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林(廣西財經(jīng)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南寧530003)
?
論陳淳的蒙童教育思想
陳林
(廣西財經(jīng)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南寧530003)
摘要:陳淳有著豐富的教育思想,撰寫了一系列蒙童教育著作。陳淳認為蒙童教育對兒童的成長成才具有重要的意義,并從闡釋了蒙童教育的目的是要引導兒童成圣成賢,教育的內容是學習儒家的倫理道德,教育的方法是引導兒童在實踐中踐行儒家小學工夫。
關鍵詞:陳淳;蒙童教育;思想
中國古人十分重視蒙童教育,把對蒙童德性和行為的培養(yǎng)作為小學教育的重要內容?!吨芤住っ韶浴ゅ柁o》言:“蒙以養(yǎng)正,圣功也?!彼^“蒙以養(yǎng)正”即強調蒙童教育在兒童成長成才中具有確保方向正確的重要作用?!洞蟠鞫Y記·保傅》則言:“古者八歲而出就外舍,學小藝焉,履小節(jié)焉。”這是強調從小要對兒童進行儒家禮儀教育。[1]104到了宋代,伴隨著儒學的復興與崛起,儒家的教育也隨之得到了蓬勃發(fā)展。“都城內外,自有文武兩學。宗學、京學、縣學之外,其余鄉(xiāng)校、師塾、會館、書會,每一里巷,須一二所。弦誦之聲,往往相聞?!盵2]卷1此正是對宋代教育盛況的一個形象描述。童蒙教育在宋代也可謂是發(fā)達昌盛,這從當時學者大量編訂、撰寫蒙童教材就可窺見一斑。宋代具有代表性的蒙童教育教材有朱熹的《童蒙須知》和《小學》、呂本中的《童蒙訓》、呂祖謙的《少儀外傳》、袁禾《袁氏世范》、程端蒙和董銖的《程董二先生學則》、程端蒙的《性理字訓》、真德秀的《家塾常儀》、陳淳的《啟蒙初誦》、《訓蒙雅言》等。本文即嘗試對宋代著名思想家陳淳的蒙童教育思想進行簡要的探討。
陳淳(1159年—1223年),字安卿,號北溪先生,福建漳州龍溪人,是宋代大儒朱熹重要弟子之一。陳淳篤信朱熹之學,一生以闡發(fā)朱熹思想為志,對弘揚朱熹之學貢獻極大。陳淳主要著作有其門人王雋所錄的《北溪字義》和其子陳榘所編的《北溪大全集》?!端膸烊珪偰刻嵋け毕笕费裕骸捌渖讲灰晕恼旅?,故其詩、其文皆如語錄。然淳于朱門弟子中最為篤實,故發(fā)為文章,亦多質樸真摯,無所修飾?!盵3]卷161關于陳淳對朱熹之學的闡發(fā)和弘揚,人們多注重其對朱熹理學思想的解釋與傳播,而事實上,陳淳也繼承和發(fā)展了朱熹的蒙童教育思想,撰寫了不少蒙童教育著作。
如同當時大多數(shù)讀書人以科舉求取功名一樣,陳淳早年亦是以舉子為業(yè)。22歲時陳淳讀朱子和呂祖謙的《近思錄》,而知有周敦頤、程顥、程頤、邵雍、張載等先賢,故深慕圣賢之學,乃棄舉子業(yè),而專心致力于儒家之學。由于家境貧困,陳淳便以訓童來維持生計。由是,陳淳撰寫了不少通俗易懂、朗朗上口的三言、四言和五言韻語的蒙童著作,如《啟蒙初誦》《訓蒙雅言》《小學詩禮》《訓兒童八首》《示兒定孫二絕》《暑示學子》《暑月喻齋生》等。這些著作今多收錄在《北溪大全集》中。在這些蒙童教育著作中,《啟蒙初誦》和《訓蒙雅言》最具代表性,一般認為今天家喻戶曉的王應麟編撰的《三字經(jīng)》即是在《啟蒙初誦》的基礎上發(fā)展而來的。
陳淳在《啟蒙初誦》和《訓蒙雅言》兩書的序中言道:“予得子,今三歲,近略學語。將以教之,而無其書。因集《易》《書》《詩》《禮》《語》《孟》《孝經(jīng)》中明白切要四字句,協(xié)之以韻,名曰《訓蒙雅言》,凡七十八章,一千二百四十八字,又以其初未能長語也,則以三字先之,名曰《啟蒙初誦》,凡一十九章,二百二十八字。蓋圣學始終,大略見于此矣?!盵4]卷16可見,促使陳淳編寫《訓蒙雅言》的直接動力是自己三歲的小孩子即將接受啟蒙教育,卻發(fā)現(xiàn)無好的教材可用,于是陳淳選取《易》《書》《詩》《禮》《語》《孟》《孝經(jīng)》等儒家典籍中通俗易懂的內容編輯成《訓蒙雅言》?!队柮裳叛浴匪淖忠痪洌财呤苏?、一千二百四十八字。同時,陳淳恐小孩子讀四字韻語有困難,故在《訓蒙雅言》的基礎上又編成三字一句的《啟蒙初誦》,該書共一十九章、二百二十八字。《小學詩禮》共收錄四十三首五言詩,其中“事親”十四首;“事長”十首;“男”十一首;“雜儀”八首。《訓兒童八首》分別是《孔子》《弟子》《顏子》《曾子》《人子》《灑掃》《應對》《進退》八篇?!妒緝憾▽O二絕》則是兩首告誡兒孫的七言詩?!妒钍緦W子》則是一首四句一章、一共三章四十八字的四言韻語?!妒钤掠鼾S生》則是對《暑示學子》作進一步補充說明的小文章。
(一)蒙童教育對兒童成長成才具有重要意義
陳淳繼承了《周易》強調的“蒙以養(yǎng)正”思想。在《訓蒙雅言》中,陳淳亦選取了“蒙以養(yǎng)正”一句?!妒緝憾▽O二絕》開頭即言:“童蒙發(fā)軔最初時,庸圣分歧謹所之。”[4]卷3可見,在陳淳看來蒙童教育好壞與否,直接關系一個人將來是成為圣人還是成為庸人。如果人在兒童階段能以圣賢之學引導之,則其就有可能成為圣賢君子;反之,如果人在兒童階段沒有接受良好的教育,則其極易淪為無所作為的平庸之人。由此,陳淳十分重視蒙童教育,強調蒙童教育的關鍵是要引導兒童在小時候就樹立成為圣賢君子的志氣,而切不可使小孩子沉溺于嬉戲玩樂之事。他在《示兒定孫二絕》中指出:“丈夫尚志志高明,勿效卑卑世俗情。從上一條平坦路,千賢萬圣所通行?!盵4]卷3
(二)蒙童教育的目的是引導兒童成圣成賢
陳淳繼承了儒家人性本善的思想,強調蒙童教育就是要培養(yǎng)和擴充兒童本有的善性,以使他們都能成就圣賢君子人格。在《啟蒙初誦》和《訓蒙雅言》兩書的序言中,陳淳即言:“人自嬰孩,圣人之質己具,皆可以為堯舜?!盵4]卷16《啟蒙初誦》開篇則言:“天地性,人為貴。無不善,萬物備。仁義實,禮智端。圣與我,心同然。”[4]卷16《訓蒙雅言》開篇亦言:“惟皇上帝,降衷于民。元亨利貞,道不遠人。民之秉懿,有物有則。性無不善,好是懿德。仁義禮智,良能良知。非由外鑠,我固有之?!盵4]卷16陳淳在這里要表達的意思是,人先天具有善良的本性,故在本性上普通人同圣人是同質的,因此人人天生都具有成為圣賢的可能。陳淳這種對人性本善的肯定實質,是要為人接受教育的可能性奠定堅實的人性論基礎。當然,陳淳也認識到,雖然人性本善,但由于先天氣稟之遮蔽和后天私欲之影響,人在現(xiàn)實生活中并不是自然會呈現(xiàn)出善性,人還需要通過接受后天的教育,以去除氣稟和私欲對人之遮蔽。
(三)蒙童教育的內容是學習儒家的倫理道德
在陳淳看來,蒙童教育的主要內容就是儒家所倡導的仁、義、禮、智、信等倫理德性。如《啟蒙初誦》言道:“學為己,明人倫。君臣義,父子親。夫婦別,男女正。長幼序,朋友信?!盵4]卷16《訓蒙雅言》亦言道:“于帝其訓,修道謂教。教以禮樂,教以詩書。教以人倫,皆復其初?!盵4]卷16這里的“修道謂教”,即是從《中庸》的“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中提煉而來。顯然,對陳淳來說,教育就是涵養(yǎng)上天賦予人的善良本性。怎樣涵養(yǎng)上天賦予人的善良本性呢?在陳淳看來,就是教育兒童學習詩書禮樂,學習人倫道理。陳淳進一步指出學習儒家的仁、義、禮、智、信,就要以堯舜、孔孟等圣人為榜樣,學習他們的言行。如《啟蒙初誦》言:“祖堯舜,憲文武,如周公,學孔子?!盵4]卷16《訓兒童八首·孔子》言:“孔子生東魯,斯文實在茲。六經(jīng)垂訓法,萬世共宗師。”[4]卷3《訓兒童八首·顏子》言:“賢哉顏氏子,陋巷獨幽居。簞食與瓢飲,蕭然樂有余?!盵4]卷3《訓兒童八首·曾子》言:“敬謹曾參氏,臨深履薄如。平生傳圣訓,要具孝經(jīng)書?!盵4]卷3同時,陳淳認為學習儒家倫理道德的核心是學習儒家孝悌之道?!墩撜Z·學而》言:“孝悌也者,其為仁之本與?!标惔纠^承了儒家的孝悌思想,指出蒙童教育的一個重要內容就是要引導兒童孝敬父母?!缎W詩禮》中有關于“事親”的詩歌最多,有十四首之多。這些詩歌都是描寫兒童孝敬父母時應具備的言行舉止,如“凡子事父母,雞鳴咸盥潄。櫛總冠紳履,以適父母所”“及所聲氣怡,燠寒問其衣。疾痛敬仰搔,出入敬扶持”“問所欲而進,甘飴滑以瀡。柔色以溫之,必嘗而后退”“養(yǎng)則致其樂,居則致其敬?;瓒ǘ渴?。冬溫而夏凊”等[5]卷上。
(四)蒙童教育的方法是引導兒童在實踐中踐行儒家小學工夫
所謂儒家小學工夫,就是灑掃、應對、進退等日常禮節(jié)。陳淳非常重視灑掃、應對、進退等小學工夫在兒童成長中的作用,認為這些工夫是兒童成長的關鍵?!秵⒚沙跽b·序》言道:“小學灑掃、應對、進退之儀,則又其中(圣學)始進之條也。固朝夕次第從事,而其端亦不外乎《初誦》矣?!盵5]卷16那么,灑掃、應對、進退時兒童該如何做呢?陳淳在《訓兒童八首》中對灑掃、應對、進退的內涵進行了闡述。所謂“灑掃”,就是“奉水微微灑,恭提帚與箕。室堂須凈掃,幾案亦輕麾”;所謂“應對”,就是“應對須恭謹,言言罔不祗。父呼唯無諾,長問遜為辭”;所謂“進退”,就是“進退須恭敬,時時勿敢輕。先生趨拱立,長者后徐行”。[5]卷3而在《小學詩禮》中,陳淳也對兒童的衣服冠履、進退出入、語言動作提出了具體要求,對于規(guī)范兒童言行舉止具有重要意義。如“君子正衣冠,儼然尊瞻視。即之容也溫,聽之言也厲”“喜怒必中節(jié),周旋必中禮。淫惡不接心,惰慢不設體”“目不視惡色,耳不聽惡聲。非法不敢道,非德不敢行”“執(zhí)虛如執(zhí)盈,入虛如有人。使民如承祭,出門如見賓”“并坐不橫肱,共飯不擇手。揖人必違位,尊前不叱狗”“臨喪則不笑,臨祭則不惰。當食則不嘆,讓食則不唾”。[5]卷上值得注意的是,陳淳極其重視衣裳冠履之莊重嚴肅,認為人之所以必具衣裳冠履,乃天命之所然。《暑示學子》言道:“冠以莊首,衣以庇躬,裳為脛飾,屨為趾容。非人之制,乃天之常,君子奉之,寒暑一同。語必表绤,禮毋褰裳,先民有訓,嗚呼敬恭!”[4]卷16
陳淳作為宋代大儒朱熹重要弟子之一,篤信朱熹之學。其雖然沒有對朱熹理學思想進行直接闡釋之作,但是對朱熹蒙童教育思想的進行了繼承和發(fā)揚。陳淳如同諸多寒門弟子一樣,為通過科舉而博取功名,以訓童來維持生計,撰寫了許多蒙童著作。其內容揭示了蒙童教育對兒童的成長成才重要意義,并具體闡釋教育的目的是要引導兒童成圣成賢,教育的內容是學習儒家的倫理道德,教育的方法是引導兒童在實踐中踐行儒家小學工夫。這些教育思想在今天仍具有重要的啟發(fā)和借鑒意義,值得深入挖掘和傳承。
參考文獻:
[1]池小芳.中國古代小學教育研究[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104.
[2]耐德翁.都城紀勝[M]//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影印本.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
[3]紀昀等.四庫全書總目提要[M].影印本.北京:中華書局,1965 .
[4]陳淳.北溪大全集[M] //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影印本.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
[5]陳淳.小學詩禮[A]//陳宏謀.養(yǎng)正遺規(guī).刻本. 1893(清光緒19年).
(編輯:徐永生)
On Chen Chun’s Thoughts on Young Children Education
CHENLin
(School of Marxism, Guangxi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Nanning, 530003, China)
Abstract:Chen Chun composed a series of books and poems to express his thoughts on young children education. To him, young children education is critical for the children to grow up healthily and become useful talents. According to him, the aim of young children education is to guide them on the way to men of virtues, the content is the learning of Confucian ethnics, and the method is to guide the children in the explorations into the traditional philology advocated by Confucian school.
Key words:Chen Chun;young children education;thoughts
作者簡介:陳林(1982—),男,湖北黃岡人,副研究員,博士,研究方向為儒家思想。
基金項目:廣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論與實踐研究課題(2013MSZ018)
收稿日期:2015-10-10
中圖分類號:K 825.4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1-4806(2016)01-0106-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