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海涵
(長春大學 特殊教育學院,長春 130022)
?
特殊教育輔導員的“四育”心法*
劉海涵
(長春大學 特殊教育學院,長春 130022)
特殊教育作為我國高等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越來越受到國家的重視,高等特殊教育的發(fā)展反映了我國社會文明發(fā)展水平,顯示社會主義制度的優(yōu)越性,也是最大限度的發(fā)揮身有殘缺的青年學生的潛能,教育他們增長知識、獲得技能、擁有良好品質、提高適應社會能力,最終融入社會,為社會服務的重要途徑。殘疾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對殘疾學生的輔導員來說任重而道遠。長春大學特殊教育學院是殘疾人的高等學府,建院28年來,共培養(yǎng)殘疾大學畢業(yè)生3067人,目前在校殘疾學生803人,經(jīng)歷13年輔導員生涯,針對學生的特殊性,我在工作中凝練了適合于聽障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四育人”工作法,現(xiàn)與大家分享。
一、親情哺育,愛心構筑和學生心心相通的基石
親情是人類社會中人和人最基本的感情,也是我們中華民族幾千年來一直固有的傳統(tǒng)美德。每一個殘疾人的背后都很多讓人心酸的故事,因為聽不到外界的聲音,接受外界信息有限,耳聾導致的與主流社會的溝通障礙,導致一部分聾人大學生的親情缺失。親情教育在聾人學生中顯得尤為重要。加強親情教育,培養(yǎng)學生感恩也是聾人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關鍵切入點。融入聾人群體,與學生心心相通,用愛心與學生相伴,才可以讓學生“親其人,信其道”。
善思敏學以情潤心。每一人都是一個不同的個體,聽障群體更是和健聽人有著顯著差別的群體,融入他們的世界就必須掌握他們的特點,研究聾人的生活規(guī)律、教育背景、家庭環(huán)境和這些因素帶給學生們的影響。掌握與學生交流的技能是基本功,做一名聽障學生輔導員,手語是必不可少的交流工具,熟練掌握手語消除交流鴻溝,走進學生內心,才能做學生的知心朋友。
幫困解難潤物無聲。因病致殘,因殘致困,貧困是殘疾學生中普遍存在的現(xiàn)象,輔導員、學生黨員和雙困學生結成對子,在學習和生活中給予關懷和照顧。在國家資助的基礎上爭取更多的社會捐助,真情互助使困境中的學生延續(xù)學業(yè)并有所成長,真誠的幫扶才能讓學生建立堅強、自信、勇敢、樂觀的人生信條,拋開雜念認真地投入到學習中。
二、啟蒙教育,耐心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
很多殘疾學生能夠考上殘疾人的高等學府是要付出常人多倍的努力才會取得成功,大部分學生思想上的啟蒙、進步、成熟都要在大學階段完成。殘疾大學生的思想啟蒙教育是大學四年中思想政治教育成功的關鍵,在新形勢下,推進殘疾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與時俱進對于輔導員來說也是新的挑戰(zhàn)。
思想工作入腦入心。聾人大學生,兼有殘疾人和大學生雙重身份的一個特殊群體,殘疾人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所面臨的現(xiàn)實背景是雙重的煩惱、焦慮、苦悶等不良情緒,從而影響他們在學校的學習、生活、交往方面的適應性。聽障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要結合學生的個體差異,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有獨特性,科學性,針對性。殘疾大學生輔導員為實施思想政治教育方式的主體,要較好地掌握教育學、心理學、社會學、倫理學的相關學科,教育和引導學生在加強專業(yè)學習的基礎上不斷提高政治思想覺悟、形成良好的行為習慣、養(yǎng)成良好的道德品質,建立良好的社會關系。對于剛剛步入大學校園的聽障大學生,我們通過多種方式進行思想政治教育,讓學生懂得珍惜大學生活,樹立遠大目標,懂得實現(xiàn)自身價值,努力參與社會主義建設,讓教育入腦入心。
心理健康春風化雨。社會發(fā)展,時代的進步,90后的聽障學生的心理狀態(tài)也復雜多樣,聾人大學生成長環(huán)境、家庭背景、身體狀況是影響聾人大學生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事實表明聾人大學生心理健康狀況和健聽學生心理健康狀況有著明顯的差異,加強聾人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心理健康才能完成學業(yè),才能構建和諧的社會關系,才能更好的融入社會。輔導員要在解決生活中的難題、疏導心理上的困惑,搭建與外界溝通的橋梁中,成為學生們良師益友,為學生們健康成長保駕護航。
三、素質培育,真心打造參與、平等、互助的平臺
在新的歷史時期,大學生的文化素質教育和社會實踐是為更好的讓學生投身到社會主義建設豐富文化生活打基礎。根據(jù)學生自身特點不同,發(fā)揮優(yōu)勢,展現(xiàn)自我,激勵式教育讓學生揚長避短,帶動整體進步。
搭建文體實踐平臺。無聲世界里的聾人學生雖然聽不見聲音,但是肢體語言豐富,擅長舞蹈和小品。搭建文藝實踐平臺能讓學生發(fā)揮自身特長,更好的參與社會活動當中,學院成立“光音之翼”殘疾人藝術團聘請專業(yè)教師指導,組織學生刻苦排練,在吉林省教育廳和學校團委的大力支持下,多次代表吉林省參加全國大學生藝術展演并多次獲獎。學生們通過文體平臺的鍛煉實現(xiàn)了自身價值,也增加了自信,有多名品學兼優(yōu)學生通過文體平臺的鍛煉,獲得了中國大學生自強之星和省市十佳大學生榮譽稱號。
依托志愿服務平臺。諸多殘疾學生的成長是在國家、社會、家庭、學校的關心和幫助下成長起來的,鼓勵學生無私奉獻、立志成才,關愛他人、報效祖國也是我們特殊教育工作者的職責。搭建志愿服務平臺,弘揚奉獻、友愛、互助、進步的志愿精神是所有志愿者們的夢想。2006年,長春大學特殊教育學院成立了“心手相牽”手語培訓營,為這些無聲世界里的天使們搭建了一個可以奉獻社會、服務社會的橋梁。2016年,“心手相牽”手語培訓營獲得長春市最美十佳志愿服務集體。
四、成才撫育,細心指導學生就業(yè)創(chuàng)業(yè)
多年來殘疾人的就業(yè)與健全人相比仍然存在較大差異,數(shù)量龐大的聽障群體在就業(yè)方面更是存在諸多問題。聽障學生因交流障礙、用人單位對聾人的認知差異、家長對就業(yè)形式的認識等等因素導致其就業(yè)困難。培養(yǎng)殘疾學生在參與科技創(chuàng)新與實踐創(chuàng)新中提升專業(yè)技能,利用各類專業(yè)技能競賽提升綜合能力,促進學生創(chuàng)業(yè)、就業(yè)。2015年,幫助學生成立了全國首個全部由聾人組成的繪畫工作室,在“互聯(lián)網(wǎng)+”創(chuàng)業(yè)計劃大賽中鍛煉了聾人學生們科技創(chuàng)新的能力。
為促進聽障大學生就業(yè),工作中我們將教學改革和教學實踐相結合,將學科設置和就業(yè)需求相結合。搭建特色招聘會平臺,搭建全納式教育平臺、創(chuàng)業(yè)就業(yè)平臺。指導學生進行職業(yè)生涯規(guī)劃,指導家長了解就業(yè)政策和就業(yè)信息,指導就業(yè)單位規(guī)范管理聽障畢業(yè)生。
被上帝咬過一口的蘋果,一定有著格外的芳香。殘缺的生命也能奏出完美的青春樂章,殘障大學生輔導員用堅守、堅持、堅定的職業(yè)操守,在思想育人、組織育人、文化育人、科技育人、實踐育人中,為殘疾大學生實現(xiàn)夢想揚帆起航。
(欄目編輯:華秀梅)
DOI:10.13585/j.cnki.gxfdyxk.2016.02.025
作者簡介:劉海涵(1971-),女,長春大學特殊教育學院輔導員;2011年“全國高校輔導員年度人物”。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5337(2016)02-009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