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惠玲 張樹敏
(江蘇師范大學外國語學院,江蘇 徐州 221116)
?
【語言與文化】
徐州市公示語英譯現(xiàn)狀與重譯策略
鄒惠玲 張樹敏
(江蘇師范大學外國語學院,江蘇 徐州 221116)
公示語的英譯是城市營造良好國際語言環(huán)境和人文環(huán)境的重要方面,也是城市精神面貌和國家形象的重要體現(xiàn)。筆者對江蘇省徐州市的公示語進行初步調(diào)研,發(fā)現(xiàn)很多公示語存在錯譯、濫譯等問題。本研究以功能翻譯理論為指導,從準確性、目的性和跨文化交際三方面出發(fā),分析徐州市公示語英譯中存在的問題,并探究重譯這些公示語的策略及方法。
功能翻譯理論;公示語英譯;準確性;目的性;文化交際
公示語是一種十分重要的應(yīng)用文體。近一二十年間,隨著我國對外開放領(lǐng)域的日益拓展,越來越多的中英雙語公示語出現(xiàn)在各種公共場所。然而,英語公示語的情況卻遠不盡人意,錯譯、誤譯現(xiàn)象比較普遍,這與我國快速發(fā)展的社會經(jīng)濟文化極不相稱。針對這一問題,教育部和國家語言文字工作委員會于2011年5月啟動了公共服務(wù)領(lǐng)域外文譯寫規(guī)范的研制工作,并于2013年12月頒布《公共服務(wù)領(lǐng)域英文譯寫規(guī)范第一部分:通則》。這一規(guī)范的制定與實施顯示了國家對城市公示語英譯的高度重視,然而,筆者在調(diào)研中發(fā)現(xiàn),徐州市各個公共場所的公示語英譯存在諸多不準確和不規(guī)范的問題。
20世紀70年代,凱瑟琳娜·賴斯(Katharine Reiss)首次把功能范疇引入翻譯批評,奠定了功能派理論思想的雛形。她將文本類型分為信息型文本、表情型文本和操作型文本三種,提出在翻譯時應(yīng)根據(jù)不同文本類型采取不同的翻譯策略。[1]后來,賴斯的學生漢斯·弗米爾(Hans Vermeer)創(chuàng)立了翻譯目的論,認為翻譯目的決定翻譯行為的整個過程,翻譯行為不僅應(yīng)遵循目的法則、連貫法則和忠實法則,而且應(yīng)將目的法則放在第一位。[2]公示語翻譯是以傳遞信息為中心的“信息型文本”,同時兼具呼喚功能和表情功能,因而譯者應(yīng)把翻譯的重點放在源文信息傳遞上,盡量使譯文符合目的語的文本和文化規(guī)范。
以功能翻譯理論為指導,一些學者從公示語的用語特點、文本類型、交際效果、規(guī)范性等角度提出了英譯過程中應(yīng)遵循的原則。倪傳斌、劉治針對公示語的語言特點提出了五項原則,即“簡潔、明了、語氣得當、講求規(guī)范化和注意適度詼諧”;[3]劉迎春等運用賴斯的文本類型理論,將公示語分為信息型和感染型公示語,并通過對公示語的實證分析,提出信息型公示語翻譯的“四原則”,即規(guī)范性、一致性、功能性和簡潔性;[4]基于公示語的交際效果,王銀泉、陳新仁對公示語交際信息失真、譯文刻板的英譯失誤進行剖析,提出“約定俗成”是公示語英譯中不可忽視的翻譯原則;[5]岳中生、于增環(huán)認為公示語英譯應(yīng)主要遵循四個原則,即傳意性原則、互文性原則、簡潔性原則和移情原則;[6]為達到譯文規(guī)范化的目的,劉法公提出“統(tǒng)一、簡潔、易懂”三個原則;[7]酈青則強調(diào)文物英譯應(yīng)主要遵循“語法規(guī)范、譯名統(tǒng)一”的原則。[8]這些原則的提出對公示語英譯都起到了相當重要的指導作用。
應(yīng)當指出,目前國內(nèi)的相關(guān)研究仍存在一些不足之處,主要表現(xiàn)在以下兩個方面:第一,以上學者主要從公示語自身的語言特點和文本類型出發(fā)進行探討,討論的焦點大多集中在公示語語言準確性的層面上,但對文本功能的關(guān)注度不夠;第二,他們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解決特定類型公示語翻譯中存在的問題,研究范圍較窄,對城市公示語翻譯研究相對較少,也缺乏一定的系統(tǒng)性。
針對這種現(xiàn)狀,筆者在對徐州市公示語英譯情況進行深入廣泛調(diào)研的基礎(chǔ)上,將徐州市公示語英譯中存在的問題進行歸類、分析,并探索如何在公示語英譯中具體運用準確性原則、目的性原則和跨文化交際原則,以期為徐州市公示語英譯的規(guī)范化提供一定的建議。
(一)準確性原則視角下的分析與改譯
公示語滿足的是公眾的社會、行為和心理需求,其首要目的就是向公眾提供和傳遞信息。戴宗顯、呂和發(fā)指出“嚴格的規(guī)范性和標準性語匯”是公示語的一大語言特征[9],因而公示語英譯首先應(yīng)遵循準確性原則,以使雙語公示語傳遞正確有效的信息,更好地發(fā)揮其社會功能。
準確性原則要求譯者有的放矢地組織譯文,確保詞匯正確、語法規(guī)范,徐州市公示語英譯在詞匯層面的不妥之處主要表現(xiàn)在濫用拼音、單詞拼寫錯誤和用詞不當。拼音問題是對外宣傳公示語中常見的一種錯誤類型,主要表現(xiàn)為直接寫成漢語拼音。例如,徐州火車站二樓候車大廳“滅火器箱”的英譯為“MIE HUO QI XIANG”,這種拼音公示語對目的語受眾來說形同虛設(shè)。根據(jù)岳中生和于增環(huán)對常用消防公示語的厘定,建議“滅火器”的英譯直接借用英語中現(xiàn)成的說法“Fire Extinguisher”。[10]又如,徐州市彭祖園福壽廣場的“導游圖”譯為“DAO YOU TU”,對目的語讀者而言,這顯然無法發(fā)揮公示語指示信息的功能,可以參考國際上通用表達法改譯為“Guide Map”。[11]
拼寫錯誤主要是由于譯者粗心或公示語標識牌制作者疏忽所致,這類錯誤包括拼寫時多加或少寫字母,將有些單詞劈開寫、字母寫錯或?qū)卧~拼錯,等等。例如,徐州市龜山漢墓景區(qū)圣旨博物館展柜中陳列的一道圣旨,其解說牌漢語標識“天啟六年十二月二十九日”譯為“Imperial Edict to Higher Rank (29th, Decemberember, 1626)”,“Decemberember”一詞錯誤地添加了字母,正確寫法是“December”。徐州市淮海戰(zhàn)役烈士紀念塔景區(qū)中的國防教育館入口處的指示牌“小心地滑”譯為“BeWare of WETF LOOR”,單詞字母組合出現(xiàn)不只一處錯誤,正確的譯法應(yīng)為“Beware of Wet Floor”。
用詞不當主要是由于譯者對單詞的含義沒有深入理解,只是按照字面意思選擇詞匯。例如,徐州博物館兵器展廳入口處中英文簡介的英文標題為“Preface”。而根據(jù)Oxford Advanced Learner's English-Chinese Dictionary的解釋,“preface”一般指“an introduction to a book, especially one that explains the author's aims”,此處是對該展廳的介紹,建議改譯為“Introduction”。徐州市公交車前門的“上”譯為“UP”和后門的“下”譯為“DOWN”也是不合適的,此公示語是提醒乘客前門上車,后門下車,而介詞“up”和“down”的含義是“向上”“向下”,指物體本身所處的狀態(tài),上車和下車的英文表達是“get on”和“get off”,建議采用縮略形式“ON”和“OFF”。
根據(jù)萬正方等的分類標準,語法層面常見的錯誤有語法錯誤和語義堆砌等。[12]例如,云龍山風景區(qū)入口處游客須知中的“禁止攜帶明火入園;禁止外來車輛入園;禁止攜帶寵物入園”,其英譯為“It is prohibited to carry fire admission; prohibition of foreign car park; it is prohibited to carry pets”,其中存在多個語法和表達錯誤,建議改譯為:“No fire, no vehicles, no pets”。徐州博物館玉器展廳簡介中“我國使用玉器可以追溯至距今8 000年的新石器時代中期”,英譯為“Jade used in China can be traced back to the 8 000 years ago”,譯文中冠詞“the”使用不當,應(yīng)改為“Jade used in China can be traced back to 8 000 years ago”。
準確性原則還應(yīng)具體體現(xiàn)在譯名統(tǒng)一和形式規(guī)范上?!肮菊Z的語義具有特定性和唯一性,同一個公示語出現(xiàn)在出版物、宣傳品、路牌、交通標識等任何場合,均應(yīng)是統(tǒng)一的,否則就會給來華的外國人帶來很多的困惑與不便”。[13]在調(diào)研中發(fā)現(xiàn),徐州市公示語譯名不統(tǒng)一、翻譯不規(guī)范的現(xiàn)象較為普遍。例如,徐州市中心醫(yī)院二樓樓梯口對面墻上的指示牌“普外科”的英譯為“Thyroid and Breast Dept”,而在該科室門口的英文標識卻是“General Surgery”。公示語英譯應(yīng)禁用生僻詞匯,使用規(guī)范性和標準性詞匯[14],因此“普外科”譯為“General Surgery”更為合適。徐州市龜山漢墓風景區(qū)在路邊的宣傳標識為“Guishan hill”,而在景區(qū)內(nèi)部卻英譯為“Turtle Mountain”,譯名不統(tǒng)一可能會使外國游客產(chǎn)生誤解。根據(jù)《公共場所雙語標識英文譯法》第2部分《景區(qū)景點》規(guī)定,“高山”譯為“Mountain”,比較小的山、山丘等譯為“Hill”,龜山面積較小,且形似動物龜,建議改譯為“Turtle-Shaped Hill”。此外,徐州交通系統(tǒng)十分發(fā)達,但很多道路名稱的英譯形式不夠規(guī)范。例如,“上海路”譯成“SHANG HAI LU”,“民主南路”譯為“MIN ZHU NAN LU”,“同昌西路”則譯成“Tongchang Rd(W)”,《公共場所雙語標識英文譯法》第1部分《道路交通》規(guī)定,專有名詞為路名專有名時,專名采用漢語拼音,并大寫,而且在通常情況下,方位詞含有指示方向的意義時應(yīng)譯成英文,上述譯文顯然違背了譯名的準確性原則,無法為公眾提供準確的信息服務(wù),為實現(xiàn)術(shù)語表達概念的一致性,有效傳遞信息,建議分別改譯為“SHANGHAI Rd”“SOUTH MIN ZHU Rd”和“WEST TONG CHANG Rd”。
(二)目的性原則視角下的分析與改譯
公示語英譯的“目的性原則”是基于德國功能學派的目的論而提出的。弗米爾的目的論強調(diào)翻譯行為所要達到的目的決定整個翻譯行為過程,主張譯者必須根據(jù)翻譯目的選擇特定的翻譯策略或方法。[15]毋庸置疑,設(shè)立雙語公示語的目的是向英語國家人士傳遞信息,因而譯者在翻譯過程中應(yīng)盡可能使英譯公示語符合英語國家人士的思維方式,從而提高譯文的可讀性。但在公示語英譯過程中,某些譯者過分重視源語和目的語的字面對等,卻忽視了譯文的功能。例如,徐州家樂福超市進口商品區(qū)的“利樂枕液態(tài)奶”翻譯是“Tetra pak PILLOW LIQUID MILK”,這是一種完全對照漢語的生硬譯法,“利樂枕”是牛奶品牌,在國際上有通用的譯法,即“Tetra pak”,為照顧目的語讀者的信息需求,建議改譯為“TETRAPAK LIQUID MILK”;徐州市中心醫(yī)院一樓“處置間”譯為“the disposal of between”?!疤幹瞄g”一般用來存放醫(yī)療用品,此處完全采用直譯法,扭曲了原意。功能翻譯理論認為,信息型文本最重要的顯著的特點是“內(nèi)容精確”“信息明確”和“語言通俗”[16],為實現(xiàn)信息的對等交流,建議改譯為“Disposal Room”。
翻譯是一種基于源語文本的有意圖的、人際間的、通過語言媒介實施的互動行為。尤金·奈達認為,翻譯的研究對象是讀者或語言接受者,譯文應(yīng)注意信息對接受者產(chǎn)生的整體影響。[17]而源文和譯文由于在文化和時間上存在差異,部分譯文無法根據(jù)目的語讀者的需要傳遞原文的交際內(nèi)容。例如,徐州博物館陳列的“清式家具”譯為“Qing—style Furniture”,原譯只停留在語言層次的對應(yīng)上,沒有根據(jù)目的性原則將讀者放在第一位,這樣可能會給游客帶來理解障礙。筆者建議采用意譯加注釋的方法,譯為“Furniture of the Qing Dynasty(1616-1911)”,以幫助目的語讀者理解,達到交際目的?;春?zhàn)役烈士紀念塔景區(qū)內(nèi)淮海戰(zhàn)役總前委群雕銘牌介紹的英譯中有一句話“The group statue, 7 meters high and 9.5 meters wide”。鑒于中西方語言表達上的差異,譯者可以采用補譯以保證文本的互文性,順應(yīng)目的語讀者的閱讀期待,增加說明性信息,可改譯為“The group statue is 7 meters (2.1 ft) high and 9.5 meters(2.9 ft) wide”。
(三)跨文化交際原則視角下的分析與改譯
語言是文化的基本符號,不同國家的人們在文化背景、思維方式和語言表達等方面均存在差異。我們國家的許多公示語具有鮮明的中國文化特性,翻譯成英文后容易出現(xiàn)文化誤讀,影響交際效果。針對這種情況,筆者提出城市公示語英譯應(yīng)遵循“跨文化交際原則”,并采用借用法、改寫法或文化補償法處理公示語英譯中的文化差異,以更好地促進跨文化交際。
劉宓慶指出,漢語和英語在話題表述,情態(tài)表達,強調(diào)分布時的角度、側(cè)重面、著眼點及特征選擇或描摹方式等方面存在差異。[18]漢語公示語中多使用“禁止、不得、請勿、嚴禁”等警示性很強的詞匯;而英語語言更為強調(diào)客體意識,講究禮貌原則,間接委婉。目前有些公示語的英譯忽視了漢英表達習慣的差異,產(chǎn)生了文化隔閡。例如,徐州博物館展覽禁區(qū)的提示語“非開放區(qū),游客止步”原譯是“Nonopen area. No visitors allowed”,該句采用直譯法,存在冗余信息,且nonopen屬于仿造詞,無法保證信息對應(yīng)。限制性公示語目的在于對相關(guān)公眾的行為提出限制要求,激發(fā)讀者做出標語發(fā)起人所期待的反應(yīng),“游客止步”在英語國家通用的說法是“Staff Only”[19],此處可以直接借用。事實上,很多公示語早已在國際上形成統(tǒng)一的表述方式,我們應(yīng)從跨文化交際原則出發(fā),在翻譯過程中借鑒國際通用的表述方式,以方便外國友人理解。
“中國文化追求人與自然的和諧,中國人重悟性和直覺,善用形象思維。這種心理文化特點在語言上表現(xiàn)為漢語的形象性,喜歡以具體喻抽象,托物言志,因此漢語公示語文本的訴求功能常表現(xiàn)為韻文式訴求”。[20]然而,西方人重理性和邏輯,英語公示語文本表現(xiàn)為直接訴求功能。如果英語譯文一味追求忠實對應(yīng),合轍押韻,會導致譯文很難被受眾理解和接受。例如,徐州市泉山森林公園綠化帶的標識語“青草依依,請您愛惜”,原譯為“Balmy grass is so green, careful step is so sweet”;徐州市淮海戰(zhàn)役烈士紀念塔展區(qū)內(nèi)的“愛護文物,請勿觸摸”,原譯為“the loving care cultural relic please do not touch”。從修辭美學的角度而言,中文采用對偶和擬人的修辭手法,英語語言形式上與其呼應(yīng),原文的音韻美在譯文中得到了再現(xiàn),卻無法實現(xiàn)公示語的提示性目的,且表達極為不地道。為適應(yīng)目的語文化的規(guī)范,可以對語言結(jié)構(gòu)作適度調(diào)整,前者采用改寫法譯為“Keep Off the Grass”,后者建議譯為“Hands Off”。
徐州市擁有大量文化遺產(chǎn)、名勝古跡,景點牌示英譯的最重要目的是方便外國游客了解其歷史與文化內(nèi)涵,獲取旅游信息,但有些公示語卻未能充分考慮目的語受眾的理解能力。徐州市楚王陵展柜中的“盤匜”,其標識牌英譯為“Bronze Dish Bronze Yi”。這一譯法無法體現(xiàn)展品的文化內(nèi)涵。為使外國游客理解“盤匜”所蘊含的文化內(nèi)涵,筆者在目的語文化中找到“匜”對應(yīng)的譯文“Ladle”,建議采用增譯法將該標識牌譯為“Bronze Dish and Gourd-Shaped Ladle”。此外,在徐州博物館展區(qū)陳列著“漢代長生大壽銀盒(附銘文)”,原譯是“Han Dynasty Silver Box with Characters of Changshengdashou”,這種直譯法無法傳達出該文物的內(nèi)涵。彼特·紐馬克指出,表達型文本應(yīng)側(cè)重語義翻譯,信息型和呼喚型文本應(yīng)側(cè)重于以讀者為中心的交際翻譯。[21]公示語屬于信息型文本,主要以傳遞信息為主,以上譯例中,“漢代”是一個專有名詞,為使目的語受眾更好地把握“漢代”這一信息的內(nèi)涵,有必要對目的語讀者不熟悉的歷史背景加以注解;其次,“長生大壽”譯文直接采用漢語拼音,這種譯法并沒有向目的語受眾傳遞任何信息,可以選擇一個意義對等的英文詞來翻譯,從而使特定的文化信息得到順暢傳遞:“Silver Box with the Inscription of Longevity, Han Dynasty(202 BC-220 AD)”。
為抓住中國城市化發(fā)展的歷史契機,塑造良好的城市形象,傳播特色文化,譯者作為跨文化交流的橋梁,一方面在翻譯過程中應(yīng)把握準確性和目的性原則,忠實貼切地傳達公示語的信息內(nèi)容及預(yù)期意義;另一方面,應(yīng)考慮中西方語言文化的差異,以跨文化交際原則為指導,使公示語英譯符合目的語受眾的表達習慣,不斷提高公示語翻譯質(zhì)量,凈化城市的語言環(huán)境,樹立良好的城市形象。
[1]Reiss, K. Possibilities and limitation in translation criticism[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4.20.
[2]Christiane, N. Translating as a purposeful activity: Functionalist approaches explained[M].Manchester:St Jerom e Publishing,1997.12.
[3]倪傳斌,劉治.標記語的英譯原則及實例分析[J].上海科技翻譯,1998,(2):18-20.
[4]劉迎春,王海燕.基于文本類型理論的公示語翻譯研究[J].中國翻譯,2012,(6):87-92.
[5]王銀泉,陳新仁.城市標識用語英譯失誤及其實例剖析[J].中國翻譯,2004,(2):81-82.
[6][10]岳中生,于增環(huán).公示語生態(tài)翻譯論綱[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4.8.169.
[7][19]劉法公.公示語漢英翻譯原則的探索[J].外語與外語教學,2008,(227):47-50.
[8]酈青,胡雪英.博物館文物展品英譯研究:以浙江省博物館為例[J].中國科技翻譯,2011,(3):46-49.
[9][14]戴宗顯,呂和發(fā).公示語漢英翻譯研究:以2012年奧運會主辦城市倫敦為例[J].中國翻譯,2005,(6):38-42.
[11]李長栓,施曉菁.理解與表達:漢英翻譯案例講評[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2.169.
[12]萬正方,單誼,陳婷,等.必須重視城市街道商店和單位名稱的翻譯——對上海部分著名路段商店和單位牌名等翻譯錯誤的調(diào)查[J].中國翻譯,2004,(2):72-77.
[13]田文菡,張楓.城市公示語翻譯現(xiàn)狀剖析及規(guī)范化研究[J].前沿,2010,(14):176-178.
[15]Munday, J. Introducing translation studies: theories and applications[M].London:Routledge,2006.113.
[16]賈文波.功能翻譯理論對應(yīng)用翻譯的啟示[J].上海翻譯,2007,(2):9-14.
[17]顧延齡,簡評柯.英漢與漢英翻譯教程[J].中國翻譯,1993,(3):33-35.
[18]劉宓慶.當代翻譯理論[M].北京: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1999.176.
[20]顧紅,丁曉蔚,張群星.從功能翻譯理論看漢英公示語的英譯[J].語文建設(shè),2014,(4):78-80.
[21]Newmark, P. Approaches to translation[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1.35.
【責任編輯:周 丹】
H315.9
A
1673-7725(2016)06-0179-06
2016-05-05
本文系江蘇省普通高校研究生實踐創(chuàng)新計劃項目(項目編號:SJLX15_0717)和江蘇省研究生教育教學改革與實踐課題(項目編號:JGLX15_139)的階段性成果。
鄒惠玲(1957-),女,山東淄博人,教授,主要從事現(xiàn)當代英美文學、翻譯實踐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