師吉金 張興奎
?
中國化馬克思主義兩大理論成果的綜合考察*
師吉金張興奎
提 要: 中國化馬克思主義的兩大理論成果即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是一個統(tǒng)一的理論體系。對兩大理論成果進行綜合考察,既有重大的學術意義,可以深化對中國化馬克思主義整體性的認識;又有重大的政治意義,可以增強我們的理論自信、道路自信、制度自信。對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進行綜合考察,包括四個方面:堅持馬克思主義普遍原理同中國實際相結合;體現馬克思主義關于社會運行機制的理論;在歷史的關鍵時刻抓住機遇、迎接挑戰(zhàn)、選擇正確的道路;實現中國夢。
關鍵詞:毛澤東思想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 綜合考察
作者師吉金,男,渤海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院長,教授,法學博士(錦州 121013);張興奎,男,中共遼寧省委統(tǒng)戰(zhàn)部副部長(沈陽 110000)。
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歷史進程中,形成了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兩大理論成果。這兩大理論成果,都形成了各自的體系,這是黨的文獻的明確規(guī)定,也是理論界的共識。與此同時,作為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兩大理論成果又是一個完整的理論體系。因此,對兩大理論成果進行綜合考察,既有學術意義,又有政治意義。從學術意義上說,學術界對兩大理論成果綜合考察的問題還缺乏充分認識,有學者認為兩大理論成果形成于不同的時代,解決的問題有所不同,所涵蓋的內容也不僅一致,綜合考察有困難。如果解決了兩大理論成果綜合考察的問題,則有利于我們從學理上深化研究中國化馬克思主義。從政治意義上說,可以使我們進一步深化對中國化馬克思主義整體性的認識,增加理論自信、道路自信、制度自信,更加深入地領會中國化馬克思主義對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實現中國夢的重大指導作用。
筆者以為,可以從下列四個方面對中國化馬克思主義進行綜合考察。
這一點是中國共產黨在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的歷史進程中最重要的經驗,也是綜合考察兩大理論成果最重要的問題。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就是將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中國實際相結合。因此,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中國實際相結合就成為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這兩大理論成果產生發(fā)展的前提條件。對此,中國共產黨早有認識。毛澤東在《反對本本主義》中就明確說明:“馬克思主義的‘本本’是要學習的,但是必須同我國的實際情況相結合?!雹佟睹珴蓶|選集》(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11-112頁。在20世紀40年代,理論家、哲學家艾思奇說:“在中國應用馬克思主義,或使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就是要堅決地站在馬克思主義的觀點上,在馬克思主義基本原則和基本精神上,用馬克思、恩格斯所奠定了的、辯證法唯物論的和政治經濟學的科學方法,來具體地客觀地研究中國社會經濟關系,來決定中國無產階級在中國民族革命斗爭中的具體任務及戰(zhàn)略策略?!雹凇栋计嫒珪罚ǖ诙恚本喝嗣癯霭嫔?,2006年版,第774頁。毛澤東指出:“我們要把馬、恩、列、斯的方法用到中國來,在中國創(chuàng)造出一些新的東西。只有一般的理論,不用于中國的實際,打不得敵人。但如果把理論用到實際上去,用馬克思主義的立場、方法來解決中國問題,創(chuàng)造些新的東西,這樣就用得了?!雹邸睹珴蓶|文集》(第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408頁。鄧小平也說:“馬克思列寧主義的普遍真理與本國的具體實際相結合,這句話本身就是普遍真理?!雹堋多囆∑轿倪x》(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258-259頁。江澤民同志指出:“解放思想、實事求是,是馬克思主義活的靈魂,是我們認識新事物、適應新形勢、完成新任務的根本思想武器?!雹荨督瓭擅裎倪x》(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130頁。以上反復引用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及理論的論述,是為了說明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與中國具體實際和時代特征相結合,是中國化馬克思主義兩大理論成果產生的前提條件,也是兩大理論成果最突出的特點和最大的一致性。
通過梳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歷史進程,我們可以看出,兩大理論成果都是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中國實際相結合的產物。 《“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學習綱要》 指出:“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是馬克思主義的精髓。正是把握和運用這個精髓,才有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的創(chuàng)立和發(fā)展,才有‘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創(chuàng)立和發(fā)展?!雹蕖丁叭齻€代表”重要思想學習綱要》,北京:學習出版社,2003年版,第12頁。黨的十八大報告指出:“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求真務實,是科學發(fā)展觀最鮮明的精神實質?!雹吆\濤:《堅定不移沿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前進,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而奮斗》,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9頁。這些論述說明,不堅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就沒有中國化馬克思主義的產生和發(fā)展。
通過梳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歷史進程,也可以看出,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中國實際相結合貫穿于中國化馬克思主義產生發(fā)展過程的始終。毛澤東在抗日戰(zhàn)爭時期總結中國共產黨的歷史時說:“中國共產黨的二十年,就是馬克思列寧主義的普遍真理和中國革命的具體實踐日益結合的二十年?!雹唷睹珴蓶|選集》(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795頁。胡錦濤同志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85周年暨總結保持共產黨員先進性教育活動大會上的講話中指出:“這八十五年,是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不斷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八十五年?!雹佟妒笠詠碇匾墨I選編》(下),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08年版,第520頁。這說明,無論是從歷史進程的角度,還是從總結經驗教訓的角度;無論是從國際共產主義運動的角度,還是從中國革命、建設、改革的角度,堅持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和本國具體實際相結合,都是最重要的經驗。
通過研究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歷史進程中的理論成果,還可以看出,馬克思主義普遍原理與中國實際相結合是中國化馬克思主義的重要內容。黨的十一屆六中全會通過的《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關于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中,明確提出實事求是是毛澤東思想活的靈魂之一,貫穿于毛澤東思想的基本內容中。江澤民同志在黨的十四大報告中闡述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內容時,第一條講的就是解放思想、實事求是?!丁叭齻€代表”重要思想學習綱要》在闡述“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體系時,第一條講的也是思想路線。
這些都說明,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中國實際相結合、實事求是在兩大理論成果中的重要地位。綜合考察兩大理論成果,必須首先關注這一問題。
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這兩大理論成果,有各自的具體內容和不同的體系。但是,解放和發(fā)展生產力卻是兩大理論成果中都具有的,并且在兩大理論成果中占有基礎性的地位,是中國化馬克思主義兩大理論成果的關鍵內容。
馬克思在《〈政治經濟學批判〉序言》中明確指出:“社會的物質生產力發(fā)展到一定階段,便同它們一直在其中運動的現存生產關系或財產關系(這只是生產關系的法律用語)發(fā)生矛盾。于是這些關系便由生產力的發(fā)展形式變成生產力的桎梏。那時社會革命的時代就到來了。隨著經濟基礎的變更,全部龐大的上層建筑也或慢或快地發(fā)生變革?!雹凇恶R克思恩格斯選集》(第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2-3頁。這就是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中的社會運行機制理論。在社會運行機制理論中,生產力是基礎,因此,解放和發(fā)展生產力是中國共產黨必須完成的歷史任務。
一般說來,解放和發(fā)展生產力有三個系統(tǒng):即生產力的自身系統(tǒng);生產力和生產關系之間關系的系統(tǒng);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之間關系的系統(tǒng)。生產力的自身系統(tǒng),即變革和更新生產力的實體性因素即勞動者、勞動資料、勞動對象;生產力和生產關系之間關系的系統(tǒng),即用暴力革命或改革的方法,改變生產關系不適應生產力發(fā)展要求的狀況;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之間關系的系統(tǒng),即用暴力或改革的方法,使上層建筑適應經濟基礎的狀況和發(fā)展趨勢。
在黨成立后至新中國成立前,中國共產黨解放和發(fā)展中國社會生產力主要放在后兩個系統(tǒng)上,主要體現在用暴力打碎舊的國家生產關系和上層建筑來解放生產力,同時兼顧發(fā)展生產力。從理論上說,中國共產黨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就對生產力的重要性進行了科學的闡述。1944年3月,毛澤東就說過:“妨礙生產力發(fā)展的舊政治、舊軍事力量不取消,生產力就不能解放,經濟就不能發(fā)展。因此,第一個任務就是打倒妨礙生產力發(fā)展的舊政治、舊軍事,而我們搞政治、軍事僅僅是為著解放生產力。”③《毛澤東文集》(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108-109、109頁?!白罡镜膯栴}是生產力向上發(fā)展的問題?!雹堋睹珴蓶|文集》(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108-109、109頁。這就把革命和解放生產力的關系問題說清楚了。在黨的“七大”上,毛澤東又提出:“中國一切政黨的政策及其實踐在中國人民中所表現的作用的好壞、大小,歸根到底,看它對于中國人民的生產力的發(fā)展是否有幫助及其幫助之大小,看它是束縛生產力的,還是解放生產力的。”①《毛澤東選集》(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079頁。在新民主主義革命中,中國共產黨不僅有以奪取政權為中心解放生產力的壯舉,而且有發(fā)展根據地經濟、發(fā)展生產力的探索。以新民主主義理論為核心的毛澤東思想,體現了解放和發(fā)展生產力的理論創(chuàng)造。
新中國成立之后到1957年,中國共產黨解放、發(fā)展生產力的重心主要體現在前兩個系統(tǒng)上,即完成民主革命遺留任務,進行社會主義改造。與此同時,通過實現社會主義工業(yè)化,發(fā)展科技教育等,生產力的實體要素也得到了變革。毛澤東思想在社會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時期的思想,體現了在新的歷史條件下解放和發(fā)展生產力。
1957年后至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之前,中國共產黨在解放發(fā)展生產力問題上出現了錯誤,也就是說,三個系統(tǒng)都出現了問題。鄧小平說:“從一九五八年到一九七八年整整二十年里,農民和工人的收入增加很少,生活水平很低,生產力沒有多大發(fā)展?!雹凇多囆∑轿倪x》(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15頁。雖然這樣,但是我們全面考察毛澤東思想的基本內容,仍然可以得出結論,那就是解放和發(fā)展生產力是毛澤東思想的重要內容之一。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中國共產黨解放、發(fā)展生產力體現在三個系統(tǒng)并重,既重視生產力系統(tǒng),注意科學技術在生產力實體要素中的作用,又注意調整生產力和生產關系之間的關系,改革與生產力發(fā)展不相適應的經濟體制,還注意調整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的關系,進行政治體制改革。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中有關解放、發(fā)展生產力的思想理論,解決了這些問題,促進了生產力的解放與發(fā)展。
在歷史唯物主義中,思想路線和社會運行機制理論是兩個主要的理論。這兩個理論可以把兩大理論成果貫通起來,建立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理論體系。
中國共產黨在歷史的關鍵時刻迎接挑戰(zhàn)、選擇正確的道路,是革命、建設、改革取得勝利的條件,也是中國化馬克思主義兩大理論成果產生發(fā)展的條件。
在毛澤東思想形成和發(fā)展的歷史進程中,中國共產黨抓住了幾次重要機遇,選擇了正確的道路,取得了重大成功。
第一次是國民革命失敗后,中國共產黨面臨著向何處去的挑戰(zhàn),有兩條路可以選擇:一條是不顧國民革命已經失敗的事實,不顧國民黨新軍閥混戰(zhàn)的機遇,機械地執(zhí)行共產國際決議和照搬蘇聯經驗,堅持城市中心論。事實證明這是一條失敗的道路。選擇這條道路,就不會產生中國革命道路理論。另一條是深入農村,走農村包圍城市的道路。中國共產黨經過痛苦的教訓,選擇了后一條,取得了土地革命前期的勝利,毛澤東思想得以形成。
第二次是抗日戰(zhàn)爭時期,中國共產黨面臨著全民族抗戰(zhàn)的機遇和挑戰(zhàn),有三條道路可以選擇:一條是堅持“革命的力量是要純粹又純粹,革命的道路是要筆直又筆直”,或由于國民黨在國民革命后期屠殺中國共產黨和人民群眾,而拒絕和國民黨建立統(tǒng)一戰(zhàn)線,“依靠單兵獨馬,去同強大的敵人打硬仗”①《毛澤東選集》(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54頁。。第二條是建立統(tǒng)一戰(zhàn)線但放棄統(tǒng)一戰(zhàn)線中的獨立性,堅持“一切經過統(tǒng)一戰(zhàn)線”。第三條是為了中華民族的獨立、自由,和國民黨建立第二次統(tǒng)一戰(zhàn)線,在統(tǒng)一戰(zhàn)線中堅持中國共產黨的獨立性,實行又聯合又斗爭的策略。中國共產黨抓住了機遇,選擇了后一條正確的道路,取得了抗日戰(zhàn)爭的勝利,毛澤東思想得以成熟。
第三次是抗日戰(zhàn)爭勝利至新中國成立初期,中國共產黨面臨著反法西斯戰(zhàn)爭勝利的挑戰(zhàn),有兩條道路可以選擇:一條是中國納入資本主義陣營,走資本主義道路;另一條是繼續(xù)進行新民主主義革命,為新民主主義徹底勝利而奮斗,進而實現社會主義。中國共產黨選擇了后一條道路,取得了新民主主義革命全面勝利和社會主義革命的勝利,中國進入了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毛澤東思想得以發(fā)展。
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形成和發(fā)展的進程中,中國共產黨同樣抓住了幾次重要機遇,選擇了正確的道路,取得了重大成功。
第一次是“文化大革命”結束后,中國共產黨面臨著在毛澤東去世后中國向何處去的挑戰(zhàn),有四條道路可以選擇:一條是繼續(xù)延續(xù)“文化大革命”的發(fā)展道路;第二條是退回到社會主義改造完成后到“文化大革命”發(fā)動之前的道路上去;第三條是因為否定“文化大革命”進而否定整個中國共產黨的歷史,走資本主義道路;第四條路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之路。這四條路,前兩條是老路,第三條是邪路,只有第四條是正路、新路。中國共產黨抓住了這個機遇,既不走老路,也不走邪路,而是走上了新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yè)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在這一過程中,鄧小平理論形成了。
第二次是20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中國共產黨面臨著國際上蘇東劇變、國內政治風波的挑戰(zhàn),有三條道路可以選擇:一條是像蘇聯、東歐一樣,社會主義垮臺、走資本主義道路;第二條是退回到改革開放以前的道路;第三條是繼續(xù)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第一條是邪路、第二條是老路,只有第三條是新路。第一條道路和第二條道路都不能堅持社會主義,更不能堅持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中國共產黨選擇了新路,堅持繼續(xù)走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鄧小平理論在這一過程中成熟并發(fā)展了。
第三次是20世紀90年代末,鄧小平去世之后,中國共產黨又面臨著向何處去的挑戰(zhàn),有三條道路可以選擇:一條是放棄鄧小平為核心的黨的中央領導集體開創(chuàng)的改革開放道路,退回到改革開放之前的路上去;第二條是走歐洲的民主社會主義道路;第三條是繼續(xù)堅持改革開放的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道路。中國共產黨第三代中央領導集體選擇了沿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繼續(xù)前進。在這一過程中,產生了“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fā)展觀。②關于“文化大革命”結束以來到鄧小平去世這一時期內的道路選擇問題,龔育之先生曾進行過闡述??蓞⒁姟妒宕缶窈忘h史研究》,《龔育之論中共黨史》(上),長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本文參考了龔育之的觀點,但和龔育之先生的觀點又有不同之處。
第四次是黨的十八大召開前后,中國共產黨面臨著國際局勢風云變幻、綜合國力競爭空前激烈、各種社會思潮不斷交鋒的挑戰(zhàn),有兩條道路可以選擇:一條是放棄改革開放、實行民主社會主義,另一條是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中國共產黨堅定地選擇了后者。再這一過程中,習近平治國理政思想得以產生和發(fā)展。
黨的十八大報告指出:“在改革開放三十多年一以貫之的接力探索中,我們堅定不移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既不走封閉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幟的邪路?!雹俸\濤:《堅定不移沿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前進,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而奮斗》,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12頁。這是對這一時期道路選擇的科學概括。
通過以上論述,可以看出:選擇錯誤的道路,就沒有革命、建設、改革的勝利,就沒有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產生和發(fā)展。
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兩大理論成果都追求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是“中國夢”的最高層次。近代以來,先進的中國人,為了改變國家命運,實現人民解放,不斷尋找救國救民的真理。其目標,從根本上說來,就是為了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皩崿F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就是中華民族近代以來最偉大的夢想。這個夢想,凝聚了幾代中國人的夙愿,體現了中華民族和中國人民的整體利益,是每一個中華兒女的共同期盼?!雹凇读暯疥P于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論述摘編》,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3年版,第3、4-5頁。中國夢的這個層面,是凝聚全世界中華兒女的動力,體現了中華民族和中國人民的整體利益,也是每一個中國人為之不懈奮斗的目標。兩大理論成果揭示了中國共產黨在不同的歷史時期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的內容舉措。
兩大理論成果都追求把中國建設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皩崿F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奮斗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就是要實現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雹邸读暯疥P于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論述摘編》,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3年版,第3、4-5頁。黨的十八大提出確保到2020年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宏偉目標。這個目標,不僅僅是經濟方面的,而是涵蓋了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tài)等方面,是“五位一體”的目標。
兩大理論成果都族中人民的主體地位。兩大理論成果都把依靠人民群眾、造福人民群眾、傾聽人民呼聲、回應人民期待作為重要內容。1922年《中國共產黨對于時局的主張》中提出的11項準則,就體現了人民利益。黨的二大提出的最高綱領和最低綱領體現了人民利益。黨的七大的黨章提出:“中國共產黨必須具有全心全意為中國人民服務的精神,必須與工人群眾、農民群眾及其他革命人民建立廣泛的聯系,并經常注意鞏固與擴大這種聯系。”④《中共中央文件選集》(第十五冊),北京: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1991年版,第117頁。以后的歷屆黨代會黨章都明確規(guī)定了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是黨的宗旨。毛澤東提出:“共產黨的路線,就是人民的路線?!雹荨睹珴蓶|文集》(第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409頁。“應該使每個同志明了,共產黨人的一切言論行動,必須以合乎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最大利益,為最廣大人民群眾所擁護為最高標準?!雹蕖睹珴蓶|選集》(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096頁。“三個有利于”中的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三個代表”重要思想中的代表中國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科學發(fā)展觀中的“以人為本”,“中國夢”中的人民夢都體現了把人民利益作為最高標準的價值取向。
對上述幾個方面的綜合考察,可以更進一步認識到: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是一脈相承的,是一個完整的科學體系。
責任編輯:凌 雁
*本文系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中國共產黨與中國社會生活方式變遷研究(1949-1956) ”(14BDJ015)的階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