尤 李
北京市圓明園管理處副研究館員
?
﹁洞天福地」說與圓明園﹁別有洞天」之景觀構(gòu)造
尤 李
北京市圓明園管理處副研究館員
「別有洞天」又稱「秀清村」,位于清代皇家園林圓明園內(nèi)最大的水域福海之東南岸,清世宗曾在此處開爐煉丹。該景觀南北長一百米,東西寬一百七十米,占地一點七萬平方米,建筑面積兩千零五十平方米?!秷A明大觀話盛衰》介紹了「別有洞天」的概況及其功能(張恩蔭著,紫禁城出版社,二〇〇四年,頁一二二~一二三)。《圓明園百景圖志》對「別有洞天」的建筑布局、設(shè)施和功能作了詳細說明。(圓明園管理處編,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二〇一〇年,頁二三五~二四五)然而,此景觀其實不僅包括實在的物質(zhì)文化層面,亦反映著虛幻的精神世界。本文擬進一步挖掘該景觀構(gòu)造的宗教內(nèi)涵。
「別有洞天」景觀始建于清世宗雍正八年(一七三○年)前后,時稱「秀清村」,清高宗乾隆四年(一七三九年)定名「別有洞天」,后在清仁宗嘉慶八年(一八○三年)前后,又經(jīng)過多次添建和改建,形成一處崖秀溪清、亭臺錯落、環(huán)境幽雅的園中之園。成書于清乾隆年間、由皇帝「欽定」的《日下舊聞考》對「別有洞天」景觀有如下描述:
接秀山房之南有敞宇,北依山,南臨河,為別有洞天,五楹。西為納翠樓,西南為水木清華之閣,閣西稍北為時賞齋。
臣等謹按:別有洞天,(圓明園)四十景之一。額與納翠樓、水木清華之閣諸額皆皇上御書。(于敏中等編纂《日下舊聞考》卷八二﹁國朝苑囿·圓明園」,北京古籍出版社,一九八一年,頁一三七二)
「別有洞天」之名當取自道教的「洞天福地」學說?!付刺旄5亍鼓说澜逃钪胬碚撃J降目臻g體現(xiàn),道門中人的理想生存空間、修行空間,神仙活動之勝境,相對于世俗社會而言,具有神秘性。據(jù)研究,「洞天福地」說在東晉至南北朝逐漸發(fā)展成熟,至唐代始與岳瀆名山聯(lián)結(jié),構(gòu)成一個包含較為真實的中國名山與較為虛幻的海內(nèi)名山的綜合仙山學說。(李豐楙《〈十洲記〉研究—十洲傳說的形成及其演變》,原載《中國古典小說研究專集》第六卷,臺北聯(lián)經(jīng)出版社,一九八三年,此據(jù)李豐楙著《仙境與游歷—神仙世界的想象》,中華書局,二〇一〇年,頁二九四~三〇一)在道教中,宮觀地點的選擇及營造十分講究順應山形地貌,與自然態(tài)勢協(xié)調(diào)。如上引《日下舊聞考》所示,「別有洞天」的修造和布局也反映了這一特點。此處成為清世宗服丹修道的風水寶地,體現(xiàn)出他追求延年益壽、羽化登仙的旨趣。
自雍正七年(一七二九年)起,清世宗便因為健康問題,密令臣下訪尋江湖術(shù)士。他因病求仙,還樹立丹爐煉丹。(馮爾康《雍正傳》,人民出版社,一九八五年,頁五四一~五四二;李國榮《雍正與丹道》,《清史研究》一九九九年第二期,頁八五)馮爾康先生認為,雍正雖然與道士結(jié)交,對道教感興趣,但是他對道家思想并不看重,雍正與道士接近,極其希望道士給他治病、健身,因此欣賞道教的丹藥,雍正可能死于丹藥中毒。李國榮先生利用清宮《活計檔》探討過雍正指派道士在圓明園的「秀清村」(即「別有洞天」)煉制丹藥之事,并且認定雍正死于道教的丹毒。(李國榮《雍正煉丹秘事》,《紫禁城》一九九六年第三期,頁二九~三〇;李國榮《雍正與丹道》,頁八七~八九)王子林先生談及清世宗在紫禁城內(nèi)的養(yǎng)心殿、圓明園內(nèi)的「深柳讀書堂」(后改名「廓然大公」)煉丹治病,事與愿違,因煉丹及服食丹藥導致暴斃之事。(《養(yǎng)心殿與雍正帝煉丹之謎》,《紫禁城》二〇一四年第四期,頁二〇~二三)高翔先生還提出:雍正相信道教的修養(yǎng)性命之學,以擅長神道設(shè)教著稱。雍正神道設(shè)教的本質(zhì)是維護政治利益,它產(chǎn)生于雍正朝特殊的政治氣氛中。雍正面臨嚴重的帝位合法性危機,不得不借助神權(quán)維護皇權(quán)。(《康雍乾三帝統(tǒng)治思想研究》,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一九九五年,頁一二五~一二七、頁一四七~一四九)
清乾隆九年(一七四四年) 唐岱、沈源繪 別有洞天圖見于《圓明園百景圖志》
乾隆九年(一七四四年),清高宗御制《別有洞天詠》(《圓明園四十景圖詠》之一)云:
苑墻東出水關(guān)曰秀清村,長薄疏林,映帶莊墅,自有塵外致。正不必傾岑峻磵,阻絕恒磎,罕得津逮也。
幾席絕塵囂,草木清且淑。
即此凌霞標,何須三十六?
(于敏中等編纂《日下舊聞考》卷八二《國朝苑囿·圓明園》,頁一三七二)
這首詩不僅點出「別有洞天」造景理水之特點,還在末尾處謂「即此凌霞標,何須三十六」,意味著此景觀高峻,足能成為天下「洞天福地」之標竿,進而代替道教傳說中的三十六小洞天。而依照道門觀念,三十六小洞天「在諸名山之中,亦上仙所統(tǒng)治之處也」。(張君房編、李永晟點?!对企牌吆灐肪矶摺抖刺旄5亍罚腥A書局,二〇〇三年,頁六一一~六一八)
清仁宗也撰寫過多首詩歌題詠「別有洞天」之景,其中幾首詩亦體現(xiàn)出該景觀構(gòu)造取自「洞天福地」學說。嘉慶元年(一七九六年),清仁宗作《別有洞天》詩曰:
水村山郭碧溪連,試放蘭橈訪洞天。石奏泉琴舟可接,岸開花幔徑斜穿。波浮藻荇風漪疊,磴掛藤蘿日影懸。幾暇偶來問清景,所欣雨后意安便。
(《清仁宗御制詩初集》卷三,故宮博物院編《清仁宗御制詩》第一冊,海南出版社,二〇〇〇年,頁一三五)
嘉慶六年(一八○一年),清仁宗又撰《別有洞天》詩言:
福海東偏溪壑深,溯洄佳境偶探尋。
消閑難釋籌戎念,譴悶非耽問景心。
凈植亭亭立芳浦,鳴蜩嚖嚖透喬林。
洞天勝?雖幽奧,漫慰憂民方寸忱。
(《清仁宗御制詩初集》卷三一,故宮博物院編《清仁宗御制詩》第二冊,頁八四)
這兩首詩中自然景物起到比興的作用,襯托出道教之意境,并為清仁宗的感情活動渲染出一種氣氛。顯然,在清仁宗的筆下,「別有洞天」之景亦等同于道門中的佳境、勝地—「洞天福地」。
特別是嘉慶二年(一七九七年),清仁宗作《別有洞天》詩:
漫擬武陵境,緣溪路不遐。
一池縈碧浪,三徑遍黃花。
地僻情欣適,冬初景益嘉。
尋幽得勝?,還過竹廊斜。
(《清仁宗御制詩初集》卷一五,故宮博物院編《清仁宗御制詩》第一冊,頁二八一)
其中「武陵境」乃道教三十六小洞天之一「桃源山洞」的所在地。(張君房編、李永晟點校《云笈七簽》卷二七《洞天福地》,頁六一八)該詩系將「別有洞天」比作《桃花源記》描繪的桃花盛開的武陵境。晉代詩人陶潛所撰《桃花源記》有「寫實」成分,亦存「寫意」之筆,其中體現(xiàn)道教的隱遁思想,其背景是道教的「洞天福地」說和誤入仙境說。(李豐楙《仙境與游歷—神仙世界的想象》,頁三八〇~三八二)
圓明園中的環(huán)福海區(qū)域集中修建了多處宗教景觀。正如汪榮祖先生所說,環(huán)繞著福海這個大湖的所有景點,在真實與虛幻的結(jié)合中增添了迷人的詩意?!笇崱怪傅氖墙ㄖ嶓w,而「虛」則來自思想,衍生并創(chuàng)造了真實。不過,在中國園林藝術(shù)里,「虛」不是完全抽象,而是園林營造學里捉摸不定、含蓄,以及所保留的要素。如果「實」是看得見的形式,則「虛」是模模糊糊的內(nèi)涵。(《追尋失落的圓明園》,江蘇教育出版社,二〇〇五年,頁五五)可以說,正是道教理想中的「洞天福地」說造就了位于福海東南岸的「別有洞天」景觀,該景觀恰如其分地體現(xiàn)出園林設(shè)計和構(gòu)造中「虛」與「實」的交互作用,顯示出神秘意味和人間佳境之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