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人為鑒
◎王鼎鈞
某種宗教說,所有的靈魂都不愿轉(zhuǎn)世為人,視做人為苦役,獨(dú)有一個靈魂自告奮勇。
神問他:“你有什么理由?”他說:“我前世為人,犯了很多錯誤,很希望有機(jī)會從頭再來一次。”
“好吧!”他的要求得到批準(zhǔn)。轉(zhuǎn)世之前,依例要先喝一碗迷魂湯,他不肯喝。“喝下這碗湯,前生的經(jīng)歷完全忘記了,如何還能知道長短得失?”神告訴他:“放心吧,你犯下的錯誤別人也會犯,只要觀察別人的行為引以為戒就夠了。”
(摘自《人生試金石》)
果 實(shí)
◎[印度]安東尼·德·梅勒 孫開元/譯
一個年輕人問大師:“您說過,生活如同一棵長滿果實(shí)的大樹,每個人都能獲得幸福的果實(shí),但是我為何至今兩手空空?”
“那是因?yàn)槟銢]有勇氣去搖動那棵樹。”大師回答。
(摘自《文苑》)
寓 言
◎[波蘭]辛波斯卡
幾個漁人從海底撈起一個瓶子。里面有一小紙片,上面寫著:“誰啊,救我!大海把我拋擲到荒島。我正在岸上等候救助。趕快。我在這里!”
“沒有日期?,F(xiàn)在去一定太晚了。瓶子可能已經(jīng)在海上漂流很久了。”第一個漁人說。
“而且沒有標(biāo)明地方。我們甚至不知道是哪一片海。”第二個漁人說。
“既不會太晚也不會太遠(yuǎn)。這個名叫‘這里的島嶼無處不在?!钡谌齻€漁人說。
他們都感不安。寂靜落下。所有的普遍性的真理都是如此。
(摘自《美文》)
療貧之銘
◎張恨水
天下最苦人者莫如病,最困人者莫如貧。白香山昔曾為文,謂病有十可卻,亦有十不治。人之處病如是,處貧獨(dú)不然乎?戲仿其意為之。
貧有十可卻:冷眼觀世,以耳目嗜好,都是虛偽之物。一也。做一件事,不休不止,今日之事,不留于明日。二也。常將不如我者,巧自寬解。三也。早起晚歇,少管閑事。四也。我可盡力者,絕不逃避,樂于領(lǐng)受。五也。室家和睦,無交謫之言。六也。人不能無短處,常自制止。七也。不交酒肉朋友。八也。閑則讀啟發(fā)思想之書。九也。娛樂無味之場合,一概不去。十也。
貧有十不治:惡衣惡食,求與有錢人一樣。一也。終日煩惱,無人生興趣。二也。心灰意懶,做事半途而止。三也。不惜光陰,好做不干己之事。四也。室人聒噪,耳目盡成荊棘。五也。做事不負(fù)責(zé)任,信用喪盡。六也。以境遇不良,在于運(yùn)命,不認(rèn)為人事有所未盡。七也。擇友不慎,引入歧途。八也。閑則從事游蕩,以慰無聊,無聊不能慰,心緒愈亂矣。九也。好趁熱鬧。十也。
撰文已,以素紙書之,貼短案竹片灰壁上,作座右銘。顧未三日,與家人或鄰人談柴米油鹽瑣事如故,予殆自欺也。一笑!
( 摘自《獨(dú)鶴與飛:張恨水經(jīng)典散文》)
一個就好
◎[韓]法頂禪師
人要因必要而活,而不要因欲望而活。我們必須明白欲望與必要的差別:欲望是基本需求之外的渴望,必要則是生活的基本條件。
當(dāng)只需要一個時(shí),擁有一個就好;如果擁有了兩個,有可能一個都保不住。
我曾經(jīng)有個非常怪異的習(xí)慣——只用鋼筆寫字,就算用鋼筆也必須使用筆尖非常細(xì)的才行,似乎只有那樣的筆才能充分表達(dá)我澄澈的感情。有一回,在東京大學(xué)留學(xué)的一位禪師知道我喜歡細(xì)筆尖的鋼筆,便到文具店買了一支給我。懷著感恩之情,我用那支筆寫了許多文章。到了巴黎后,我在當(dāng)?shù)匕l(fā)現(xiàn)有許多那樣的鋼筆,于是買了一支回來。
但是從我有了兩支鋼筆的那一天起,我再次拿起禪師送給我的細(xì)鋼筆時(shí)對它沒有之前的那種珍惜與感激之情了。最后,我只得把我從巴黎買回來的那支筆送給了另一位禪師。爾后,我才重拾最初的珍惜之情。
不論任何物品,當(dāng)只需要一個的時(shí)候,拿一個就好。
(摘自《山中花開》)
情 緒
◎梁冬
英國人寫過一篇游記,說有個獵人打獵的時(shí)候,意外地?fù)炝酥恍±匣?,他帶它回家,用牛奶和煮得極爛的兔子肉喂它。虎漸漸長大了,和他一同打獵,舔他吃剩的盤子底,睡覺時(shí)把他擁在懷里,為他暖出好夢。天氣好的時(shí)候,有人還看見老虎馱著他滿山遍野跑。
可他什么時(shí)候也沒有忘記在口袋里放一把專為它準(zhǔn)備的手槍。
我們的情緒就是自己自小養(yǎng)著的虎。理智就是那把手槍,時(shí)間是它最有效的子彈。
(摘自《歡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