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免费av电影一区二区三区,日韩爱爱视频,51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91视频爱爱,日韩欧美在线播放视频,中文字幕少妇AV,亚洲电影中文字幕,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址,久久综合视频网站,国产在线不卡免费播放

        ?

        術語的轉變:精神分析理論的后現(xiàn)代轉向*

        2016-03-19 04:42:31郭本禹
        關鍵詞:人格結構來訪者潛意識

        丁 飛,郭本禹

        (南京師范大學 心理學院,南京,210097)

        ?

        【心理學研究】

        術語的轉變:精神分析理論的后現(xiàn)代轉向*

        丁飛,郭本禹

        (南京師范大學 心理學院,南京,210097)

        精神分析;術語;轉變;后現(xiàn)代哲學

        在當代精神分析理論中,傳統(tǒng)術語的重要性逐漸被新術語所取代,這種術語轉變的實質是精神分析理論已經(jīng)發(fā)生后現(xiàn)代轉向。精神分析理論在術語方面的轉變主要體現(xiàn)在三個術語上。認同概念逐漸被認可概念所取代,反映出認識論基礎由邏各斯中心主義轉變?yōu)楹蠼Y構主義。付諸行動概念被扮演所取代,體現(xiàn)的是認識論基礎由表象主義、基礎主義、本質主義轉變?yōu)樾聦嵱弥髁x。壓抑、分裂概念被解離所取代,意味著認識論基礎由客觀主義、實證主義轉變?yōu)橐暯侵髁x。當代精神分析理論理論核心由強調描述單獨個體變?yōu)橹匾暯涣骰樱⒋偈咕穹治黾覀儎?chuàng)造新術語以適應其理論核心的變化。

        術語是科學的工具。任何一門成熟完善的學科,都需要參與者針對其研究內(nèi)容,創(chuàng)造出合適的術語,使其能夠準確地反映其研究對象的現(xiàn)象與規(guī)律。在精神分析學長達百年的發(fā)展過程中,理論家們創(chuàng)造出不少精妙獨到、別具特色的術語,并用其搭建起學科的理論大廈。術語還是認識一門學科的快捷窗口。通過術語本身所具有的字面含義與詞性,人們就可以大致了解這門學科的特點與時代背景。對精神分析學而言,它的早期術語帶有相當濃厚的心理物理學色彩,因此它又被稱為心理動力學(psychodynamics)。

        歷史的發(fā)展過程是舊事物被新事物所取代的過程。術語不是一成不變的。在學科的發(fā)展過程中,隨著科學進步與時代背景變遷,新術語會根據(jù)需要而繼續(xù)被創(chuàng)造出來,而舊術語則會慢慢被淘汰或取代。在精神分析學的歷史發(fā)展過程中,也存在著術語的轉變。這主要體現(xiàn)在以下術語的轉變:認同(identification)向認可(recognition)的轉變,付諸行動(acting out)向扮演(enactment)的轉變,壓抑(repression)及分裂(splitting)向解離(dissociation)的轉變。這三個主要術語的轉變實際上代表著精神分析理論的后現(xiàn)代轉向。

        一、認同和認可

        1.認同

        認同是指一種指向別人的外觀、特征、屬性等的模仿,全部或部分地與其“同化”的心理改變過程。有時認同也可作為一種防御機制,通過認同崇拜的他人以提高自身的價值感,并減緩自卑感對自我的壓力。

        在精神分析的語境中,認同是個體最基本的一種心理機制,涉及個體日常生活的多個方面。由于認同概念的普遍適用性,在其基礎上衍生出了許多子概念。包括原發(fā)性認同與繼發(fā)性認同(即內(nèi)投),全部認同與部分認同,對攻擊者的認同[1],克萊因將投射與認同相結合,創(chuàng)造了客體關系學派的重要術語——投射性認同(projective identification)。認同在精神分析學的術語中長期占據(jù)重要位置,無論是古典精神分析、自我心理學還是客體關系學派,認同及其衍生的子概念都牢牢占據(jù)著其精神分析理論觀點的一席之地。認同涉及個體的成熟發(fā)展、生活處事與分析咨詢這三個主要過程,它是精神分析師解釋個體心理及行為的強有力的概念。

        2.認可

        認可指的是使自體的感情、意圖與行為變得有意義的來自他人的回應,它以一種實在的方式使自體認識到自身的能動性(agency)與原動性(authorship),但是這種認可只能來自于一個我們能夠認同的人,一個擁有自主權的他人。即要獲得他人認可,必須先認可他人。

        在精神分析的語境中,認可涉及這樣的場景:當兩個個體相遇并進行互動時,雙方在建立關系時存在著一股張力(tension),張力的一端是自我主張(self-assertion),即個體的自我個性與生活方式,另一端是相互認可(mutual recognition),即個體對于另一方肯定自身的需要。個體努力在張力兩端中求得平衡。[2]21-22個體自身不僅是一個具有行動自主性的主體,也是一個可供他人觀察的客體,任何個體都同時具有主體與客體的雙重屬性。[3]獲得認可是個體融入社會,充分表現(xiàn)自我的必要條件。[4]63-64

        認可是一種互動行為,個體不僅需要一個平等對象的存在,還需要他的反饋,而該對象同時也在進行著類似活動,于是在認可過程中體現(xiàn)出一種互惠性。個體只能在對象身上意識到自身的獨特性,但這種獨特性又有賴于對象的獨立性,只有雙方都承認彼此的獨立平等,雙方才能進行有效的溝通,真正實現(xiàn)對話。認可概念強調人的社交性、互惠性,總是要在交往情境、對話場景、互動行為中理解個體的行為。

        認可概念自上世紀80年代后期才逐漸成為精神分析的術語,并隨著時間的推移在當代精神分析理論中顯得越發(fā)重要。和認同概念一樣,它涉及個體在人際環(huán)境中的成長、生活,以及分析情境中的關系培養(yǎng)。

        3.術語轉變的哲學實質

        從認同到認可的術語變化,實際上反映的是精神分析的認識論基礎從邏各斯中心主義向后結構主義的改變。

        德里達認為,西方文化長久以來受到傳統(tǒng)希臘哲學思想的影響,奉行一種“邏各斯中心主義”(logocentrism)。在他看來,傳統(tǒng)形而上學的概念體系是由一些“二元對立”的范疇構成的,例如精神與物質、主體與客體、先驗與經(jīng)驗、理性與非理性等等。對立的雙方處于一種“不平等”的關系之中,其中一方總是主要的、優(yōu)先的、主導的;而另一方則永遠是次要的、派生的,受壓制或被否定的。[5]

        德里達對二元對立范疇的解析對當代精神分析的理論起到了深遠的引導與促進的作用,包括米切爾(Stephen Mitchell)[4]、阿隆(Lewis Aron)[6]、本杰明(Jessica Benjamin)[7]等,他們不再以傳統(tǒng)的二元對立視角來看待主體—客體、母親—幼兒、兒子—父親、分析師—來訪者等范疇,而是以一種主體間性(intersubjective)的視角重新看待各二元范疇間的關系,提倡對話與協(xié)商,二元雙方的互動作用得到充分關注。至于分析情境中固有的沖突—能動性、外部影響—自主性、儀式行為—自發(fā)行為等以往被認為是對立的概念范疇。他們建議將其視為是某種統(tǒng)一連續(xù)體的兩端,最重要的因素在于其中的張力,在于各相關因素間的動態(tài)平衡。[8]

        認同與認可兩概念都涉及到一種人際過程,但是,認同是個體向另一對象的模仿學習,而認可是指個體對另一對象的承認肯定。認同概念包含著一種不平等的關系,認同者是較弱的,而被認同者則是更強的。認同過程只需要認同者單方面地對被認同者進行學習、模仿,無需被認同者做出任何行動。認可則是雙方都必須參與的,雙方既是認可者,也是被認可者,不存在高下之分、等級之別,認同概念中存在的等級結構被打破了,認同概念中潛在的邏各斯中心主義轉變?yōu)檎J可概念中體現(xiàn)的后結構主義。

        二、付諸行動和扮演

        1.付諸行動

        付諸行動是精神分析早期提出的術語。它指通過行動而不是言語的方式,釋放帶有沖突的心理內(nèi)容。它通常是某種帶有沖動性質的行動。付諸行動與移情之間存在密切關系,因為來訪者是在與分析師的關系中產(chǎn)生移情并付諸行動的。

        付諸行動是來訪者潛意識內(nèi)容的反映,也是其對過去經(jīng)驗的一種重復,具有一定的分析價值。但是,它雖然是對過去經(jīng)驗的一種重復,但它是一種潛意識性質的重復,來訪者以行動而非言語的方式來表現(xiàn)其潛意識內(nèi)容,但其本人并未在意識層面知曉付諸行動中的真實含義?;颊叩母吨T行動取代了意識層面的回憶和用言語來表達他所感受到的。因此,付諸行動也被認為是一種阻抗,或者說是一種不充分、不恰當?shù)男袨?。[9]63-64在付諸行動發(fā)生后,患者通過行動將治療師置于相當?shù)膲毫χ?,付諸行動意味著對雙方界限的侵犯或甚至對治療框架的侵犯,對某些患者的治療而言,這是個大問題。

        隨著精神分析理論的發(fā)展,治療關系中邊界的逐步開放,付諸行動也逐漸被視為治療改變的契機,而很少被視為是一種阻抗行為。但就其術語的地位而言,它的使用率越來越低。因為它本身是為強調來訪者的行動而被單獨提出的,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付諸行動從反面說明早期精神分析理論的“重言語輕行動”傾向。因為傳統(tǒng)精神分析將自身定位為“談話治療”(talk cure),主張言語是比行動更高級的行為,言語的心理加工水平更高、距離意識狀態(tài)更近。因此,付諸行動雖然能為分析師提供關于來訪者潛意識心理內(nèi)容的有效信息,但在其他方面有其局限性。

        2.扮演

        扮演是當代精神分析界一個廣泛使用的術語,在當代精神分析理論中占據(jù)了重要地位。簡而言之,扮演指的是在每個治療中起到關鍵作用的持續(xù)潛意識過程;或者說是治療中的一個潛意識移情-反移情維度,在該維度中那些不能表現(xiàn)的和還未表現(xiàn)的早期經(jīng)驗得以展現(xiàn)出來,并且可被用于分析。[10]

        具體地說,在所有治療過程中,來訪者的早期創(chuàng)傷、沖突和已成形的客體關系,它們都不可避免地會在無意中以一種新形式在分析二元的此時此地中創(chuàng)造出來。這種新形式會沿著時間而演變,有時甚至要花費數(shù)年,才會在潛意識決定的有意義時刻中以言語形式表現(xiàn)出來,并使雙方能夠對其進行反省與分析。扮演是一種雙向的影響過程,來訪者和分析師都在潛意識地進行著微妙的移情-反移情互動,它涉及來訪者與分析師之間的意識與潛意識的交流,既包括軀體與情緒上的反應,也包括非言語方式的反應。[11]

        從該術語的字面含義上看,它是將精神分析咨詢過程比喻為一出心理戲劇的上演。其劇本正是來訪者的生活主題。在分析情境中,來訪者與分析師分別扮演著要角,但自身卻并不知情,雙方的交流對話是在一幕幕的戲劇表演中埋伏筆、做鋪墊。直到咨詢出現(xiàn)轉折點或關鍵事件,戲劇性情節(jié)最終上演、戲劇性沖突最終爆發(fā),雙方所積累的問題到了必須清算之時,來訪者所困惑的生活主題才得以徹底揭露,心理癥結也表露無遺。在這樣的心理戲劇中,必須對問題做個了結。

        扮演概念說明的是這樣一個問題:來訪者總會在潛意識的主導下不自覺地走上老路,他總試著以舊的關系模式來構造他與分析師的關系,分析師也會在不自覺的情況下配合著來訪者。然而正因為這種舊模式導致了來訪者的心理困擾,分析師必須要在來訪者的舊模式中找出更多的可能性和新的出路。正因為該概念形象地表達了精神分析情境所蘊含的復雜情況,它能迅速成為當代精神分析界的常用術語。

        3.術語轉變的哲學實質

        自古典精神分析開始,長久以來精神分析界在認識論方面的指導思想都是表象主義、基礎主義和本質主義,分析師們想要透過患者的癥狀與行為看出其隱藏著的真實想法與念頭。雖然這種認識為精神分析理論提供了動力與證據(jù),并具備一定的效力,但也不可避免地使一些案例陷入僵局,使精神分析治療的適用性受到限制。

        根據(jù)羅蒂的觀點,表象主義、基礎主義和本質主義的鏡喻性的體系哲學已經(jīng)走到盡頭,取而代之的是一種新的哲學:傳統(tǒng)哲學以后的哲學,他稱之為“后哲學”;“后哲學”是一種“后認識論”的哲學,即擯棄認識論、擯棄實在論與反實在論的無謂爭論的“無鏡的哲學”,即“新實用主義”[12]。在羅蒂看來,傳統(tǒng)的哲學強調“摹寫實在”,重視認識論問題,而實用主義不重視或不討論“摹寫實在問題”,而強調“應付環(huán)境”,重視“實用”和“滿意”的問題。它更看重通過平等的、自由的、交互的對話交流方式,在特定環(huán)境中達成理想的溝通目的。

        如今,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愈趨平等,分析師們應時而變,他們明白自己需要放棄以往自命的“中立觀察者”的不切實際目標,在分析中更強調溝通的作用,更重視雙方的交流過程,而不是執(zhí)迷于充當一架精密的觀察儀器,從來訪者身上搜尋秘密。[13]以往的分析師被比喻為一塊“空屏”(blank screen),其作用在于反映患者內(nèi)心的真實想法。而今,“空屏”隱喻已被拋棄,分析師個人的主體性以及分析師與來訪者的互動所產(chǎn)生的作用受到更多關注,雙方的情感互動(移情-反移情)得到更多重視,分析師的行為并非是在追求絕對客觀的真相,而是致力于雙方的有效溝通,爭取能夠達成有效的共識。[14]此外,傳統(tǒng)西方哲學的二元對立思維方式也被理論家們所拋棄。因此,術語付諸行動向扮演的轉變,其實質在于:在認識論方面,當代精神分析理論已由表象主義、基礎主義、本質主義轉向新實用主義。

        三、壓抑、分裂和解離

        1.壓抑與分裂

        壓抑是傳統(tǒng)精神分析的重要概念,其定義是指個體將某種欲望、意念、情感、創(chuàng)傷經(jīng)歷壓抑到潛意識內(nèi),它是不自知的。在傳統(tǒng)精神分析中,壓抑是一種重要的、最基本的防御機制。安娜·弗洛伊德認為,壓抑是最有效、也最危險的防御機制,它還經(jīng)常與其他防御機制被結合著使用。[15]

        分裂則是精神分析客體關系學派所青睞使用的概念。其主要定義是:一種防御機制,個體在心理中將某個客體由整體拆分為若干個部分,并對各部分區(qū)別對待。例如,嬰兒將母親的乳房分裂為“好”乳房與“壞”乳房;根據(jù)對待客體的態(tài)度,自我也被分裂為力比多自我和破壞性自我兩部分,即“好我”與“壞我”。

        不論是壓抑還是分裂,它們都屬于防御機制,主要用于防御來自內(nèi)部或外部的焦慮與不快,使個體保持平靜狀態(tài)。因此,雖然壓抑與分裂分屬不同的防御機制,但就其作用而言卻是相同的。同時,由于壓抑與分裂都不是一種成熟的應付方式,對其過度使用會導致神經(jīng)癥的產(chǎn)生或病態(tài)人格的形成。

        此外,壓抑和分裂概念的前提假設是:個體心理存在一個完整的心理結構與人格結構。心理結構由意識、前意識、潛意識構成,人格結構由伊底、自我、超我三部分組成。通過壓抑,意識層面的不快內(nèi)容可以被放逐到潛意識層面;通過分裂,自我可以根據(jù)需要被劃分為若干相關部分。無論個體如何使用壓抑或分裂的機制,其心理結構與人格結構總在固定的框架之內(nèi),始終可被視為一個整體。傳統(tǒng)精神分析強調壓抑機制對形成神經(jīng)癥的影響,而客體關系學派重視分裂機制對個體形成內(nèi)心結構以及人格的重要性。

        2.解離

        解離是一個較為復雜的術語。當代精神分析學家豪厄爾(Elizabeth F.Howell)認為,就其最基本的意義說,解離指的是:“正常情況下相互連接的經(jīng)驗領域之間的分離。”[16]35然而,解離術語實際上指的并不是一種單一的現(xiàn)象,而是在理論上與臨床上有著不同的含義,同時在理論與臨床兩方面又有著部分程度重疊的現(xiàn)象集合。[17]143簡而言之,解離包含兩大性質。第一,它指一種解離性結構;第二,它指一種解離性過程。

        就其作用而言,解離既是個體的主要防御機制,也是正常的心理機制之一。個體在成長過程中往往以解離機制來應對過分強烈的刺激或創(chuàng)傷體驗,例如,童年時被侵犯的兒童會遺忘這段痛苦的記憶,在意識層面否認曾發(fā)生在自己身上,但卻在某個特定時刻或以某種特定的行為方式透露出這段記憶的跡象;甚至在日常生活中,個體內(nèi)部也時常會出現(xiàn)正常、健康的解離以處理不同水平、不同類型的經(jīng)驗,例如,個體在與家人相聚時表現(xiàn)出一種性格,而與朋友相聚時卻表現(xiàn)出另一種性格,像是兩個截然不同的人。

        當代精神分析所描述的心理結構與人格結構是一種解離型結構,個體在解離結構上形成多種自體狀態(tài)面對外部世界與自身的不同要求。具體而言,客體或環(huán)境可被解離為若干單位,個體的“自體”也可解離成若干單位,并與特定客體或環(huán)境之間存在著某種程度的對應關系。解離的各“自體”間雖然存在著聯(lián)系,但卻是相對獨立的,不存在從屬關系,盡管仍然可以將個體的心理結構與人格結構視為一個整體,但這種整體不同于傳統(tǒng)精神分析所謂的整體,這種結構的整體性是以多樣性與多重性為前提的,各自體單位均具有獨立性,并不隸屬于某個“核心人格”,個體的心理必然是多維度同時發(fā)展的,而非根據(jù)某個“發(fā)展核心”呈線性發(fā)展。傳統(tǒng)精神分析的心理結構、人格結構是平面的,而當代精神分析的心理結構、人格結構則是立體的。同時,解離概念的豐富內(nèi)涵還為認識解離型認同障礙(Dissociative Identity Disorder)(又被稱為多重人格障礙)提供了一個有效的解釋工具。

        解離本身并不是一個后期出現(xiàn)的術語或概念,它早在精神分析學誕生之前就已引起精神病學界的注意,并在精神分析運動的初期贏得了弗洛伊德的關注。但是隨著理論重心向完整性心理結構方向的偏移,它又被忽視長達數(shù)十年。隨著當代精神分析理論的發(fā)展,解離概念所蘊含的豐富心理學意義與病理學意義才重新引起了理論家們的廣泛關注。

        3.術語轉變的哲學實質

        從壓抑、分裂到解離的術語變化,實際上反映的是精神分析的認識論基礎從客觀主義、實證主義向視角主義(perspectivism)的改變。

        視角主義又稱作透視主義,是當代西方的一種新的重要的哲學方法論,也是后現(xiàn)代主義思想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哲學中的視角主義認為,存在著多種可供選擇和互不等同的概念體系或假設體系,在各自體系里都能解釋世界,因為不存在權威性的客觀的選擇方法。視角主義根本的方法論特征是對一種固定不變觀點的放棄,主張視角的多元性、多面化。視角主義的信奉者堅持認為,只能通過多元性的解釋來認識現(xiàn)實,換句話說,對現(xiàn)實世界的解釋不能是一元的、單向度的,而應是多元性的、多維度的、歧義的和多視角的。[18]568-572

        從傳統(tǒng)精神分析強調的壓抑與分裂概念可以看出,傳統(tǒng)精神分析理論旨在從個體外部的不同行為表現(xiàn)中概括歸納出一個隱藏于其后的整體結構,進而通過對這一結構的普遍運作規(guī)律對個體進行解釋歸因,或者修復矯正。只要掌握個體心理整體結構的大致情況,就能對他的行為進行說明與預測。從這一角度看,精神分析治療是一種還原過程,還原來訪者已有的、本該的心理結構、人格結構,將多種表象重新歸為一個整體。

        當代精神分析強調多樣性,無論個體的心理健康情況如何,其心理結構都必然是解離型結構,其日常交往過程必然存在著解離現(xiàn)象,個體因解離而必然表現(xiàn)出人格的多種側面與多種行為方式、關系模式。整體性已是一個相對的概念。判斷個體是健康還是病態(tài),關鍵在于解離的恰當性和適應性:個體以何種態(tài)度面對環(huán)境,人格結構的多樣性是否足以令他適應不同環(huán)境的要求,心理結構的多樣性是否足以令他應對環(huán)境的壓力與挑戰(zhàn),人格結構的整體性是否有益于成長與社交,心理結構的整體性是否有益于學習與生活。從這一角度看,精神分析治療是一種促進過程,促進來訪者的多元化發(fā)展。在術語方面,從壓抑、分裂轉向解離,反映出當代精神分析理論在心理結構、人格結構的假設模型選擇上由強調單一性、整體性的平面圖形轉向重視多樣性、多重性的立體圖像。

        四、精神分析理論的后現(xiàn)代轉向

        哲學是科學之母,精神分析學作為一門心理科學,必然需要哲學作為其指導思想,建立其認識論基礎。傳統(tǒng)精神分析學所持的認識論基礎——邏各斯中心主義、表象主義、基礎主義、本質主義、客觀主義與實證主義——在歷史潮流的推動下,逐漸過渡至后結構主義、新實用主義、視角主義,而后者都屬于后現(xiàn)代主義思潮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后現(xiàn)代主義思想盛行的理智背景下,各種后現(xiàn)代主義哲學與精神分析思想產(chǎn)生了一次親密接觸,并對當代精神分析學的進步起到了至關重要的推動與促進作用。因此,可以毫不夸張地將當代精神分析學與后現(xiàn)代主義哲學思想的緊密結合稱之為精神分析學的后現(xiàn)代轉向。精神分析學在哲學指導思想、認識論基礎方面的轉變直接地反映在術語上。從認同到認可,付諸行動到扮演,壓抑、分裂到解離,無不體現(xiàn)了精神分析學的后現(xiàn)代轉向。

        此前,傳統(tǒng)精神分析理論看重作為個體的心理,主要是來訪者個人的心理內(nèi)容與心理活動,而相對忽視作為人際過程中的個體、進行互動中的個體,忽略了交往的對象、客體、他者。反映在術語層面,無論是認同、付諸行動、壓抑、分裂,還是投射、幻想、內(nèi)化,這些術語是“單干的”,幾乎都只涉及一個單獨的施動主體,鮮少涉及第二個人的存在。在后現(xiàn)代哲學思想的影響下,理論家們越來越重視人際互動的作用,強調交往過程中人與人之間的相互影響。以往的術語顯得有些不合時宜了。于是理論家們就需要發(fā)明或發(fā)掘新的、更稱手的術語工具來配合他們的分析工作,認可、扮演、解離等術語便興起與流行起來。它們更好地反映了日常生活中的個體與他人或環(huán)境溝通的情況,分析情境中的來訪者與分析師互動交流的情況。因此,精神分析理論的后現(xiàn)代轉向決定了當代精神分析理論在術語方面的轉變。

        [1]W.W.Meissner.Notes on identification I.Origins in Freud[J].Psychoanalytic Quarterly,1970,39(4):563-589.

        [2]Jessica Benjamin.The Bonds of Love:Psychoanalysis,Feminism and the Problem of Domination[M].New York:Pantheon,1988.

        [3]Lewis Aron.Symposium on the meaning and practice of intersubjectivity in psychoanalysis:Introduction[J].Psychoanalytic Dialogues,1996,6(5):591-597.

        [4]Stephen Mitchell.Relationality:From Attachment to Intersubjectivity[M].Hillsdale,NJ:The Analytic Press,2000.

        [5]劉魁.德里達解構思想理論旨趣的重新解讀[J].河南社會科學.2004(4):35-37.

        [6]Lewis Aron.The internalized primal scene[J].Psychoanalytic Dialogues,1995,5(2):195-238.

        [7]Jessica Benjamin.Beyond doer and done to:An intersubjective view of thirdness[J].Psychoanalytic Quarterly,2004,73(1):5-46.

        [8]Stephen Mitchell.Influence and Autonomy in Psychoanalysis[M].New York:Routledge,1997.

        [9]Alain de Mijolla.International Dictionary of Psychoanalysis[Z].MacMillan Reference USA,2005.

        [10]Gil Katz.The Play Within the Play:The Enacted Dimension of Psychoanalytic Process[M].New York:Routledge,2013.

        [11]T.J.Jacobs.The Use of the Self:Countertransference and Communicationin the Analytic Situation[M].Madison,CT:International Universities Press,1991.[12]王鶴巖,李學麗.羅蒂新實用主義真理觀述評 [J].學術交流.2008(10):5-8.

        [13]Lewis Aron.Analytic impasse and the third:Clinical implications of intersubjectivity theory.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sycho-Analysis[J].2006,87(87):349-368[14]Steven Cooper.A Disturbance in the Field:Essays in Transference-Countertransference Engagement[M].New York:Routledge,2010.

        [15]Anna Freud.Ego and the Mechanisms of Defense[M].New York:International Universities Press,Inc,1966.

        [16]Elizabeth F.Howell.Understanding and Treating Dissociative Identity Disorder:A Relational Approach[M].New York:Routledge,2011.

        [17]Paul Wachtel.Relational Theory and the Practice of Psychotherapy[M].New York:The Guilford Press,2008.

        [18]王治河.后現(xiàn)代主義辭典[Z].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04.

        責任編輯:馬陵合

        Transition of Terminology—Postmodern Turn of Psychoanalytic Theories

        DING Fei,GUO Ben-yu

        (School of Psychology,Nanjing Normal University,Nanjing 210097,China)

        psychoanalysis;terms;transition;postmodern philosophyAbstract:The terminology of contemporary psychoanalysis have gone through a change that the importance of traditional terms have superseded by new terms gradually,the essence of which is that the psychoanalytic theories have came about postmodern turn and the philosophical guiding ideology and epistemological foundation have gone through huge change.The psychoanalytic terminological transition is mainly reflected in three terms.The concept of identification is replaced by the concept of recognition gradually,which reflects that the epistemological foundation have turned from logocentrism to post-structuralism.The concept of acting out is replaced by the concept of enactment gradually,which shows that the epistemological foundation have turned from presentationism,foundationalism,essentialism to neo-pragmatism.The concept of repression and splitting are replaced by the concept of dissociation gradually,which means that the epistemological foundation have turned from positivism,objectivism to perspectivism.The combination of contemporary psychoanalytic theories and postmodern philosophical thoughts makes a postmodern turn within psychoanalysis,its theoretical core turning from emphasizing solo individual to stressing communication and interaction,and it promoted psychoanalysts to invent new terms in order to accommodate the change of its theoretical core.

        10.14182/j.cnki.j.anu.2016.05.018

        2015-09-24;

        2016-03-05

        南京師范大學全國優(yōu)秀博士學位論文培育計劃項目(2012BS0008)

        丁飛(1988-),男,福建福州人,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為精神分析學。郭本禹(1964-),男,安徽肥西人,教授,博士生導師,主要研究方向為理論心理學與心理學史。

        B84-065

        A

        1001-2435(2016)05-0655-06

        猜你喜歡
        人格結構來訪者潛意識
        生命哲學與藝術表達的交融
        電影評介(2024年20期)2024-12-05 00:00:00
        第五章 一位重要的來訪者
        Chapter 1 The beginning of things
        放下“應該”,才得自由
        第一眼看到什么動物,測試你潛意識下的心理狀態(tài)
        Modeling some long-term implications of CO2fertilization for global forests and forest industries
        以精神分析批評方法解讀施蟄存《將軍底頭》
        從人格結構理論看人物的性格與命運:解讀《島》中索菲婭的心路歷程
        花開一朵,至情綻放——從弗洛伊德人格結構理論看杜麗娘
        名作欣賞(2014年29期)2014-02-28 11:24:30
        潛意識欲望的詩意書寫——柳夢梅形象的潛意識解讀
        名作欣賞(2014年29期)2014-02-28 11:24:29
        日本一区二区在线播放视频| 在线成人福利| 国产伦久视频免费观看视频| 国产精品久久婷婷六月丁香| 丁香婷婷色| 日本女优爱爱中文字幕| 国产性虐视频在线观看| 久久人人爽人人爽人人片av高请| 久久久av精品波多野结衣| 无码熟熟妇丰满人妻啪啪| 中字无码av电影在线观看网站| 日韩精品夜色二区91久久久| 人妻少妇偷人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精品午夜福利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成人aaaaa网站| 国产精品黄在线观看免费软件| 99久久国产亚洲综合精品| 中文乱码字幕在线中文乱码 | 呦泬泬精品导航| 久久精品国产亚洲av热一区| 国产精品一区av在线| 国产精品视频免费播放| 亚洲成a人片在线| 亚洲第一免费播放区| 日产分东风日产还有什么日产 | 人妻av不卡一区二区三区| 妃光莉中文字幕一区二区| 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免费观看在线| 欧美人妻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99精品国产闺蜜国产在线闺蜜| 国产无卡视频在线观看| 国产午夜手机精彩视频| www国产无套内射com| 日韩免费一区二区三区在线| 国产大学生自拍三级视频| 中美日韩在线一区黄色大片| 亚洲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久久吃药| 午夜高清福利| 少妇高潮呻吟求饶视频网站| 国产亚洲精品av久久| 男女性高爱潮免费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