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穎
(江西現(xiàn)代職業(yè)技術學院,江西 南昌 330095)
?
順應論視角下的中國特色文化新詞的英譯
劉穎
(江西現(xiàn)代職業(yè)技術學院,江西南昌330095)
摘要:本文首先簡要分析順應論理論與翻譯的關系,然后通過一些實例從順應論視角探討中國特色文化新詞的四個英譯原則問題。為了最大限度地向英語譯文讀者傳達漢語文化,譯者英譯時應注意四個原則:順應漢語文化;譯者發(fā)揮主體意識,有效傳遞漢語文化;詞義與時代順應;兼顧中西兩種文化的順應。
關鍵詞:順應論譯文詞中國特色新詞英譯
比利時國際語用學會秘書長Verschueren在“語用學新解”中提出了語言順應理論,以一種新的視角考察語言的使用,為語用學整體理論的構(gòu)建提供了新的思路。Verschueren提出的順應理論對翻譯研究具有極大的理論價值,該理論為翻譯實踐提供了全新的視角,翻譯工作者在選擇靈活、動態(tài)的翻譯策略時可以把該理論作為理論基礎。
語言順應理論提出變異性、商討性和順應性是語言的三大特征。順應論認為語言的使用,歸根結(jié)底就是一個不斷選擇語言的過程,不管這種選擇是有意識的還是無意識的,也不管它是出于語言內(nèi)部還是語言外部的原因(Verschueren1999:55-56)。翻譯的過程也是一個復雜的不斷選擇的過程。無論是文本的取材還是翻譯策略的運用,都與語言、社會、文化、認知等多種因素的互動選擇緊密相連。交際的順利進行是選擇的目的,翻譯活動中的各種選擇都與交際的需要有著直接的關系。譯者有必要關注話語對語境的順應性和得體性,在原文理解和譯文生成的過程中,要著眼于翻譯目的,有意識地進行翻譯策略選擇,順應具體的語言內(nèi)外環(huán)境,完成動態(tài)的翻譯過程。
隨著中國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中國社會在各個領域得到不斷發(fā)展,新生事物層出不窮,用來表達這些變化的新詞如雨后春筍般不斷涌現(xiàn)。例如:生態(tài)農(nóng)家院(Ecological farm yard)、超女(super girls)、灰色收入(off-the-books income)、福娃(Fuwa)、假日經(jīng)濟(Holiday Economy)、剪彩(ribbon cutting ceremony)、地溝油(The drainage oil)、搞花架子(do something superficial)、高考狀元(top scorer)等。這些新詞真實地反映了中國社會的變遷和進步,蘊含大量中國特有的文化、思維方式和國情。這些特色文化新詞的出現(xiàn)不斷地豐富了中國的語言文化。隨著我國的綜合國力得到不斷提升,與國際交流越來越頻繁,這些反映中國特色文化的新詞將融入西方和世界文化和語言中。如何更有效地讓中國走向世界,讓世界了解中國?成功的中國特色文化新詞英譯必然在文化交流,促進民族間的相互理解,提高中國在國際政治舞臺上的形象等方面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
中國特色文化新詞通常在英文里沒有直接對應的詞匯,所以其英譯對翻譯工作者來說是一個難題?;陧槕摰姆g觀,為了達到雙方有效的交流目的,著眼于語言的順應性,漢語特色新詞的英譯,要盡可能順應雙方交際語境,一方面譯文要符合英語的表達方式,另一方面要盡量保持中國文化內(nèi)涵。一般來說,可以根據(jù)以下幾個原則進行英譯:
(一)順應漢語文化。
英漢或漢英翻譯的目的主要是促進中國和西方文化的交流、融合。從某種意義上來說,語言的翻譯實際上就是文化的翻譯。因此,一些漢語新詞帶有強烈的民族色彩,在翻譯時譯者必須順應文化傳播的需求,盡可能保留漢語語言的文化特色,這種順應中國文化語境的英文翻譯也能被西方人理解和接受,西方讀者能更好地欣賞到美麗的漢語。實際上,隨著我國的不斷強大,漢語和中華文化對世界產(chǎn)生的影響越來越大。因此,在翻譯中國特色文化新詞時,譯者可以根據(jù)實際情況采用音譯、直譯等翻譯方法順應漢語文化。這些方法一方面使得漢語的發(fā)音形式得到較為完整的保留,原汁原味的中國文化得以傳播,并給人以親切感,另一方面又滿足了英語讀者對中國文化的期待與向往。例如2008年北京奧運會吉祥物“福娃”譯成英文Fuwa,2010年上海世博會的吉祥物“海寶”英譯成漢語拼音Haibao,就非常具有中華民族特色和文化內(nèi)蘊。這種音譯翻譯法既保留了中國文化色彩,又容易為外國讀者認同,有時如果加上解釋性翻譯就更加簡明清晰。
(二)發(fā)揮主體意識,有效傳遞漢語文化。
基于順應論翻譯的觀點,在漢譯英過程中,有時碰到難以用英語直接地進行語言轉(zhuǎn)換或文化傳遞的新詞時,譯者應積極發(fā)揮主體意識,依據(jù)自身的翻譯目的,不拘于譯語的規(guī)范,突破文化隔閡,使英語譯文有效地傳遞漢語文化(林繼紅,2011)。通常這種新詞是在某特定語言和文化背景下產(chǎn)生的,例如“裸官”、“吃皇糧”、“打工妹”、“合同工”、“安居工程”、“掛職”、“專升本”等。要準確地翻譯這類具有中國特色的詞語,通常可以采用解釋性釋義法。例如:“裸官”一詞如果英譯為“nakedoffi-cial”,就會讓英語讀者迷惑不解,這種詞匯英譯時要對英語國家的文化做出順應,有效地把詞匯的內(nèi)涵傳遞給英語讀者。因此,該詞的英譯可以采用解釋性釋義法譯為(family-and assetsabroadofficial)較為準確到位?!俺曰始Z”、“打工妹”、“合同工”等這些中國特色的新詞也可運用相同的方法英譯如下:吃皇糧(have a steady job at wages fixed by the government)、打工妹(young female employee coming from other places)、合同工(workersundercontractemploymentsystem)、安居工程(Housing Projectforlow-income families)、掛職(serve in a lower level unit for a period while retaining one’s position in the previous unit)、專升本(upgrade from junior college student to university student)等。
(三)詞義與時代順應。
一些中國特色文化新詞在語義上存在擴張或收縮的現(xiàn)象,人們對語言的理解會因時間的變化而隨之發(fā)生變化。在漢語新詞英譯過程中,譯者必須從語言動態(tài)的發(fā)展角度出發(fā),及時更新譯語意思,使新詞詞義順應時代,貼近讀者,盡可能把時代賦予它的新詞義翻譯出來,實現(xiàn)預期的交際功能(張律,張智雄,2012)。例如:“浮云(floating clouds)”,原義指天上飄的云;喻義指眼睛看得到卻不能得到的東西。隨著時間的推移,該詞指一種人們抗壓的態(tài)度?!案≡啤钡挠⒆g可重點表現(xiàn)在“對待事物的態(tài)度”上。如“一切都是浮云”,可譯為“Everything is of no consequence just like floating clouds”,或“Everything is nothing to somebody”。
(四)兼顧順應中西兩種文化。
由于中國特色新詞的英譯涉及中西方兩種不同的文化,在英譯過程中,有時,中國特色新詞的翻譯既要符合中國的實際又要符合國外受眾的思維方式,要考慮到英語國家的國情及價值標準順應讀者以達到好的傳播效果。例如:草根工業(yè)的英譯可以翻譯成grass root industry,再加上解釋性的文字refers to village and town-ship enterprises which take root among farmers and grow like wild grass)。這種翻譯較好地把語義內(nèi)涵傳遞給了西方讀者。
根據(jù)順應理論的翻譯觀,譯文語言的選擇在于順應不同語境;譯語的詞匯、句式、語篇等層面的選擇是順應意義的生成;一切翻譯的過程都是動態(tài)順應的過程(曹群英,2007)。中國特色新詞的英譯也應以順應為核心,既要順應英語的表達方式,又要盡可能含蘊中國文化內(nèi)涵。既要注重原文的內(nèi)容的正確表達,又要不拘泥于原文的形式,靈活選用音譯、直譯、音譯加解釋等翻譯方法。
參考文獻:
[1]Verschueren.Understanding Pragmatics[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1999:55-68,147.
[2]曹群英.順應理論對翻譯的解釋作用[J].2007年第6 期124-125.
[3]林繼紅.語用順應論視角下的中國特色詞語翻譯[J].福建農(nóng)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1,14(5):100-105.
[4]張律,張智雄.漢語新詞翻譯中的動態(tài)順應[J].重慶理工大學學報,2012年第9期87.
該論文為2014年社科規(guī)劃“江西省高校外國語言教學研究專項課題”一般項目“順應論視閾下的中國特色文化詞匯英譯研究”成果之一,項目編號:14wx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