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 冰
(福建船政交通職業(yè)學院 思想政治理論課教研部,福建 福州350007)
?
現(xiàn)代性境遇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話語建構的思考
江冰
(福建船政交通職業(yè)學院 思想政治理論課教研部,福建 福州350007)
[摘要]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話語的建構是增強教學實效性,實現(xiàn)內化于心、外化于行、教化于眾教學目標的內在要求,也是當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改革的基本議題。通過分析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話語體系的基本要素,本文指出在現(xiàn)代性境遇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話語的梗阻,并提出具體的教學話語建構路徑,以圖建構接地氣、尚人文、貼實際的教學“新”話語。
[關鍵詞]現(xiàn)代性;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話語;建構
2015年1月19日,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fā)《加強和改進新形勢下高校宣傳思想工作》,指出:“加強高校思想理論建設,加強具有中國特色、時代特征的高校哲學社會科學學術理論體系和學術話語體系建設,進一步增強理論認同、政治認同、情感認同,不斷激發(fā)廣大師生投身改革開放事業(yè)的巨大熱情,凝心聚力共筑中國夢。”由此可見,建構符合高校實際情況、學生思想實際的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話語,以增強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學實效性是形勢使然。然而,在現(xiàn)代性的社會境遇下,如何實現(xiàn)教學話語與現(xiàn)代社會的對接,使學生樂于接受、善于踐行,是當前教學話語建構必須解決的現(xiàn)實難題。
一、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話語體系的基本要素
思想政治理論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以人為工作對象,以教學話語為工作中介。話語內容、話語方式、話語效果等因素直接決定著教學目標的實現(xiàn),因此可以說,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話語是一個以話語權獲取為標志的復雜體系。
首先,話語內容是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話語建構的基礎,解決“說什么”的問題,主要由教材決定。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話語內容偏重于社會價值的顯性化。為了實現(xiàn)其“社會本位”價值目標,將“受教育者形成符合一定社會所要求的思想品德”作為教育目標,遵循“人的發(fā)展為社會服務并歸結為一種政治服務”的話語邏輯,要求受教育者生成社會所認可和要求的社會行為?!吧鐣疚弧苯虒W話語的價值關照,是思想政治教育特殊政治功能的顯現(xiàn),為社會發(fā)展注入正能量。[1]然在此過程中,一些教育主導者忽視對教材內容的提煉,忽視對話語內容進行選擇和包裝,致使思想政治理論課演變成一種照本宣科式的話語宣傳,缺少話語議題,殊不知話語議題正是思想政治理論課話語內容的靈魂所在。
話語議題是對問題的價值關照。馬克思說:“問題就是公開的、無畏的、左右一切個人的時代聲音。問題就是時代的口號,是它表現(xiàn)自己精神狀態(tài)的最實際的呼聲?!彼枷胝卫碚撜n要成為“時代之音”,“抓什么樣的問題”是關鍵,并直接決定著思想政治理論課的課程質量。話語議題必須體現(xiàn)時代性、社會性和現(xiàn)實性,包括理論熱點難點問題、社會發(fā)展問題,甚至是敏感問題。話語議題設置并非脫離教材理論體系,而是對師生關切之問題的價值關照,生成價值吸引,建構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學話語權。
其次,話語方式是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核心,解決“怎么說”的問題,主要包括話語技巧、話語特點、話語形式。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話語是一種以正確的思想武裝人的工作,除了要抓住時代問題做好“說什么”的工作之外,還要做好“怎么說”的工作,如此才能增強思想政治教育的感染力、吸引力。
透視傳統(tǒng)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話語發(fā)現(xiàn),以教師為主導的教學話語霸權長期“在場”,表現(xiàn)為政治性的程序化語言、灌輸性的獨白化語言、“以權壓人”的宣傳性語言填充著教學場域。[2]此類話語方式是對思想政治理論課學科性和科學性的淡化,給大學生帶來話語權“被剝奪感”,并導致師生之間關系的疏離,造成思想政治理論課的話語困境。思想政治理論課要實現(xiàn)大學生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制度自信、理論自信和道路自信,必須反思話語困境,其中,“好的故事沒有講好”、“好的道路沒有講透”、“好的實踐沒有講實”等問題需要正視。習近平同志指出,做好宣傳思想工作,“關鍵是要提高質量和水平,把握好時、度、效,……讓群眾愛聽愛看、產(chǎn)生共鳴,充分發(fā)揮正面宣傳鼓舞人、激勵人的作用?!敝档梦覀內ド罹?,更需要我們在話語表達上實現(xiàn)創(chuàng)新。
最后,話語效果是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話語質量的基本衡量,解決“有沒有用”的問題,以話語權的獲得為目標。話語效果的研究實際上是為了實現(xiàn)教學話語的控制力,但其顯現(xiàn)方式不是一種作為師威的權力性介入,而是在話語議題彰顯吸引力、話語表達凸顯感染力、話語形式富于邏輯力、話語敘事具備學科性、話語交往弘揚平等性的基礎上生成的。“內化于心、外化于行、教化于眾”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目標,“教化于眾”即是要求受教育者涵養(yǎng)中國精神、信仰中國道路,意蘊思想政治理論課做好“言之有物”和“以理服人”的工作,增強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話語主導權。[3]
高校意識形態(tài)陣地建設工作是思想政治理論課的重要任務,是一項戰(zhàn)略工程、固本工程、鑄魂工程,要求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夯實守土有責、守土負責、守土盡責的價值守望,通過教學話語權的獲取來實現(xiàn)意識形態(tài)引導。事實上,在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中,馬克思主義的話語權力始終占據(jù)著核心地位,并建構起以主流意識形態(tài)為起點的“話語鏈條”,但思想政治理論課投入方面的缺陷致使被長久期待的學科話語權尚未獲得,以至于意識形態(tài)教育的吸引力和控制力遭受沖擊與消解。
二、傳統(tǒng)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話語的現(xiàn)代性消解
“現(xiàn)代性”是指啟蒙時代以來創(chuàng)建的一整套以自由、民主、平等、人權為核心的價值觀念,其對時代發(fā)展造成了不可逆轉的趨勢。無疑,現(xiàn)代性的攝入影響到了社會發(fā)展的方方面面,并使思想政治教育的環(huán)境走向彈性化、復雜化。在外延和內涵兩方面,現(xiàn)代性卷入的變革比過往時代的絕大多數(shù)變遷都更加意義深遠。由此可見,過去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政治性話語、宣傳式話語、灌輸式話語以及單調的敘事方式、單一的敘事結構必然遭遇現(xiàn)代性的精神消解。
(一)“人性復歸”對“政治灌輸”的疏離
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目標指向“受教育者形成符合一定社會所要求的思想品德”,這是一種集體性、社會性的教育目標。為了實現(xiàn)這一目標,需要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具體實踐中強化“政治灌輸”,遵循“人的發(fā)展為社會服務并最終歸結為一種政治服務”的話語形式。過去,思想政治教育強化社會本位宣傳也取得了顯著的效果,凝聚了社會力量。[4]然而,在現(xiàn)代性的境遇下,“人的主體本位”崛起難免對過去過分注重“社會本位”的教學言說產(chǎn)生梗阻。人不是作為一種工具性的存在,而是一種主體性的存在?;诖耍咝K枷胝卫碚撜n“格式化”“臉譜化”“定型化”的話語敘事必然受到?jīng)_擊,導致話語低效。
(二)“開放”對“獨話”的沖擊
時空場域的“開放性”是現(xiàn)代社會的基本特征,這是民主、透明、公平、公正、公開社會發(fā)展理念的彰顯。因此,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話語建構必須切合現(xiàn)代性的基本特征,堅持“開放性”原則。馬克思指出:“理論只要說服人,就能掌握群眾;而理論只要徹底,就能說服人。所謂徹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在現(xiàn)代性境遇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話語要取得實效,其所要抓住的“根本”就是探尋現(xiàn)代性之開放性內涵,并將其灌注于教學話語建構的全過程。然而,在審視當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話語的現(xiàn)狀時發(fā)現(xiàn),以教師為主導的灌輸式話語長期存在,不是強調“以理服人”而是強化“以權壓人”;在整個教學場域中,師生不是一種平等的對話關系,而是教師的灌輸性、填鴨式、訓導式的獨白化語言充斥其中,遮蔽了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話語的多元性、開放性、時代性。
(三)“多元”對“一元”的消釋
現(xiàn)代社會是一個多元文化共存、共生的社會形態(tài),這是現(xiàn)代性的本質內涵。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學場域下,把鞏固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tài)領域的指導地位作為重要目標,意味著要強化馬克思主義的“一元主導性”,但在現(xiàn)代性所架構的多元文化語境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話語強化“一元主導”必然會遭致“多元文化”的消釋。[5]具體而言,表現(xiàn)為學生對西方文化、生活方式和消費方式的崇拜,對馬克思主義的淡化,以至于教學話語建構顯現(xiàn)出一種無力和難為的境況。在此情況下,如何通過建構教學新話語,建構起以主流意識形態(tài)為起點的“話語鏈條”,并使這一鏈條支撐起學生的信仰、精神和行為,使之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是實現(xiàn)“立德樹人”根本教育任務的內在要求。
三、現(xiàn)代性境遇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話語建構的路徑選擇
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所遭遇的現(xiàn)代性梗阻,根源在于教學話語無法把握現(xiàn)代性的時空場域,與學生現(xiàn)實發(fā)展需求相脫節(jié);更有甚者,在于教學話語表現(xiàn)出灌輸式、政治性和滯后性等弊端,從而造成話語失效、話語霸權、話語失語等一系列問題。因此,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話語建構必須堅持“以生為本”、“雙向對話”和“微觀關注”,建立起促進學科發(fā)展和實現(xiàn)學生全面發(fā)展的教學新話語。
(一)以生為本,形成對學生生活世界的問題關懷
過去,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話語作為一種灌輸式話語、宣傳式話語存在著,表現(xiàn)為一種“以文為本”的敘事模式,這顯然與現(xiàn)代性社會所提倡的民主、平等、人權是格格不入的。在“以學生為主體”的教育理念已然深入人心的今天,“以文為本”必須轉向于“以生為本”,在教學話語建構中更多地關注學生的生活世界,形成對學生生活世界的問題關懷,因為只有在審視和透視學生生活世界的過程中才能感知學生的真實需求,使教學重新回歸到“培養(yǎng)什么的人”以及“怎樣培養(yǎng)人”的學理命題上來,才能真正“回歸人”,“回歸人的現(xiàn)實生活”,并在教學話語中實現(xiàn)“話語語境”“話語內容”“話語表達”上的更新和突破,增強教學話語的引導力、感染力和向心力。
(二)雙向對話,實現(xiàn)由單向話語向平等話語的轉變
黨的十八大報告指出:“加強和改進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文關懷和心理疏導,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積極向上的社會心態(tài)。”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要實現(xiàn)人文關懷和心理疏導,必須強化“說者”與“聽者”之間的雙向對話過程?!奥犝摺辈辉偈且粋€接收器,而是一個實實在在的參與者。唯有如此,才能實現(xiàn)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學目標。事實上,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過程的單向灌輸,已造成學科邊緣化的困境,課程也難以實現(xiàn)教化社會公眾的功能。[6]因此,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話語的建構,必須要在“說者”與“聽者”之間建立起雙向對話的橋梁,構建起教育者和受教者之間平等對話、有效溝通的話語交往范式,依據(jù)一定的價值和規(guī)范開展對話,并實現(xiàn)一定的價值傳遞和生成。
(三)微觀關注,建構貼近現(xiàn)實的教學話語
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作為一種理論和實踐相結合的課程,在理論講授的過程中需要通過宏觀表述范式來實現(xiàn)學生對真理、道德、思想的認同,以此強化馬克思主義一元主導的地位。然而,當下社會發(fā)展是一種“去中心化”“去權威性”之不斷“祛魅”的現(xiàn)代性形態(tài),這就需要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話語建構切合現(xiàn)實,既要堅持宏大敘事,更要做實微觀關注,尤其是大學生就業(yè)、戀愛、創(chuàng)業(yè)等現(xiàn)實問題。教學話語必須立足于道德體驗、主體訴求、求真精神的存在,以平凡之話語來關懷個體的生活境遇,訴諸簡單的做人道理,實現(xiàn)個體道德的自我超越。唯有如此,建構起來的教學話語才會更有信度和效度,使學生在教學話語的淳淳教導中付諸實踐,享有人生出彩的機會。
[參考文獻]
[1]韓志明.從“獨白”走向“對話”——網(wǎng)絡時代行政話語模式的轉向[J].東南學術,2012(5):76-87.
[2]狄成杰.思想政治理論課話語體系發(fā)展與創(chuàng)新研究[J].宿州學院學報,2012(8):72-74.
[3]鄧伯軍.大眾文化時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話語體系創(chuàng)新研究[J].思想理論教育,2012(13):56-60.
[4]郭鳳志.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話語體系創(chuàng)新研究[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14(4):83-86.
[5]蔣紅群.論現(xiàn)代性困境下思想政治教育敘事形式的轉換[J].思想教育研究,2012(9):26-28.
[6]楊禮銀.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中的話語交往[J].思想教育研究,2013(8):49-53.
[作者簡介]江冰(1974- ),副教授,碩士,從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基金項目]福建省中青年教師教育科研項目“網(wǎng)絡時代高職院校思想政治教育面臨的機遇、挑戰(zhàn)及其創(chuàng)新研究”(JAS14397)。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7602(2016)01-0171-03
[收稿日期]2015-1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