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玉蝶
我們會經常聽到學生或家長提到一個問題:初中時數學學得很好,每次考試不下90分,到了高中怎么學習數學這么吃力呢?甚至經常徘徊在及格線附近,這種現象是正常的,但是優(yōu)秀的高中教師要了解學生數學能力的實際水平,并引導學生改變數學學習方法,以適應高中大容量、快節(jié)奏的學習。
1.找準初高中數學教學的切入點
初高中知識的銜接點主要包括兩個方面:第一,初中二期課改刪除的內容,未與高中教材銜接,但是高中階段要用到的一些知識。第二,初中雖有涉及但是較簡單,而高中需要熟練掌握的公式、定理、常用的思想方法等,必須多花時間進行整理和補充,對于已經掌握的同學而言是鞏固,對未學過的同學來說是為以后的學習打基礎。有條件的可以開設初高中內容銜接課。
2.利用信息技術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多媒體教學能很好地將視聽結合起來,大大提高學習效率。教師課前利用計算機制作課件,把課題、知識背景,知識點、輔助練習、部分教學設計、家庭作業(yè)等做成一張張的幻燈片。在授課過程中可以根據實際需要隨意提取需要的幻燈片,十分方便。不僅可以節(jié)省大量的板書時間,還可以擴大課堂教學容量,為提高學生練習和實踐活動的密度提供了時間保障。而且課堂活動豐富多彩、充實、高效,能取得師生雙贏的效果。比如:高中數學競賽輔導,其特點是大容量,高難度,講課時間長,講課強度大,特別在平面幾何、立體幾何、覆蓋、圖論等部分常常涉及很多幾何圖形的構造與展示,如果能恰當利用計算機技術,就能高效率地完成競賽講座。筆者在這方面也做過嘗試,高一數學競賽班有一個“立體幾何”講座,要求用一次講座的方式講授高中立體幾何的主要定律、基本方法、核心思想,使學生樹立起基本的立體空間觀念。如果用傳統的教學方法,這基本是“一個不能完成的任務”,但在精心準備的課件的輔助下我完成了這個任務,取得了較好的效果。
3.把高中數學作業(yè)分為鞏固性作業(yè)和研究性作業(yè)進行嘗試
3.1鞏固性作業(yè)
通過這一類作業(yè)的練習使學生掌握數學知識(原理、公理、數學概念、數學定理、數學公式和法則等),掌握數學活動技能(數學式子的變換技能、解方程和不等式的技能、作圖技能、運算技能、使用計算器的技能、論證技能等),逐步使學生的數學活動技能達到“自動化”。
3.2研究性作業(yè)
研究性作業(yè)是一種全新的、開放的作業(yè)。研究性課題的提出往往是學生在教師的引導、啟發(fā)下確定,或直接由學生獨立提出的。而完成“課題”的研究通??梢杂蓪W生獨自進行,也可以由若干個學生(一般是2—4名)在教師的指導下發(fā)揮團隊力量合作進行的。通過“課題”的研究使學生善于發(fā)現問題、解決問題,提高他們的數學能力。
4.試卷講評要注意數據統計與成績分析
教師要制定科學合理的評分標準,認真評閱試卷,統計成績并重點分析以下幾項:對學生得失分情況進行統計、匯總,確定講評重點;分類統計各類題目的解答情況,對選擇題和填空題應統計出錯題目和人數、對解答題統計得分并計算各題的平均分和典型錯誤及新穎解法,確定重點講評的題目;對錯誤較集中的題目進行分析,找出錯誤根源,定出糾錯措施。
5.在問題解決教學中要注意引導問題發(fā)展和遷移
問題的發(fā)展是指進行問題解決教學時,在問題情境中的問題已經獲解的情況下,在問題情境中的新問題、新知識的生長點上,對問題進一步探究而提出新的問題并形成新的問題情境,作為問題解決教學的進一步延伸或升華。主要從如下方面獲得。一是對學生的錯解進行剖析。在問題解決教學中,對問題的解決,既可以指肯定性的獲得,又可以指否定性的判斷,即證明了原來的問題是不可能得到解決的或是某些方法是不可能對這一問題進行解決的,還可以指對學生具有反面意義的典型的錯誤思維方式與思維過程。后者,對于學生在問題解決中出現的一些似是而非的“解法”進行必要反思,是培養(yǎng)和提高學生元認知能力的有效方法,是優(yōu)化學生思維品質的有效途徑。二是對問題情境中的條件進行考察、變更,探索提出新的結論。在問題獲解以后,教師并沒有停留在問題表面,而是通過對條件進行考察,得到新的發(fā)現或新的問題。三是對課本例題進行變式思考,或者換位思考。問題的變式或換位思考,是數學思想的根本,有利于教學內容的深化和引申,是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新意識和能力的有效途徑,是當前數學問題解決教學中要引起重視的一個方面。
6.教師的教學設計要富于創(chuàng)新性
教師在進行教學設計時要敢于創(chuàng)新。教師要根據新課改的理論和教學設計理論,對不同的課型進行優(yōu)化設計,勇于打破傳統課堂教學的模式,不斷探索,不斷創(chuàng)新,新課程倡導學生的學習方式是自主、合作與探究學習;教師要關注個體差異,滿足不同學生的學習需要,在教學設計中要創(chuàng)造能引導學生主動參與的教育和學習環(huán)境,激發(fā)學生自我學習的積極性,培養(yǎng)學生掌握和運用知識的態(tài)度和能力,使每個學生都能得到充分發(fā)展。例如對新授課可采取導入新課、閱讀探究、自我測評、知識總結、課外活動等過程,教師在進行教學設計時同時要注重學科內和學科間的綜合,在學科內要注意橫向和縱向的聯系,學科間將數學和物理、化學、生物、地理等學科綜合。
7.教師要不斷提高自己的教學水平
新教材中有很多問題探究,要完成問題探究再不能用老一套的教學方式了。在課堂上教師要更多地引導學生參與教師設計的課堂和問題探究,這對教師的要求提高了,在課堂上,怎樣展開探究的問題?怎樣才能讓更多學生有效地參與進來?等等。這些問題都是上課之前教師要想好的,一節(jié)課就四十分鐘的時間,學生參與課堂的機會多了,在有限的時間內,怎樣讓學生把要掌握的知識學熟學透,這也是老師要思索的問題??傊?,傳統的“滿堂灌”、“填鴨式”的教學方法已經完全不能適應新課改的要求了。所以我們一定要認真學習新課改的方方面面,結合新課程的學習,努力提高自己的專業(yè)知識水平。同時,要提高對學生的認識水平,擴大自己的知識面,提高信息獲取、加工和傳播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