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漳州市華安縣第二實驗小學 李紹青
著名特級教師于漪曾說過:“課的第一錘要敲在學生的心靈上,激發(fā)起他們思維的火花,或像磁石一樣把學生牢牢地吸引住?!鼻捎枚嗝襟w能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喚起學生的求知欲,奏好這堂課的“序曲”,敲響動人心弦的第一錘。如《鳥的天堂》一課,引入課文時,可利用電教媒體再現(xiàn)課文的情境:那茂盛的大榕樹綠得發(fā)亮、綠得可愛,那眾鳥紛飛、百鳥爭鳴的生動場景,栩栩如生地展現(xiàn)在學生眼前,使學生進入一個有聲有色的動感畫面,仿佛置身于“鳥的天堂”。這樣,情隨境生,學習的興趣立刻被激發(fā)起來。
情感是學生學習中不可忽視的心理因素,激發(fā)學生情感是提高學習效率的重要途徑,尤其語文教學更應引導學生動之入情,悉心品味,與作品中的人物同喜同悲,以達到情感共鳴,增強學生情感體驗。如《豐碑》講述了將軍在云中山行軍的過程中發(fā)現(xiàn)了一位因未穿御寒衣服凍死的戰(zhàn)士,而這位戰(zhàn)士竟是負責發(fā)放給養(yǎng)、被服的軍需外長的感人故事,文短情深,催人淚下,但是現(xiàn)在小學生對過去年代的特定環(huán)境了解甚少,為了激發(fā)學生對這位軍需處長的崇敬之情,教師可充分利用現(xiàn)代教育技術激情教學,為了幫助學生進入課文的特定場景,開課時設計一個“大雪紛飛,狂風呼嘯的大雪山上,一支隊伍艱難地行進著”“同學們讓我們把紛飛的思緒拉回到艱苦的戰(zhàn)爭歲月,你們看……。”教師繪聲繪色的描述,以及生動的畫面,立即把學生帶入了一個特定的環(huán)境中,學生的情感被調動起來,為下面的學習做了鋪墊。
多媒體技術的運用能激發(fā)學生的好奇心與求知欲,給學生以思維上的啟迪,觸發(fā)學生思維的靈感,為學生積極、主動的學習創(chuàng)造了條件。如在講《草船借箭》這一課,當學到“草船借箭的經(jīng)過”這一部分時,我放了一段錄像:畫面上大霧漫天,江上連面對面都看不清。諸葛亮下令把船頭朝西,船尾朝東,一字兒擺開;然后又叫船上的軍士一邊擂鼓,一邊吶喊……放完錄像,我問學生:“同學們看完錄像后有什么疑問嗎?”學生紛紛舉手回答:“諸葛亮為什么選了大霧漫天的時候去取箭呢?”“諸葛亮為什么下令把船一字兒擺開呢?這有什么妙用呢?”“諸葛亮為什么又叫船上的軍士一邊擂鼓,一邊吶喊呢?他們不怕曹操的兵出來反攻嗎?”……我充分肯定了學生的疑問,又鼓勵其他同學來解答這些疑問,通過由學生質疑,再由學生解疑的方式,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主動性,拓展他們的思維。啟迪學生創(chuàng)新思維,自主探究。
多媒體技術在綜合處理和控制符號、語言、文字、聲音、圖像等方面具有高超的能力,運用這一特有功能,可以變抽象為具體,變靜態(tài)為動態(tài),從而化枯燥為生動,化靜為動。運用多媒體這一方面的功能,就能幫助學生解決抽象思維、邏輯思維、語言理解表達方面的困難,從而降低難度,使教學中的難點得以順利突破,使學生注意力更集中,因而提高課堂效率。如《鯨》一課,我便利用“圖文片”來理解文本,“圖文片”中的文字部分是鯨的特點,背景部分是圖片:鯨呼吸圖、群鯨睡覺圖、鯨捕食圖,讓孩子們邊看圖片邊讀文字,學到這里,可謂是水到渠成,孩子一下子就明白了鯨的特點。這樣既讓學生在短時間內輕而易舉地理解課文的內容,又可以增加教學容量和密度。
朗讀是書面語言的有聲化,具有移情、激趣,引起共鳴的作用。運用傳統(tǒng)的教學手段指導朗讀,在情感的調動、情境的營造、意境的再現(xiàn)都難以調動學生入情入境。多媒體可使課文的語言材料變成可感的聲音,讓課文中的語言形象和情感迅速滲透到學生心里去,從而使學生耳醉其音、心醉其情。如教學《圓明園的毀滅》一課,我利用多媒體,給學生創(chuàng)設一種特定的教學情境,學生一邊聽著低沉的音樂,一邊觀看八國聯(lián)軍入侵圓明園的影視資料,在教師范讀的引導下,學生仿佛走進了熊熊大火的圓明園,從而激發(fā)學生對八國聯(lián)軍的憎恨之情,增進了學生的民族自尊心,從而萌發(fā)了“我要讀”的強烈欲望。
閱讀教學中,教師不僅要教給學生知識,還要想方設法引導學生進行學法的遷移,通過發(fā)散學生思維,培養(yǎng)他們的創(chuàng)新能力。利用多媒體技術可以使學生大大增加聽和看的機會;用文字、圖像、聲音的巧妙結合,可以大大增加課堂信息量,實現(xiàn)課內外的溝通,全面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提高學生的整體素質。比如,《開國大典》這篇文章篇幅較長,由于當時的社會狀況,學生沒法體驗到,那么對于人民當家作主的歡欣鼓舞的心情更無法體會到。在講該篇課文時,我就采用了長文短講的方法,抓住入場—大典—閱兵—游行這一發(fā)展順序,突出重點段的學習,充分發(fā)揮多媒體的優(yōu)勢,在講大典過程中,給學生播放當時的原始資料片,毛主席那濃重的鄉(xiāng)音和開國大典的熱烈氣氛感染了學生,使學生置身于音像、語音、文字營造的環(huán)境中,使演示和呈現(xiàn)的速度加快,節(jié)約了課堂教學時間、增加了課堂信息量、提高了課堂效率。在教學中,還可以充分利用這一優(yōu)勢對教學內容作一些補充,例如作家生平、作品背景的介紹,以及教學內容涉及到的眾多相關資料,讓學生在充分掌握資料的基礎上自主學習。如教學《長征》一課,學生可以在網(wǎng)上查找有關長征的歷史背景,紅軍長征的歷史畫面等等的資料,從而加深對課文的理解。濃縮精華,利用節(jié)約下來的時間引導學生廣泛閱讀,擴大閱讀面,增加閱讀量,體會中華文化之博大,感受人類文明的浩瀚大海,讓多媒體為學生和課文架起一條快速道,一座立交橋。閱讀教學中運用多媒體,充分擴大了學生的知識面,為學生通向課外世界架起一座橋梁,把他們引向充斥著浩瀚知識的課外大海,讓學生在知識的大海里留連忘返!
多媒體輔助教學,以它五彩繽紛的生動畫面,言簡意賅的解說旁白,悅耳動聽的音樂,為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注入了新的活力;以它靈活便捷的交互性,資源儲存的豐富性,為語文教學開辟了一條嶄新的道路。只要找準多媒體技術輔助語文教學的最佳切入點,把握住教育的時代脈搏,那么“多媒體”這片綠葉必將把“小學語文教學”這朵紅花襯托得更加嬌艷,為語文課程改革譜寫新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