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二趁 崔艷菊(信息工程大學 理學院,河南 鄭州 450000)
?
采用“輸出驅(qū)動”教學,提高學員軍事英語視聽說能力*
岳二趁崔艷菊
(信息工程大學 理學院,河南 鄭州 450000)
摘要:“輸出驅(qū)動假設”理論強調(diào)在語言教學中以輸出為引導,促進學生對語言形式進行反思和有效構建。通過將該理論運用于軍事英語視聽說課程的教學實踐表明,該模式可以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將技能學習與知識面拓寬及思維能力的培養(yǎng)有機結合起來,提高學習效率,培養(yǎng)學員的自主學習能力和軍事英語的綜合應用能力。
關鍵詞:輸出驅(qū)動假設;軍事英語視聽說;教學模式
隨著中國新軍事變革的深入,軍校英語教學也在不斷進行改革以貼近軍隊需求。2008年總參謀部軍訓和兵種部下發(fā)的《軍隊院校本科大學英語課程教學基本要求》明確提出,大學英語課程要融合軍事知識,加強軍事英語教學,培養(yǎng)學員的對外軍事交流能力(總參謀部軍訓和兵種部,2008)。從要求中不難看出,軍校大學英語的發(fā)展趨勢就是要將語言技能和軍事專業(yè)相結合,加強學員對語言的實際應用能力。在此大背景下,各軍校紛紛開設了軍事類英語課程,并積極探索有效的教學模式和教學方法。信息工程大學為學員開設的“軍事英語視聽說”課程以《軍事英語視聽說教程》為基本教材,采用“輸出驅(qū)動”教學,強調(diào)在語言教學中以輸出為引導,促進學生對語言形式進行反思和有效構建。通過將“輸出驅(qū)動”教學理論運用于軍事英語視聽說課程的教學實踐表明,該模式可以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將技能學習與知識面拓寬及思維能力的培養(yǎng)有機結合起來,對提高學員的語言實際應用能力大有裨益。
“輸出驅(qū)動”教學是在“輸出驅(qū)動假設”(output-driven hypothesis)教學理論指導下的一種新穎的教學模式?!拜敵鲵?qū)動假設”理論是2008年由文秋芳教授根據(jù)Krashen的“輸入假設”和Swain的“輸出理論”提出來的。Krashen的“輸入假設”認為輸出只不過是二語習得中的一個符號,不具備什么作用,“可理解的輸入”才是習得的唯一來源(Krashen,1989)。而Swain (1985)卻認為,“可理解的輸入”在習得過程中固然有很大作用,但仍不足以使學習者全面發(fā)展他們的二語水平。她提出,如果學習者想使他們的二語既流利又準確,不僅需要“可理解的輸入”,而且需要“可理解的輸出”,輸出在二語學習中具有重要作用。1995年,Swain又歸納了輸出的四個功能:增加語言的流利度;提高學生對語言形式的注意程度,揭示所想與所能之間的差距;幫助學習者檢驗語言假設;促進學生對語言形式的反思能力(Swain,1995)。在此基礎上,文秋芳(2008)提出了“輸出驅(qū)動假設”。該假設包括三個子假設:第一,從心理語言學角度,該假設認為輸出比輸入對外語能力發(fā)展的驅(qū)動力更大。一個沒有輸出驅(qū)動的學習過程,即使有高質(zhì)量的輸入,其學習的效率也有限。第二,從職場英語需要出發(fā),該假設提出培養(yǎng)學生的說、寫、譯等表達性技能比培養(yǎng)聽、讀等接受性技能更具社會功能,尤其是口、筆譯技能。第三,從外語教學角度,該假設認為以輸出為導向的綜合教學法比單項技能訓練法更富有成效,更符合學生未來的就業(yè)需要。
“軍事英語視聽說”作為一門特殊用途類的專業(yè)英語課程,對全國高校來講都是一門新的課程,在教學實踐中如何運用“輸出驅(qū)動假設”理論,處理好輸入與輸出的辯證關系以及探索出該課程的教學模式是本研究的關鍵。
“軍事英語視聽說”作為一門特殊用途類的專業(yè)英語課程,對全國高校來講都是一門新的課程,在教學實踐中如何運用“輸出驅(qū)動假設”理論,處理好輸入與輸出的辯證關系以及探索出該課程的教學模式是本研究的關鍵。
傳統(tǒng)的課堂教學注重知識的傳授,強調(diào)教師的“教”,而對學生的“學”關注很少。科學的教學過程要求教師注重學思結合,倡導啟發(fā)式、探究式、討論式、參與式教學,幫助學生學會學習,激發(fā)學生的好奇心和自主性。而“學”與“思”的相輔相成正是要通過“輸入”與“輸出”的有機結合才能有效實現(xiàn),以教師向?qū)W生提供或?qū)W生自主獲取充分的輸入為基礎,以輸出為最終的驅(qū)動力,才能更好地激發(fā)學生學習的自主性及創(chuàng)造性,并促使學生不斷對所學知識進行深入反思,從而建立起一種語言習慣,真正學好軍事英語。文章旨在通過“輸出驅(qū)動假設”的理論來研究在軍事英語視聽說課程的教學中輸入與輸出的合理結合以及新的教學模式。運用“輸出驅(qū)動假設”的理論,將技能學習與知識面拓寬及思維能力的培養(yǎng)有機結合起來,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習效率,培養(yǎng)出更加貼合軍隊需要的復合型人才。
(一)教學模式
《軍事英語視聽說》是我校為學員開設的一門必修課,本課程以多媒體為依托,以軍事知識為載體,以培養(yǎng)學員創(chuàng)新能力及自主學習能力為目標。教學上采取需求先行、因材施教的原則,按照具有軍隊特色的大學英語必修課程(特殊用途英語)來設計。
該課程實施網(wǎng)絡教學平臺+小班面授課堂+小組討論相結合的三步式教學模式:一、課前(自主學習、預習,了解相關背景知識,提出問題,語言輸入);二、課中(主題研討拓展,分析、解決問題,語言輸出);三、課后(自主學習、消化貫通,語言再輸出)。
對該教學模式的具體實施步驟如下:
1.情境設計——教師設計出用英語完成某項軍事活動的一個或多個情景,該情景設計能夠真實的反映學員未來在軍事生活中的任職和戰(zhàn)略需要,進而提高其學習動力和興趣。
2.輸出驅(qū)動——學員進行課堂聽力訓練,進行語言輸入。隨后學員展示準備好的軍事活動情景,展示過程中,教師通過與學生良好互動,從而進行主題研討式的拓展分析,以解決問題,從而進行語言輸出,讓學員吸收大量的軍事知識。
3.獨立探索——讓學員獨立思考,積極探索,充分發(fā)揮他們的學習主動性,培養(yǎng)和提高他們的自主學習能力。學員領受學習任務后,圍繞每個單元的軍事主題,利用圖書、雜志、音像資料、網(wǎng)絡資源等多種形式獲取所需要的知識。具體教學過程中,教員密切關注每個學員的自學情況,起初的引導可以多一些,以后逐漸減少,放手讓學生自己探索,最后達到無需教員引導。
4.協(xié)作學習——課內(nèi)把學員分成若干小組,進行小組討論、交流。通過主題發(fā)言、演講、辯論等不同形式對不同觀點進行交鋒、補充、修正,從而加深每個學員對學習主題的理解,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和團隊合作意識。通過協(xié)作學習,相互交流,相互促進,達到共同提高。
5.語言輸出——學員就本單元所學軍事術語及軍事知識進行自主消化學習、模擬軍事活動情景進行語言再輸出。
(二)課堂組織
每次布置任務讓學員提前預習與本單元相關的軍事知識和軍事內(nèi)容,了解相關背景知識,上課一開始提問與本單元聽力相關的問題,讓學員先討論回答,此部分采用四步法:為引發(fā)學員學習興趣和學習熱情,第一步是不給學員布置任何任務,讓他們先看一遍視頻,讓他們對一段視頻有個大致了解;第二步是做聽力練習,先講練某一段視頻的重點和難點詞匯,然后讓學員聽視頻第二遍并做書上的練習題(第二遍隱藏視頻,只讓學員聽,不讓看視頻,以免影響做題);第三步讓學員打開視頻文本內(nèi)容在老師引導下進行翻譯;第四步,學生在看并翻譯了視頻文本之后,再讓學生聽一遍視頻內(nèi)容,學員可以邊看文本邊聽,也可以只聽不看文本內(nèi)容(根據(jù)自己的喜好和程度而定)。經(jīng)過看、聽、譯、再視聽的四步,大部分學員能夠理解并掌握一定的軍事英語。在視聽了幾段視頻之后,進行語言輸出,讓學生進行分組討論問題,可以選代表回答,教員也可以任意叫某一位學員回答。最后布置課下任務,復習本單元相關視頻文本內(nèi)容,尤其是軍事術語,下一次上課檢查聽寫;預習下一單元相關內(nèi)容。
(三)考核方式
教學評估方面采用效果評價——根據(jù)每個學員對該單元的整個學習過程,進行學員個人和小組之間的自評、互評。評價內(nèi)容主要包括:(1)自主學習能力;(2)對小組協(xié)作學習所做出的貢獻;(3)是否完成對所學知識的意義建構。在具體做法上采用學生自評20%,學生互評30%及教員評估50%的形式。學生自評包括建立學生檔案。新學期開始時,建立學生的個人發(fā)展評估表(聽、說、讀、寫、譯技能等)。期末時,讓學生對照自己的學習計劃,檢查和評估完成情況及階段性的網(wǎng)上學習測試。學生互評包括課前預習,課后復習,小組合作學習記錄,學習項目參與度及完成效果評定等。學生可以對自己和合作小組成員的各項學習能力做出相應的評估,并在此基礎上建立互評表。教師評估包括第二課堂活動的參與度,網(wǎng)上學習檔案記錄,作業(yè)提交情況,訪談和座談等形式對學生學習態(tài)度、方法、學習過程和學習效果評估,促進學生有效地自主學習,從而提高學生積極參加第二課堂活動。
總成績(100%)=形成性評估(50%)+終結性評估(50%)
形成性評估=課堂活動+課堂表現(xiàn)+小組活動+平時軍事術語句及句子測試成績;
終結性評估=能力水平測試即學習成果匯報(30%)(形式不限,學員可進行軍事題材方面的英語演講與辯論、ppt等形式上臺匯報,或者軍事英語相關的論文)+個人答辯(20%)(根據(jù)個人的匯報材料教員給每個學員進行答辯,每個人至少被問到兩個問題,然后根據(jù)答辯表現(xiàn)打分)。
效果評價起到了對教學的后效反撥作用,極大地提高了學員的學習主動性和積極性。
簡單來說,輸出可以被認為是學習者英語學習的動力來源,如果缺乏輸出驅(qū)動,僅僅依靠單純的語言輸入,很難使學生對其所學知識進行有效的構建,從而達到提高綜合應用能力的目的。在信息工程大學軍事英語視聽說教學中,使用了含有大量真實軍事場景和語料的《軍事英語視聽說教程》,通過采用“輸出驅(qū)動”教學,在教員的指導下,運用各種教學資源主動地、有意識地學習,使學員聽、說、讀、寫、譯五項技能普遍得到提高,同時,學員通過主動探索和協(xié)作學習,對軍事英語語言的敏感度、感知度、認同、語感、跨文化交際以及對語言的地道掌握上均有明顯的提高,尤其是大大提升了學員的英語自主學習能力和軍事英語的綜合應用能力。
參考文獻
[1]Ellis,R.The Study of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6.
[2]Swain,M.Communicative Competence:some roles of compre hensible input and comprehensible output in its development [A]//In S Gass,and C madden(eds.).Input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C].Rowley,MA:Newbury House Publishers,1985.
[3]文秋芳.輸出驅(qū)動假設與英語專業(yè)技能課程改革[J].外語界,2008(2).
[4]崔艷菊.軍事英語視聽說教程[M].北京:國防工業(yè)出版社,2012.
[5]總參謀部軍訓和兵種部.軍隊院校本科大學英語課程教學基本要求(參訓兵[2008]54號)[S].軍隊:總參謀部軍訓和兵種部,2008.
崔艷菊(1967-),女,碩士,信息工程大學理學院外語系大學英語教研室,副教授,研究方向:二語習得,翻譯。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2096-000X(2016)13-0051-02
*基金項目:本文系解放軍信息工程大學2015教育教學研究項目(編號:4142Z52E3B)
作者簡介:岳二趁(1978-),女,碩士,信息工程大學理學院外語系大學英語教研室,副教授,研究方向:英語教學,英美文學。
Abstract:Output-driven hypothesis theory emphasizes output in language teaching,which helps students to reflect on the language and effectively construct it.The application of the theory to the Military English Viewing and Listening class shows that the teaching mode helps to stimulate students'motivation,expand their knowledge and thinking,improve their learning skills and learning efficiency,and thereby enhance their independent learning ability and comprehensive application ability of the military English.
Keywords:output-driven hypothesis;military english viewing and listening;teaching m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