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春玲
西南財經大學發(fā)布的2015年調查數據顯示,中國中等收入家庭成年人口數量為2.17億。李克強總理在近日召開的國務院常務會議上也指出,中國中等收入者已有3億人。
然而,被專家學者定義為中產的人群并不認可自己的中產身份,認同自己是中下階層和下層階層的比例則相對較高。
說到底,造成這一現(xiàn)象的原因之一在于,過去幾十年我國高速的經濟增長和急劇的社會變遷下,出現(xiàn)了一種社會心態(tài),即極強的物質欲望追求及由此導致的不滿足感和缺乏安全感。那些從收入、財富和消費角度來說已達到或超過中等水平的人,對未來寄予更高期望,這種高期望又會帶來不滿足感和焦慮心態(tài),使他們總覺得尚未達到理想的中產生活狀態(tài),還需要拼命努力追求。
從正面來看,這種社會心態(tài)能激發(fā)人們更勤奮地工作,是過去幾十年我國經濟高速增長的一個動力。然而,隨著我國經濟增長步伐的逐步放慢,隨著社會經濟進入新常態(tài),過高的物欲期待和不滿足心態(tài)就會產生負面效應。當下,我國經濟結構和增長模式需要適應新常態(tài),社會心態(tài)也需要適應新常態(tài)。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不僅意味著多數人步入中等收入群體、達到小康生活水平,更重要的是,成為社會主流的中等收入者具有平和、知足、快樂、健康的小康社會心態(tài),金錢和物質不再是最重要的人生目標,精神追求、文明道德水平和社會責任感是個人價值更主要的體現(xiàn)方式。從這個角度來看,“培育小康社會心態(tài)”與“擴大中等收入群體”同樣都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關鍵。
(摘自《經濟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