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國勝
(華中師范大學語言與語言教育研究中心,湖北武漢,430079)
漢語方言研究
大冶方言的“在里”和“過來”
汪國勝
(華中師范大學語言與語言教育研究中心,湖北武漢,430079)
“在里”和“過來”是大冶方言的兩個高頻詞?!霸诶铩奔缺硖幩?,是一個介賓組合,也表體貌,表示進行或持續(xù)?!斑^來”作為動詞,表示移動;作為名詞,表示時間;作為標記,表示體貌。它們語義上由實到虛,經(jīng)歷了語法化的過程。
大冶方言;在里;過來;語法化
“在里”和“過來”是大冶方言的兩個高頻詞。把它們放在一起來討論,是因為它們都跟體貌有關(guān):“在里”表示進行或持續(xù)[1];“過來”表示經(jīng)歷。它們原先都是實詞,分別表示處所和趨向,而且沿用至今;現(xiàn)在又表體貌,兩種用法共存并用,中間經(jīng)歷了語法化的過程。
1.1 表示處所
“在里”表示處所,并不是凝固的詞,而是一個組合的介賓結(jié)構(gòu),“在”是介詞,“里”是代詞,指代處所,表遠指,相當于“那里/那兒”,跟表近指的“底”(這里/這兒)相對。例如:
你在里住一向兒,回來冇得么事(你在那里住一段時間,回來沒有什么事兒)
明日起早你在里等我(明天早晨你在那里等我)
我在底等了一中時,渠在里徛了一下晝,都冇看倒渠個人影(我在這里等了一中午,他在那里站了一下午,都沒看到他的人影)
例中“在里”都是表示實在的處所;第三例“底”和“里”對應(yīng)使用。
1.2 表示體貌
“在里”表示體貌,已經(jīng)凝固為詞,虛化成一種體標記。也就是說,這是其詞匯化后意義虛化而產(chǎn)生的一種用法。具體說來,包括兩種情況。
其一,表示進行。例如:
渠那幾個在里打抹牌(他們幾個正在打牌)
殿突里在里唱戲(祠堂里正在唱戲)
有時在“在里”的前面用上“正”,強調(diào)“正在進行”的意思。
渠那正在里做生活(他們正在干活兒)
我伊正在里焐飯(我媽正在做飯)
其二,表示持續(xù)。例如:
我父在里困醒(我爸正在睡覺)
渠一個人在里生悶氣(他一個人正在生氣)
跟表“持續(xù)”的“在里”呼應(yīng),動詞后邊經(jīng)常出現(xiàn)“倒”。例如:
渠在里等倒,你趕快去回(他在等著,你趕快回去)
有時還在“在里”的前面用上“還”,強調(diào)“正在持續(xù)”的意思。
渠還在里賴倒,紅黑不肯走(他還在賴著,死活不肯走)
1.3 兩種意義的形式對立
作為介賓組合、表示處所(實指)的“在里”和作為凝固單詞、表示體貌(虛指)的“在里”,在形式上表現(xiàn)出一系列的對立。
首先,語音上,表處所的“在里”讀本調(diào)[ts‘a(chǎn)33lai53],不能合音;表體貌的“在里”后一音節(jié)弱化,讀[ts‘a(chǎn)33·lai],通常情況下合音為[ts‘a(chǎn)i53]/ [·ts‘a(chǎn)i]。
其次,語法上,實指用法的限制較少,虛指用法的限制較嚴。比如,下面例子中的“在里”由于句法上的限制,都只能理解為處所成分:
渠在里一直不管事(他在那兒一直不管事)
(“在里”和V之間插有狀語)
我在里清好,明日跟你送來(我在那兒清理好,明天給你送來)
(V帶結(jié)果補語)
渠在里住了/過五年(他在那兒住了/過五年)
(V帶體成分“了/過”和時量補語)
我在里栽了兩棵樹(我在那兒栽了兩棵樹)
(V帶“數(shù)量名”賓語)
在里做屋蠻好(在那兒做房子挺好)
(“在里+V”作主語)
我熱世界喜個在里乘涼(我夏天喜歡在那兒乘涼)
(“在里+V”作賓語)
莫在里洗澡,里[uan35]死了人個(別在那兒洗澡,那兒淹死了人的)
(祈使句)
我不在里過夜(我不在那兒吃晚飯)
(意愿性否定句)
我在底賣水果,渠在里賣衣裳(我在這兒賣水果,他在那兒賣衣服)
(前后對舉)
我坐在底,渠坐在里(我坐在這里,他坐在那里)
(用在V后邊)
渠在里不折用(他在那兒不頂用)
(“在里”與“不折用”構(gòu)成連動項)
“過來”在大冶方言里有三個意思,三種詞性。
2.1 過來1
表示(空間位置的)移動,是動詞。這跟普通話的意義和用法一樣。例如:
a.渠昨兒就過來了(他昨天就過來了)∣我已經(jīng)過來幾天了
b.走過來∣搬過來∣翻過來
c.忙不過來∣穿不過來∣看不過來
a組“過來”用作一般動詞。b組“過來”用作動詞補語,表示趨向。c組“V不過來”是一種“可能”式,這是一種帶有夸張意味的說法(格式),“過來”也是做補語,但意義上已經(jīng)有所虛化,不表趨向,“忙不過來”=“忙不贏”,“穿不過來”=“穿不贏”。這種說法普通話里也是存在的。從a到c,“過來”的意義由實到虛。
2.2 過來2
表示時間,是名詞。意義和用法相當于普通話的時間名詞“過去”。例如:
a.過來不興打麻將(過去不時興打麻將)
b.過來個時候,老了人要做齋(過去的時候,死了人要做齋)
c.要是在過來,女個喫飯是不能上桌子個(要是在過去,女的吃飯是不能上桌子的)
C組“過來”用在介詞“在”的后邊。
2.3 過來3
表示體貌,是表示“經(jīng)歷”的體標記。
腳魚我還冇喫過來(甲魚我還沒吃過)
北京我還冇去過來(北京我還沒去過)
作為“經(jīng)歷”體標記的“過來”,一般用于這種“冇V過來”的格式。大冶方言也說“冇去過”,但我們感覺這是后起的外來的說法,老輩人一般不說;“冇去過來”是本土的、地道的方言說法。而且,“過”作為體標記,用在動詞后邊,一般是表示“重新”,比如“文章寫過”=“文章重新寫”,“衣裳要洗過”=“衣裳要重新洗”。這是另外一個問題,這里不討論。
3.1 “在里”的語法化
“在里”意義從實到虛、從一個介賓組合到一個凝固的體貌標記,既是一個詞匯化的過程,也是一個語法化的過程。這一過程肯定不是一步完成的,但由于缺乏方言史料,我們難以追溯和還原這一過程,無法描述其演化的具體細節(jié),我們現(xiàn)在所能看到的只是一種語法化的結(jié)果和事實。不過,“在里”虛實意義的共存并用蘊含著語法化的信息。而且,我們從語義上可以找到它語法化的理據(jù)。換句話說,“在里”的語法化有其內(nèi)在的語義基礎(chǔ)。從語義上講,“在里”作為表處所的介賓短語用在謂語動詞前面,主要是表示行為或事件發(fā)生的處所,但同時也賦予句子一種“進行/持續(xù)”的體意義。其實,狀位“在+處所詞”這種語義功能的雙重性,在漢語里有著普遍的反映。(比如普通話:“他們在辦公室討論?!薄霸谵k公室”既表示“討論”的處所,也表明“討論”正在進行。)就“在里”而言,由于語境的作用,其雙重語義在語用上有可能出現(xiàn)偏移,處所義變得模糊,體貌義得以突顯,這樣頻繁使用的結(jié)果,使得“進行/持續(xù)”的標記意義穩(wěn)固下來,“在里”也就由一個介賓結(jié)構(gòu)虛化成一種進行體和持續(xù)體的標記成分。
呂叔湘先生曾經(jīng)討論過《釋景德傳燈錄》中的“在里”[2]。據(jù)呂先生考察,“在里”原先有幾分實義(a),后來逐漸趨于空靈(b):
a.豈有慮君子太多,須留幾個小人在里?
b.他不是擺脫得開,只為立不住,便放卻,忒早在里。
今天大冶方言的“在里”跟唐宋時期的“在里”是不是具有同源或者來源關(guān)系的語法成分?如果是,大冶方言的“在里”用在動詞前邊,唐宋時期的“在里”用在后邊,這種位次的不同透露了一些什么樣的信息?對這些問題,我們現(xiàn)在還沒有來得及考察和思考。
3.2 “過來”的語法化
我們可以認定,大冶方言表示體貌的“過來3”是表示移動的“過來1”語法化的結(jié)果,中間還經(jīng)過了表示時間的“過來2”階段,但同樣因為缺乏方言史料,我們無法呈現(xiàn)其語法化的具體路徑和過程細節(jié)。
“過來”和“在里”的語法化有一點是相同的,都是由空間概念向時間概念演化,都是通過隱喻來實現(xiàn)的。
大冶方言“在里”的語法化不是一個孤立現(xiàn)象,在南方方言中有著一定的普遍性。目前我們掌握的材料,就湖北方言來說西南官話的天門方言、江淮官話的英山方言對此都有反映。而且,在天門方言和英山方言里,跟“在里”相當?shù)某煞旨瓤梢猿霈F(xiàn)在謂語動詞前面,也可以出現(xiàn)在句子末尾,并且分工明確,用于動前表示“進行”,用于句末表示“持續(xù)”:
天門方言[3]:他在的吃飯(他在吃飯) 他站倒在的(他站著)
英山方言:他在那里洗手(他在洗手) 他吃在里,你就莫說了(他在吃飯,你就不要責備他了)
不光湖北,我們剛剛看到一份報告,江西贛語永新方言也有類似的表現(xiàn)[4]:
a.我在格垱坐(我在這兒坐) 我坐在格垱(我坐在這兒)
b.我在格垱想,唔要聲(我正在想,別出聲) 渠還唔喜歡在格垱(他還在不高興)
“在格垱”在a組句子里是介賓組合,實指,表示處所;在b組句子里是凝固成分,虛指,表示體貌,用在動前表示“進行”,用在句末表示“持續(xù)”。
還值得注意的是,有的方言,“在里”不光可以出現(xiàn)在句末或者動前,還可以在句末和動前同現(xiàn)。比如英山方言:
操場上在那里放電影在里∣飯在那里煮在里
這種情況類似于武漢方言的“在”?!霸凇笨赏F(xiàn)于句末和動前:他在吃飯在。
相對于普通話,方言里的語法化現(xiàn)象更為豐富,值得我們重視,有待深入挖掘。這一工作,不光有助于漢語語法化詞庫的建設(shè),還可以引發(fā)我們的很多思考,無論是對漢語共同語語法的研究,還是對漢語語法史的研究,都有著重要的意義。
[附記:本文為“語法化研究高層論壇暨語法化詞庫建設(shè)學術(shù)研討會”(北京,2016年1月)上的發(fā)言稿,發(fā)表時略作修改。]
*本文為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重大項目“湖北中西片語言問題研究”【2015JJD740012】的階段性成果。
注釋:
[1] 汪國勝:《湖北方言的“在”和“在里”》,《方言》1999年第2期,第104頁。
[2] 呂叔湘:《釋景德傳燈錄中在、著二助詞》,《漢語語法論文集》(增訂本),北京:商務(wù)印書館,1984年,第58~64頁。
[3] 邵則遂:《天門方言研究》,武漢:華中師范大學出版社,1991年,第157頁。
[4] 龍安隆:《贛語永新方言的體標記“在+指示代詞”》,第二屆贛鄱語言學博士論壇(江西宜春,2015年1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