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莉萍
?
詩歌鑒賞要得法
●朱莉萍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詩歌教學要學習鑒賞詩歌的基本方法,把握詩歌的藝術特性,注意從不同角度和層面發(fā)現(xiàn)作品意蘊,不斷獲得新的閱讀體驗。可見,詩歌教學,鑒賞是重點。教學中,教師要通過具體可行的方法指導,逐步提升學生鑒賞詩歌的能力。
比較閱讀是引導學生品味詩歌語言的重要方法。通過比較分析,能充分展現(xiàn)不同詩歌的風格韻味,增進學生對作家作品的認識,使他們對詩歌學習產生濃厚的興趣。
人教版課標教材七年級上冊的《化石吟》是一首科學小詩。如何讓學生通過學習,感受介紹性語言與詩歌語言的區(qū)別,進而體會詩意的科學呢?教師先用PPT出示《現(xiàn)代漢語詞典》對“化石”的解釋:“古代生物的遺體、遺物或遺跡埋藏在地下變成的跟石頭一樣的東西。研究化石可以了解生物的演化并能幫助確定地層的年代?!边@個概念用簡潔清晰的語言敘述了化石的來歷和作用。同樣的知識,詩歌是怎樣表述的呢?教師范讀課文,要求學生畫出《化石吟》中介紹化石的詩句并分析。
“肉體雖早已腐朽化為烏有,生之靈火卻悄然潛行在地下。黑色的軀殼裹藏著生命的信息,為歷史留下一串珍貴的密碼?!闭f明化石是古代生物的遺體、遺物或遺跡埋藏在地下演變而來,可以作為生命存在的證據(jù)。“最早的魚兒怎么沒下巴?最早的鳥兒怎么嘴長牙?最早登陸的魚兒怎么沒有腿?最早的樹兒怎么不開花?”說明研究化石可以了解生物的演化。通過小組討論,學生明白了,同樣的知識用不同的語言方式表達出來,給人的感受是不一樣的:介紹說明注重科學性,詩歌語言注重抒情性和趣味性。這樣一比較,不用教師多講,學生就體會到了詩歌語言的特點。
比較閱讀的方法運用非常廣泛,關鍵是找好比較點——
可以同題材比較。比如人教版課標教材七年級上冊的《古代詩歌四首》,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將《觀滄?!泛汀短靸羯城锼肌愤M行比較,體會馬致遠眼里的秋是一幅寂寥凄清的圖畫,抒發(fā)的是悲(傷)秋情懷;曹操眼里的秋是一幅充滿生機的圖畫,抒發(fā)的是贊(頌)秋豪情。這樣既拓展積累了寫秋的詩句,又讓學生體會到相同題材可以抒發(fā)不同情感。
可以對相似寫作背景進行比較。比如,把蘇軾的《江城子密州出獵》和辛棄疾的《破陣子》進行比較,目的是讓學生對兩首詞的風格和主題有更清晰的把握。
還可以對詩人不同時期的作品進行比較。比如,把蘇軾的《江城子密州出獵》和《江城子十年生死兩茫?!愤M行比較,可以了解詩人不同的寫作風格,把毛澤東的《沁園春雪》和《沁園春長沙》進行比較,可以了解詩人的心路歷程和滿腔情懷,等等。
詩歌大多包含著鮮活的畫面,教師引導學生通過想象和聯(lián)想再現(xiàn)畫面,可以更好地理解詩意。
教學《天凈沙秋思》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抓住詩中九種景物的特點發(fā)揮想象,在頭腦中生成個性畫面,進而補充、擴寫詩歌內容,體會詩歌的意境。以第一句為例。教師設問:“怎樣把枯藤、老樹、昏鴉三種景物聯(lián)系起來?”——枯藤纏繞著老樹,昏鴉棲息在枯枝上。教師進一步引導:雖然有了畫面,但只是勾勒出了事物的輪廓,怎樣給畫面著色加工,讓上面的語句變得具體生動呢?這便有了一定的難度,學生一時不知從何處下手。教師相機指導:可以發(fā)揮想象,把每一種景物的情態(tài)描摹細致,比如“枯藤,脫去了青的衣,任由那黝黑的皮膚在風中干裂”。學生的思維打開了,說出很多生動的句子,如“往日那生機勃勃茂盛如瀑布一樣的青藤,現(xiàn)在已枯萎了,只剩下稀稀落落的幾片枯葉在風中擺動,像馬上要掉下來似的?!钡取=酉聛?,教師讓學生擴充另外兩個詞語,把三種景物連成一段話。學生用細膩的語言,勾畫出一幅栩栩如生的畫面。
后面幾行詩,教師用同樣的方法教學。學生通過畫面再現(xiàn),不僅理解了詩意,而且體會到,第二幅畫面的溫馨美好襯托出了游子的孤獨寂寞——這正是教學的難點。學生在想畫、說畫的過程中,對游子的思鄉(xiāng)之情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詩歌大多借景抒情。不同的事物在詩人筆下往往呈現(xiàn)出不同的特點,體現(xiàn)出詩人不同的心境,因此理解詩人所寄托的思想感情,需要抓住詩歌中事物的特點。
以人教版課標教材八年級上冊《望岳》為例。教學中,教師先將柳宗元的《江雪》和毛澤東的《沁園春雪》進行對比,引出本課的學習目標,即把握詩歌意象的特點,理解詩人的思想感情。然后,教師引領學生賞析《望岳》,主要圍繞兩個問題展開:①結合具體詩句,說說杜甫筆下的泰山體現(xiàn)出了哪些特點?②杜甫在《望岳》中表達了怎樣的思想情感?
第一個問題,學生充分閱讀后有了這樣的體會:從“齊魯青未了”看出,站在齊魯大地上,到處都能看到泰山蒼翠的山色,說明泰山很大,而且郁郁蔥蔥;“鐘神秀”的“鐘”體現(xiàn)出大自然把最美的風景都集中在泰山,足見泰山的秀麗;“陰陽割昏曉”的“割”字體現(xiàn)出泰山很高,因為只有高大的山才能阻擋陽光;“一覽眾山小”雖是詩人的想象,但也說明泰山很高,如果山不高,登上山頂就不會有這種感覺。
這段教學,學生緊緊抓住“泰山”這個意象,體會出泰山大、美、高的特點。有了這種體會,思想感情的理解就水到渠成了:從“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可見,詩人希望自己能夠做一番大事業(yè),登上人生的巔峰;在杜甫的筆下,泰山不僅高而且卓然不群,我想他也希望自己卓然不群,兼濟天下。接下來,教師稍作總結,學生就體悟到了詩人遠大的人生抱負,教學難點迎刃而解。
當然,在詩歌鑒賞中,準確地把握意象有一定的難度,但通過訓練,學生完全可以掌握這種方法,進而獨立地賞析詩歌。
感受意境是詩歌鑒賞的重要方面,而朗讀是通向意境的一道橋梁。實際教學中,不少教師經常對學生進行朗讀方法的指導(比如哪里需要停頓,哪里需要重音,哪里聲調需要上揚,哪里節(jié)奏需要明快等等),但為什么要這樣讀,學生卻并不了解。運用“朗讀腳本設計”的方法,可以明確表現(xiàn)朗讀者的設計意圖,充分展現(xiàn)詩歌意境。
教學人教版課標教材九年級上冊《望江南》時,教師范讀“過盡千帆皆不是”,讓學生體會語速和語調的處理技巧。學生普遍感覺教師朗讀時語速較慢,“皆不是”三字讀降調。為什么這么處理呢?有的學生說:“語速慢,讓我感覺到女主人公聚精會神地盯著從樓前駛過的船只,沒有遺漏任何一艘?!庇械恼f:“皆不是”三字讀降調,讓我感受到女子滿懷期望而來,卻一次又一次失望的心情。看來,學生有能力通過朗讀欣賞這首詞。教師讓學生自選其中一句,設計朗讀腳本。最后,通過小組討論,集師生智慧的朗讀腳本誕生了:
一位孤獨的女子“梳洗罷”(懷著殷切的心情,可讀得輕快些),獨自來到望江樓上等候心上人——“獨”字音量適度加重,一來突出她的寂寞,二來表現(xiàn)盼望之情。然而,“過盡千帆皆不是”——語速可放慢些,且自然下降,仿佛目光看遍一艘又一艘駛過的船只,但等待她的卻是一次又一次的失望。那西下的夕陽、悠悠的江水啊,怎么載得動她心中的憂愁呢?——“水悠悠”三字應蘊含情感,讀得悱惻綿長。最后一句“腸斷白蘋洲”中的“腸斷”二字集蓄了相思之苦,應有凝噎之聲,讓情感達到極致。
學生運用這個腳本,反觀自己朗讀時做得好的地方和需要改進的地方,然后進一步朗讀,較準確地把握到了詞的意境。
(作者單位:宜昌市第二十五中學)
責任編輯姜楚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