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潤生
摘 要:新編蘇教版小學、初中法治教育讀本由重法律知識掌握轉向重法治意識培養(yǎng),由重講解傳授轉向重實踐體驗;以法治意識為價值取向,以社會參與為核心理念,以實踐活動為有效載體,在內容和形式上作出了重大變革。
關 鍵 詞:法治意識;法治教育;教材建設;法治教材
中圖分類號:G41
文獻編碼:A
文章編號:2095-1183(2016)03-0032-03
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提出,推動全社會樹立法治意識,深入開展法治宣傳教育,把法治教育納入國民教育體系和精神文明創(chuàng)建內容,并提出了從青少年抓起,在中小學設立法治知識課程的要求。法治教材作為開展中小學生法治教育的重要載體,需進行重新修訂。為此,2015年6月,江蘇教育出版社組織律師、教研人員、一線骨干教師編寫了小學、初中法治教育讀本??v覽該套讀本,在內容和形式都作出了重大變革。內容上,由重法律知識掌握轉向重法治意識培養(yǎng);形式上,由重講解傳授轉向重實踐體驗。
一、以“法治意識”為價值取向
1985年11月,中共中央、國務院轉發(fā)了中宣部、司法部《關于向全體公民基本普及法律常識的五年規(guī)劃》,由此展開了一場全民普法活動,至今已進行到“七五”普法。但三十多年來,針對青少年的普法教育實效性差強人意,有法不依或不善于依法維權的現象還普遍存在。究其原因,不是國家不重視法治教育,而是教育的價值取向存在問題,法治教育在實際操作中基本上以傳授法律知識為主,忽視了法治意識的培養(yǎng)。
因此,在蘇教版法治教材中,“合法選擇”欄目是亮點之一。該欄目不拘泥于法律條文的解讀,而是著眼于培養(yǎng)青少年的判斷與選擇能力,給青少年留下思考的空間和探究的余地,激發(fā)他們在思考中探究,在探究中提升能力。通過選擇讓學生明白,在一定的情境下,每個人都可以有多種合法的選擇,是可以避免違法犯罪的。當然,在合法途徑中,又存在合理與不合理之分,通過探究,讓學生選擇既合法又合理的做法。
【例1】“小偷小摸要不得”中的“合法選擇”欄目
在上面的案例(職高學生付某因偷同學手機而被判刑——筆者注)中,付某面對誘惑,他的合法選擇有哪些呢?
做法一:看到同學有土豪金手機,付某非常羨慕,自己也想擁有一部。于是回家向父母要錢買手機,父母先是不同意,但禁不住付某的軟磨硬泡,最終幫他買了一部蘋果手機。
做法二:付某向父母要錢買蘋果手機,父母不同意。有一天,他恰好看到同學的手機放在床頭充電,他想順手牽羊據為己有。但正準備下手時,他忽然想到,這是一種犯罪行為,會受到法律制裁的,于是他及時收回了已經伸出的手。
探究:小組同學從合法、合理兩個方面,對做法一、二加以討論。
教材在呈現付某禁不住誘惑而偷同學的手機后,沒有按照傳統(tǒng)的思路,從法律角度分析付某偷同學手機違反了哪些法律規(guī)定,而是通過“合法選擇”,將學生的思路拉到付某偷手機之前,探究付某面對誘惑,可以有哪些選擇。偷手機是違法行為,固然做不得;但在手機使用上存在攀比心理,一定要父母給自己買高檔手機也是不可取的。“以案說法”是法治教材最常用的手段,慣常的做法是通過“說法”,讓學生知道一些法律知識。而該案例強調的并非法律條文,而是強調面對一件事情時,首先要做到心中有法,要依法行事,這就凸顯了法治意識。
二、以“社會參與”為核心理念
法治教育與學習游泳有異曲同工之妙。把學生關在教室里,通過說教和灌輸的方式進行法治教育,而沒有讓學生融入社會,就如同將學生放在岸上學游泳,是不可能培養(yǎng)出真正的法治意識的。蘇教版法治教育讀本在編寫中,以“社會參與”為讀本編寫的核心理念,正是要引導學生參與社會生活,以公民主體身份去發(fā)現、研究、解決社會生活中的法治問題,從中獲得體驗和感悟,從而增強法治意識。
以“社會參與”為核心理念在具體操作上,就是要打破學校教育和社會教育的界限。一方面,讓學生走上社會,以公民的身份參與社會生活,在參與中體驗一個合格公民應該具備的法治素養(yǎng)。另一方面,讓政府職能部門的工作人員走進學校,發(fā)揮各職能部門在法治教育上的專業(yè)優(yōu)勢,使學校教育和社會教育之間互相配合,形成合力。
【例2】“禁止占用盲道”部分內容
1.實地調查統(tǒng)計:以小組為單位走上街頭,分別到各個路段查看盲道的設計和使用情況,如有設計不合理或占用盲道的現象,用相機拍攝下來。
2.班級討論會:將各組調查統(tǒng)計的結果在班級里交流,觀看拍攝的照片,談談各自的看法,認識到占用盲道會對盲人造成哪些危害,以及如何改進盲道的設計和管理。
3.建言獻策:在班級交流、討論的基礎上,將大家的意見集中起來,寫一份調查報告,交給規(guī)劃局、城市管理執(zhí)法局和殘疾人協(xié)會,希望他們能夠為盲人的安全出行盡各自責任。
在該案例中,學生走上社會了解盲道的設計和使用情況,懂得的不僅僅是法律條文,更從法理高度懂得了法律為什么這樣要求,這對提升學生的法治意識是非常有幫助的。事實上,在這一過程中,學生的法治意識和道德素養(yǎng)都得以提升。
三、以“實踐活動”為有效載體
陶行知先生認為:“應當運用‘教學做’原理,圍繞著‘事怎樣做’這個中心進行品德教育,使學生在實踐中修養(yǎng)品德?!睆膹V義上看,法治教育也是品德教育的組成部分,也可以運用教學做原理,引導學生在做中學,在實踐中樹立法治意識。
本套讀本中,每一課的內容都指向學生行為,通過“實踐導行”對學生進行法治素養(yǎng)的訓練養(yǎng)成。每一活動的要求都具體實在,可操作性強。通過實踐活動的開展,引導學生將所學的法律知識運用于生活之中,改變在教室“坐而論道”學習法律知識的狀況,讓學生在真實的訓練中體會法律規(guī)范,養(yǎng)成守法、用法的習慣。
【例4】“裝修噪音大也違法”中的“實踐導行”欄目
活動一:測量噪音
利用父母的智能手機,以“分貝”為關鍵詞進行搜索,選擇一種可以測量分貝的軟件下載到手機上。利用手機分貝儀測量家中空調、油煙機、電視機等電器產生的噪音,以及家人說話、唱歌、走路等發(fā)出的噪音,如超過國家規(guī)定的(下轉第頁)(上接第頁)標準,則要加以控制。
活動二:依法維權
在自己家中,利用手機分貝儀測量周圍工地、工廠,或鄰居發(fā)出的噪音。如已超出規(guī)定標準,對自家生活造成了不利影響,則制定維權方案。
提示:制定維權方案可以按照以下步驟進行
第一步,收集證據。利用手機分貝儀測量不同時間內噪音值,并做好詳細記錄。
第二步,與侵權人協(xié)商。與制造噪音的工地、工廠或鄰居進行協(xié)商,要求單位或個人降低噪音,停止侵權。
第三步,申請仲裁。協(xié)商不成,可向相關部門舉報,請求行政仲裁。
第四步,起訴。如行政仲裁仍然不能解決問題,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
該案例將學法與用法有機結合起來,學生在測量噪音、控制噪音過程中,不僅學到了環(huán)境噪聲污染防治法、治安管理處罰法等方面的法律知識,也學會了如何依法行事、依法維權。同時,該案例也將守法和維權有機結合起來,引導學生在維護自身合法權益的同時,也不要侵犯他人的合法權益。這種法治意識的培養(yǎng)不是靠“告訴”和“要求”,而是學生在實踐活動中潛移默化形成的。這種法治意識的形成來得堅實、穩(wěn)固,對學生的健康成長也更有價值。
(作者單位:常州市第三中學江蘇常州 213003)
責任編輯 毛偉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