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亞清 白轉(zhuǎn)玲 益西旦增
摘 要:本文通過對漢藏日常交際語言進行對比,以語言為突破口,分析漢藏民族在日常交往中體現(xiàn)在寒暄語、親屬稱謂語方面的差異。通過對造成差異的影響因素進行分析,以促進漢藏文化交流與發(fā)展。
關(guān)鍵詞:寒暄語 親屬稱謂語 文化差異 影響因素
一、引言
隨著經(jīng)濟的發(fā)展,不同民族之間的交往越來越頻繁,很多人往往只學到語言的表層意義,而不顧交際的場合、對象以及目的語民族的文化因素,導致在跨文化交際中常常被誤解。本選題以漢藏日常交際中的寒暄語和親屬稱謂語為切入點,對漢藏寒暄語和親屬稱謂語進行對比,找出造成漢藏日常交際語言中的文化差異的影響因素。通過了解漢藏語言的文化內(nèi)涵,減少漢藏民族交往中產(chǎn)生的誤會和沖突,促進漢藏跨文化交際。
二、漢藏民族在日常交際中體現(xiàn)在寒暄語方面的差異
寒暄語是指人們見面時互相問候的話語,它能反映鮮明的民族特色和歷史背景?!俺燥埩藛幔俊笔且环N最常用的問候語,它表達了兩層意思:一是對對方的關(guān)心,二是確認對方是否吃飯。在筆者小組的調(diào)查中,對這一問題,漢族學生選擇“打招呼”的占37%,藏族學生選擇“打招呼”的占27.30%;選擇“關(guān)心你是否吃飯”的比例,漢族占8.60%,藏族占24%。大部分漢族學生認為對方問你“吃飯了嗎”只是打招呼,而藏族學生則認為有可能是表示對他人的關(guān)心或打招呼。這表現(xiàn)出漢族學生對于這一問題的理解發(fā)生了變化,而藏族學生則相反。
在漢藏的日常交往中,隱私問題是不容忽視的一個問題。類似“結(jié)婚沒有?”“你的工資是多少?”等,在漢族人看來,這些問題都代表著人與人之間的關(guān)心,這種話題會讓人感到溫馨、體貼。但是調(diào)查中,有占比例為68.4%的藏族人不喜歡詢問和被詢問這種問題,藏族人對自己的隱私情況相較漢族人而言,比較保守,不喜歡詢問他人的個人事情,尤其是涉及到金錢、婚姻、年齡這些方面的問題。這在另一方面也體現(xiàn)出漢藏兩個民族不同的文化特征。
三、漢藏民族在日常交際中體現(xiàn)在親屬稱謂語方面的差異
稱謂語是言語交際過程的重要組成部分,恰當?shù)姆Q呼語,能使交流順利進行,不恰當?shù)姆Q謂會使得對方感覺不舒服,導致談話發(fā)生沖突、矛盾。基于CNKI的文獻檢索與分析表明,進入21世紀,我國對不同民族語言的文化差異問題的研究才開始重視起來。例如,孟獻榮(2012)通過對英漢稱謂語的差異進行對比,闡明了不同文化背景下人們價值觀的不同。張丹秋(2015)通過對中英稱謂語的比較,得出中英稱謂語的巨大差異是文化在語言層面上對社會等級、宗法觀念、血緣關(guān)系及個體社會地位的投影與折射。針對這一情況,筆者選擇了較具民族特色的西藏語言與內(nèi)地漢語進行對比研究。
漢藏民族在親屬稱謂語方面的差異很大。在筆者所做的問卷調(diào)查中,在“您跟您姑媽的孩子是什么關(guān)系”這一問題的回答中,選擇“表兄弟姐妹”的漢族學生占34%,藏族學生占15.30%;選擇“堂兄弟姐妹”的漢族學生占11.30%,藏族學生占15.80%;選擇“兄弟姐妹”的漢族學生占1.34%,藏族占21.30%。詢問“您跟您姨媽的孩子是什么關(guān)系”這一問題的回答中,選擇“表兄弟姐妹”的漢族學生占40.6%,藏族學生占20%;選擇“堂兄弟姐妹”的漢族學生占4.7%,藏族學生占9.30%;選擇“兄弟姐妹”的漢族學生占1.33%,藏族學生占24%。這說明:漢族人將親屬稱謂語區(qū)分得比較詳細,而大部分藏族學生選擇了“兄弟姐妹”,這說明藏族人對很多親屬稱謂語之間的區(qū)分含糊不清。
四、影響漢藏民族日常交際中的文化差異的因素
(一)影響漢藏民族日常交際語言中的文化差異的自然因素
西藏地處青藏高原,對于生產(chǎn)力落后的藏族人而言,走出青藏高原是一件艱難而巨大的工程,西藏與外界的接觸很少,相對封閉。受特殊的地理位置和氣候條件的影響,青藏高原嚴酷的自然環(huán)境和脆弱的生態(tài)平衡,迫使藏族人追求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在其后出現(xiàn)的苯教、藏傳佛教中有很明顯的體現(xiàn)。而漢族文化植根于農(nóng)村,以農(nóng)業(yè)為主。漢族居民大多定居在平原上,其地勢平坦、開闊,土壤肥沃,較少受到來自大自然的威脅。地處平原這一特點在交通上占有很大優(yōu)勢,方便了道路的修建,也促進了漢族與外界的交流、溝通。地理位置因素與氣候因素的差異導致漢族和藏族在思維方式上存在差異,較之漢族人而言,藏族人的思維比較保守,這與西藏的地理位置有著密不可分的關(guān)系。
(二)漢藏民族日常交際語言中的文化差異的社會因素
1.生產(chǎn)、生活方式的差異
居住模式的差異是導致漢藏日常交際語言中文化差異的一個重要原因。漢族以農(nóng)業(yè)為主的生產(chǎn)方式使?jié)h族人養(yǎng)成與之相適應(yīng)的生活習慣,形成一種固守本土的文化特征。而藏族人大都過著游牧生活,其居住環(huán)境的特殊性,導致生活居所的不穩(wěn)定,產(chǎn)生了漢族和藏族不同的宗族和財產(chǎn)觀念。漢族以土地和房屋作為賴以生存的固定資產(chǎn)和以家庭為中心的生產(chǎn)方式形成了大家族及繼承家族財產(chǎn)的習俗。為防止財產(chǎn)流失,人們將血緣關(guān)系作為繼承財產(chǎn)的關(guān)鍵。這就要求明確區(qū)分血親和姻親、直系和旁系的關(guān)系。而藏族的情況與漢族相反,藏族人以游牧生活為主。長期的游牧生活和簡陋的居所(如帳篷)導致居無定所的游牧生活很難保證家庭的成員及其子孫長期生活在同一地方,并且以帳篷為住所的居住方式難以形成固定的資產(chǎn),從而難以形成宗族觀念。此外,在藏族聚居的一些地區(qū)會出現(xiàn)“一妻多夫”的現(xiàn)象,對藏族的親屬稱謂系統(tǒng)造成影響,同一種稱謂可以表達不同的親屬關(guān)系。
2.宗教信仰的差異
漢族的宗教信仰獨樹一幟,對宗教信仰的態(tài)度是多神、兼收。一個漢族人,可能同時信仰多個宗教,并且保持著儒家風范。漢族的民族信仰文化之根源于儒學,儒學在漢族的發(fā)展史上有著不可估量的影響,其形成于農(nóng)業(yè)社會,以中庸為核心,強調(diào)禮樂治國,宗法為本,以血緣關(guān)系為紐帶來維系國家統(tǒng)一,協(xié)調(diào)人際關(guān)系。儒家的倫理政治道德觀,體現(xiàn)出重人倫、輕自然的價值取向。而藏族宗教信仰的普遍性與影響力遠遠超越漢族。在距今約五千年前,象雄地區(qū)出現(xiàn)了宗教色彩濃厚的原始苯教,苯教是西藏宗教文化發(fā)展的根源,以象雄文化為基礎(chǔ),廣納其他文化,形成獨特的藏族宗教文化。公元7世紀,佛教的傳入,使得苯教的地位發(fā)生變動,佛苯斗爭延續(xù)了兩個多世紀,藏地佛教逐漸吸收了苯教的萬物有靈等世的教義思想,形成了藏傳佛教,并居于西藏社會意識形態(tài)的主導地位,成為統(tǒng)治階級的上層建筑和被統(tǒng)治階級的精神慰藉,深深地影響了藏族人的社會心理、倫理道德和思維方式。
五、結(jié)語
1.對不同語言文化差異問題的研究還存在極大的研究空間,有針對性地研究本國少數(shù)民族語言與漢語的文化差異是很有必要的。
2.在查閱資料時,我們發(fā)現(xiàn)很多文章并沒有對文化差異問題的原因進行探討,因此,研究文化沖突的實質(zhì)性問題是很有必要的。
3.本文中的文獻檢索基于CNKI,文獻數(shù)量受到一定的限制。
4.本文有些觀點還不夠成熟,有待于進一步完善。
(本文為西藏自治區(qū)大學生創(chuàng)新性實驗訓練計劃項目[2014QCX081]“漢藏日常交際語言中的文化差異對比研究”的研究成果。)
參考文獻:
[1]韋丁榛.親屬稱謂在不同語言中的差異探討對外漢語教學策略
[J].考試周刊,2012,(45).
[2]В.А.Аврорин,高德渭.語言和文化[J].當代語言學,
1964,(6).
[3]孟獻榮.從文化層面看英漢語言中的詞匯差異[J].校園英語(教
研版),2012,(9).
[4]張丹秋.從“稱謂”看中西文化[J].吉林廣播電視大學學報,
2015,(1).
[5]巨積蘭.英藏漢語言文化的差異性[J].青海民族學院學報(社會
科學版),1997,(1).
[6]陳茗.從寒暄語看中日文化差異[J].龍巖學院學校報,2011,
(4).
[7]謝斌.從中西文化差異談漢英客套話的翻譯和使用[J].內(nèi)江科
技,2007(11).
[8]陳亞斐.中西文化差異視角下的寒暄語翻譯[J].湘南學院學報,
2008,(4).
[9]魏蔚.中俄文化中的寒暄交際[D].山東大學碩士學位論文,
2011.
[10]彭曉蓉.從學習漢英習語中了解中西文化差異[J].大眾科技,
2004,(5).
[11]Discussion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Language and
Culture[J].Theory and Practice in Language studies,2013,(6).
[12]Kramsch,C.Chapter 9—Language,Thought,and Culture.
In A.David amd C.Elder(Eds.),The Handbook of Applied Linguistics[M].Oxford:Blackwell Publishing,2004.
[13]Taylor & Francis.Challenges facing Chinese academic
staff in a UK university in terms of language, relationships and culture[J].Teaching in Higher Education,2012,(4).
[14]方麗華.論中英文化差異的影響因素及其在在語言中的體現(xiàn)
[J].科教文匯,2011,(12).
[15]趙智廣.中西文化差異的原因分析與跨文化交際策略[J].產(chǎn)業(yè)
與科技論壇,2013,(24).
[16]拉先.苯教歷史與文化——訪藏族著名學者才讓太教授[J].西
藏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3).
[17]林耀華.民族學通論[M].北京: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1997.
[18]羅常培.語言與文化[M].北京:語文出版社,1996.
(王亞清 白轉(zhuǎn)玲 益西旦增 西藏拉薩 西藏大學旅游與外語學院 85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