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賢妹
(安慶廣播電視大學安慶市建筑工程學校,安徽安慶 246003)
?
例談教師的自我反思
楊賢妹
(安慶廣播電視大學安慶市建筑工程學校,安徽安慶246003)
摘要:教師要勤于反思:反思自己是否博學多識、吃透了教材;反思自己是否鉆研了教法;反思自己是否充分了解了學生。善于反思,教師就能有效提升教學能力,打造高效學習課堂。
關(guān)鍵詞:自我反思教材教法學生
我國自古就有反思的傳統(tǒng)。子曰:“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nèi)自省也?!保ā墩撜Z·里仁》)子曰:“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保ā墩撜Z·述而》)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保ā墩撜Z·學而》)可見反思隨時都可進行,也隨時都應進行。
圣人無時無刻不在反思自己,凡人更應如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有沒有做到時常反思呢?我想,以下幾點是我們需要反思并督促自己做到的。
“學高為師”。作為學生學習的引導者,教師應常常反思自己是否博學多識,是否吃透了教材。除了學科知識外,教師還需要學習教學理論知識。教育研究人員Widdowson認為:“教學的成功在于理論的正確指導,在于教師采用與理論相適應的教學手段,并根據(jù)特定學生群體具體情況發(fā)揮個人的創(chuàng)造性?!保?]語文教師還需要大量閱讀,不斷提高自己的文學素養(yǎng)。學生時代,我特別喜歡優(yōu)美的詩詞和散文,這使我選擇做語文教師。可是上班后,備課、寫教案、上課、批改作業(yè)、考試……“忙于工作”已成為我不讀書的借口。一次經(jīng)典詩文誦讀比賽,學生在臺上聲態(tài)并作地背誦一首經(jīng)典的長篇敘事詩,我在一旁默背,卻驚慌地發(fā)現(xiàn):這首自己曾經(jīng)背得滾瓜爛熟的詩篇,如今竟然忘記了。從教十幾年,我看到過有的同事上課只帶教師用書而沒有備課筆記,在網(wǎng)上下載一個課件就打發(fā)完一篇課文。反思自己,也只是略微做得好些罷了。無非是閱讀教書用書后,多下載幾個課件,根據(jù)自己的理解對課件東拼西湊,往往是面面俱到而沒有取舍、缺少條理,局囿與別人的見解而沒有自己的獨見。這種對別人材料的拼湊整合算不上真正的思考,更無創(chuàng)新可言。我在教學《子路、曾晳、冉有、公西華侍坐》前,對于孔子為什么獨贊曾晳的疑點,在教師用書上找到了兩種理解。一種認為這是由于曾晳的主張有不愿求仕的意思,與當時孔子屢屢不得志的處境和心境相契合;一種認為曾晳流露了追求太平盛世的社會理想,與孔子“仁政”、“禮樂”治國的思想完全合拍。上課講到這個問題,我也就照本宣科,將兩種觀點不加傾向地都灌輸給學生。課后反思一下,兩種觀點相差甚遠,學生不會糊涂嗎?雖說沒有定論,但我至少也應當選邊站吧。當然,這種選擇需要思考。我想,曾晳是曾參的父親,是孔子早期的弟子,難道早年的孔子會有這種不問政治的道家思想?再者,是孔子主動詢問這四位弟子的理想,子路、冉有、公西華的回答都與治國有關(guān),孔子對冉有、公西華的回答也還是認可的。我又看了《論衡明雩篇》中王充的見解,認為他的理解能讓全篇文意貫通,孔子的贊賞還是源于禮治。第二天課上,我就此事告誡學生,學習不能一知半解、得過且過?;叵雱倓傋呱辖處煃徫粫r,一課時的文章都要花三個小時備課,到處找資料,先寫筆記,再制作課件,雖然經(jīng)驗不足,卻有自己的思考,現(xiàn)在經(jīng)驗有了,卻沒了鉆研精神。
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能顯現(xiàn)教師的教學藝術(shù)和水平,有效促進學生學習。
孟子曰:“行有不得著,皆反求諸己?!保ā睹献印るx婁上》)他認為凡自己的行為不能取得預期的效果,就應該自我反思。教師都會有這樣的經(jīng)歷,有時上課學生參與程度很高,教學環(huán)節(jié)銜接很流暢,課堂顯得很高效,一節(jié)課不知不覺中很快就結(jié)束了;有時感覺一節(jié)課上得枯燥乏味,學生昏昏欲睡,巴不得早點下課。為什么會這樣呢?兩者的關(guān)鍵區(qū)別在于我們是否能充分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對于那些上課睡覺的學生,與其一味地批評他們,不如深入反思我的課為什么不吸引人。現(xiàn)在提倡“以學論教”,這兒的“學”,不是指學生的學習成績,而是指課堂上學生的學習興趣。它強調(diào)以學生在課堂學習中呈現(xiàn)出的狀態(tài)為參照評價課堂教學的質(zhì)量。如果教師上課不在意學生是否認真聽講、是否積極討論發(fā)言、是否善于與人合作,即使你自認為備課充分、講解精當,教學效果肯定也是大打折扣的。如何激發(fā)學生的興趣呢?在教學內(nèi)容既定的情況下,要在教學方法上動腦筋。拿文言文教學來說,重點實詞、虛詞,通假字,古今異義詞,詞類活用情況等是每篇課文必講的,我們教師也兢兢業(yè)業(yè),一點一點地強調(diào),唯恐遺漏,可很多學生并不感興趣??菰?、需要死記硬背、前文已學習過,這些都是原因。怎么辦?反思一下,這些文言詞語、句式的教學目的不僅僅是傳授知識,更是使學生形成獨立閱讀文言文的能力,從而激發(fā)他們學習文言的興趣。為此,可以把學生分成若干小組,讓他們調(diào)動學過的知識,結(jié)合上下文,針對重難點詞,通過討論得出解答。然后每組派一位代表上臺講解,其他組的學生點評。同時,教師采取提醒、比對、鼓勵等方式,教會學生講,創(chuàng)造條件讓他們講。這樣,就把教師“教”的過程變成學生“學”的過程。作文教學中,我也有過苦惱。改一次作文,費時費力費腦子,還要花一節(jié)課評講,自認為做得不錯了,可收效甚微。后來,我調(diào)整了方法。收上作文后,我快速翻閱,找出學生作文中存在的普遍問題,挑出優(yōu)秀習作。作文課上,我讓優(yōu)秀作文的小作者朗讀自己的習作,讀后談一談文章的立意、構(gòu)思、選材,再請全班同學自由地評點這篇文章,我隨后談一談自己的意見,有時也朗讀一篇范文進行對比。之后,我建議學生自由地交流習作。課后作業(yè)是學生修改或重寫此次作文,我再收上來檢查批改。堅持這種方法后,我發(fā)現(xiàn)學生的寫作技能在逐步提高,尤其是討論和動手寫的興趣大大增強。可見,方法有好壞之分,能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有效促進學生學習的方法是我們孜孜以求的目標。
不了解學生,就無權(quán)評價學生。就拿批評學生來說,批評不是為了泄我們一時之氣憤,而是為了指出學生的問題。教師眼里要有學生,知道每一個孩子不同的個性差異和行為表現(xiàn),從而“因材施批”?!安换既酥患褐?,患不知人也?!保ā墩撜Z·學而》)作為教師,不怕學生不了解自己,就怕自己不了解學生?!懊宪沧訂栃?,子曰:無違。孟武伯問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憂。子夏問孝,子曰:色難。有事,弟子服其勞;有酒食,先生饌,曾是以為孝乎?”(《論語·為政》)或不要違背禮,或要為父母的疾病擔憂,或要敬重父母、對父母和顏悅色,孔子依據(jù)對三個學生的了解,分別從三個方面詮釋了“孝”,對他們加以教育,這對我很有啟發(fā)。在對一些完成得不好學生作業(yè),雖然都不符要求,但有的是態(tài)度不端正造成的,有的是粗心的性格造成的,有的是能力不強造成的。對于態(tài)度不端正的,要嚴肅批評,不能輕易放過;對于粗心造成的,要及時指出,提醒注意;對于能力不強的,要耐心加以講解,給他開小灶,甚至要反思我們的教學。在批評學生時,不僅要尊重學生,還要尊重事實。我曾看過一篇名為“你這次考這么好,不是抄來的吧”的報道,一名后進生通過努力終于取得一次好成績,但教師竟然懷疑他是抄來的,使那名學生的自尊心受到嚴重打擊。我也曾有過因主觀臆斷而傷害學生自尊的教訓。一次作文訓練,我覺得某位學生的作文語言優(yōu)美,不像是她的文筆,因而在課堂上流露了我的懷疑。課后她拿來幾經(jīng)修改的草稿找我理論,我才知道她是一個特別喜歡閱讀和寫作的學生。我很難堪,她很難過。
理解學生,才能了解學生學習已達到的水平和學習中存在的問題,例如學習上的難點和缺漏,從而幫助學生確定進一步學習的對策和措施。學生要的不僅僅是教師的督促和表揚,更需要教師因人而異的個別指導。鉆研學生,才能發(fā)現(xiàn)學生的特長。美國教育家杜威指出:“教育的任務在于發(fā)現(xiàn)個人的特長,并且訓練他盡量發(fā)展他的特長,因為這種發(fā)展最能和諧地滿足社會的需要?!保?]現(xiàn)代社會對人才的多規(guī)格需求,促使我們不斷拓寬發(fā)現(xiàn)的視角和渠道。鉆研學生,需要堅持與努力。我曾看過一篇名為《孩子,我看著你長大》[3]的文章,一名叫吳櫻花的老師,用一千多個日子的堅持與守望,寫下15萬字的教育日記,將一個“問題學生”培養(yǎng)為一名出色的學生。反思自己,三年下來,我對班上一些學生的印象還是模糊的,我想,他們對我也是如此。
教育專家克里克山克認為:“它(反思型教學)要求教師備好一節(jié)課并實施備課計劃。此外,它要求教師去了解學生學習的怎樣,他們是否滿意教師的教學?!保?]教師是學生學習的引領(lǐng)者,這要求教師要時刻了解學生的學習狀況。所以教學絕不是教師一味地知識傳授。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是相互促進的。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與學生要進行心靈的對話。教師要引導學生獨立思考學習過程中發(fā)現(xiàn)的疑難,掌握一定的學習方法;教師要積極聽取學生的聲音,換位思考學生對學習內(nèi)容的理解和把握;教師要鼓勵學生大膽質(zhì)疑,與學生產(chǎn)生共鳴,乃至爭鳴。
澤滋納認為:“反思是理解課堂的復雜性的一個基本因素。”[5]教師的反思是在教學的反思和反思的教學相結(jié)合的過程中進行的,今日的反思要轉(zhuǎn)化為明日的經(jīng)驗。我們每天都應問問自己:我是否學習了,是否鉆研了教材教法,是否了解學生,是否教會了學生如何學習……我相信,只要善于反思,我們就能有效提升教學能力,打造高效學習課堂。
參考文獻:
[1]李維.反思性教學的探索與實踐.重慶:西南大學,2006.
[2]杜威教育名篇.教育科學出版社.
[3]梁偉國.改變教師的行走方式.人民教育,2004(7).
[4]高天明,金南山.質(zhì)效教學研究:教學反思與反思性教學[M].蘭州:甘肅教育出版社,2007.
[5]龍小平,尹平彪.反思性教學研究述評[J].現(xiàn)代企業(yè)教育,2008:167-1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