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免费av电影一区二区三区,日韩爱爱视频,51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91视频爱爱,日韩欧美在线播放视频,中文字幕少妇AV,亚洲电影中文字幕,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址,久久综合视频网站,国产在线不卡免费播放

        ?

        論傳統(tǒng)“童玩”的消逝

        2016-03-18 14:21:21
        關鍵詞:文化傳統(tǒng)自我認同

        楊 小 玲

        (閩南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院, 福建 漳州 363000)

        ?

        論傳統(tǒng)“童玩”的消逝

        楊 小 玲

        (閩南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院,福建漳州363000)

        摘要:隨著兒童的身體運動素質、人際交往現(xiàn)狀、自我認同和文化認同方面的缺失越來越引起社會的關注,從而使傳統(tǒng)“童玩”的文化意義開始逐漸凸顯出來。政府、學校和家庭必須密切配合,協(xié)同倡導推廣,才能使“童玩”逐漸回歸于兒童的玩樂實踐中,充分發(fā)揮其文化陶冶功能。

        關鍵詞:童玩;文化傳統(tǒng);自我認同

        “童玩”,指兒童之間進行的娛樂性活動或者游戲,是兒童之間在交往過程中形成并互相認可,有自己獨特的活動形式、內(nèi)容和規(guī)則。傳統(tǒng)“童玩”屬于傳統(tǒng)文化的一部分,是一代代兒童在玩樂中不斷吸收和繼承傳統(tǒng)文化的結晶,具有鮮明地域和民族特色。

        “童玩”這一表述,出現(xiàn)在人們的視野是源自1996年臺灣宜蘭舉辦的“第一屆宜蘭國際藝術童玩節(jié)”。當年恰值宜蘭墾荒兩百周年,當?shù)卣疄榱藨c祝這重大歷史事件,舉辦一系列的大型活動,以“小孩子的玩具”為主題,并花費大量心血策劃一系列的大型園區(qū)活動,第一屆童玩節(jié)就此誕生,內(nèi)容凸顯“展示在地文化、親子同樂、學習交流、四海一家”等特色。隨著宜蘭每一屆童玩節(jié)的開辦及兩岸文化合作與交流的加強,我國大陸對傳統(tǒng)“童玩”逐漸關注和熱衷于舉辦“童玩節(jié)”,發(fā)展到各地陸續(xù)將“童玩”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加以保護。

        一、傳統(tǒng)“童玩”的消逝

        傳統(tǒng)“童玩”作為傳統(tǒng)文化的一部分,內(nèi)容豐富、形式多樣,具有濃厚的生活氣息和地方特色,蘊含著豐厚的文化歷史,但在現(xiàn)代社會,隨著社會經(jīng)濟和科技的進步與發(fā)展,傳統(tǒng)“童玩”逐漸淡出了現(xiàn)代兒童的視野,其中原因值得深思。

        (一)游戲材料的技術化、商業(yè)化程度越來越高,致使傳統(tǒng)“童玩”逐漸喪失吸引力

        兒童游戲材料是兒童用來玩的玩具材料,是游戲的物質支柱,對游戲的性質、內(nèi)容產(chǎn)生影響。傳統(tǒng)“童玩”中的玩具一般都是用廢舊物品或者大自然饋贈的物品經(jīng)過簡單加工而成,如打仗類游戲,兒童多用木棍、竹棍、彈弓、木手槍等作游戲工具;過家家游戲則多用小瓶蓋、磚頭瓦片、青草樹葉、廢舊物品等做材料。很多“童玩”都可以因地制宜,就地取材,但隨著社會科技文化的迅猛發(fā)展,兒童利用大自然制作玩具的比例大幅度下降,玩具獲得方式從自己制作變成了購買,即玩具商品化。由于游戲材料的技術含量提升,融合聲音、光影、感應效果的玩具種類琳瑯滿目,吸引兒童大部分的注意力。傳統(tǒng)“童玩”這種取之于自然或者廢舊物品的樸素性和自然性,無論在視覺效果、制作工藝甚至趣味性,與現(xiàn)代“童玩”相比可以說喪失了吸引力,逐漸淡出現(xiàn)代兒童的“視野”。

        (二)新媒體強勢介入,游戲資源多樣化,致使傳統(tǒng)“童玩”逐漸黯然失色

        互聯(lián)網(wǎng)發(fā)展的日新月異及其對兒童游戲市場的關注,不僅讓各種實體玩具變得更加有趣,兒童網(wǎng)絡游戲或兒童游戲APP快速擴展,如“摩爾莊園”“盒子世界”“奧比島”等專門為兒童設計的游戲產(chǎn)品如雨后春筍般的出現(xiàn),受到廣大兒童的熱烈追捧。中國少先隊事業(yè)發(fā)展中心、中國社會科學院青年中心和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共同舉辦的《青少年藍皮書:中國未成年人互聯(lián)網(wǎng)運用報告(2013-2014)》發(fā)布會指出,我國青少年首次觸網(wǎng)低齡化,有四成孩子每月為網(wǎng)游付款,網(wǎng)絡游戲成為兒童零用錢開支重要項目。網(wǎng)絡游戲作為游戲的一種,具有一般游戲的共性,傳統(tǒng)“童玩”所沒有的特性,如游戲人物的卡通化、畫面的跳躍式,符合兒童形象思維規(guī)律和兒童身心發(fā)展特點;網(wǎng)絡游戲中的各種強化物,使得其吸引力增強;網(wǎng)絡游戲的虛擬性可以使兒童扮演不同角色,釋放和滿足現(xiàn)實生活中被壓抑的攻擊沖動和禁忌幻想。所有的這些沖擊,使得傳統(tǒng)“童玩”黯然失色。

        (三)城市化進程加快,致使傳統(tǒng)童玩逐漸缺乏“公共游戲空間”

        活動空間是進行游戲不可缺少的條件,場地大小,室內(nèi)還是戶外,場地結構,空間密度對于游戲是否能夠順利進行下去都會產(chǎn)生影響。傳統(tǒng)“童玩”由于其運動性特點,需要更為廣闊的戶外活動空間。如滾鐵圈、捉迷藏、抽陀螺只有在空曠的戶外,才能體現(xiàn)其趣味性、運動性。城市化進程的開展,生活條件越來越優(yōu)化,但現(xiàn)代化的建筑不具備以往的村落、胡同、院落等功能,兒童的公共游戲空間逐漸被高樓大廈吞噬,加上家長對戶外不安全因素的擔憂,兒童游戲空間逐步縮小,只能一個個被“圈養(yǎng)”在家中。現(xiàn)有的城市建設者將兒童游戲空間視為游樂場,如歡樂谷、兒童樂園等,讓兒童在人造設施中體驗快樂,進一步弱化成人對兒童游戲空間的重視。這就導致傳統(tǒng)“童玩”缺乏“空間”條件。

        (四)繁重的學業(yè)壓力和錯誤的游戲觀,“掠奪”傳統(tǒng)“童玩”的時間

        對于兒童來說,業(yè)余時間就是課余時間,是除學習、睡覺、吃飯之外的時間。充分的課余時間是兒童全面自我發(fā)展的重要時空環(huán)境,在課余時間里,兒童自由自主的進行體育鍛煉、文娛、交往等各種活動,兒童在課余時間進行的活動內(nèi)容和方式對兒童身心的健康發(fā)展和個性自由發(fā)展具有重要的意義。

        長期以來,我國中小學生的課業(yè)負擔繁重,迫于課業(yè)和升學壓力,家庭作業(yè)本身就侵占了兒童的課余時間甚至是休息時間。面對激烈的就業(yè)升學壓力新一代的家長們更加“怕孩子輸在起跑線上,望子成龍,盼女成鳳”,使得兒童在沉重的課業(yè)外,還要利用閑暇時間參加不同的特長班、補習班。這樣一來,兒童很少有自由支配的時間;不少家長認為傳統(tǒng)的“童玩”過于簡單,沒有教育價值,甚至是不安全的,更希望兒童參加能夠啟發(fā)和提高智商的新型科技活動;不少家長自身的職業(yè)壓力較大,空閑時間較少,沒有時間陪兒童玩耍也是普遍的,即使有時間,家長也希望兒童能夠安靜地自己看書、畫畫,很少進行親子活動或者親子游戲,這對傳統(tǒng)“童玩”進入家庭造成一定的困難。

        (五)孤獨的獨生子女缺乏玩伴,導致傳統(tǒng)“童玩”普遍缺乏“人際條件”

        傳統(tǒng)“童玩”一般都是群體性的活動,需要同伴的參與,但是現(xiàn)在的兒童獨生子女居多,普遍缺乏玩伴,導致傳統(tǒng)“童玩”缺乏人際條件,參與主體的日漸消逝,也是傳統(tǒng)“童玩”消逝的原因之一。如今大人雖盡一切可能在滿足兒童的需要,但家長更多滿足的是物質上的需要,家長一般來說會忽略兒童的精神需要,可能帶兒童去補習班、游戲場,但這些都是兒童在與父母玩耍,兒童需要的是和同伴們一起玩耍,需要充滿童真的游戲來慢慢過渡到成人世界?,F(xiàn)代的兒童的童年時光都在大人的保護和安排下度過,自己的童年世界無法做主,當傳統(tǒng)“童玩”的人際條件缺失,游戲生長的土壤被破壞,只能是消逝。

        二、當代兒童的身心現(xiàn)狀對傳統(tǒng)“童玩”回歸的呼吁

        (一)不容樂觀的兒童身體運動素質現(xiàn)狀,呼喚兼顧體腦運動的傳統(tǒng)“童玩”的回歸

        2002年的學生體質素質健康調(diào)研結果顯示,我國兒童的身高、體重等形態(tài)指標呈繼續(xù)增長的趨勢,但部分運動素質下降,體現(xiàn)在兒童的耐力素質、柔性素質、速度素質、爆發(fā)力素質和力量素質等方面的下降。全國學生體質與健康調(diào)研結果表明,青少年的肥胖檢出率呈增長趨勢,肥胖給兒童帶來巨大的身心壓力,制約青少年的身體運動素質提高和心理健康,肥胖已經(jīng)成為我國青少年的重大健康隱患。目前大部分兒童的體質狀況表現(xiàn)為:柔軟,關節(jié)硬,動作不協(xié)調(diào),呈現(xiàn)出“高身材,低體質”的“亞健康”狀態(tài)。

        傳統(tǒng)“童玩”以兒童直接參與的方式,內(nèi)容廣泛形式多樣,大量的“童玩”包含跑、跳、推、拉、鉆爬、平衡、投擲、攀爬等動作,需要調(diào)動身體的大部分器官來參與其中。這些游戲不僅促進兒童骨骼、肌肉系統(tǒng)的發(fā)育,還可以提升身體運動素質。如“丟沙包”是一種挺鬧騰的游戲,玩法多樣,是一項團結合作的活動,通過沙包的投擲,兒童在奔跑跳躍中,促進骨骼、肌肉的生長發(fā)育,提高人體的適應能力和抵抗能力,培養(yǎng)手眼協(xié)調(diào),訓練個體敏捷性、反應速度等運動素質。游戲是兒童的生活,雖說身體的鍛煉可能不是兒童游戲的目的,但在無形中產(chǎn)生這樣的功效,鍛煉了身體,增強了體質。

        (二)兒童冷落的人際交往現(xiàn)狀,呼喚充滿“嬉鬧”氛圍的傳統(tǒng)“童玩”回歸

        游戲的功能不僅體現(xiàn)在對一些地方語言、知識的學習,還表現(xiàn)為對周圍人際關系的了解,對社會行為規(guī)范的掌握和認識,既包括對社會生活技能的習得、也包括對整個社會文化的學習[1]。兒童在游戲過程中,探索身體與自身、自身與他人的關系,并通過游戲滿足自身交往的需要,逐步形成親密的人際關系。對于兒童來說,同伴游戲不僅是玩耍,更是兒童人際交往的需要。生活在現(xiàn)代都市鋼筋混凝土中的兒童,大部分為獨生子女,交往對象多為成人,難以擁有玩伴, 多數(shù)兒童已經(jīng)習慣與自己玩,習慣自己的小小孤獨;習慣父母沒有時間精力興趣親子互動,習慣各種新潮的裝備:手機、電腦、PS、Ipad,越來越多的兒童似乎不再需要任何伙伴,沉迷于電子屏幕控制的“電子童年”,然而這帶來的不僅是兒童沉迷電子游戲、影響身體健康,還造成兒童的人際交往障礙,體現(xiàn)為同伴關系、親子關系和師生關系的關系冷漠、距離疏遠等,最終對真實人際關系失去熱情和激情,進而導致人際交往障礙。

        傳統(tǒng)“童玩”多為集體性游戲,需要參與者雙方的密切配合,在游戲過程中,游戲者的參與行為常常受到其他游戲參與者的制約,為確保游戲順利進行,任何參與者必須通過有效溝通,遵從游戲規(guī)則,服從集體的分配與協(xié)作。通過游戲,兒童知道自己的行動以及他人的行動會帶來什么樣的后果,兒童在游戲中學會規(guī)則,有助于親社會行為的產(chǎn)生,培養(yǎng)兒童的社會交往能力。

        傳統(tǒng)“童玩”的“過五關”,是需要高度遵守規(guī)則的游戲,若缺乏良好的規(guī)則,不僅公平性會受到很大的質疑,游戲也會因此而中斷,但也難以用簡單的三言兩語讓大家明白游戲規(guī)則,規(guī)則需要兒童在游戲中不斷的進行自我建構,經(jīng)過多次的沖突、協(xié)商、討論之后,兒童自身對游戲的玩法、規(guī)則逐漸清晰起來,游戲才會越來越成功。因此兒童在群體游戲中理解什么是自由、限制,怎樣適應現(xiàn)實規(guī)則,學會解決矛盾和沖突,提高兒童自我決策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促進人際交往水平。

        (三)兒童自我認同危機,呼喚能夠展現(xiàn)兒童自我的傳統(tǒng)“童玩”的回歸

        自我認同即個人對自我價值的定位、判斷、信念和感受,人們在自我認同中鞏固自信和自尊,達到自我了解和自我實現(xiàn)。當前兒童的自我認同危機主要體現(xiàn)為低自我認同,即成就需要低,表現(xiàn)為屈從、內(nèi)疚、沮喪和膽怯;在自我接納方面表現(xiàn)為不滿意自己的相貌體形,認為他人比自己強,感到自己不受重視等;在學習需要中,過于沉重的學習負擔和壓力,導致兒童的認知需要相對較低,學習動機已經(jīng)扭曲;在個人道德自我評價中,呈現(xiàn)出道德行為缺乏主動性、自覺性和穩(wěn)定性等方面的特點。

        生活中的每時每刻,不論是成人或者兒童對成就感的追求都是如此的瘋狂,我們都在尋找著成就感。傳統(tǒng)“童玩”很多都是需要兩個或者兩個以上的玩伴才可以進行的,每個人在游戲中往往扮演著不同的角色。如在“攻城”游戲中,分為兩個大本營,區(qū)域劃分為“我方城池、對方城池”,以“攻占對方城池,守住我方城池”為目的,具有較強的對抗,守住“城池”,兒童可以體驗到成就需要。游戲給人的成就感往往比現(xiàn)實生活中更為深刻真實;同時“攻城”游戲中,每一個成員在自己的城池中各司其職,有自己獨特的角色身份,把守著“城池”的不同領域,承擔著不同的責任和權利,每一個人都是“攻城”成功不可或缺的一分子,缺誰都沒有辦法完成這一游戲。在游戲中,兒童可以找到心理歸屬感,通過游戲找到自己在游戲圈中的地位,同時認識到自己在游戲中的獨特作用,逐漸地認識到自我存在的價值,肯定自己,相信自己,達到自我接納和認同。可以說“游戲是促進自我概念發(fā)展中的重要力量”。

        從游戲參與者來說,進行各項娛樂嬉戲活動中,常常帶有程度不一的競技心理,體現(xiàn)參與者的體能較量、智力對抗和技巧比試,蘊含參與者之間激烈的勝負競爭, 每個參與者心中都渴望以自己的才華來超越對方。通過這種娛樂活動,當參與者以自身出色的智力或者強大的體力而完成游戲并得到同伴的贊賞與肯定之時,兒童就獲得了群體認同的滿足感,伴隨而來的就是對自我的接納。

        (四)現(xiàn)代兒童對傳統(tǒng)文化的疏離,呼喚傳統(tǒng)“童玩”承擔傳統(tǒng)文化傳承使命

        中國傳統(tǒng)文化在現(xiàn)代化進程中,面對西方文化和現(xiàn)代文化的沖擊,出現(xiàn)文化的斷層和危機,現(xiàn)代的兒童可以哼唱流行歌曲、觀看聲色炫目的流行影視,過著各式各樣的洋節(jié),但卻忘記那些悅耳的承載著民族文化的歌謠,說著流利的普通話,甚至精通幾國語言,卻無法說出一口純正的家鄉(xiāng)話,可以說傳統(tǒng)文化在兒童的生活中處于邊緣的地位。但傳統(tǒng)文化對于兒童成長具有不可忽視的重要意義,兒童對于傳統(tǒng)文化的傳承如何來進行呢?

        歷史悠久、數(shù)量豐富的傳統(tǒng)童玩在傳統(tǒng)文化繼承方面具有積極作用。正如荷蘭著名文化史學家約翰·胡伊青加在《人:游戲者》所說,游戲比文化更古老,文化是以游戲的方式產(chǎn)生出來的,即文化從一開始就是以游戲的方式進行的[2]。傳統(tǒng)游戲來自于兒童的生活,或是兒童對于成人的社會生活的創(chuàng)造性再現(xiàn),其濃郁的地域性特色就在于與地方方言童謠的結合。很多地方的“童玩”常常與當?shù)氐耐{相結合,而童謠屬于民間的口傳文學,具有豐富的文化內(nèi)涵和獨特的文化性格,采用淺顯的文字和詼諧風趣的音樂承載了當?shù)厝松鏍顩r、社會道德、生活習俗。如閩南童謠《玩石子》,就是在玩石子的時候唱的,按照閩南音譯,大致是:一放雞,二放鴨,三掰開(掰即分開),四合搭,五拍手,六拍手,七紡紗,八摸鼻,九咬耳,十斬腳,十一摸土腳,(斬腳指跺腳,土腳指地板),十二攏總挲(攏總挲指一起抓)[3]222。兒童在玩石子游戲的時候,必須邊丟石子變念這首童謠,動作要跟著詞意來完成,毫無錯誤完成規(guī)定的動作,才算獲勝過關。兒童通過趣味盎然的玩樂,輔之以朗朗上口的童謠,在誦讀中可加強地方方言表達能力,達到弘揚和保護地方語言文化的效果。如拍手游戲中兒童所吟唱的閩南童謠《新正歌》(新正指春節(jié)),里面唱道:初一早,初二早,初三困甲飽(困甲飽指睡到飽),初四尪落地(尪指神),初五隔光(隔開指分開),初六擁飯(擁飯指煮粥),初七摸,初八摸(摸指忙),初九敬天公(敬指拜,天公指天上的玉皇大帝),初十請囝婿(囝婿指女婿),十一告再來,十二吃飲糜仔配咸菜(飲糜指稀飯)[3]222。兒童在玩樂中了解閩南地區(qū)的春節(jié)習俗,因此傳統(tǒng)“童玩”將傳統(tǒng)文化價值融入到游戲中,通過“童玩”,兒童超越了原有的理解,在游戲中 獲得關于語言文化、倫理道德、價值觀等的知識,同時也鞏固他們對于自身語言、文化和身份的理解和感受,達到語言文化的繼承與認同。

        三、凸顯傳統(tǒng)“童玩”現(xiàn)實意義的途徑

        游戲不僅可以滿足兒童的需要,而且在滿足需要的過程中,可以使兒童產(chǎn)生新的需要,生成新的心理機能。游戲構成兒童身心發(fā)生發(fā)展的最佳狀態(tài),游戲統(tǒng)整兒童的各種活動。在兒童的游戲形式蒼白得只剩下電腦游戲的時候,人們逐漸認識到傳統(tǒng)“童玩”對于兒童運動技能、認知發(fā)展、社會發(fā)展和文化認同的意義,開始利用各種途徑和手段進行傳統(tǒng)“童玩”的開發(fā)。

        (一)以政府政策為依托,通過體驗旅游項目凸顯傳統(tǒng)“童玩”的文化價值

        開展大型節(jié)慶活動或者旅游體驗項目來塑造地方形象,擴大地方吸引力,借以拉動地方經(jīng)濟發(fā)展,成效顯然,且已經(jīng)得到各地的廣泛認同。當前各地開展的“童玩節(jié)”就屬于一種旅游體驗項目,通過不同的主題,從鄉(xiāng)村到國際、從傳統(tǒng)到科技,內(nèi)容包羅萬象,琳瑯滿目,展現(xiàn)不同國家、民族和時代的“童玩”文化,不僅彰顯童趣特色,彰顯了傳統(tǒng)“童玩”的文化傳承、認同和交流價值。如2014年第三屆廈門灌口“童玩節(jié)”,以“童心飛揚兩岸情深”為主題,活動圍繞著競賽、表演、展覽、游戲、美食5大主軸展開,設置了主舞臺區(qū)、童玩體驗區(qū)、民俗 研習營、親子職業(yè)體驗營、趣味競技區(qū)、童玩博物館、戶外體驗區(qū)等10大區(qū)域的50余個項目,凸顯閩臺童玩文化的互動性、合作性及其傳承性[4]。

        (二)以學校課程為依托,將傳統(tǒng)“童玩”融入學校教育的第二課堂中

        傳統(tǒng)“童玩”的主體是兒童,而兒童有三分之一的時間是在學校度過的,因此傳統(tǒng)“童玩”價值的凸顯,離不開學校這一重要的場所。隨著我國對“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的關注,很多學校都將童玩引入校園生活中,引入方式一般三種形式:第一種是以“陽光體育”的形式引入傳統(tǒng)“童玩”,將其作為體育課程的拓展;第二種是以“大課間活動”的形式引入傳統(tǒng)“童玩”,將其作為豐富兒童課余生活的有益途徑;第三種則是依托地方特色,以校本課程的方式來開發(fā)傳統(tǒng)“童玩”,不僅有自編的校本教材,還有自稱體系的活動及其評價機制。如在閩南地區(qū),很多學校都將“童玩”作為鄉(xiāng)土課程引入校園,根據(jù)學校的師資及其地域特色,整理挖掘對兒童有教育意義的“童玩”元素,通過編撰“童玩”教材、開展“童玩角”、“童玩課”,探索各具特色的校園“童玩”課程,豐富兒童的課余生活,同時促進了傳統(tǒng)文化的傳承,彰顯了傳統(tǒng)“童玩”對兒童身心發(fā)展的價值。

        (三)以家庭娛樂為依托,將傳統(tǒng)“童玩”作為親子活動的一部分

        教育家克魯斯卡婭曾說,對孩子來說,游戲是學習,游戲是勞動,游戲是重要的教育形式。父母對于兒童的教育,可以通過游戲來進行,生活中兒童缺乏游戲的玩伴,父母充當兒童游戲的玩伴,親子游戲有益于家長與兒童之間的情感交流。 世代相傳下來的傳統(tǒng)“童玩”,對于兒童了解中國文化,促進兒童身心發(fā)展具有重要意義,而且這些傳統(tǒng)“童玩”,跳皮筋、抽陀螺、摔響碗、挑棍子、抓石子等對于家長來說是多么親切,傳統(tǒng)“童玩”的玩法和規(guī)則,家長耳熟能詳。因此可以將傳統(tǒng)“童玩”作為親子游戲的一個方面,使家長和兒童在游戲的過程中,既找到溫馨的童年,又發(fā)展兒童各方面能力,凸顯傳統(tǒng)“童玩”的現(xiàn)代意義。

        傳統(tǒng)“童玩”的回歸和價值的凸顯,需要政府、學校和家庭的通力合作,但更為重要的是如何營造傳統(tǒng)“童玩”的人際條件、時空條件,如何凸顯傳統(tǒng)“童玩”對兒童身心發(fā)展的意義,并且有針對性地開發(fā)適應當前兒童的傳統(tǒng)“童玩”,如何處理開發(fā)過程中的各種困境,如活動場所、師資條件等,所有這些都有必要進行深入的研究,以凸顯傳統(tǒng)“童玩”在提升青少年身體運動素質、人際交往、自我認同、文化傳承方面的意義。

        參考文獻:

        [1]陳莉.夏田村民間兒童游戲的民俗學考察[D].廣西師范大學,2011.

        [2]胡伊青加.人:游戲者——對文化中游戲因素的研究[M].貴陽:貴州人民出版社,1998.

        [3]林靖華.閩南語趣味喙口話[M].漳州:中國詩詞楹聯(lián)出版社,2012.

        [4]應潔.歡樂童玩節(jié) 灌口“新名片” [N].廈門日報,2014-08-29.

        責任編校:徐希軍

        The Disappearance of Traditional Children’s Play

        YANG Xiao-ling

        (School of Education Science, Minnan Normal University, Zhangzhou 363000, Fujian, China)

        Abstract:With more and more attention paid to children’s physical quality, interpersonal communication, self identification and cultural identification, the cultural value of traditional children’s play has stood out. The government, schools and families must cooperate and popularize the games in order to perform the cultural cultivation function of children’s play.

        Key words:children’s play; cultural tradition; self identification.

        中圖分類號:G6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4730(2016)01-0122-05

        DOI:10.13757/j.cnki.cn34-1045/c.2016.01.028

        作者簡介:楊小玲,女,福建漳州人,閩南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院講師,上海師范大學博士研究生。

        收稿日期:2015-07-08.

        網(wǎng)絡出版時間:2016-03-09 13:49網(wǎng)絡出版地址:http://www.cnki.net/kcms/detail/34.1045.C.20160309.1349.028.html

        猜你喜歡
        文化傳統(tǒng)自我認同
        強制個體化的風險:女性自我認同危機與生活困境
        學理論·下(2016年12期)2017-01-19 23:46:51
        學校場域中的教師標定
        淺談設計藝術史中產(chǎn)品設計“以人為本”的設計理念
        當代大學生自我認同問題的研究現(xiàn)狀與展望
        商情(2016年43期)2016-12-26 00:00:00
        炫耀性消費對中學生自我認同的影響研究
        論夏宇愛情詩中的浪漫精神
        文明體轉型的必要性與可能性
        人民論壇(2016年16期)2016-07-15 10:19:45
        無法掙脫的藩籬
        自我認同的危機
        繼承和發(fā)揚根植于民族血液里的創(chuàng)新精神
        av男人天堂网在线观看| 国产成人亚洲精品91专区手机| 久久亚洲成a人片| 国产自拍成人在线免费视频| 丝袜美腿亚洲一区二区| 人妻丝袜无码国产一区| 久久久久亚洲精品天堂| 男女后入式在线观看视频| 先锋影音人妻啪啪va资源网站| 国产丝袜在线精品丝袜| 国产哟交泬泬视频在线播放| 国产精品自拍视频免费看| 亚洲午夜无码毛片av久久| 人妻在线日韩免费视频| 亚洲综合日韩中文字幕| 草青青在线视频免费观看| 麻豆蜜桃av蜜臀av色欲av| 人妻无码人妻有码中文字幕| 18禁黄无遮挡免费网站| 白白色发布会在线观看免费| 亚洲综合激情五月丁香六月| 亚洲欧美日韩综合在线观看| 久久亚洲精品成人av观看| 久久久久久夜精品精品免费啦| 又白又嫩毛又多15p| 久久亚洲国产精品五月天| 中文字幕亚洲高清视频| 欧美日韩国产精品自在自线| 无码专区中文字幕DVD| 白丝美女扒开内露出内裤视频 | 91精品人妻一区二区三区久久久| 亚洲精品国产av天美传媒| 国产高清吃奶成免费视频网站| 国产精品美女一区二区av| 成人网站在线进入爽爽爽| 妺妺窝人体色www在线图片 | 国模gogo无码人体啪啪| 最近日本中文字幕免费完整| 97人妻无码免费专区| 青青草免费手机视频在线观看| 亚洲男人的天堂在线aⅴ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