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明
(湖北經濟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湖北武漢430205)
高校思政課堂訪談式教學效果探析
范文明
(湖北經濟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湖北武漢430205)
訪談式教學是高校思政課教學改革的重要方法之一,該方法在加深學生對課堂知識的鞏固、開拓學生知識視野、提供學生更好的學習方法、調動學生學習思政課的積極性等方面有積極的作用,是目前高校思政教學改革的重要環(huán)節(jié)。
思政課堂;訪談式;教學效果
訪談式教學是我國部分高校在思想政治理論課中開展的課外實踐教學活動。它是在教師啟發(fā)下,以訪談的形式服務教學,讓部分學生與教師就某一問題,展開小范圍的探討。從而形成教師與訪談對象平等、坦誠的交流和溝通。一方面,通過訪談,教師了解了學生的知識結構、學習動機、學習效果、借此獲得其內心的真實想法;另一方面,通過交流,師生觀點達到相互碰撞、相互啟發(fā)、相互激勵的效果。該方法深受廣大師生的歡迎,成為推動教學改革的重要動力。目前關于該種教學方法,已有相關成果面世,①但大多從訪談式教學的定義、特點、應用范圍等角度展開論證。從訪談式教學的效果入手進行探討,仍然是薄弱環(huán)節(jié)。本文擬從學生學習思政課的積極性、吸引力等層次進行分析,懇請方家不吝賜教。
教學有法,但無定法。但無論如何,調動學生積極性和主動性,提高學生自主參與的程度,是教師真正的目標。而提高主動參與程度的方法,就是要學生在參與中獲得快樂,獲得成就感。只有成功才能使他們產生力量,促成參與的積極性和主動性??鬃诱f:“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1]前蘇聯(lián)教育學家、心理學家贊可夫也曾說:“智力活動是在情緒高漲的氣氛里進行的”??磥?,古今中外的教育學家都主張通過調動學生的快樂情緒,營造學習的氛圍,提升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所以,教師就要視教學和學生的具體情況,抓住時機,選好切入點,激發(fā)學生的快樂情緒。而訪談式教學最大的特點——互動性,恰好能滿足這一要求。在這一過程中,教師和學生都“主動互動”,彼此交流。其中,師生之間為了能夠更有針對性地回答對方提出的問題,就會產生認真傾聽對方語言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教師主動應答學生提出的問題,學生積極回答教師提出的問題。如此,則教師培養(yǎng)了學生的“主人翁意識”,增強了學生主體意識,培養(yǎng)了學生主動探求的習慣,調動了他們的積極性和能動性,為發(fā)揮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奠定了基礎。另外,訪談式教學,也能使師生關系更加和諧。古人云:“親其師,信其道”(原文出自《學記》),教師只有通過訪談式教學,主動接近學生,拉近彼此的距離,增強學生對教師的信任度,才能調動學生的積極性。
按照《現(xiàn)代漢語詞典》的解釋,吸引力是把別的物體、力量或別人的注意力引到自己這方面來的能力。[2]其實,如何具有這種能力,必須是依靠自身的某種性質、特點等,才能完成的。思政課是集科學性、邏輯性、真理性于一身的學科,具有強大的生命力。如果教育形式過分呆板教條,簡單生硬,就會失去鮮活性和生動性。如果教師仍然用講座式的方法,就會使學生感到枯燥無味,如同嚼蠟,不能真正調動學生內心對思政課的感情和興趣,當然無法觸動學生心靈上的學習思政課的神經??涿兰~斯在《大教學論》中指出:“教學藝術的光亮是注意,有了注意,學生才能使他的心理不跑野馬,才能了解放在眼前的一切事物”。[3]所以,為了吸引學生注意,教師必須注意方法的不斷變換,通過與學生的互動,建構學生與老師溝通的橋梁,從而通過學生的主動參與和體驗獲取新的知識和技能,形成學生對思政課知識的遷移能力,實現(xiàn)學生對思政課的認同和內化。訪談式教學正是利用其靈活多變的特點,加強了師生之間的情感,使學生愛屋及烏,引起他們注意老師個人情感的同時,也開始對思政課產生興趣。
學習方法是通過學習實踐總結出的快速掌握知識的方法。它直接關系到學生掌握知識的效率。因為學習方法并無統(tǒng)一定規(guī),因而每個人可因其條件、時代、環(huán)境等不同,而選取不同的方法。有人專門總結了特殊定向的學習訓練方法,如:背誦、默寫、速記,筆記等,對學習者具有不同的啟發(fā)效果。黑格爾曾說“沒有人能夠替別人思考,如沒有人能夠替別人飲食一樣”。[4]學生對課堂知識的真正領會和掌握,必須經過自己對其的消化過程,這一過程發(fā)生的媒介——學習方法,無疑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如果學生局限于狹小的學習圈子,固步自封,思路狹隘,當然不可能順利完成感性知識到理性知識的過渡。如果采用訪談式教學方法,學生在圍繞某一主題進行討論時,就會在相互交流中自動檢驗自己學習方法的優(yōu)劣,從而產生創(chuàng)造性的思維。另外,不同的學習方法互相碰撞,也會產生更新的方法。如大部分大學生的教學班有文科生和理科生混雜的現(xiàn)象,由于學科特點的影響,文科生和理科生有著不同的心理特征,在不同性質專業(yè)潛移默化的熏陶和訓練下,理科生總體上有較強的理性邏輯,習慣按既定的程序進行學習,而文科生則相反。[5]所以,教師可以通過強化創(chuàng)造性學習,強化合作性學習,強化引導性學習,讓學生學會自我學習,,即“勤于思,敏于行,善于學,樂于言”,最終找到適合于自己的學習方法。
學習能力一般是指人們在正式學習或非正式學習環(huán)境下,自我求知、做事、發(fā)展的能力。它既指通過教師的指導,掌握的“會學”能力,也指學生主動觀察和參與新的體驗、把新知識融入已有的知識、從而改變已有知識結構的能力。其具體表現(xiàn)有觀察力、記憶力、抽象概括能力、注意力、理解能力等等。學習能力強的學生,往往能夠快捷、簡便、有效地加工、分析、解決實際問題,最終獲取準確的知識。訪談式教學通過適當引導、多方互動、集中研究、靈活機動等方式,使教師能夠在較短時間內,激發(fā)學生對已有知識的重新梳理和未來知識的先期準備,使學生從“被迫”實踐中,自覺形成一種發(fā)現(xiàn)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同時,也能幫助學生自覺形成一種駕馭全局、調整節(jié)奏、凝練語言、統(tǒng)籌歸納、臨場反應、情境創(chuàng)設等能力,為其未來走向社會和工作崗位創(chuàng)造良好的條件。從而“在學習中獲得成功的自我效能感,而這種較高的自我效能感就能影響學生在活動中的自我控制;而自我控制力強的人在活動中就更能夠堅持,因此就更容易取得成功?!盵6]這樣,大學教師就可以通過促進學生的自我效能感來提高其學習能力。
敬業(yè)精神是人們基于對一件事情、一種職業(yè)的熱愛而產生的一種全身心投入的精神,是社會對人們工作態(tài)度的一種道德要求。大學教師是一種高尚的神圣職業(yè),其敬業(yè)精神在其教學過程中發(fā)揮著重要的調節(jié)、影響作用。每位大學教師應該具有敬業(yè)意識,要時刻有敬業(yè)的思想活動和心理狀態(tài),爭取實現(xiàn)自我的自覺超越。有敬業(yè)精神的人,往往把責任感、事業(yè)心作為的工作態(tài)度,干一行、愛一行作為自己的職業(yè)追求,恪盡職守、精益求精作為自己的工作理念,奉獻社會、造福他人作為自己的無上光榮。時刻保持高昂的工作熱情和務實的苦干精神,自覺抵制腐朽思想的侵蝕和困擾,以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指導和調控職業(yè)行為。研究表明,“敬業(yè)精神取向能反映個體目標和組織目標的契合程度”,“單位中大多數(shù)具有奉獻精神的人都能獲得成功”。[7]訪談式教學能使教師及時了解自己的效果,特別是學生學習成績,從而產生熱愛本職工作的動力,拉近教師和學生的距離,改變教師對學生錯誤的想法和態(tài)度,培養(yǎng)教師的敬業(yè)精神。
教學能力是教師傳授知識所具備的技巧和耐力。然而,若要正確傳授知識,不僅需要專業(yè)技術方面的教授能力,還需要與之配套的一般能力,諸如良好的語言表達能力、組織管理能力、處理教材的能力、課程開發(fā)的能力、了解學生的能力、理解他人以及他人交往的能力等等,這些可以成為教學能力延伸出的一般能力。雖然上述一般能力為教師所常見,但是真正在實際教學過程中能夠完善的教師卻并不多見。例如,了解學生能力是指教師對學生個性特征、心理素質、道德行為、學習行為及身體狀況等多方面進行具體把握的能力。在多元化的社會大背景下面,學生的思維意識很復雜,教師不通過一定的努力,很難真正了解學生在這些方面的特點,這就勢必影響到其教學工作。再如與學生的交往能力,教師主要從事教學工作,本身和學生接觸少,加之知識背景、性格因素、社會成見等影響,教師與學生交往的能力實際上非常脆弱,教學本身是互動的過程,沒有交往,沒有互動,就不存在或未發(fā)生教學,只有教學的形式表現(xiàn)而無實質性交往的教學是無法達到真正傳到授業(yè)解惑的目的的,是沒有教學活力和創(chuàng)造意蘊的。而這些能力的實現(xiàn)可以通過訪談式教學來實現(xiàn),通過訪談,教師可以逐步了解學生知識弱點、個性特征、知識背景、學習能力等,也可以了解自己真正的民主組織能力、對教材的理解程度、課堂講授的不足以及組織學生進行學習實踐的能力。
知識面是指記憶、創(chuàng)造和使用各個方面的知識、智力成果的范圍。一般用寬、窄來說明。知識面寬的人,由于信息量大,看問題會全面一些,往往受到人們的尊重。作為訪談式教學,必然是教師面對眾多的學生進行的教學,是一對多的對話式教學。多元文化背景下的學生,其思維必然是多元化的。“隨著教育服務理念和高等教育成本分擔機制的發(fā)展,個人和家庭接受高等教育也越來越具備一種消費的觀念,對大學教師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使得大學青年教師對于提高全面素質和能力充滿緊迫感”。[8]有些學生甚至從不同角度獲取多方面的知識,如果教師知識面狹窄,不能比較靈活自如地應對學生提出的各種問題,或者不能熟練地為學生提供掌握知識的方法論指導,必然降低其在學生中的威望,進而影響其在教學過程中知識的受眾范圍,學生必然對教師的講授內容不與信任。因而,訪談式教學必然能促使教師的課前準備工作,即提前準備應對突如其來的各種問題危機。這樣,在一定程度上擴展了教師的知識面。
訪談式教學作為目前高校教學過程中經常使用的教學方法,其應用手段更加趨向成熟,但是,從專業(yè)角度而言,這一手段的應用還有許多令人不滿之處,這就要求我們高校的教育工作者不斷努力,奮發(fā)向上,爭取在已有的成績基礎上創(chuàng)造出更加輝煌燦爛的成果。而作為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師,要在教育教學方法上不斷創(chuàng)新,就要遵循教學發(fā)展規(guī)律,適時調整自己的教學方法和教學原則。通過多種教學方法,使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入腦、入心,才能使思政教育顯現(xiàn)實效。因此,訪談式教學法作為一種比較成熟的教學方法,如何使其更加完善地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服務,成為擺在每一位高校教師身上的緊迫任務。每一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師都有責任、有義務完成好這項任務。
(注:本文系2014年湖北省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評價中心課題之成果,課題題目:《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互動路徑之實效性評價》,課題編號:2014B02)
注釋:
①專門就訪談式教學進行探討的論文在中國知網上查到的并不多,而關于高校思政課教學應用訪談式教學的論文更少。即使用“訪談式教學”作為主題詞進行搜索,在題目中直接出現(xiàn)“訪談式教學”的論文只有十幾篇。而涉及“高校思政課訪談式教學”的論文,有陳晶《訪談式教學法在高校思想政治課堂當中的運用》(《教育與職業(yè)》2015年第2期);顧曉英《訪談式教學在高校思政課中的運用與思考》(《當代教育論壇》(學科教育研究)2008年第11期);李亮亮《訪談式教學在高校思政課中的運用》(《新西部》(理論版)2015年第7期);朱清華《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訪談式教學論析》(《廈門城市職業(yè)學院學報》2014年第9期);馬寧《思想政治理論課訪談式教學探索》(《廣西教育學院學報》2010年2月)。
[1]金良年.論語譯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61.
[2]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詞典編輯室.現(xiàn)代漢語詞典.北京:商務印書館2005.1453.
[3]夸美紐斯.大教學論[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13.143-144.
[4]黑格爾.小邏輯[M].賀麟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05.78
[5]王蓁蓁.大學生學習方法研究[J].中國電力教育,2013,(22):33-35.
[6]張靈聰.不同學習自控力的初中生在成敗中的表現(xiàn)[]],心理科學2003,(4):654-658.
[7]董海櫻,方建中.高校教師組織認同探微.[J].教育發(fā)展研究2012,(1):69-74.
[8]李炳煌,胡石基,李學.聯(lián)盟學校:教師專業(yè)發(fā)展的愿景與訴求[J].當代教育論壇,2012,(2):66-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