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 靜
健脾丸加減治療小兒泄瀉舉隅
徐 靜
目的 探討健脾丸加減治療小兒泄瀉的臨床療效果。方法 回顧性分析應用中藥方劑健脾丸加減治療37例泄瀉患兒的臨床資料。結果 37例泄瀉患兒均治愈,有效率100%。其中內(nèi)傷飲食證1~3 d痊愈,感受外邪證3~5 d痊愈,脾胃虛弱和脾腎陽虛證5~7 d痊愈。結論 健脾丸治療小兒泄瀉療效顯著,堅持辯證施治、隨證加減有利于縮短病程,促進患兒早日全面康復。
小兒泄瀉;健脾丸;辯證施治;隨證加減;臨床分析
小兒泄瀉是兒科常見的消化道疾病,也是我國兒童重點防治“四病”之一,它由多病原、多因素所引起,臨床表現(xiàn)為大便次數(shù)增多,便質(zhì)稀薄或瀉下如水樣[1]。病原體、食物不潔、氣候變化均是主要病因。中醫(yī)大多主張以甘緩、酸收、燥脾、溫腎、固澀扶正治本,以淡滲、升提、清涼、疏利祛邪治標[2]。顧名思義,健脾丸主要功效是益氣健脾,增強消化功能,按中醫(yī)辯證施治的原則,可治療消食導滯引起的食欲不振,食滯,也可以健脾和胃,疏肝理氣治療脾胃虛弱導致的大便溏瀉、腹瀉疳積。筆者以健脾丸加減治療內(nèi)傷飲食、感受外邪、脾胃虛弱和脾腎陽虛四證小兒泄瀉,皆取得了比較理想的臨床效果,尤以內(nèi)傷飲食證,可以說是立竿見影、藥到病除,現(xiàn)舉例介紹如下。
1.1 一般資料 2014年1月~2015年4月黑河市愛輝區(qū)婦幼保健院共收治小兒泄瀉患兒37例,男16例,女21例;年齡1~6歲;平均年齡(2.62±2.35)歲;所有患兒均符合文獻[3]界定的腹瀉診斷標準,其中,內(nèi)傷飲食證17例、感受外邪證9例、脾胃虛弱證7例、脾腎陽虛證4例。
1.2 治療方法 37例泄瀉患兒均采取相同的治療方法,即用中藥方劑健脾丸加減,基本方為炒白術75 g、茯苓、肉豆蔻各60 g、人參、山藥各45 g,麥芽、砂仁、神曲、山楂、陳皮、砂仁各20 g,黃連、甘草各6 g。感受外邪證去人參、山藥、肉豆蔻,加枳實、防風治療;脾胃虛弱證去山楂、神曲、陳皮、砂仁,加黃芩、葛根;脾腎陽虛證去黃連加附子、車前子、澤瀉治療。上述方藥白茯苓去皮,山楂取肉,肉豆蔻裹煨熱紙包槌去油,黃連用酒炒,均研為細末,蒸餅為丸,大小如綠豆,按年齡大小每次服20~50粒,以溫開水服下,每天2次。
1.3 療效評價標準 參照《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5],臨床療效分為4個等級。(1)痊愈:各項癥狀排便完全消失,排便完全正常;(2)顯效:各項癥狀明顯改善,便水樣者變羹樣;(3)有效:癥狀有所減輕,便水樣者、羹樣變稀糊狀;(4)無效:癥狀無改變,便水樣。
37例泄瀉患兒均治愈,有效率100%,服藥時間2~14 d,平均(5.87±4.68)d。其中內(nèi)傷飲食證1~3 d痊愈,感受外邪證3~5 d痊愈,脾胃虛弱和脾腎陽虛證5~7 d痊愈。
案一:患兒,男,2歲零9個月,2014年7月22日便溏10余天來院就診,曾經(jīng)靜脈滴注利巴韋林及口服酪酸梭菌活菌片治療未愈。臨床表現(xiàn)為大便如蛋花湯樣,每天5~8次,有泡沫,酸臭,納呆、多汗,舌淡偏紅,苔微黃,指紋淡。無發(fā)熱,無咳嗽,偶有嘔吐。診為泄瀉,證屬內(nèi)傷飲食,治以健脾益胃、清化濕熱。服健脾丸基本方50粒/次,每天2次。2 d后泄瀉停止,癥狀消失,繼續(xù)服藥2天鞏固療效,并授以飲食宜忌之常識,痊愈。
案二:患兒,女,3歲,家長自述患兒因間外出受寒,次日凌晨即開始腹痛、嘔吐,繼而發(fā)熱、腹瀉。泄瀉7 d,經(jīng)口服中成藥及輸液治療未見效。于2015年2月26 d來本院求治。查體:發(fā)熱38℃,腹脹有輕壓痛,多噴嚏、流清涕,尿少,大便黃水樣,味穢臭,肛門潮幻,舌紅苔黃膩,脈滑數(shù)。診為泄瀉,證感受外邪證。治當以升清降濁,清熱止瀉。以健脾丸基本方去人參、山藥、肉豆蔻,加枳實15 g,防風、白芍各10 g,研末成豆粒丸,分3次日服200粒,3天后,熱退,嘔瀉止,繼服3 d清余熱,和脾胃而愈。
案三:患兒,男,4歲2個月,2015年3月9日來診時見其形瘦神疲,面色滲白,腹軟起皺,瀉下為清稀之水,量多,味微腥,每日瀉10余次。自述泄瀉已5 d,曾口服西藥及輸液(用藥不詳),但無效,診為泄瀉,證屬脾胃虛弱,以健脾丸基本方去山楂、神曲、陳皮、砂仁,加黃芩10 g、葛根5 g、茱萸2 g研末成丸;日服200粒,2 d后泄瀉已止,胃納尚可,但氣短懶言,舌淡紅,苔薄白,指紋淡紅。繼服3 d以善后調(diào)理,遂復原。
案四:患兒,女,1歲零4個月,2014年5月2日初診。半月前斷奶時唯恐小兒營養(yǎng)不良,每天均喂以牛奶、營養(yǎng)粉、豬骨粥、魚頭湯之類食品,10 d后既出現(xiàn)泄瀉不止,癥風大便隨矢氣泄出,診為泄瀉,證屬脾胃虛弱,色褐,味臭穢,肛周潮紅,舌紅苔黃膩,咽稍紅,指紋紫滯,診為泄瀉,證屬脾腎陽虛,治以清涼疏利,健胃消滯,健脾丸基本方去黃連加澤瀉15 g,附子、車前子各10 g,研末成丸;日服50粒,2 d精神好轉,肛門收緊,但未止瀉,恐有陰竭陽脫之虞,以原方加量,更進2 d,排出臭穢大便2次后嘔止,1周后徹底痊愈。
辯證施治是中醫(yī)的核心思想之一,小兒泄瀉即現(xiàn)代醫(yī)學的嬰幼兒腹瀉,根據(jù)病因可分為非感染性腹瀉和感染性腹瀉兩種,前者包括生理性腹瀉、飲食不當引起的腹瀉和氣候突變引起的小兒腹瀉三種,后者包括由病毒、細菌、真菌引起的腸道內(nèi)感染和長時間使用抗生素導致患兒腸道菌群失調(diào)性腹瀉[6]。中醫(yī)中小兒泄瀉也有多種原因構成,最常見的有內(nèi)傷飲食、感受外邪、脾胃虛弱和脾腎陽虛四證,其中,內(nèi)傷飲食最多,即為現(xiàn)代醫(yī)學非感染性腹瀉中的飲食不當引起的腹瀉,主要是因乳哺不當,飲食失節(jié)或不潔損傷脾胃所致,即《素問·痹論》的“飲食自倍,腸胃乃傷”[7]。感受外邪證現(xiàn)代醫(yī)學非感染性腹瀉中的氣候突變引起的腹瀉,即外感風、寒、暑、濕、熱邪而致瀉,病因為氣候因素。脾胃虛弱和脾腎陽虛可能為先天稟賦不足,即現(xiàn)代醫(yī)學中的生理性腹瀉,也可能系后天調(diào)護失宜,即現(xiàn)代醫(yī)學中的感染性腹瀉。所謂胃弱則腐熟失職,脾虛則運化失常,先耗脾氣,繼傷脾陽,日久則脾損及腎,谷反為滯,清濁不分,合污而下,而成脾虛瀉[8]。
健脾丸又稱消食劑,出自《證治準繩》卷5:“治一應脾胃不和,飲食勞倦。”[9],主要成分中白術、茯苓、肉豆蔻、人參、山藥、麥芽、砂仁、神曲、山楂、陳皮、砂仁、黃連和甘草的功用是健脾和胃,消食止瀉[10]。其中,茯苓、白術、黃芪益氣健脾,人參、肉豆蔻安神定志,陳皮、麥芽、神曲、山楂強胃健脾,多數(shù)方藥為益氣健脾,補重于消,食消脾自健,故方名“健脾”?!夺t(yī)方集解·消導之劑》曰:“脾胃者,倉廩之官,胃虛則不能容受,故不嗜食”;案一中患兒大便溏薄,脘腹痞悶、食積阻滯,苔膩微黃、,脈象虛弱。治當健脾與消食并舉。健脾丸重用白術、茯苓等為君,以止瀉。神曲、麥芽消食和胃[11]。當然治病當明標本緩急,脾胃受傷,則須補益,飲食難化,則宜消導,宜辨證施治;案二中,小兒外感風寒之邪,邪熱移腸胃,致清濁不分下瀉,加用葛根、防風,可提邪外出,兼以升清陽,止下泄之勢;案三中脾虛則不能運化,故有積滯,山楂、神曲、陳皮、砂仁,補之有余,而導之不足,故以黃芩、葛根、茱萸理氣開胃,醒脾化濕,如張秉成《成方便讀》卷:報曰“治脾虛飲食不消。食積痰滯內(nèi)瘀,脾胃已虛,脾胃之虛,其來也漸,固為病之本;而食積停滯,其來也驟,則為病之標?!盵12],案四中患兒大便清稀如水,面白皮弛,昏睡露睛,是元陽虛衰將敗之兆,為典型的脾腎陽虛、陽氣下陷之征,小兒泄瀉傷津耗氣,致陰竭陽脫久瀉不愈,亟需扶正固本,扶陽振頹。故以附子、澤瀉、車前子合補骨脂、溫腎壯陽,補火生土,當短期未見效時,臨證當審慎,最后我們加大劑量,以溫腎、燥脾、固澀三法并施,終化險為夷,值得借鑒。
總之,健脾丸治療小兒泄瀉療效顯著,但要堅持辯證施治、隨證加減,讓諸藥合用,使脾健則瀉止,食消則胃和,諸癥方愈。只有標本兼治方利于縮短病程,促進患兒早日全面康復。
[1] 吳君美.小兒腹瀉60例臨床分析[J].當代醫(yī)學,2013,19(6):62.
[2] 張麗華.中醫(yī)綜合療法治療小兒腹瀉臨床研究.中醫(yī)學報,2013,28(9): 1417-1418.
[3] 方鶴松,段恕誠,董宗析,等.中國腹瀉病診斷治療方案[J].臨床兒科雜志,2009,12(3):148.
[4] 蔡云飛,蔡駿逸.治瀉九法臨證應用舉隅[J].環(huán)球中醫(yī)藥,2011, 4(3):220-221.
[5] 鄭筱萸.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試行)[S].北京:中國中醫(yī)藥科技出版社,2002:267-269.
[6] 崔霞,王素梅.運脾化濕法治療小兒泄瀉臨床運用體會.中國中西醫(yī)結合兒科學,2011,3(4):304-305.
[7] 山東中醫(yī)學院,河北醫(yī)學院.黃帝內(nèi)經(jīng)素問校釋[M].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9:137.
[8] 吳柱中.中醫(yī)藥治療小兒腹瀉94例臨床觀察[J].中國民族民間醫(yī)藥, 2014,13(13):81.
[9] 房志鑫,王建彬.中成藥辨證治療小兒腹瀉[J].河南中醫(yī),2013, 33(12):2225-2226.
[10] 陳天明,彭桂梅,周妮.不同用藥方式治療小兒腹瀉的療效觀察[J].中國現(xiàn)代醫(yī)生,2014,52(29):126-128.
[11] 劉勇,陳娟.參苓白術散治療小兒秋季腹瀉45例[J].中國實驗方劑學雜志,2011,17(1):181-182.
[12] 張建榮.金匱證治精要[M].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10:570-576.
10.3969/j.issn.1009-4393.2016.5.105
黑龍江 164300 黑河市愛輝區(qū)婦幼保健院(徐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