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中華民族凝聚力研究會(廣東中華民族凝聚力研究會,廣東廣州510400)
?
“當代中國國家凝聚力”學術座談會綜述
廣東中華民族凝聚力研究會
(廣東中華民族凝聚力研究會,廣東廣州510400)
摘要:著力研究當代中國國家凝聚力,是深化中華民族凝聚力研究的應有之義;這一研究不僅接地氣,重實際,而且有利于尋求化解現實社會諸多矛盾的方略,向黨政部門提供若干決策的理論依據。因此,無論從增強中華民族凝聚力的視角還是從提升當代中國綜合國力的視角、無論現在和將來,都必須高度重視中國國家凝聚力的研究。
關鍵詞:中華民族凝聚力;當代中國;國家凝聚力;綜合國力
2015年3、5、10月,廣東中華民族凝聚力研究會連續(xù)舉辦了三次主題為“當代中國國家凝聚力”的學術座談會。與會的專家學者來自中山大學、暨南大學、華南師范大學、華南理工大學、華南農業(yè)大學、廣東金融學院、廣東第二師范學院、佛山科學技術學院、仲愷農業(yè)工程學院、廣東警官學院、廣東省社會科學院、廣東省社會科學聯合會、中共廣東省委黨校、中共廣東省委黨史研究室、中共廣州市委黨校、廣東省社會主義學院、廣州市社會主義學院等廣東各高等院校和社會科學研究機構。與會者主要就座談會的主題、當代中國國家凝聚力的界定、研究當代中國國家凝聚力的要旨,增強當代中國國家凝聚力的途徑等問題發(fā)表見解進行交流。
(一)主題的提出
廣東中華民族凝聚力研究會首先就座談會主題的來由做了說明:
2014年5月,創(chuàng)會會長鄭群同志用書面形式向研究會提出了一系列問題,原副會長兼秘書長孔慶榕教授以長篇書面意見回應了鄭群老會長的問題。6月4日下午,會長李統書特地從深圳趕往廣州,與鄭群、孔慶榕就“怎樣做好頂層設計以促進我會發(fā)展”的問題又進行了深入交談。大家一致認為,中華民族凝聚力是與中國國家凝聚力聯系在一起的,從某種角度說,中華民族凝聚力就是中國的國家凝聚力。因此,從理論研究指導實踐的角度看,研究會應從中華民族凝聚力研究發(fā)展到對國家凝聚力的研究(包括研究國內外形勢、海峽兩岸形勢、香港政治生態(tài)上存在的問題)。這是形勢的要求,也是中華民族凝聚力研究合符邏輯的必然發(fā)展。以當代中國國家凝聚力為研究會主攻方向,必將大大開闊學者的視野,從而推出新的更加貼近時代和實際的研究成果。李統書會長還提出,當下我們要做好“增強中華民族凝聚力與實現中國夢”這篇大文章,既要講清楚增強中華民族凝聚力對于實現中國夢的意義和作用,也要講清楚增強中華民族凝聚力以實現中國夢的方法和途徑。
(二)主題的認證
6月13日,研究會又召開了部分理事會議,就“怎樣做好頂層設計以促進我會發(fā)展”問題,對新老會長的思路進行認證,取得的共識是:在今后一個時期,必須以當代中國國家凝聚力作為研究工作的重點。研究會在年終的第四屆領導成員的會議上,又對研究工作的開展做出了具體規(guī)劃,即從在2015年年度內召開三次左右的小型座談會,以探討關于當代中國國家凝聚力的基本理論問題;在此基礎上再舉辦規(guī)模較大學術研討會,以期獲得更為豐富的階段性成果;2016年組織“當代中國國家凝聚力研究”(專著)寫作班子。與此同時,力爭將“當代中國國家凝聚力研究”列入廣東省哲學社會科學規(guī)劃項目;擬根據研究工作的進度,于2017 至2018年間正式出版題為《當代中國國家凝聚力研究》的專著。
(三)與會者的反應
參加座談會的專家學者對會議的主題一致表示認同。不少學者認為,著力研究當代中國國家凝聚力,是深化中華民族凝聚力研究的應有之義;這一研究不僅接地氣,重實際,而且有利于尋求化解現實社會諸多矛盾的方略,向黨政部門提供若干決策的理論依據。有的學者認為,當代中國國家凝聚力是當代中華民族凝聚力的骨骼和支柱,如無國家凝聚力的支撐,中華民族凝聚力勢必像軟體動物那樣歪歪扭扭不成觀瞻,因此,無論從增強中華民族凝聚力的視角還是從提升當代中國綜合國力的視角、無論現在和將來,都必須高度重視中國國家凝聚力的研究。有的學者在充分肯定主題的同時,提出了一些值得重視的問題。如世界各國國家的凝聚力有無共性、海峽兩岸現狀與國家凝聚力的關系、一國兩制模式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關系,等等。這些都與研究當代中國國家凝聚力密切相關,都需要通過理論創(chuàng)新來加以說明。
(一)當代中國國家凝聚力的內涵
有的學者認為,當代中國國家凝聚力的界定,是該項研究工作的起點,首當其沖的任務就是要科學地認知國家學說。在這方面既有馬克思主義的國家學說,又有西方其他的國家學說,其中不乏沖突和矛盾,所以,只有創(chuàng)新和把握符合當代中國國情的國家學說,才能科學地認知當代中國國家凝聚力的內涵。有的學者認為,現代國家的性質應該是政治共同體,其中包括主權和治權的關系、政黨和政府的關系;孫中山曾經提出過“國族”的概念,所謂“國族”是對家族、宗族、民族的提升,所以孫中山所說的國族團結力,實際是指由民族凝聚力升華出來的民族國家的凝聚力。不少學者注意到我國在國家凝聚力研究方面的專家劉學謙提出的觀點,即認為國家凝聚力就是“在一個國家中,不同民族、不同政黨及人民群眾之間在共同理想、目標利益一致的基礎上所產生的吸引聚合力?!庇械膶W者認為,從政治學的視角看,這一觀言之有理,持之有據,但還應該從社會學、經濟學、歷史學等視角,全面深入探究國家凝聚力的內涵,特別要注重“當代中國”即特色社會主義中國這一關鍵詞。只有這樣,才能認知當代中國國家凝聚力與歷代中國國家凝聚力的異同、與當代世界其他國家凝聚力的異同,從而更為準確地把握當代中國國家凝聚力的內涵。有的學者提出,從社會學的角度看,當代中國國家凝聚力是當代中國“社會凝聚力”的最高層次,是當代中國社會成員與國家領導核心互相吸引而形成的精神力量。還有學者參照美國哈佛大學肯尼迪學院前院長小約瑟夫·奈提出的“軟實力”的概念,認為當代中國國家凝聚力也是“軟實力”或者是“軟實力”中的一種。有的學者認為,當代中國國家凝聚力,實際是社會主義中國的凝聚力,本質是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的問題,核心是對包括政治心理、政治思想在內的大文化的認同,特別是對24個字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認同。
(二)當代中國國家凝聚力的要素
有的學者將當代中國“國力”視為當代中國國家凝聚力的唯一要素,但又強調國力可以分解成基礎國力、經濟實力、軍事實力、科學技術實力、文化實力等。有的學者認為,中華民族凝聚力是中華各族人民對中華文化的認同,相對而言,當代中國國家的凝聚力,其核心是人民對執(zhí)政黨和人民政府的政治認同,所以,在多種因素中,對國家政治、政府的認同是最為重要的因素。有的學者認為,要把握當代中國國家凝聚力的要素,關鍵在于把握“國家”的要素,并提出了四要素說,即當代中國實際是當代地緣中國、人民中國、文化中國和政權中國的總和;這四個方面產生的凝聚力之和,即為當代中國國家凝聚力的總量。有的學者則提出了六要素說,認為當代中國國家凝聚力的構成要素包括國家的整體實力、政府的公信力、執(zhí)政黨的主導力、國家核心價值觀的滲透力、突發(fā)事件的應對力和民族利益的聚合力。有的學者更提出了八要素說,認為當代中國的政治、經濟、文化、宣傳、教育、宗教、外交、軍事狀況,都應視為當代中國國家凝聚力的要素,這八個方面的狀況越好,則國家凝聚力越強,無論哪一方面出現問題,都會產生弱化國家凝聚力的負面效果。多數學者比較接受目前比較流行的國家三要素說,即認為領土、國家機構和政治權力是構成國家的三要素,在此基礎上,公民對本位國家的人民認同、地緣認同和政府認同是國家凝聚力的主要構成因素。
(三)當代中國國家凝聚力與民族凝聚力的關系
與會學者的共識是,當代中國國家凝聚力與中華民族凝聚力密切相關,但又不等同民族凝聚力,不可將二才混為一談。至于二者之間的關系,與會學者發(fā)表了不盡相同甚至分歧較大的意見。有的學者認為,二者的范圍不同,但生發(fā)的主體相近。當代中國國家凝聚力發(fā)生的范圍在國家領土版圖之內,中華民族的凝聚力則范圍更大,可以延伸到境外海外,包括世界諸多國家和地區(qū),因為非中國國籍的華人、華裔散布在境外海外的許多地方。生發(fā)這兩種凝聚力的主體則主要是大陸中華各族人民。有的學者認為,當代國家凝聚力與民族凝聚力的主要區(qū)別是人們認同的對象不同,前者主要是對當代國家政治、政策,以及國家工作人員宗旨、能力、作風、績效等方面的認同,后者主要是對民族文化(含物質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包括傳統文化的認同;同時認為,從民族凝聚力發(fā)展到國家凝聚力,是從文化認同到政治認同的提升,而政治認同則是當代國家凝聚力的基礎。有的學者認為,從大中華的角度看,民族凝聚力與當代中國國家凝聚力是相輔相成的,但狹隘的民族凝聚力則有可能與國家凝聚力矛盾甚至沖突。如在中華民族大家族內,某一民族將自身的局部利益置于國家整體利益這上,那么該民族的凝聚力則將與國家的凝聚力背道而馳。有的學者強調二者在功能上的差別,認為認知和增強當代中國國家凝聚力,其主要功能在于解決民眾對國家政權的認同與信任問題,有利于對國內蕓蕓眾生特別是廣大青少年進行愛國主義教育;而民族凝聚力主要解決對中華民族的認同問題,有利于促進各民族大團結,特別有利于通過統一戰(zhàn)線工作激發(fā)海外華人報效祖宗之國的熱情。還有學者認為,從邏輯學的角度看,在中國領土版圖范圍內,當代中國國家凝聚力與中華民族凝聚力二者在外延上是同一關系概念;在全球范圍內,二者是屬種關系概念。
(一)當代中國國家凝聚力的理論體系建設
研究當代中國國家凝聚力涉及的方面眾多,工作的要旨和重點成為與會者熱議的話題。有的學者強調,必須創(chuàng)建研究這一課題的理論或系統理論,要從理論上說明世界各國國家凝聚力有無共性,有哪些共性;當代中國國家凝聚力有哪些個性,有哪些特色和亮點。比如,從國家政權建設方面看,世界絕大多數國家都實行政黨政治,這是一種趨勢。但是,同是政黨政治,也存在千差萬別,西方有兩黨制、多黨制、立憲制、共和制,大多走的是資本主義道路;而代中國雖然也實行政黨政治,但又顯示出不同于西方國家的特色,走的是一條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的道路,在推行民主方面又突出了協商民主,這些都需要通過比較系統的理論論證其成因、特質和優(yōu)長,更要在理論上探討不斷強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國家凝聚力的途徑。有的學者認為,當代中國實行的是中國共產黨執(zhí)政各民主黨派參政的體制,因此有必要縱覽和梳理當代中國執(zhí)政黨即中國共產黨在政權建設方面的源流,包括從江西建立蘇維埃政權開始的執(zhí)政理念、執(zhí)政方式、執(zhí)政能力和執(zhí)政水平等,從而把握當代中國政府促進國家凝聚力發(fā)展的基本動向。有的學者強調,要正視海峽兩岸仍未統一的現實,要重視兩岸話語體系的差別,更要在理論上說明“反獨促統”的要務和方略;可以通過循序漸進的“三步走”來逐步解決兩岸分治的問題,第一步是促進兩岸經貿交流,第二步是尋求兩岸生活方式與價值理念的交融,第三步是在以前兩步的基礎上實現兩岸政治的統合,以增強臺灣同胞對特色社會主義國家的認同。不少學者認為,當代世界是開放的世界,當代中國的國家凝聚力在某種程度上是通過國際交往表現出來的,因此,必須在經濟全球化的背景下研究當代中國國家凝聚力的理論,既要看到全球化對增強國家凝聚力提供的機遇,更要看到其帶來的挑戰(zhàn)。
(二)當代中國國家凝聚力的結構
不少學者認為,與中華民族凝聚力相類,當代中國國家凝聚力也是當代中國乃至于中華民族生存、發(fā)展的內在動力,它同樣存在著結構的問題。要借鑒以往中華民族凝聚力研究的成果,認知當代中國國家凝聚力的結構。有的學者認為,在認知過程中,要避免簡單的“拿來主義”,要悉心分辨民族凝聚力與國家凝聚力在結構方面的異同。如,中華民族凝聚力的結構存在著內容包括吸引力、向心力、親和力的“三力說”和“核心說”,“三力”系指中華民族整體對民族大家庭內部各個民族個體的吸引力,民族個體對整體的向心力,民族個體之間的親和力,“核心”在通常情況下表現為國家行政管理當局。在當代,可以說中華民族凝聚力與中國國家凝聚力的“核心”是一致的,至于“三力”則另當別論。從政治學的視角看,在當代中國國家凝聚力中,釋放吸引力的主體,應該是充當“核心”的國家行政管理當局,具體說是中國共產黨執(zhí)政的人民政府;釋放向心力的主體,應該是核心之外的全社會各利益群體;釋放親和力的既包括社會各利益群體之間互相釋放的親和力,還包括“核心”與核心之外社會各利益群體之間互相釋放的親和力。有的學者認為,在研究結構時,可以沿用“三力”和“核心”的提法,也可以考慮采取社會認知度較高的其他提法,如時下流行與吸引力相類的有政府的“公信力”、國家的“號召力”等;還應該考慮有無“三力”概括不了的其他內容,比如對國家的歸宿感、責任心等;至于渙散國家凝聚力的負面分裂力量,同樣需要有相應的提法。
(三)當代中國國家凝聚力的功能
與會學者一致認為,當代中國國家的凝聚力雖然是一種“軟勢力”,但卻能輻射到國家經濟與社會發(fā)展的各個方面,具有難以估量的社會功能,研究當代中國國家凝聚力的一個重要目的,就是要認知和開發(fā)其功能,為提升和強化當代中國的綜合勢力服務。有的學者認為,當代中國國家凝聚力的首要功能是促進國家統一和各族人民大團結、遏制“臺獨”“疆獨”“東突”等的分裂勢力和外來的“西化”“分化”敵對勢力,保障國家安全、健康、正常地發(fā)展;時下,“臺獨”“疆獨”“東突”分子唯恐天下不亂,西方敵對勢力則交替散布“中國威脅論”“中國崩潰論”,對之最有效的辦法就是強化國家的凝聚力。有的學者認為,當代中國國家凝聚力的價值導向功能尤不可沒,事涉國家的每個公民;從社會個體的視角出發(fā),如果社會成員都能謹守“愛國、敬業(yè)、誠信、友善”價值觀,那么就能奠定國家凝聚力的堅實基礎;在此基礎上,如果能進一步發(fā)揮助人為樂、舍己為人、克已奉公等精神的導向功能,則國家凝聚力也勢將上升到新的水平。有的學者注重當代國家凝聚力的行為規(guī)范功能,認為國家公民必須集權益和義務于一身,遵守國家的政策法令和社會約定俗成的行為準則;國家凝聚力的發(fā)展越是健康,公民的行為就越能規(guī)范到位;時下屢屢出現的詐騙、碰瓷等社會丑陋現象,反映國家凝聚力的行為規(guī)范功能還沒有得到充分發(fā)揮,這需要我們從深層尋找根本原因。有的學者強調當代國家凝聚力的精神激勵功能,認為當代中國的國際地位大幅提升,經濟總量越居世界第二位,國家的民主和法制建設穩(wěn)步推進,人民的物質生活和文化生活水平蒸蒸日上,這些已經并將繼續(xù)對廣大人民群眾產生精神激勵作用,從而增強人們的自信心、責任心、自豪感、歸屬感,而國民自信心、責任心、自豪感、歸屬感的增強,又必然要產生強化國家凝聚力的積極效果。有的學者認為國家凝聚力還具有廉潔政治、整合利益、協調關系等其他多種社會功能。
(一)遵循國家凝聚力發(fā)展的規(guī)律
與會學者一致認為,要提升當代中國國家凝聚力,就必須認知和遵循國家凝聚力的發(fā)展的規(guī)律。從新中國成立60多年的經驗看,凡是國家政治、經濟、文化健康發(fā)展時期,也就是國家凝聚力上升時期,反之,國家凝聚力就要受到影響甚至大打折扣。事實上,由于執(zhí)政的中國共產黨實行了正確的方針路線,早在新中國成立之初,就出現了萬眾一心建設社會主義國家的熱潮,一大批海外中華兒女寧可放棄優(yōu)越的生活,也要沖破阻力,回歸祖國,并積極投身于國家的建設;改革開放以來,這類現象更不鮮見,這些都是國家凝聚力增強的明證。但是,從1957年“反右派”斗爭的擴大化,到持續(xù)十年之久的“文化大革命”重大失誤,都程度不等地弱化了執(zhí)政黨及其政府對廣大民眾的吸引力,而“文化大革命”期間出現的那種“懷疑一切,打倒一切”“踢開黨委鬧革命”的狂潮,屢禁不止的“逃港”潮,則是國家凝聚力弱化的反映。有的學者將發(fā)展規(guī)律歸納成五個方面:即依循黨和政府路線、方針、政策的狀態(tài),依循國內分裂、離散勢力的強弱,依循中華文化的漲落態(tài)勢,依循國民素質的起伏,依循國際環(huán)境的優(yōu)劣而發(fā)展變化。有的學者認為,黨和國家對國情的認識及相應的路線、方針、政策,是制約國家凝聚力發(fā)展的關鍵,符合科學發(fā)展觀的先進時代精神能夠促進國家凝聚力的提升,背離國情的理想主義易于弱化國家凝聚力,而落伍于時的陳舊觀念則必然要滋生對國家的離散力。
(二)加強中國共產黨的自身建設
與會學者一致認為,增強當代中國國家凝聚力的關鍵,在于加強執(zhí)政黨——中國共產黨的自身建設,使之不斷提高執(zhí)政的能力和水平,向全社會釋放愈益強勁的吸引力,進而獲得認同度越來越高的向心力。這樣,當代中國國家的凝聚力就能處于不斷強化和無堅不摧的良好狀態(tài)。這是因為,執(zhí)政黨在當代國家凝聚力中處于核心的地位,只有通過黨的正確領導和政府的科學管理,才能使制約國家凝聚力發(fā)展的社會、政治、經濟、文化、軍事、法律制度和對外關系等要素充分發(fā)揮作用。有的學者認為,在“四要素說”中,領土版圖、人民群眾、中華文化這三個要素都具有相對的穩(wěn)定性,唯獨國家政權的變數最大,因此,國家政權要素在很大程度上也是執(zhí)政黨建設的狀況,就成為能否推進國家凝聚力發(fā)展的關鍵。有的學者將加強黨自身建設的重點歸納為三大方面:一,堅持和強化馬克思主義特別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在全黨思想上的指導地位;二,堅持和強化黨的宗旨、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理念和與人民群眾血肉相聯的優(yōu)良作風;三,堅持和強化民主法制建設和黨的先進性和廉潔性,對腐敗現象毫不留情,嚴厲打擊。有的學者強調,當代中國國家的凝聚力,歸根到底是人民或曰公民的凝聚力,全社會的生產、生活、生計等問題解決得越好,人們享受的物質和文化生活水準越高,才有可能獲得越來越強勁的國家凝聚力。因此,從增強國家凝聚力的視角看,提升對“民生”問題的關注程度,是黨加強自身建設的重要內容和應有之義。還有學者從分析重大事件與國家凝聚力的關系入手提出看法,認為黨和國家處理這類事件的反應越快、能力越強、水平越高,就越能產生強化國家凝聚力的積極效果。汶川抗震救災期間,黨和政府的反應和舉措,在確切意義上收到了這種積極效果。
(三)提高當代中國的公民素質
與會學者一致認為,當代中國公民的整體素質是好的或比較好的,熱愛祖國,改革創(chuàng)新、注重公德、崇尚和諧、自強不息、濟弱扶傾、追求理想,是當代國家公民素質的基本面,正因為此,我們國家始終維系著比較強勁的國家凝聚力。但是,決不能因此而忽視提高公民素質的重要性。有的學者認為,要提升當代公民的素質,有必要先分門別類地進行社會調查,如通過問卷等形式收集資料,摸清情況,進行量化分析,從中找出公民素質中的薄弱環(huán)節(jié),認識提升素質的空間,再有的放矢地提出提升公民素質的有效措施。有的學者認為,國家凝聚力主要體現為政治認同,其中包括對國家的政治制度、領導核心、大政方針和意識形態(tài)的認同,所以要側重從這四個方面提高公民的認同程度。有的學者強調,要正視公民素質中已經顯現妨礙國家凝聚力健康發(fā)展的問題,包括屢禁不絕的黨內腐敗現象、惡性膨脹的拜金主義現象、妄自菲薄的虛無主義現象、時有所見的分裂主義現象。這些問題解決得越好越徹底,國家凝聚力就能發(fā)展得越快越強勁。有的學者強調,從國家凝聚力的價值導向功能看,當前化解各種問題和提升公民素質的根本,在于弘揚黨的十八大重新概括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它反映了現階段全國人民價值認同的“最大公約數”,為提升公民的素質和增強國家的凝聚力樹立了新的標桿,注入了新的動力。例如,其中從國家層面提出的“富強、民主、文明、和諧”8字,有利于化解民生和社會利益群體之間矛盾等問題;從社會層面提出的“自由、平等、公正、法治”8字,有利于克服資源配置失衡,基尼系數偏高,弱勢群體訴求諸多等問題;從公民層面提出的“愛國、敬業(yè)、誠信、友善”8字,既有利于遏制虛無主義、拜金主義等問題,又能促進社會公德、職業(yè)道德、家庭美德更加健康地發(fā)展。如果全社會認同并踐行以24個字為內容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那么當代中國的國家凝聚力必然要上升到新的理想的高度。
(根據發(fā)言整理,執(zhí)筆人陳劍安)
[責任編輯:肖承罡]
收稿日期:2015-11-16
中圖分類號:C95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6949(2016)01-0005-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