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蓓容
中國美術(shù)學(xué)院博士后,
研究方向為明清書畫鑒藏史
?
孝子賢孫
陸蓓容
中國美術(shù)學(xué)院博士后,
研究方向為明清書畫鑒藏史
朱彝尊
前些日子在臺北看到一件特別著名的《竹垞老人析產(chǎn)券》,是朱彝尊(一六二九年~一七〇九年)晚年把家產(chǎn)分給兩個孫子時立下的字據(jù)。作為士大夫,朱彝尊恐怕不算很富裕,到分田地的時候,積累下來八十四畝田,大約覺得實在不多,于是囑咐孫子要安貧守分,「勿以祖父無所遺,致生怨尤﹂,聽著格外懇切,又帶一點兒凄涼。
出于對文藝的愛,我曾經(jīng)討論過藝術(shù)史上的朱彝尊,推測他可能沒有多少藏畫,對古代繪畫的了解也不能與他那些鑒藏家朋友相比。鑒藏家也有孩子,到他們老了分家產(chǎn)的時候,要分的就不只是田地了。雖然沒看到其他的分家字據(jù),但總有蛛絲馬跡,顯示出「分﹂這件事是一定存在的。以我熟悉的宋犖為例,他有三個比較長壽的兒子。在他身后,善本書籍多歸宋筠,后來又傳一代,到了宋瑞金手里。一小部分較好的書畫,被宋至繼承。今天我們在李公麟的《五馬圖》和《臨韓幹獅子驄圖卷》,李唐的《江山小景》,錢選的《牡丹圖》和《三蔬圖》以及沈周的《西山雨觀》等作品上,都能看到宋犖、宋至爺兒倆遞藏的痕跡。只有年齡最小的宋致得到多少東西,情況不太清楚。
另外,宋犖有個兒子早逝,留下一棵獨苗,還是遺腹子。這孩子名叫宋韋金,被宋犖帶在身邊教養(yǎng),是唯一一個在宋犖生前考取舉人的孫子,很受喜愛。特別感謝這位小宋先生,因為他留下一部家藏書畫賬《授研齋鑒藏錄》,幫助我寫完論文畢了業(yè)。
由于這部書的封面上寫著「雪苑宋韋金藏﹂,又由于著錄中出現(xiàn)的作者年齡下限大多在宋犖時代,所以推測宋韋金從爺爺那里得到了不少古書畫。翻閱之后不難發(fā)現(xiàn),很多好東西都已變賣,包括我們很熟悉的那幅《伏生授經(jīng)圖》,恐怕就是乾隆二十七年(一七六二年)在揚州賣掉的。在宋犖的時代,大家都相信這幅畫是唐代王維的作品,非常珍貴。還有很多書畫,從名目來看,都是不錯的東西,比如仇英的仿古畫作,宋代的官窯瓶,漢代的玉雙魚,在賬本里都寫著「舊沒見」,過去就不知道在哪兒,壓根沒見過。
藏品散失有無數(shù)的可能。比較常見的是缺錢現(xiàn)賣。有一件龐虛齋舊藏董其昌《秋興八景圖》冊頁,是非常漂亮的作品,去年在南京博物院展覽過。畫后有謝希曾的題跋,說乾隆四十九年(一七八四年),宋犖某個孫子到蘇州去,沒錢了,就把這畫賣給謝氏,換了盤纏。
唐 王維 伏生授經(jīng)圖(局部)日本大阪市立美術(shù)館藏
士大夫家庭內(nèi)的消耗之大,還導(dǎo)致一些我們不太容易了解的情況。有一件漢代的玉榖璧,在壬寅年夏天「十二叔作銀三千兩,抵公項用了」,意思是作價三千兩,用于家族公共開支。又一個白玉荷葉杯和幾件玉杯,都是「當(dāng)死」,則是送進當(dāng)鋪,過了約定日期不能贖回,就此不再屬于宋家。還有一條令人浮想聯(lián)翩的記錄,有一個碧玉小圈,「與二妮了」。這二妮是宋韋金的女兒嗎?
南宋 李唐 江山小景圖卷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在某種程度上,鑒藏的故事無非就是藏品們一再被制造、流傳、復(fù)制和換手的故事,更何況古人可能會遭遇我們想象不到的困境。因此平心而論,賣出祖上藏品,未必就是不肖子孫,不必輕易批評他們。但是偶爾會遇到令人起敬的孝子賢孫。《須靜齋云煙過眼錄》是一部生動可愛的著錄,作者潘遵祁記載了嘉道年間蘇州地方的書畫收藏。有一次,他跟著父親到同城的繆家去看畫,看到了趙孟頫一家三代人的《三馬圖》、米芾書杜詩、祝允明的蠅頭小楷和蘇東坡的《與謝民師札》。這繆家兄弟的祖父是乾隆年間的進士,名醫(yī)繆遵義;曾祖父是康熙五十四年的榜眼繆曰藻;高祖父則是康熙六年的狀元繆彤??娡氖聝何也恢溃娫辉宓臅嬍詹厥怯忻?,作于中年時代的《寓意錄》恐怕遠遠未能呈現(xiàn)他全部的藏品,至少蘇軾這封信確實是他的東西。那么,在潘遵祁看到的一刻,在繆家已是整整四代了。
比這更長的是常熟翁氏的六代收藏。翁萬戈老先生的藏品日漸回流國內(nèi),大家都知道了。下個月,我們?nèi)シ绦拇妫ㄒ黄呔乓荒辍话肆辏┘业钠は洹?/p>
明 沈周 西山雨觀圖卷及鑒藏印故宮博物院藏
封面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