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 佳
(1.中國民航大學 外國語學院,天津 300300;2.北京外國語大學 中國外語教育研究中心,北京 100089)
?
言語交際中語言模糊性的生成機制研究*
曹 佳1,2
(1.中國民航大學 外國語學院,天津 300300;2.北京外國語大學 中國外語教育研究中心,北京 100089)
模糊性是自然語言的本質屬性?;趯δ:Z言的界定,評述模糊語言的理論和實證研究,并從模糊語言的交易性目的和交際性目的兩個視角探討言語交際中語言模糊性的生成機制,從而總結語言和交際中模糊性的基本原理,從哲學角度更好地解讀模糊語言。
模糊語言;交易性目的;交際性目的;生成機制
模糊性是自然語言的本質屬性。模糊語言是指:模糊性詞語與其他詞語所表示的意義具有相似性,很難精確區(qū)分開來;具有內在、固有的不確定性;具有目的性很強而又毫不掩飾的語言功能[1]20。模糊語言的界定揭示了其本質特征:模糊語言是既有原型又有邊緣的現(xiàn)象,也就是說,其內涵非常清楚,而邊界是不清晰、狀態(tài)是不確定的,即外延不是涇渭分明的。
語言模糊性的哲學起源是傳統(tǒng)集合論與模糊集合論的碰撞,而中西方對模糊現(xiàn)象的哲學思考歷史悠久,2000多年前《楚辭》中就有“尺有所短,寸有所長”的概念[2]134,公元前4世紀尤布利德斯(Eublides)提出了“連鎖推理悖論”[3]225,這也是西方對模糊現(xiàn)象的早期探索。中西方對語言模糊性的哲學探索為模糊語言學的發(fā)展奠定了基礎。語言的模糊性不是個別現(xiàn)象,而是具有普遍性的。盡管言語交際力求語言的精確表達,但實際上,自然語言中絕大多數(shù)詞語都是模糊的[4]。語言滲透著人類對現(xiàn)實世界的認知與思考,各個民族也在言語交際中呈現(xiàn)出不同的“語言世界圖景”。筆者在對模糊語言界定的基礎上,歸納總結模糊語言學的理論和實證研究,并探討言語交際中語言模糊性的生成機制。
1965年扎德(Zadeh)提出模糊集合論的概念,標志著模糊理論的誕生[5]。在此之前,哲學界和語言學界對語言模糊性的認識處于逐步進化階段,現(xiàn)代科學中控制論和信息論的提出使人們對這一現(xiàn)象進行科學的解釋。模糊理論的發(fā)展推動了模糊語言學理論和實證研究的發(fā)展。
(一)模糊語言學的理論研究
語言學家馬爾蒂(Marty)認為,語言模糊性是指某些名稱運用的范圍是沒有嚴格劃定界限的,他也是最早對語言模糊性做出科學解釋的學者[6]。索緒爾(Saussure)提出了概念和思想的模糊性質,認為語言運用界限不明之處就是語言模糊性的存在之處[7]。布龍菲爾德(Bloomfield)通過對雙語現(xiàn)象的分析,認為自然語言中存在著模糊現(xiàn)象[8]。布萊克(Black)提出了用“模糊度剖面圖”對模糊詞進行形式化處理的方法,這種方法與扎德模糊集合論的方法相一致[9]。伍鐵平是中國模糊語言的開創(chuàng)者,他用模糊來指稱思想或語言中的模糊現(xiàn)象[10]。趙元任也指出,一個符號運用于邊緣的情況比運用于清晰的情況還突出,它就是模糊的[11]。
美國語言學家萊考夫(Lakoff)把模糊理論引入語言研究,為模糊語言學的進一步發(fā)展做出了重大貢獻。他提出語言界限是有一定模糊性的,并按照每一成員與集合內典型成員的相似度為衡量尺度,提出了等級排列、等級真值、模糊限制詞的概念,還說明了制定隸屬度的四項標準:定義、主要標準、次要標準和臨時特征[12]。
(二) 模糊語言學的實證研究
模糊語言學在奠定理論基礎后,實證研究也得到了發(fā)展。實證研究主要以語義、語用、心理、認知研究為主,研究方法有定性和定量兩種。國外對模糊語義研究的四大流派分別是:自然語言學派、形式語言學派、語用和心理學派、認知語言學派。
自然語言學派立足于自然語言中的實際語言材料,從語言學角度探討模糊語義,通過分析實驗數(shù)據(jù)而得出結論。形式語言學派用一些非傳統(tǒng)的方法對模糊語言進行形式化處理。認知語言學派從認知的角度研究語言模糊性,認為認識上的模糊是對語言模糊性的最好解釋。語用和心理學派則從語用和心理角度,通過分析實際語言材料來探討模糊語義[13]。
雷迪(Reddy)認為,言語交際是思維和思想表達在不同頭腦間傳遞的過程,就如同處于不同位置運輸水分的管道一樣[14]。這個論述只描述了信息建構過程的一個方面,而忽視了聽話者的角色。言語交際是交際雙方進行信息傳遞、協(xié)商建構,從而完成交際目的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說話者和聽話者的角色都不可忽視。那么,為了達到交際目的,保證信息交流最大化,到底是選擇精確還是模糊的語言呢?語言模糊性的生成機制是什么呢?其實,大多數(shù)情況下,語言模糊性的生成與選擇和實用性相關。
按交際目的劃分,言語交際實現(xiàn)交易性目的和交際性目的兩種目的[15]。這種二分法也同樣適用于交際者選擇模糊語言的目的:交易性目的以完成信息交流為目標,涉及提供適量信息、獲取信息,或是當缺乏具體信息而需要進行有效交際等情形;交際性目的表達了社會關系和個人態(tài)度,涉及像是禮貌、自我保護或表示親近關系等情形[1]165-195。例如,“昨天下午我去找你時你沒在辦公室,我主要想和你談談我們上次商量的那件事?!边@是兩個同事間對話的一部分。說話者和聽話者彼此擁有共享的背景信息,使他們使用了“那件事”這個模糊名詞來完成交易性目的,因為已經(jīng)提供了在該語境下所需的信息,遵守了量的準則。另外,“那件事”這樣的模糊名詞仍可以完成交際性目的。如:“那件事很復雜……是因為涉及到的人很復雜不是因為事情很復雜。”可能因為談到的話題比較敏感,說話人避免使用不恰當?shù)脑捳Z,故意使用模糊語來作為一種自我保護的方式。以下從選擇模糊語言的這兩個目的角度來分析在言語交際中語言模糊性的生成機制。
(一)選擇模糊語言的交易性目的
模糊語言的交易性是指以完成信息傳遞及提高交際效率和有效性為目的,基于此,從以下三方面分析:
1.無法使用精確語言
哲學家維特根斯坦在《哲學研究》一書中提到:人們的許多概念具有“模糊的邊緣”。他把模糊的概念比做模糊的圖畫,并提出了“難道用清晰的圖畫代替模糊的圖畫總是有益的嗎”這個問題[16]。在特定的語境下,由于不知道確切的信息、人類記憶的局限性及使用模糊語言的必要性等原因而只能選擇模糊語言。
首先,由于交際者不了解準確信息,只能使用模糊語言。例如,當一名講演者詢問主持人當時會場有多少聽眾時,主持人的回答是“大約200人”。講演結束后,當講演者被朋友問到當時會場的聽眾人數(shù)時,其回應也只能是“大約200人”,因為講演者并不了解準確的數(shù)字,他得到的只是二手信息,這種模糊現(xiàn)象被稱為“間接模糊”(second-hand vagueness)[17]。
其次,法律、外交、政治等語言中模糊語的使用是司空見慣的,主要是因為雙方可能存在利益不一致的問題,使用模糊語是維護各自利益、避免沖突的方式。因為非常明確的語言,尤其是直接言語行為和元語言,是典型的沖突語,這里不包括正常的商談共識[18]。例如,2015年兩會前夕,霧霾連續(xù)數(shù)天籠罩中東部地區(qū),人們對環(huán)境治理的緊迫性更為關切,各地紛紛出重拳治霾。兩會的熱點之一就是“破解‘十面霾伏’,消除‘心肺之患’”。例子中的“連續(xù)數(shù)天”、“各地”是典型的模糊語。這些詞表達了人們對環(huán)境問題的總體意象,在特定語境下無法使用精確術語來表達。另外,在醫(yī)療場合經(jīng)常使用的、像“適當?shù)恼疹櫋边@類短語也是典型的無法用精確語言來代替的模糊語[19]。
2.無需使用精確語言
在言語交際中,模糊語的使用有時是一種“交互策略”[20]。使用模糊語言最主要的原因是沒有必要精確表達,鑒于交際雙方共享的背景知識,彼此能很容易確定所指的信息或概念[21]。共享知識因交際雙方的身份不同而分為兩類:一類是所有理性、正常、成熟的人所共有的知識;另一類知識則受不同的地域和文化所制約。舉個例子來說明。一所大學的圖書館和體育館并排屹立于操場對面。兩幢樓外觀上不太容易辨別,因為都是同樣的顏色,高度差不多,圖書館高20m,體育館高17m。一位外國留學生第一次走進校園,問一位同學圖書館的位置。得到的回答可能是:在操場對面,高一點的那座建筑。這樣,留學生就會順利地到達目的地。試想:如果同學用“在操場對面高20m那幢建筑物”來描述圖書館的話,可能會使聽者困惑,一方面因為中西方使用不同的度量單位,另一方面即使留學生很了解中國的度量單位,也需要費勁地測量和比較。所以,即使來自不同地域的人,也會共享一些信息,也就是說不同的民族對事物進行類屬劃分時,也存在共核部分,即模糊語的指示語是為交際者所知的部分。
有時模糊詞的語義模糊可以借助適當?shù)恼Z境來消解,即模糊詞可以表達精確的概念。比如,表示溫度的詞“冷、涼、溫、熱、燙”等都是模糊詞。如果在言語交際中用“冷水”、“孩子的頭很燙”,其語義都是模糊的。但是,如果放在特定的語境下也可以表達精確的意思。夫妻倆談到“今天9℃,明天比今天‘冷’點,7℃”。在這樣的語境下,“冷”這個模糊詞已經(jīng)表達了一個非常明確的概念——7℃。所以,像“冷”、“熱”這類模糊詞,孤立的看表達的是模糊的概念,但是這些詞進入組合后,語義卻精確了,如“冷飲”、“熱飲”、“冷戰(zhàn)”、“熱戰(zhàn)”[22]??梢姡:c精確并不是絕對的,有些模糊詞完全可以在特定的語境下表達精確的意思。模糊和精確具有三種轉換形式:模糊—精確;模糊—精確—模糊;模糊—模糊—精確[23]??梢?,模糊向精確的轉化比精確向模糊的轉化更為常見。
3.經(jīng)濟性原則
經(jīng)濟性原則指的是“心理判斷過程所需的概念數(shù)目越少越好,也就是說信息量越少越好”[24]。主要包括認知經(jīng)濟性原則和語言經(jīng)濟性原則。認知經(jīng)濟性原則會導致語言經(jīng)濟性原則。當然,經(jīng)濟性原則并不專指模糊語,反之亦然。
認知經(jīng)濟性原則主要指在對客觀事物進行類屬劃分和范疇化的過程中所遵循的原則。隱喻作為人類認知、概念、語言和行為的本質特征,直接影響著人們的認知和語言[25],它使人們把對客觀事物的認識界限模糊起來。語言是一種為交際過程所制約并帶著心理烙印的符號體系[24]。在這個符號體系內,同一個能指,其所指對象是一個模糊的集合。所以,言語交際中,就要從模糊集合中選擇恰當?shù)恼Z言,并遵守會話的合作原則。例如:在中國的反腐風暴中,多名官員“落馬”。還會有哪些“大老虎”被揪出?制度反腐,“打虎”、“拍蠅”還會有哪些動作?這段文字中,用一些隱喻性模糊詞匯表達出當前黨和政府反腐的態(tài)度和力度,符合人的認知能力,如果都換成“腐敗官員”之類的詞語,一是缺少形象性,二是無法表達出懲治腐敗的決心。
(二)選擇模糊語言的交際性目的
除了用來傳遞信息,模糊語言還具有社會融合功能,用來表達交際雙方的不平等關系或親密關系,主要指其交際性功能。實現(xiàn)此功能除了使用模糊名詞外,使用頻率較高的是類型標記符(vague category identifiers)。
1.表達不平等關系(asymmetric relation)
交際雙方,像是領導和下屬、顧客和售賣者之間的不平等關系,常導致交際中處于較高地位的一方占據(jù)主導位置。有些言語行為是典型的面子威脅行為,如批評、勸告、請求、建議、沖突等。所以,交流時為了照顧聽話者的積極面子或消極面子,可以通過模糊語來減少對聽話者的面子威脅。因為模糊語不是太直接或權威,緩和了說話者的語氣[26],進而保證交流順暢,完成交際目的。如:“這篇文章你再稍微潤色一下可好?”說話者由于表達批評、建議之意而會威脅聽話者的面子,模糊語“稍微”的使用大大降低了這種可能,使聽者在心理上比較容易接受?!懊魈炷隳芊癖M量早點來?”這在表面上是請求言語行為,似乎是在詢問對方“早點來”的可能性,實則卻含有希望或要求對方早點來之意。由于使用了模糊語“盡量”而使表達直接要求的句子通過間接言語行為來實現(xiàn)?!啊皖^族’的生活方式可能不太適合你?!边@個建議性言語行為也通過模糊語“可能”的使用而使聽者不至于產(chǎn)生排斥心理?!斑@個問題幾天之后給你答復?!边@是不平等關系中常使用的典型話語。使用“幾天之后”,話語中的模糊性使聽者很難抱怨和反駁。事實上,可能說話人也不確定需要“幾天”。
2.表達親密關系(symmetric relation)
模糊語言的使用還意味著交際雙方具有共同立場,使彼此能重新審視并確定現(xiàn)有的關系,從而在友好、和諧的氛圍中達到交際目的。所以,言語社團用模糊語來表達所屬成員的資格和親密關系,具有排他性特征[27],而且還用模糊語來交流寧愿私下交談的事情。一位即將外出的母親對孩子說:“快去把你的玩具和那些東西帶好?!庇捎谀赣H和孩子都了解“那些東西”指什么,所以使用了非明確性(non-specificity)話語來指代他們共享的信息,而外人并不了解所指是什么,這種模糊語的使用表達了交際雙方的親密關系。另舉一例。朋友聚會場合,一名男生突然轉換話題,問對面的女生:“你的室友多大了?”得到的回答是:“她大概29歲?!边@句話中使用了模糊語“大概”,因為交際雙方都處于公共場合,女生并不愿意讓周圍所有人了解到她室友的實際年齡,一方面是因為年齡是個私人問題,女性不喜歡暴露自己的年齡;另一方面也許認為這個問題應該在私下里而不是在公共場合談論。
社會交往在認知發(fā)展過程中起了基礎作用[28]。模糊語因為具有高度交互性的特點,能使交際雙方把共享經(jīng)驗“投射”到對方的概念空間,使信息經(jīng)過加工而建構意義,這種認知通過概念范疇化來實現(xiàn)。兒童最初進行的范疇化嘗試稱為發(fā)散復合(diffuse complex)[29],也就是通過實踐經(jīng)驗感知事物的共同點,得到普遍性的結論。當然,這種感知到的共同點是不穩(wěn)定的。比如,在范疇化形成的過程中,兒童會按照客觀事物所具有的共同特點把其分成自然類,其中的某些分類可能不符合成人的范疇化概念。如把綿羊稱為狗,因為它有四條腿和蓬松的毛[30]。但是,在認知范疇化的發(fā)展過程中,兒童也逐漸習得語言。模糊詞在兒童早期習得的語言中是非常普遍的,2歲的孩子就能夠理解模糊詞的微妙之處[31]。
模糊詞的特點之一是:在模糊詞連續(xù)體的中間部分,很少有模糊性;模糊性主要出現(xiàn)在連續(xù)體兩端的邊緣部分[32]。在模糊集合中,各個元素的地位是不同的,處于連續(xù)體中間部分、具有最大隸屬度的元素被稱為原型,元素屬于集合的程度由它與原型的相似程度增加而增加,即元素的位置離原型越近則隸屬度越大。比如,表示年齡的詞“青年、中年、老年”本身就是模糊詞,而且,其詞義的上下限在不同時期不同社會也會發(fā)生變化。1985年國際青年節(jié),聯(lián)合國首次將“青年”界定為15~24歲之間的人。如今,根據(jù)世界衛(wèi)生組織確定的新的年齡分段,“青年”的年齡上限提高到44歲[33]。所以,關于“青年”的界定,如果把15~44歲稱為青年,那么18~30歲是典型的青年,也就是這個集合中的原型,即具有“青年”的特征最多:身強力壯、精力充沛、思想活躍等。若稍微偏離原型一點,則隸屬度就降低一點,偏離原型越多,隸屬度就降得越大,就越不具有典型性。
原型理論與模糊集理論有相似之處,但二者之間的區(qū)別在于元素在范疇中的角色。原型理論的典型性完全依賴于元素與元素之間的關系,集合成員不具備清晰固定的基礎,只是一種推理現(xiàn)象,根據(jù)元素與原型之間的相似之處從而確定范疇的成員。模糊集理論的隸屬度卻內在于元素與范疇之間的關系上,其元素間既沒有區(qū)別也沒有聯(lián)系,而是獨立地應用到范疇上[34]。言語交際中,聽者所能選擇的表達方式形成了一個認知范疇,但是這個范疇的邊界是不確定的,也就是一個模糊集合,集合中的元素也是獨立存在的。交際雙方應該對集合的元素有相似的認知假設。就如扎德對于模糊意義的表述:人類與外部世界的認知和交際不僅包括傳統(tǒng)意義上的概念,還包括模糊集合,即沒有明確邊緣的類別,其成員間的轉換是漸變而不是突變的[35]。所以,模糊語言在交際中是個語言均衡者,它使說話者與聽話者處于輕松而平等的位置上[36]。
基于交易性功能和交際性功能對模糊語言生成機制的分析表明,自然語言中的模糊語言并不是混亂、難以理清的,也絕不是否定意義上認為無法提供信息的,它們是人類交際的核心。從合作原則和禮貌原則的角度看,模糊性是范式,是默認模式。英國國家語料庫顯示的使用頻率最高的形容詞中,80%是模糊詞[37]。所以,言語交際中,模糊語言在分享共享知識,表達交際者的關系,實現(xiàn)言語的交易性和交際性目的方面,通過語言的使用和意義的建構,對說話者和聽話者來說都是必不可少的語言策略。
[1]CHANNELL J. Vague Language[M].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4.
[2]黃壽琪,梅桐生. 楚辭全譯[M]. 貴陽:貴州人民出版社,1984.
[3]KAMP H. The Paradox of the Heap[C]// In U. Munnich (ed.). Aspects of Philosophical Logic. Dordrecht: Reidel, 1981: 225-277.
[4]文旭. 語義模糊與翻譯[J]. 中國翻譯,1996 (2):5-8.
[5]ZADEH L A. Fuzzy Sets[J]. Information and Control, 1965 (8): 338- 353.
[6]FORMIGARI L. A History of Language Philosophies[M].Amsterdam: John Benjamins Publishing Company, 2004.
[7]索緒爾. 普通語言學教程[M]. 高名凱,譯. 北京:商務印書館,1916/1980.
[8]布龍菲爾德. 語言論[M]. 袁家華,趙世開,甘世福,譯. 北京:商務印書館,1933/1980.
[9]BLACK M. Vagueness: An Exercise in Logical Analysis[J]. Philosophy of Science, 1937(4): 427-455.
[10]吳世雄,陳維振. 伍鐵平《模糊語言學》評介[J]. 現(xiàn)代外語,2002(4):434-440.
[11]趙元任. 漢語的歧義問題[C]//石安石,譯. 北京大學中文系《語言學論叢》編委會. 語言學論叢(十五). 北京: 商務印書館,1959/1988.
[12]LAOKFF G. Lexicography and Generative Grammar I: Hedges and Meaning Criteria[J]. Annals of the New York Academy of Sciences, 1973(1): 144-153.
[13]張喬. 模糊語義學[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8.
[14]REDDY M. The Conduit Metaphor — A Case of Frame Conflict in Our Language about Language[C]// In A. Ortony (ed.). Metaphor and Thought.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79: 284-324.
[15]BROWN G, YULE G. Discourse Analysis[M].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3.
[16]WITTGENSTEIN L. Philosophical Investigations[M]. Oxford: Blackwell, 1953.
[17]DEEMTER K. Utility and Language Generation: The Case of Vagueness[J]. Journal of Philosophical Logic, 2009, 38 (6): 607- 632.
[18]KOESTER A. The Performance of Speech Acts in Workplace Conversations and the Teaching of Communicative Functions[J]. System, 2002, 30 (2): 167-184.
[19]LIPMAN B L. Why is Language Vague[C]. Presented at Conference on Vague Language. Department of Economics, Boston University, 2006.
[20]JUCKER A H, SMITH S W, LUDGE T. Interactive Aspects of Vagueness in Conversation[J]. Journal of Pragmatics, 2003, 35 (12): 1737-1769.
[21]KOESTER A. “About twelve thousand or so”: Vagueness in North American and UK Offices[C]//In J. Cutting (ed.). Vague Language Explored. New York: Palgrave Macmillan, 2007: 40-61.
[22]吳華松. 模糊語言的語言特性[J]. 理論月刊,2009(2):54-56.
[23]伍鐵平. 模糊語言學[M]. 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99.
[24]鄭通濤. 模糊語言與模糊心理[J]. 廈門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4(4):140-146.
[25]秦曉雷,薛豐艷. 語言模糊性的經(jīng)驗現(xiàn)實主義闡釋[J]. 東北師大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4(2):116-119.
[26]CARTER R, MCCARTHY M. Cambridge Grammar of English: A Comprehensive Guide. Spoken and Written English Grammar and Usage[M].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6.
[27]CUTTING J. Analyzing the Language of Discourse Communities[M].Oxford: Elsevier Science, 2000.
[28]VYGOTSKY L S. Mind in Society[M].Cambridg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78.
[29]VYGOTSKY L S. Thought and Language[M].Cambridge: MIT Press, 1962.[30]EVISON J, MCCARTHY M, O KEEFFE A. Looking out for Love and All the Rest of it:Vague Category Markers as Shared Social Space[C]//In J. Cutting (ed.). Vague Language Explored. New York: Palgrave Macmillan, 2007: 138-160.[31]EBELING K S, GELMAN S A. Children’s Use of Context in Interpreting “Big” and “Little”[J]. Child Development, 1994, 65 (4): 1178-1192.
[32]伍鐵平. 模糊語言學綜論[J]. 西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7(6):88-90.
[33]世衛(wèi)組織確定新年齡分段:44歲以下為青年人[EB/OL].[2016-03-27].http://world.huanqiu.com/regions/2013-05/3930101.html.
[34]FUHRMANN G. Fuzziness of Concepts and Concepts of Fuzziness[J]. Synthese, 1988, 75 (3): 349-372.
[35]ZADEH L A. Foreword[C]// In A Kaufmann (ed.). Introduction to the Theory of Fuzzy Subsets. New York: Academic Press, 1975: ix.
[36]CARTER R. Orders of Reality: Cancode, Communication and Culture[J]. ELT Journal, 1998, 52 (1): 43-56.
[37]DEEMTER K. Generating Referring Expressions that Involve Gradable Properties[J]. Computational Linguistics, 2006, 32 (2): 1-26.
(責任編輯:劉 燕)
Study of Generative Mechanism of Linguistic Vagueness in Verbal Communication
Cao Jia1, 2
(1.College of Foreign Languages, Civil Aviation University of China, Tianjin 300300;2.National Research Center for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Beijing Foreign Studies University, Beijing 100089,China)
Vagueness is an essential attribute of natural language. Based on the definition of vague language, the paper reviews theoretical and empirical research on vague language, and analyzes the nature and causes of linguistic vagueness. Then it discusses generative mechanism of linguistic vagueness in verbal communic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s of transactional and relational purposes. Finally, a summarization is given on the rationale of vagueness in language and communication, so as to get a better interpretation of vague language.
vague language; transactional purpose; relational purpose; generative mechanism
10.3969/j.issn.1672-7991.2016.02.006
中國民航大學教育教學改革項目“活動型隱性課程在綜合英語教學中的應用研究”(CAUC-ETRN-2015-37);中央高?;究蒲袠I(yè)務費中國民航大學專項“拉美地區(qū)雙語教育與民族認同研究”(3122014F007)。
2016-03-21;修回稿件:2016-04-06
曹 佳(1975- ),女,吉林省公主嶺市人,副教授,在讀博士研究生,主要從事外語教育、語言政策研究。
H0-05
A
1672-7991(2016)02-003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