滕云
【摘要】馬克思主義倫理思想是馬克思主義政治思想價值維度的取向標準,它以傳統(tǒng)倫理思想觀念興起為紐帶,結合當今社會道德文化水平,在中國革命和建設的實踐中逐漸形成了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倫理思想。馬克思主義倫理思想為當代中國道德發(fā)展提供了理論來源、思想基礎和方法論指導。
【關鍵詞】當代中國 馬克思主義 倫理思想 道德建設
【中圖分類號】B82-052 【文獻標識碼】A
習近平強調“國無德不興,人無德不立”。一個社會是否文明進步,一個國家能否長治久安,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全體社會成員的思想道德素質。如何完成社會主義道德建設的根本任務,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質,各路專家眾說紛紜。文章試圖研究馬克思主義倫理思想中國化過程及其兩大理論成果對中國當代社會道德建設的巨大作用,以及現階段用馬克思主義倫理思想為指導,發(fā)展中國社會道德建設的幾點思考。
馬克思主義倫理思想的形成與發(fā)展
馬克思主義倫理思想亦稱馬克思主義道德學說,它的形成和發(fā)展,是同無產階級的階級斗爭和共產主義運動的偉大實踐密切聯(lián)系在一起,也是馬克思主義在道德領域同形形色色的資產階級、小資產階級思想斗爭的產物。
馬克思主義倫理思想的形成。馬克思主義倫理學產生于19世紀40年代,由馬克思同恩格斯最早提出并創(chuàng)造,它是馬克思主義政治思想價值維度的取向標準,是馬克思主義思想的主要構成部分。在其后續(xù)的傳播發(fā)展過程中,許多批判家、政治人士針對該思想提出了一系列的問題或闡述。
根據網絡公開資料的定義,馬克思主義倫理學是人類倫理思想發(fā)展的必然產物,它站在科學的角度,對現代道德現象全面地理解、闡釋,是批判繼承人類倫理思想的偉大理論成果,堅持科學性的指導人類道德建設發(fā)展,對道德的本質、作用及發(fā)展規(guī)律做出明確的討論分析。
馬克思主義倫理思想的發(fā)展。20世紀初,馬克思主義倫理思想在世界范圍內廣泛傳播。在西方各種先進思想的沖擊下,五四新文化運動借勢而起,在中國轟轟烈烈地沖擊著舊道德、舊文化、舊思想。馬克思主義被介紹到中國來后,五四新文化的先驅們,特別是其中的激進派陳獨秀、李大釗、魯迅等,對馬克思主義道德倫理學說在中國的傳播做出了突出的貢獻。中國共產黨成立后,李大釗、瞿秋白、毛澤東等人結合當時中國的社會實際,聯(lián)系中國共產黨人的革命實踐特別是在道德領域的探索,吸收各種民主主義思想中關于道德的先進成分,立足于中國人民的現實生活,以帶動發(fā)展中國道德建設為基準,將馬克思主義倫理思想,同中國人民的道德生活實際相結合,為中國的道德建設注入新的內容。此后,馬克思主義倫理思想與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的道德實踐相結合,實現了馬克思主義倫理思想的中國化,中國社會的道德也以馬克思主義倫理思想為指導,形成了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倫理思想—當代中國道德體系①。這一雙向結合的過程產生了中國乃至世界倫理學的具有劃時代意義的理論成果:毛澤東倫理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倫理思想體系。
當代中國道德建設概況
中華道德文明是中華民族賴以生存和發(fā)展的重要精神源泉。在幾千年的歷史進程中,中華民族將傳統(tǒng)的道德觀念及價值觀文明結合,凝練形成了能夠代表中華民族道德的基本精神和核心價值觀—仁義禮智孝,忠誠信慧明。
當前,國際形勢穩(wěn)定,社會發(fā)展和諧,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處于不斷完善進步中,但由于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迅速發(fā)展,社會意識形態(tài)的急劇變遷,社會結構在短時間內的大幅變動,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的相處模式以及在社會中的相互關系都發(fā)生了深刻的改變,對中華道德文明形成了巨大的沖擊。傳統(tǒng)的道德行為準則在新關系中遇到了新的挑戰(zhàn),出現了許多新的問題和矛盾,同時也在新模式作用下出現了急劇變化②,這些問題的產生,使得中國的道德建設發(fā)展之路出現一些問題,突出表現為:一是全社會公民道德“平均水平”不夠高,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淡薄。二是中國優(yōu)秀傳統(tǒng)道德比如“誠信”等丟失,部分公民“榮辱”、美丑、是非不分。三是西方腐朽思想如拜金主義、享樂主義蔓延。這些將會阻礙人與社會的和諧發(fā)展,而問題的堆積和延續(xù)還有可能會對社會關系造成一定的影響。
馬克思主義倫理思想對當代中國道德建設的意義
產生了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倫理思想。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倫理思想,是馬克思主義倫理思想與中國傳統(tǒng)道德相結合的產物,是在中國革命和建設的實踐過程中總結發(fā)展又與時俱進的理論結晶。中國是歷史悠久的文明古國,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美德橫貫古今,標志著中華民族的“形”與“魂”,是推動中華民族不斷向前發(fā)展的巨大力量,更是中華人民的立根之本。③
自新中國成立以來,中國幾代領導人都堅持將思想道德建設作為國家建設的重要任務。毛澤東同志在革命尚未完成時就號召全體黨員,一切從人民利益出發(fā),要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實現了中國傳統(tǒng)倫理思想向現代倫理思想的轉變。改革開放后形成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倫理思想體系中,鄧小平提出,要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確立了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和整個社會發(fā)展協(xié)調共進的方針。江澤民提出以德治國和依法治國相結合的重大治國方略,并在2001年10月20日中共中央頒布執(zhí)行《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第一次對中國特色馬克思主義倫理思想進行了詳細、準確的總結,也第一次以執(zhí)政黨中央文件形式對當代中國全民道德發(fā)展的思想目標和價值取向進行了概括和固定。胡錦濤提出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貫徹“八榮八恥”為核心的社會主義榮辱觀,第一次明確地把誠實守信、艱苦奮斗等中華民族傳統(tǒng)美德作為中國化馬克思主義倫理道德準則。習近平強調思想道德建設為實現中國夢提供強大精神動力,提出以共產黨員和國家干部的以身示范引導全社會的公民道德建設,在道德發(fā)展中實施了更務實的指導思想,更見效的實踐路徑,更明確的道德目標。
馬克思主義倫理思想中國化過程,是以馬克思主義倫理思想為指導,以中國傳統(tǒng)倫理道德為紐帶,結合中國革命和建設的實踐,逐漸發(fā)展成為占有一席之地的社會主導思想,形成了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倫理思想。④
為推進當代中國道德建設和發(fā)展提供理論來源。馬克思主義倫理思想是科學社會主義性質的倫理道德觀,對于提高我國的國民道德水平、形成良好道德的社會風氣以及和諧的社會主義建設都有著一定的積極意義。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中,要發(fā)展國民的集體意識,要求每個人建立符合時代發(fā)展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這不僅要求時代的發(fā)展,同時更需要理論的進步。那么,在同樣需要發(fā)展的今天,深入挖掘和闡發(fā)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講仁愛、重民本、守誠信、崇正義、尚和合、求大同的時代價值,形成我們當代的精神支柱,以縱觀世界的眼光,博大的胸懷,與其他民族、國家共同發(fā)展,在這個多元文化混雜的世界中逐步發(fā)揚成為值得繼承和發(fā)展下去的價值體系,以其謙卑的姿態(tài)吸收世界各國的先進文化,發(fā)揚本民族的優(yōu)秀文化,為世界各國人民提供科學的世界觀、價值觀和人生觀。
為發(fā)展社會主義經濟倫理提供思想基礎。馬克思主義經濟倫理思想揭示了任何一種新的經濟形態(tài)和經濟制度的產生及形成。馬克思主義經濟倫理思想,作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倫理關系和倫理秩序的根本依據,一方面分析了經濟活動所處的各過程中,存在的非倫理問題;另一方面對社會主義的經濟倫理關系和經濟倫理理想都做出了詳細的闡述。當我國社會經濟在發(fā)展中遇到種種問題時,馬克思主義經濟倫理思想作為一種崇高的倫理精神,幫助我們從辯證的、歷史的角度,面對在現實生活所遇到的經濟制度的合理性、經濟主體的自由、社會的公正、貧困、人類對自然環(huán)境的破壞等諸多經濟問題,用哲學思想為經濟發(fā)展找尋更多的可能。
為社會領域中道德方面持續(xù)改革提供方法論指導。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之后,鄧小平科學地分析了中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國情,在了解關于社會主義發(fā)展的基本問題之后,總結了建國以來正反兩方面的經驗教訓,實現了工作重心的轉移,實行了改革開放政策。然而國家經濟建設的發(fā)展并沒有完全實現國家的整體發(fā)展,還有更深層次的問題亟待我們解決。經濟的高速迅猛發(fā)展帶來的環(huán)境惡化、生態(tài)失衡以及人與大自然的不和諧,這對于中國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帶來極大的挑戰(zhàn)。
首先,避免政府過多干預,這就要求政府一切從實際出發(fā),學習馬克思主義倫理思想觀念,以穩(wěn)中求變的思維,辯證地看待道德倫理與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關系問題。其次,優(yōu)化政府的行政執(zhí)行機構,要求政府人員辦實事,辦好事,全面落實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堅持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最后,完善公民的思想道德觀念,要保持優(yōu)秀的工作和生活作風,堅守有效的紀律規(guī)范,嚴格的執(zhí)行、遵守工作準則,堅持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
對策和建議
改革開放以來,經濟增長的觀念深入人心,人們應當把目光放在社會的全面發(fā)展,而不能僅僅在表面上尋求物質財富量的增加。⑤從總體上看,人民生活水平雖然有了大幅度的提高,但是生態(tài)環(huán)境、貧富差距、公民道德素質等問題依然嚴峻。精神文明與物質文明,公民道德素質與世界大國發(fā)展水平并不相稱。中國現代文明不單單是在經濟與政治的革新中體現,同時也涵蓋了傳統(tǒng)文化的精神內涵與現代文明的結合與繼承,社會道德水平的高低成為文化軟實力和現代社會發(fā)展的精神內涵,在很大程度上來也成了社會發(fā)展的里程碑,象征著時代的進步與發(fā)展。欣慰的是,在遇到這個困境的最短時間內,國家從戰(zhàn)略角度審時度勢地提出依據馬克思主義倫理思想的基本內涵,取其精華、為國家所用,強化和鼓勵中國人民,開展廣泛的思想道德素質培養(yǎng)與建設的活動。
馬克思主義倫理思想需要進一步明確和普及。馬克思主義倫理思想是一個宏觀的概念,它需要人們在不斷的實踐和探索中,去進一步體會它隱藏在字面意義下的深層含義,需要人們不斷實踐,不斷總結和歸納,不斷簡化語言和探討具體可行形式;必須加強全社會的思想道德建設,激發(fā)人們形成善良的道德意愿和道德情感,培育正確的道德判斷和道德責任,提高道德實踐能力尤其是自覺踐行能力,引導人們向往和追求講道德、尊道德、守道德的生活,形成向上、向善的正能量。通過國家的大范圍的傳播力量去宣傳、指導人民大眾,通過高等教育、普通教育以及義務教育等多種渠道教育、傳播給學生,也許當下中國的普及效果并不明顯,但不可否認,當這一批學生成為國家未來的建設人才之時,倫理道德教育的普及和明確就有了很大程度上的進步。
馬克思主義倫理思想對推動當代中國道德建設的幾點思考。文化軟實力的核心是公民的思想道德素質。⑥一個國家的思想道德建設,需要矢志不渝的傳承和與時俱進的改革,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質,要始終貫徹以德治國的基本方略不動搖,始終貫徹馬克思主義倫理思想的傳播不動搖,始終貫徹中國社會主義思想道德建設的任務不動搖。
第一,科學前提通俗化。在總結了馬克思主義倫理道德思想的內容之外,還應不斷實踐并確保這種思想的科學性、準確性與可操作性。與此同時,可以根據中國發(fā)展的實際情況,建立中國的獨有社會體系,以此來優(yōu)化馬克思主義倫理思想。
第二,宣傳領域大眾化。馬克思主義倫理思想由抽象到具體、由少數理解到多數普及的這一不斷被理解的過程,不應該只停留在紙質的書本報刊或者傳統(tǒng)的媒體宣傳上,應該做的是走近人民大眾,通過使用互聯(lián)網、手機以及新興的電子科技平臺來向社會大眾傳播,或是走進社區(qū)、校園、千家萬戶,以最精簡、最有效的方式來向人民群眾宣傳馬克思主義倫理思想。
第三,教育機制長效化。要建立長效教育機制,首先要求國家對于教育院校、機構等給予一定的物質保障以及行政權利,這就為長效教育機制提供了必要的物質基礎,同時還應大力培養(yǎng)、挖掘優(yōu)秀的師資力量以及教學團隊,監(jiān)督有關政府在職能的指揮下確立完善的教育機制,同時還要具有靈活性,保證國家可以根據時代的進步以及經濟的發(fā)展,不斷地更新現有的教育理念,以此來適應社會的快速發(fā)展。
第四,實踐普及逐層化。首先,純正黨風,堅持黨風帶動政風,政風帶動民風。堅持“黨紀嚴于國法”的原則,在全社會公務員中實行“政紀嚴于國法”的懲戒措施。
其次,在社會主義“五位一體”建設中,全面貫徹落實,避免形式主義。堅持實事求是的原則,誠信為本,樹立正確“義利觀”,堅持義利并重與義利統(tǒng)一的一般原則,又在此基礎上的以義制利、見利思義;樹立正確的“群己觀”,辯證處理個人、集體和國家的關系;樹立全面的“修養(yǎng)觀”,培養(yǎng)自由而全面發(fā)展的人而不僅僅是“四有”新人;樹立正確的“服務觀”,加強公務員服務意識,弘揚社會中“我為人人,人人為我”的互助觀,把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貫徹到公民的基本道德理念中;最后要樹立科學的“生態(tài)觀”,把節(jié)約資源、保護環(huán)境的基本國策落實在具體生活和生產過程中。
最后,采取靈活多樣、易為大眾所接受的方法。當前人們接受外界信息的方式多種多樣,諸如微博、微電影、情景短劇、微信、群聊等多種新媒體傳播方式,都有可能會成為馬克思主義倫理思想傳播的新陣地,這些新型傳播媒介相對更接近社會大眾的日常生活,而這些傳播方式也更容易被新時期的青年人所接受。眾所周知,新青年是思想道德革命的生力軍,只有在新青年當中成功地推動馬克思主義倫理思想的建設,才會更好地發(fā)展國家各族人民的思想道德建設,以青少年為首要教育、傳播對象,由淺入深,向兩個方向的年齡層循序漸進地發(fā)展。
(作者單位:鄭州升達經貿管理學院)
【注釋】
①呂洪剛:“論馬克思主義倫理思想的中國化”,《漯河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11年第4期。
②王澤應:“20世紀中國馬克思主義倫理思想發(fā)展研究”,《毛澤東鄧小平理論研究》,2005年第7期。
③張萍:“中國化馬克思主義倫理思想與中國傳統(tǒng)倫理道德理想人格之不同”,《齊齊哈爾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1年第3期。
④周志偉:“我黨三代領導人精神文明建設理論的重點”,《兵團黨校學報》,2000年第1期。
⑤王永和:“馬克思的發(fā)展倫理思想及其當代意義”,《教學與研究》,2014年6月。
⑥章大熔:“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理論是對馬克思主義關于文明論述的發(fā)展”,《江西財經學院學報》,1987年第7期。
責編 /韓露(實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