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俊松(寧夏大學,寧夏 銀川 750021)
淺議西部地區(qū)提高國內訪問學者項目效益的幾個思考路徑
——以寧夏回族自治區(qū)國內訪問學者項目為例*
朱俊松
(寧夏大學,寧夏 銀川 750021)
西部地區(qū)因社會經濟發(fā)展相對落后,教育資源匱乏,對人才的引進與留駐能力遠不及經濟發(fā)達省區(qū)。國內訪問學者進修項目對這些地區(qū)高校師資隊伍建設的促進作用更為明顯。文章就西部地區(qū)如何提高該項目的實施效益,從“細化制度規(guī)范管理,促進項目有效落地;提供科學助學服務,建立合理激勵機制;強化現(xiàn)存溝通體系,增進過程管控效果;建設項目評估機制,探索后續(xù)發(fā)展支持;依托訪學交流項目,深化教學科研合作”等五個方面提出了建議。
國內訪問學者;項目效益;規(guī)范管理;助學服務;科學評估
高校教師國內訪問學者進修項目始于1984年,其初衷是借鑒國外訪問學者制度,解決當時國內高校教師教學科研素質普遍偏低、學術骨干和學術帶頭人緊缺的狀況。1986年,原國家教委總結試點經驗,制定了《高等學校接受國內訪問學者的試行辦法》,成為該項目的綱領性文件。2004年,教育部啟動“高層次創(chuàng)造性人才計劃”,對原有國內訪問學者項目進行調整,推出了“高等學校青年骨干教師國內訪問學者項目”,并制訂了《高等學校青年骨干教師國內問學者項目實施辦法》,以適應新世紀高層次教師培訓工作的需要。客觀的說,項目實施三十年來,各方面充分發(fā)揮重點高校優(yōu)勢,為地方院校培養(yǎng)了數(shù)以萬計的學術帶頭人和學術骨干,有效提升了訪學教師的科研意識和科研素養(yǎng),進而帶動了相關高校教學質量和科研水平的提高。
我國西部地區(qū)由于深處內陸,交通不便,社會經濟發(fā)展大多相對滯后,教育資源比較匱乏,相關地方高校和科研機構對人才的引進與留駐能力遠不及經濟發(fā)達省區(qū)。近年來,在國家西部大開發(fā)戰(zhàn)略指引下,國內訪問學者項目逐漸向中西部地區(qū)傾斜,其對西部高校師資隊伍建設的作用也日益凸顯并漸受重視。以寧夏為例,雖然近年來通過大力實施“科教興寧”戰(zhàn)略,使自治區(qū)高等教育事業(yè)從規(guī)模到內涵都取得了跨越式發(fā)展,但區(qū)內各高校師資隊伍長期以來形成的學緣、年齡、學歷、職稱不合理狀況依然嚴峻,高層次專業(yè)人才流失、學科領軍人才缺乏、青年人才隊伍科研水平和科技創(chuàng)新能力偏低等問題也未能得到根本改善。而隨著“互聯(lián)網+”時代的來臨,高等教育從專業(yè)結構、課程設置到教學內容、教學手段都正在發(fā)生革命性的變革。為了有效適應新形勢并滿足“一帶一路”大格局下區(qū)內經濟社會發(fā)展對人才的迫切需求,寧夏教育廳審時度勢,決定自2015年起大力強化國內訪問學者進修項目的實施力度,大幅度增加派出人數(shù)并提高資助經費,力圖為提升自治區(qū)高質量人才培養(yǎng)能力做長遠布局。
然而,隨著項目規(guī)模的擴大,一些具體問題也相應呈現(xiàn):對項目管理部門而言,主要在于如何進一步完善配套政策、規(guī)范實施制度、選拔合適人員、加強過程管控、提高訪學質量、建立評價體系,從而形成科學高效的長效機制,使項目有限的資源用在刀刃上,得以真正落到實處并收到預期的效益;對訪學人員派出單位而言,如何應對派出人員增多對學校人事、教學、財務造成的影響,防范人才流失,建立配套的校級教師繼續(xù)教育制度辦法,也是影響派出院校積極性的主要因素;對廣大迫切要求訪學進修的教師而言,如何理解政策、提高申請效率、如何選擇合適的院校和導師、如何迅速適應學校環(huán)境、合理制定學習計劃并提高學習效率,使有限的訪學時間得到最高效的利用,從而切實實現(xiàn)訪學目的,則是他們更為關心的話題。而且,也不能排除因個體發(fā)展需求或對訪學項目認識存在差異而導致部分教師借訪學之機另謀他圖的可能。
*基金項目:本文系2016年寧夏高等學校科學研究項目《我區(qū)國內訪問學者計劃執(zhí)行效率和訪學質量提高途徑研究》(編號:NGY2016036)的初期成果。
作者簡介:朱俊松(1979-),男,漢族,江蘇如皋人,寧夏大學新聞傳播學院教師,講師,文學碩士,武漢大學訪問學者,主要從事傳播學實務教學和相關理論研究。
基于上述背景和問題,作者認為,應該組織力量對西部地區(qū)如何科學實施國內訪問學者項目、提高項目實際社會效益展開深入研究,尋求解決問題的最佳途徑。而且項目三十余年的實施資料也為研究的可行性與可靠性提供了堅實保障。綜合作者和同事參加該項目的切身體會與感受,作者認為相關研究應該從以下五個方面進行思考和展開。
政策是執(zhí)行項目的導向,制度是實現(xiàn)項目的保障。優(yōu)秀的項目,必須有恰當?shù)恼咭龑c制度支撐,才能夠取得預期效果甚至事半功倍。此項研究應該通過對過往項目政策、制度及項目運作成果的檢視與評估,結合對新增項目的全面調研,解決兩個層面的問題:一是如何完善現(xiàn)階段的政策措施,使之符合項目實施的實際需求;二是如何規(guī)范政策措施的運作機制,使之既能方便各職能部門的管理,又能滿足訪學教師的切身需求,從而激發(fā)項目參與人員的主觀能動性,盡可能提升項目效率與訪學質量。具體包括:如何使項目的運作更貼合地區(qū)高校師資隊伍建設實際需求;如何建立與各院校職能處室的政策聯(lián)動與制度配套,規(guī)范項目管理與服務;如何防范來自系統(tǒng)內部的不利于教師進修學習的干擾因素,例如限制人員流通、克扣挪用經費、攤派教學任務等;如何對訪學項目過程進行合理的階段劃分并建立科學有效的配套政策制度;如何合理設定訪學人員回饋專業(yè)與地方的要求與指標;如何使訪學教師回歸后得到合理任用;如何建設訪學教師回歸后的可持續(xù)發(fā)展空間;各部門如何對項目進行科學評估等等。另外,還應該探討隨著地區(qū)經濟社會發(fā)展和高校人才結構變化,這些政策措施自身該如何調適,以適應項目長期實施的需求。
事實表明,訪學者無論基于何種動機,其渴望獲得進步的愿望都是不容置疑的。但不同的人其適應新環(huán)境、找到新機遇的能力各不相同。尤其對于欠發(fā)達地區(qū)的出訪人員而言,由于地域、學緣和學科素養(yǎng)等各種原因,其融入新環(huán)境的速度普遍較慢。如何幫助訪學教師更快更好地適應訪學生活,因此具有了現(xiàn)實的意義與價值。相關研究應該從助學角度出發(fā),通過對接收院校相關政策、學習生活安排、實際住宿與學習環(huán)境、導師對訪學者的指導方式、可利用的學習資源等各方面的系統(tǒng)調研,再結合對適量訪問學者訪學過程的跟蹤紀錄和交流,形成系列指導性助學材料,力圖為后續(xù)出訪教師提供從選擇學校、聯(lián)系導師、準備入學、入學報到、生活注意事項到制定學習計劃、日常學習實踐等各方面的實用信息,從而幫助他們能更快更好地進入訪學學習狀態(tài)。
觀察發(fā)現(xiàn),訪學人員的日常學習生活常常會處于一種散漫狀態(tài),這除了常見的受訪院校管理寬疏、導師繁忙無力兼顧、個體訪學目的差異等原因外,對西部高校的訪問學者而言,還有一些不容忽視的原因。調查表明,他們在接收院校濃郁的學習氛圍下很容易受到激發(fā),發(fā)現(xiàn)自身過往的知識結構缺陷和科研軟肋,并因而產生相當濃郁的科研與學習興趣,但往往受限于知識積累、學習時間和可利用經費的局限,難以將這種興趣與激情轉換為持久的行動。對于這類情形,作者認為可以研究能否通過建立適當?shù)募顧C制,對能夠將學習沖動迅速轉化為實際成果的教師進行恰當?shù)莫剟?,從而催生和帶動更多的連鎖效益。
現(xiàn)有訪問學者派出機構、接收機構、指導導師和訪問學者本人之間的溝通機制確實存在,但效率相對低下。對這方面的研究應該以現(xiàn)有溝通機制為基礎,探討項目各方在項目實施過程中,如何設置和利用相關溝通渠道,建立及時且必要的溝通,以便提高溝通效率,實現(xiàn)有效的過程監(jiān)控并及時解決突發(fā)問題。過程的管控是一項系統(tǒng)工程,研究者應該提出一份翔實且契合實際的過程管控節(jié)點表,從而幫助項目管理部門及時、合理的跟進管理,提高各項政策和制度的落實效果。
項目評價機制是保證項目持續(xù)、健康運行的必要機制之一。目前,訪學者訪學的效果往往只反映在幾張考核表中,這顯然不能準確說明問題。對該問題的研究應該涉及兩個層面,一是對項目本身的評估,包括項目環(huán)境、長期和階段實施效果、階段實施規(guī)模、項目政策效應等等;二是對訪學人員的訪學質量進行評估,包括訪學中的過程評估、研修任務評估、教學科研成果評估、日常學習效率評估、生活與健康狀況評估,以及訪學后對專業(yè)、學科和地方社會經濟的回饋效能評估等等。建議通過持續(xù)的跟蹤調研,建立項目數(shù)據(jù)庫,并據(jù)以制定詳細、合適的評價內容與指標。同時,這兩個層面的評估又都可劃分為第三方客觀評估和自我主觀評估量兩個體系。建立科學規(guī)范的評價體系,不僅有利于管理部門把握項目運營的真實狀況,也有利于老師對比確定自身訪學的客觀成效;尤其對老師而言,雖然會增加一定的學習壓力,但也未嘗不是一種愛護。
訪問學者出訪的高校往往都是國內高水平的大學,但這些重點高校與西部省區(qū)地方高校之間并不都有穩(wěn)定的合作關系。應該研究如何以訪學項目為窗口、訪問學者為媒介,促進兩地高校之間的廣泛交流,挖掘兩地高校在學科建設、科研協(xié)作、社會服務等多方面的合作潛力,探索合適的合作交流領域、渠道與形式。這方面的研究,對實現(xiàn)教師個體的可持續(xù)發(fā)展和地方院校教學科研質量的快速進步具有重要意義。
作者相信,通過對上述五個方面的系統(tǒng)研究,必將能為西部地區(qū)進一步提高國內訪問學者項目的執(zhí)行效率、提升教師訪學質量提供有價值的調查數(shù)據(jù)和參考意見。
[1]梁玉蘭.2009年高等學校青年骨干教師國內訪問學者項目工作研討會紀要[J].中國高校師資研究,2010(1).
[2]陳鵬.國內訪問學者管理:現(xiàn)狀與對策[J].中國高校師資研究,2011(1).
[3]劉壽堂.繼續(xù)教育視閾下高校青年教師國內訪問學者制度初探[J].現(xiàn)代教育科學,2011(5).
[4]文鵬,蔡瑞.關于國內訪問學者項目創(chuàng)新發(fā)展的一點建議[J].科技信息,2012(31).
[5]毛金波.高校師資培訓工作現(xiàn)狀與發(fā)展建議——以武漢大學參與高等學校青年骨干教師國內訪問學者項目為例[J].繼續(xù)教育,2014(1).
[6]陳上寶.淺析高校教師國內訪問學者項目[J].學子(教育新理念),2014(7).
[7]李金芬.國內訪問學者制度研究[J].當代繼續(xù)教育,2015(5).
Due to the relative backwardness of socio-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shortage of educational resources,the west area'sability of introducing and remaining the talents is far weaker than that of the economically developed provinces.The domestic visiting scholar training programme for college and university teachers'rank construction from these regions has a more obvious promotion.This paper puts forward suggestions on how to improve the programme's benefits in the west area,including detailing the standardization of management system to help the programme realized effectively,providing scientific learning service and establishing a reasonable incentive mechanism,intensifying the existing communication system and improving the process management and control system,establishing programme evaluation mechanism to explore the support of later development,and deepening the teaching and research collaboration based on the visiting and communicating programme.
domestic visiting scholars;project benefit;standard management;learning aid service;scientific evaluation
2096-000X(2016)15-0025-02
G644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