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西梧州市龍圩中心小學 宋潔坤
教育面對的是一個個具有獨特個性的學生,促進每一位學生的個性發(fā)展是人的本性要求,也是現代社會發(fā)展的需要。讓學生在閱讀教學中發(fā)展個性應引導學生參與閱讀過程,把充裕的時間和空間讓給不同個性、不同潛能的學生,讓學生在積極主動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提高自己的創(chuàng)新意識和閱讀能力,使自己的個性獲得最優(yōu)發(fā)展。
“感悟”是個體憑借語言文字及其語境的直感,獲得某種印象或意義的心理過程,也是一種復雜的心智和情感活動,一種心理能力。那么,怎樣才能使“感悟”有效地融合于閱讀教學全過程呢?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切入。
其任務是讓學生在閱讀時“披文以入情”,學文后“感懷以做人”這樣可以激發(fā)學生產生相關協調情緒,從有關文字中感悟到作者所表達的情感。如教學《凡卡》一課時,學生讀完后,先讓學生猜一猜老師要提什么問題,在他們具有強烈的好奇心、最濃厚興趣和最旺盛的求知欲時,老師一個個說出問題:①讀了這篇文章,你心中有沒有憤恨?②讀了這篇文章,你心中有沒有同情?這幾個問題都問在了學生的情感之上,把對課文內容的理解與學生的內心感受聯系在一起,引導學生悟其情。教師因勢利導:“請說說,你是讀了課文哪些地方產生這些感受的?”通過這樣的點撥,學生感悟到了生動的語言蘊含著作者豐富的情感,進而實現了其情感的積累。
這個階段,教師要舍得花時間讓學生靜下心來充分地讀,在與文字的充分接觸中感悟文意。要鼓勵學生對課文有多元的理解,提倡用個性化的語言發(fā)表見解,不要以標準的答案束縛學生的思維。如講授《再見了,親人》一課時我先讓學生初讀課文,自行匯報對課文有關事件或方面的感受,在學生整體感知“志愿軍和朝鮮人民是親人,他們分別時難舍難分”時,教師反題切入“親人是指有血緣關系的,而他們沒有血緣關系不是親人,哪來的再見了,親人?”這時教師鼓勵學生再讀書,“用抓事實——理解——說服”和“抓情感——體會——感動”的方法來駁倒老師。這種領悟令人豁然開朗,眼界一寬,學生嘗到悟間的好處,心靈深處就會在不知不覺中埋下積累的種子。
其目的是讓學生明白一種道理或樹立一種理念。在這方面,教師要運用“熟讀精思”的各種方法讀書導悟,讓學生“潛心研文”“切已體察”。
所謂“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苯處煈湟?、尊重學生獨立的閱讀感悟,讓學生在課堂中有機會將自己的想法表達出來,與同伴進行交流,并在交流中獲得發(fā)展。因此,在交流中,我們應鼓勵學生亮出自己的觀點,允許學生獨樹一幟,允許學生與教師、同學爭論,允許學生隨時質疑,允許學生自由表達,也允許學生保留自己的觀點。
讀書并不是一個“染之蒼則蒼,染之黃則黃”的過程,對句子的理解體會各有不同,讀出來的感情也就各不相同。因此要鼓勵學生個性化的多元朗讀,不必去強求學生掌握朗讀技巧,只要讓每一個學生有所體驗,有真情流露。朗讀的形式可以多種多樣,讓孩子們在愉悅的閱讀中表達自己的感情。
同一個文本,不同的人對它有不同的闡釋:不同的讀者與同一作品對話,也有不同的收獲。學生與課文之間的對話,不是由教師從課文中撮出來教給學生的,而是學生作為讀者去發(fā)現與創(chuàng)造,這種發(fā)現與創(chuàng)造誰也不能替代,只能由學生自身的閱讀實踐來完成。
學生對文本的理解,既可以采用說的形式來表達,也可以用寫的方式來抒發(fā)。“說”有其優(yōu)勢,也有其弊端,學生思維容易產生干擾,人云亦云。用“寫”的形式來表達,能彌補“說”之不足,讓學生全員參與,體現教育機會的均衡。
意味雋永的作品總是以其特有的情感力量撞擊著讀者的心扉,使其釋放出所有的生命熱量與作家熱烈擁抱,并同時呈現出個性化的特點。教學中,教師可以讓學生演一演課本劇,調動起學生全部的情感,使其積極主動參與到閱讀活動中,以身體之,以心驗之,演出自己對課文的理解。
在當今和未來的社會生活中,“學會選擇”已成為時代的需要,“注重選擇”已成為時代精神。而學生的學習過程,其實就是一連串的選擇活動。從學習目標到學習方式,從“學什么”到“怎么學”無一不是選擇的過程。由于每個學生認知結構的特點不同,其認知的方式必然會有各自的特點。因此作為教師要關注學生富有個性的學習,要鼓勵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和能力進行自由的選擇。
隨著課堂教學改革的深入,學生自主學習、伙伴活動的時間大大增加。習慣上,這些伙伴都是由教師指定。如果在教學中,在學生進行小組交流、小組合作過程中讓學生自由選擇自己的合作伙伴,這樣就能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從而把更多的熱情投入到學習中來。因為每個學生都有自己的好朋友。課堂上,讓學生自由選擇好朋友,在寬松、愉快的學習氛圍中,共同研討學習上的疑難,交流自己學習的收獲,無疑會促進他們的學習。
學生在閱讀過程中,由于自身的知識水平、認知能力、行為習慣的不同,對課文所產生的體驗也各不相同,我們可以讓學生通過自己喜歡的方式或自己擅長的方式將自己對課文的感悟、理解表現出來。3.作業(yè)練習的選擇
我們可以設計有層次性的作業(yè)練習。允許學生在作業(yè)的數量和深度上有一定的選擇,變教師的“指令性”作業(yè)為學生的“選擇性”作業(yè),這樣既可以避免優(yōu)等生“吃不飽”,后進生“吃不了”的現象,又可以極大地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大大激發(fā)學生的自主意識,也更有利學生個性的發(fā)展。
曾幾何時漫畫大師豐子愷有一幅題為《教育》的漫畫:一位先生把一塊塊泥放進模子里,印出了一個個一模一樣的泥娃娃。這就是我們的傳統教育——千人一面,抹殺個性。在實施新一輪課程改革的今天,我們再也不能干這種“做泥人”的蠢事了。愿我們能擺脫傳統教育的重重束縛,拓展課堂的空間,滿足學生的需求,張揚學生的個性,讓語文課堂迸發(fā)個性的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