息服務。在學科服務中,除了圖書館以外的物理空間,館員們還要利用網絡化的虛擬空間,利用各種實用、高效而又迅捷的通訊傳輸工具與方法,隨時隨地的與用戶或某個團體進行溝通交流,無障礙地為他們提供各種信息需求。
當然,運用這種服務還需達到各種要求,才有可能實現,譬如需要具備硬件基礎,達到軟件要求,利用網絡環(huán)境。
3 在現代通訊及網絡環(huán)境下,施行學科服務需要具備的要求
3.1 硬件基礎
現代信息技術的硬件基礎主要指的是各種支持學科化信息資源開發(fā)、技術信息應用的基礎設施。這些基礎設施是收集、分析、整理以及傳播各類信息的物質基礎,是圖書館整個信息化支撐系統(tǒng)中最基本的要素。主要包括以下設施:
3.1.1 各類專用服務器
專用服務器是用來運行圖書館各類運用軟件的系統(tǒng)平臺,它能保證圖書館各系統(tǒng)的正常運作。
3.1.2 計算機、手機等終端設備
現代辦公離不開計算機等終端設備,現代信息技術條件下的學科服務不一定需要館員與讀者面對面地進行問答,也不再受到時間和空間的限制,館員可以隨時隨地通過通訊及網絡設備與讀者進行交互式問答,這就必須為學科館員配備相應的服務設備。
隨著移動通信、移動互聯網技術的不斷發(fā)展,各類移動設備如手機、平板電腦等越來越普及,利用手機通話、短信、微信、QQ、E-mail等方式來為用戶傳遞信息已逐漸成為學科服務的新手段。
3.1.3 圖書館網絡建設
網絡建設主要用來建立和保持圖書館和外部系統(tǒng)之間的信息連接和傳遞,是圖書館信息化建設的核心指標。圖書館的數據源頭多,數據處理工作量大、加工要求嚴格、傳輸要求快速、信息存儲安全性要求高,因而在圖書館中的應用顯得尤為廣泛和關鍵。網絡布局主要包括有線網絡、無線網絡和手機網等。
3.1.4 存儲設備
存儲系統(tǒng)主要實現海量資源的調度、備份、服務、存儲和長期保存的功能。數字圖書館很大一項任務就是利用當今先進的數字化技術,將圖書館館藏信息實現數字化,通過計算機網絡供用戶隨時隨地地查詢,使處在不同地理位置的用戶能夠方便地利用大量的、分散在不同地點的信息資源的全部內容。海量數字資源的加工、組織、服務、管理和保存等各個環(huán)節(jié)都需要大容量、高性能的存儲設備。
3.2 軟件要求
現代信息技術應用的軟件要求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3.2.1 相關軟件系統(tǒng)
有以下幾類:一是操作系統(tǒng)軟件;二是數據庫和網絡管理系統(tǒng)軟件;三是各類應用軟件。
3.2.2 數字化圖書館環(huán)境
當前是傳統(tǒng)圖書館、自動化圖書館和數字圖書館共存互補的時代,信息資源的開發(fā)與利用能力是圖書館信息化的核心內容,也是信息化建設的關鍵環(huán)節(jié)。信息資源的擁有與存取,建設與開發(fā),最直接反映了圖書館的信息處理能力,所以,圖書館建設一個數字化的環(huán)境就顯得尤為重要。
3.2.3 素質良好的學科館員
現代圖書館員特別是學科館員,除了要掌握有關圖書館學專業(yè)知識外,還必須要能熟練地操作計算機,熟悉本館所使用的圖書館管理系統(tǒng),能夠熟練地查詢館內所收藏的資源,包括紙質資源及電子網絡資源。在此基礎上,還需掌握其他學科的一些專業(yè)知識,了解所服務學科的發(fā)展狀況、前沿信息,有提煉知識、挖掘知識的能力,能為專業(yè)人員提供所需的專業(yè)類信息資料,能解答有關學科領域的知識性咨詢,并提供信息綜述、信息代理、信息分析等高層次信息服務。所以,素質良好的學科館員是實施學科服務的必備條件之一。
3.3 網絡環(huán)境
互聯網的迅猛發(fā)展使圖書館也進入了網絡時代。衡量一個圖書館不僅是看它物理上擁有多少文獻,還要看它能為用戶提供多少服務,在多大程度上滿足了用戶的要求。圖書館館藏的概念,不應局限在本館有形的印刷型文獻,還要包括一定時間內網上可訪問的數據庫信息資源。在網絡環(huán)境下,圖書館工作方式與傳統(tǒng)方式截然不同,參考咨詢功能大大增強,文獻資源管理的自動化與網絡化,將使圖書館變被動服務為主動服務,變單一服務為多元、多層次服務,而這種服務需要一個良好的網絡環(huán)境作為支撐。
4 利用通訊設施及網絡環(huán)境,搭建學科服務的應用平臺
學科服務需要搭建一個功能豐富的交流平臺,可依據學科服務的宗旨、目的、流程和范圍來構建,集資源推送、交流互動為一體。通過使用學科Blog、E-mail、QQ、手機微信群等交流工具,保證館員與用戶、學科服務團隊內部,用戶與用戶之間的互動和合作,保持信息的暢通和流動,增進相互之間的了解,提高學科服務的針對性和目的性。
下面以學科信息交流為目的,介紹幾種較流行的交流、推送平臺:
4.1 騰訊QQ群
QQ是國內最普及的網絡即時交流工具,絕大部分用戶都有,QQ群還具備“公告欄、資源共享、群組討論、在線聊天”等交流互動平臺所需要的基本核心功能。為了給用戶提供不受時間和空間限制的學科服務。學科館員要建立一個學科QQ群,利用QQ群的功能,建立學科服務團隊與各部院之間的服務虛擬空間,利用這種空間讓大家進行交流互動。
4.2 E-mail(電子郵件)
電子郵件是一種用電子手段提供信息交換的通信方式,是互聯網應用最廣的服務。通過網絡的電子郵件系統(tǒng),用戶可以以非常低廉的價格(不管發(fā)送到哪里,都只需負擔網費)、非??焖俚姆绞剑◣酌腌娭畠瓤梢园l(fā)送到世界上任何指定的目的地),與世界上任何一個角落的網絡用戶聯系,極大地方便了人與人之間的溝通與交流,促進了社會的發(fā)展。在學科服務中,館員可以通過E-mail為用戶推送各種他們所需的信息資料。
4.3 ICQ:即“I SEEK YOU(我找你)”的意思。
是一款即時通訊軟件。支持在Internet上聊天、發(fā)送消息和文件等。除了常用的聊天功能以外,ICQ還提供了文件傳輸、語音聊天、視頻聊天、聯系人管理、文件共享等功能。在學科服務中,館員可以通過這款軟件與用戶實時互動,探討各種問題,隨時傳輸資料,并與同學科的教師分享。
4.4 圖書館博客平臺
圖書館博客旨在推介圖書館的各類服務,推薦針對各學科購買的最新資料,梳理與各專業(yè)相關的各種資源,它以學科館員為核心,多角度、深層次揭示學科相關資源。在學科服務中,可以構建學科館員和學科用戶的溝通交流平臺,并能夠收納很多業(yè)界專家的專業(yè)文章,能夠讓大家實時參與評論,實現更高程度的互動。
4.5 手機通迅和手機短信
手機是一種非常方便快捷的通迅工具,可以即時通迅或編輯短信。在學科服務中,館員可以與所服務的對象直接交流或發(fā)送并接收文字信息。如利用手機的短信功能,館員可以發(fā)送信息征詢用戶的需求并告知用戶所需信息資料的收集情況,實時交流互動。
4.6 學科微信
微信是騰訊公司推出的,提供即時通訊服務的免費聊天軟件,是一種更快速的即時通訊工具,具有零資費、跨平臺溝通、顯示實時輸入狀態(tài)等功能,與傳統(tǒng)的短信溝通方式相比,更靈活、智能,且節(jié)省資費。用戶可以通過手機、平板、網頁快速發(fā)送語音、視頻、圖片和文字。在學科服務中也可以象建立QQ群一樣建立學科微信群,讓大家都可以通過這個平臺更方便即時地交流。
4.7 學科微博
微博(Weibo),微型博客(MicroBlog)的簡稱,即一句話博客,是一種通過關注機制分享簡短實時信息的廣播式的社交網絡平臺。以140字(包括標點符號)的文字更新信息,并實現即時分享,注重時效性和隨意性,更能表達出每時每刻的思想和最新動態(tài)。在學科服務中,它更適合學科成員之間發(fā)表自己當時的所思所想,能夠直接、快速地了解每個人的想法。
學科館員在服務中除了要利用各種可用的交流、推送工具為用戶推介館藏資源和各項服務,還應隨時關注本領域內的最新研究進展,了解學術前沿動態(tài),發(fā)布相關會議信息,整理羅列有關學科的國內外資源和相關網站,為用戶們提供最新的成果、項目、最具影響的機構、作者和論文等信息,并定時推薦給相關人員,拓展他們的信息獲取途徑。
總之,在學科服務中,學科館員要不斷探索信息服務的各種技術手段和可行方法,篩選各種便利、迅捷的交流方式,充分地把圖書館的館藏資源合理地利用起來,推薦出去,盡可能發(fā)揮館員信息導航的特長,使圖書館所提供的學科服務無處不在,無時不在。這樣,才能最大限度地提高圖書館為讀者提供信息服務的能力,并使圖書館作為信息資源庫的功能更加凸顯。
【參考文獻】
[1]羅秀娟,張志美.面向重點課題組的嵌入式學科服務實踐研究[J].圖書館,2014(3),139-140、143.
[2]孫翌.學科化服務技術與應用[M].上海: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2013.
[3]http://baike.sogou.com/v46399.htm[OL].
[責任編輯:王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