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峰光
(錦州師范高等??茖W校 英語系,遼寧 錦州 121000)
?
跨文化語境下翻譯信息走失的成因及補償對策
楊峰光
(錦州師范高等??茖W校 英語系,遼寧 錦州 121000)
[摘要]語言是文化的載體,文化是語言的內(nèi)核,豐富的文化信息需要通過語言傳遞出來??缥幕牟町悓е路g中時常出現(xiàn)信息走失現(xiàn)象,致使信息傳遞不對等。采取“歸化”與“異化”的翻譯補償對策,才能正確傳達文本語言信息。
[關鍵詞]跨文化;翻譯;信息走失
翻譯是一種文化信息轉(zhuǎn)換的活動,而語言與文化之間的關系是極其密切的。隨著不同背景文化間交流的愈加頻繁,實現(xiàn)跨文化語境下翻譯信息的對等是做好翻譯工作的基本前提。然不容忽視的是,在跨文化語境下,由于宗教、歷史、風俗等方面的差異,準確地實現(xiàn)翻譯的信息轉(zhuǎn)換并非易事,翻譯信息走失的現(xiàn)象時有發(fā)生,從而影響文化交流的效果。因此,必須審視文化與翻譯之間的關系,認真分析跨文化語境下翻譯信息走失的成因,從實現(xiàn)翻譯信息轉(zhuǎn)換對等的視角出發(fā),找出相應的翻譯補償對策。
一、文化與翻譯
當前世界的文化境況可以用“多元”來概括。文化間的交流需要通過語言來實現(xiàn),而各國的語言是不同的,需要通過翻譯才能達成信息的交流和交換。因此,翻譯實已成為各國之間文化交流的重要載體。離開了翻譯,信息就無法傳遞,交流便無從談起。
翻譯是一種跨文化的信息交流與傳遞活動,是一種用本文化屬地的語言將他文化屬地的語言進行重新表達的實踐,以此來實現(xiàn)信息的交換和傳達。語言根植于文化血脈之中,離開了文化的涵養(yǎng),語言便成為無源之水、無本之木。當然,文化要以一定的自然語言結(jié)構(gòu)為中心,才能進行有效的表達。顯然,翻譯是實現(xiàn)不同語言之間信息轉(zhuǎn)化的載體,離不開文化的轉(zhuǎn)換[1]。在翻譯活動中,除了要對原文進行流暢的表達之外,更為重要的是準確無誤地將跨文化語境下的信息完整地傳遞出來,以實現(xiàn)信息的對等,保留原文的“文化景象”。更為確切地說,翻譯就是要“傳達原文的異質(zhì)因素,傳達原語的異域文化特色,傳達原語的異語語言形式”,最大限度地避免信息的走失和失準。
要實現(xiàn)翻譯信息的精確性,實現(xiàn)原文的“原汁原味”傳遞,需要掌握必要的翻譯原則、理論和技巧,但是僅僅掌握這些顯然是不夠的。文化與翻譯之間的密切聯(lián)系,要求我們必須從跨文化的視角出發(fā),充分考量不同國度之間的文化差異性,考慮社會文化語言使用者的思維方式和表達能力的制約,更要考慮詞語在不同文化語境下的真實含義,只有這樣才能做好翻譯工作。
翻譯的內(nèi)容不是語言符號本身,而是語言符號所承載的文化內(nèi)容。因此,跨文化交流導致的文化語言信息之間的差異性,對翻譯者綜合知識能力和文化素養(yǎng)的要求非常高。譯者必須深刻了解屬地文化的內(nèi)涵,如風俗習慣、宗教傳統(tǒng)、歷史文化、語用習慣等信息。只有深刻掌握這些內(nèi)容,才能在翻譯過程中實現(xiàn)對原文的充分消化和吸收,進而促成高質(zhì)量翻譯作品的問世。
跨文化語境導致的翻譯障礙是客觀存在的,也不是不能突破的,如何實現(xiàn)“不可譯”到“可譯”的轉(zhuǎn)變?突破跨文化梗阻是關鍵,這需要譯者認識到跨文化語境下翻譯信息走失的成因。只有認識到原因,才能對癥下藥,消除文化差異對翻譯的影響,確保翻譯活動的順利進行,避免信息走失。
二、文化差異與信息走失
由于跨文化語境的影響,翻譯實踐中信息走失問題時有發(fā)生,影響了讀者對源語文化的了解和解讀。歸結(jié)起來,引起翻譯信息走失的成因主要表現(xiàn)為宗教傳統(tǒng)、風俗習慣和歷史文化的差異。
(一)宗教傳統(tǒng)的差異引發(fā)的翻譯信息走失問題
宗教作為一種虛幻、歪曲反映社會存在的社會意識形態(tài),在地域環(huán)境、歷史人文等因素的影響下,會存在不同的信仰表現(xiàn),從中西方的傳統(tǒng)節(jié)日中便可看出端倪。西方的情人節(jié)、萬圣節(jié)、復活節(jié)和圣誕節(jié)等節(jié)日帶有濃厚的宗教色彩;東方人更多地信仰佛教、道教,其節(jié)日也與這些宗教有關,如觀音誕、臘八節(jié)等,這體現(xiàn)了東西方宗教信仰傳統(tǒng)的差異。不同的宗教信仰必然會在文化交流中體現(xiàn)出來。如果在翻譯過程中對宗教信仰問題不加注意或?qū)⑵浜雎?,很容易造成翻譯信息的走失。比如,漢文化中的“天”和“地”象征至高無上的神,每個人都必須敬畏天地神明,所以新人在結(jié)婚時要“一拜天地”。在西方文化中,“天”和“地”的文化意蘊與漢文化世界是不一樣的。因此,翻譯時需要譯為“Kow tow to heaven and earth”,否則天地的至高無上性便難以突出。
(二)風俗習慣的不同引發(fā)的翻譯信息走失問題
要實現(xiàn)跨文化之間交流的順暢性,風俗習慣、風土人情等文化差異因素是必須要深刻考慮的,否則就會在翻譯中引起信息的走失。從某種程度上來說,文化的沖突就是風俗習慣的沖突,因此有“入鄉(xiāng)隨俗”之說。同樣,翻譯也要在某些方面實現(xiàn)“入鄉(xiāng)隨俗”,否則信息走失就難以避免。例如,在漢文化中,“龍”象征高貴、權(quán)威、權(quán)力等意蘊;而西方人認為龍是一種窮兇極惡的猛獸,將其視作邪惡的象征。因此,譯者在翻譯過程中充分考量風俗習慣的差異性,充分把握跨文化語境,才不至于因為對風俗習慣的誤解而導致翻譯信息的走失。
(三)歷史文化的異質(zhì)引發(fā)的翻譯信息走失問題
歷史文化背景也是跨文化語境下導致翻譯信息走失的重要原因。由于歷史文化背景不同,不同國度的人在語言表達的修辭格式方面也盡顯不同。比如,在比喻的修辭格式上,西方人一般用donkey(驢)來比喻人的愚蠢,而中國人更傾向于用豬來表達。我們由此可感知文化背景、審美情趣等對不同國度的人之修辭格式的影響[2]。在翻譯實踐中如若不能充分考量歷史文化的異質(zhì)性,則容易引發(fā)翻譯信息走失問題。
三、跨文化背景下翻譯信息走失的補償對策
如上所述,跨文化語境下翻譯信息的走失主要是由宗教傳統(tǒng)、風俗習慣、歷史文化等原因造成的。一些翻譯者對源語文化認知不足,綜合知識能力和文化素養(yǎng)欠缺,致使客觀上的文化信息差異不能得到正確轉(zhuǎn)換,導致交流上的困難。各國的翻譯學者為了更好地推進中西方文化交流,提出了一系列補償措施,其中最為行之有效的補償對策是美國著名翻譯學者Lawrence Venuti提出的“歸化”(domestication)與“異化”(foreignization)策略。
(一)“歸化”策略及其在翻譯中的應用
何謂“歸化”?實質(zhì)就是“同化”之意,即在翻譯的過程中切實遵照目標語言的文化場域以及主流價值觀,最大限度地迎合目標語言的宗教傳統(tǒng)、風俗習慣、政治需求和典律等方面的要求,使原文的陌生感被淡化,避免跨文化語境引發(fā)的文化沖突問題。為了實現(xiàn)這一目的,譯者必須克服語言和文化上的障礙,從文化傳播者的角度展開翻譯,使原文的語言文化與目的語的語言文化盡可能地接近,進而實現(xiàn)源語文化與目的語文化的“對等”。簡單地說,“歸化”的翻譯策略就是要求譯文接近讀者的文化世界。比如,在對“愛屋及烏”這一成語進行翻譯時,就要采取“歸化”的翻譯策略,將其翻譯為“Love me,love my dog”。為什么要這樣翻譯呢?因為“狗”在英語文化世界的含義與在漢語文化世界的含義是不完全等同的。在英語文化世界中,狗代表著忠誠、勇敢之意,這一內(nèi)涵在電影《忠犬八公》中得到印證。在漢文化世界中,狗的形象并沒有如此高大,“狼心狗肺”、“狗腿子”等詞語就說明了這一點。因此,在跨文化語境的翻譯活動中,為了避免翻譯信息的走失,應該適當采取“歸化”翻譯策略。
(二)“異化”策略及其在翻譯中的應用
何謂“異化”?其實就是“歸化”的另一面,即在跨文化語境的翻譯中偏離本土的主流價值觀,對原文的文化特色和語言進行保留。無疑,“異化”翻譯策略的應用與“歸化”存在明顯的差異,前者是保持源語文化的特色,呼應作者,其源頭是意譯;后者則強調(diào)對目的語文化的盡可能接近,呼應讀者,其源頭是直譯。從某種程度上來說,“異化”的翻譯方式由于保留了原文的“異域性”,更利于不同國度之間的文化交流。當然,在此過程中,有些人認為會造成讀者的閱讀困難,但這正是“異化”翻譯策略的特色。正是基于對讀者智力和想象力的充分信賴,以及讀者對源語文化深入了解的內(nèi)在渴望,翻譯者才會以近乎原貌的方式將源語文化轉(zhuǎn)化為目的語文化,以推動不同文化之間的平等交流。比如,在中國,“一個和尚挑水喝,兩個和尚抬水喝,三個和尚沒水喝”是流傳極為廣泛的諺語。假如采用“歸化”翻譯策略,可以翻譯為“A lone monk brings his own bucket water to drink,two monks carry their bucket water jointly,but when three monks are together,there is no water at all.”顯然,這樣的翻譯顯得累贅,而且不好理解——為什么三個和尚就不能carry their bucket water jointly?譯文不能將源語文化的內(nèi)涵傳遞出來,翻譯信息的走失問題非常嚴重[3]。因此,譯者可以采取“異化”翻譯策略,將其譯為“One boy is a boy,two boys half a boy, three boys no boy.”通過“異化”翻譯策略,很好地對原文的思想內(nèi)涵進行了表達,彰顯了對源語文化的尊重,促進了不同文化的交流和傳播,從而達到了翻譯的目的。
四、結(jié)語
翻譯是譯者將一種語言信息通過另一種語言信息表達出來的言語交際活動。在翻譯過程中,譯者必須重視跨文化語境,認識審視跨文化語境下存在的宗教、歷史、風俗等方面的差異所導致的翻譯信息走失現(xiàn)象,并使用“歸化”與“異化”等翻譯策略,確保高質(zhì)量譯文的實現(xiàn)。
[參考文獻]
[1]尤金·達奈.語言文化與翻譯[M].北京:外語教學出版,2004:158.
[2]許鈞.文化多樣性與翻譯的使命[J].中國翻譯,2005(1):45-48.
[3]蘇春梅.論文化背景差異下的翻譯信息走失[J].學術交流,2007(5):155-157.
The Causes and Strategies of Translated Information Missing in Intercultural Context
YANG Feng-guang
(English Department of Jinzhou Teachers Training College, Jinzhou Liaoning 121000, China)
Abstract:Just as language is the carrier of culture, so culture is the core of language, and rich cultural information is transmitted through language. However, in the text of the translation process, intercultural difference leads to the phenomenon of information missing in translation, thus making information transmission not equal, so naturalization and dissimilation strategies must be taken to correctly transmit language information.
Key words:interculture; translation; information missing
[收稿日期]2015-12-23
[作者簡介]楊峰光(1971- ),男,副教授,從事英語教學和跨文化交際研究。
[中圖分類號]H05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7602(2016)05-0093-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