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省費縣杏壇學校 李 萌
美術源于生活,表現生活,又高于生活。通過美術課堂把教學內容、師生關系、教學方法、實踐活動精心重組,把生活經驗藝術化,在美術創(chuàng)作中展現生活內容,在生活與美術之間找到興趣點,從而激發(fā)學生學習美術的興趣,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造能力、想象能力與表現能力,最終讓美術課堂充滿生機與活力,以提高學生的美術素養(yǎng),陶冶情操,達到育人的目的。正所謂“近水知魚性,近山識鳥音”。
因此,我作為一名小學美術教師,如何立足于學生生活實際,關注學生的需求,關注學生的發(fā)展,有效的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讓他們主動地、富有個性地開展美術學習是我一直在教學實踐中探索的問題。
專家指出:脫離孩子生活世界的間接經驗知識傳授所產生的結果往往是低效的,甚至是無效的。教學中在構建知識、發(fā)展能力的基礎上培養(yǎng)學生積極的美術情感,增進美術學習的信心,是值得我們深入探討的問題。在教學中,我常常創(chuàng)設情境,積極轉變教師的角色,把自己放在和學生平等的地位,和同學們一起學習、一起做游戲,努力引導學生把生活經驗和課本知識有機結合起來。關注學生的內心需求,關注學生在學習活動中的表現,成為學生學習的促進者。
案例(一):比如在《比比誰的魚最大》這一課時,教師可以制作精美的教具,創(chuàng)設蔚藍的大海、各種各樣美麗的熱帶魚以及會說話的小鴨子,還有美妙的旋律等一系列有趣的情境,這樣以來,學生全都爭先恐后地要求參與到美術活動之中來。在剪紙雪花的教學過程中如果創(chuàng)設一個大雪紛飛的場景,在場景中學生們聆聽著新年的鐘聲,歡快的過年氣氛使得課堂洋溢著快樂,這樣使得教學內容更加具體和現實。
這一熟悉的生活情境引入,激發(fā)了孩子們參與美術活動的熱情和興趣。讓學生在具體的情境中經歷美術實踐的過程,感受美術實踐的必要性,讓他們感受到美術與生活的緊密聯系,展現藝術的魅力。
日常生活的細枝末節(jié)都可以作為美術創(chuàng)作的素材。積累細小的素材,然后根據自己創(chuàng)作的主題進行分析、篩選、組織,完成構思,最后呈現在完整的畫面上。素材是平時生活中細節(jié)的發(fā)現和積累用心抓住細節(jié),細節(jié)決定成敗。那么如何積累素材?首先要有生活的體驗,在體驗中發(fā)現生活的方方面面的不同,其次在生活中抓住素材的特點,最后在生活中升華素材。經過積累素材的過程,我們要將素材升華,將事物美好,不得不提到將生活藝術化。
案例(二):《郵遞員來了》這一課教師通過設計信箋、信封,然后用粘土塑造郵遞員,以及用紙盒來制作小信箱,最后畫出郵遞員送信的地圖。這一課融合了設計、雕塑、工藝制作以及繪畫等美術學習來達到綜合學習的目的,這種學習使學生感悟到美術學科的內在聯系,引發(fā)學生根據不同的材料進行創(chuàng)作,還使學生欣賞了中國古代信箋的表現形式、信的作用和寄送方式,了解郵遞員的工作服、了解信箱的歷史演變及不同地域的信箱造型、了解各種人文與生活知識。這種以主題來統(tǒng)整的教學情境的設計不僅掌握了基本的技能知識,還獲得了歷史、人文、生活方面的知識,從而提高了學生的整體素質。
在小學美術教學中,我們應該讓學生去觀察生活、體驗生活,讓生活走進課堂,使美術與生活形成互為補充的通感體驗。一是以景促情,以物動情——打開學生心靈深處的情感世界現在的學生往往受到各方面給予的關愛,一直生活在蜜罐子里。家長唯恐自己的孩子吃虧,盡量不讓或少讓他們遭受挫折和困難。久而久之,易使孩子缺乏憐憫、同情、感激之心,且變得麻木、淺薄,甚至冷漠、自私、固執(zhí)。作為一種情感教育,在美術教學中,我們有必要讓學生適當地接觸一些情感豐富的藝術作品。這不僅不會影響學生的身心健康,反而能以一種獨到的方式叩擊學生的心靈,升華他們的生活經驗。這種被升華了的生活經驗,不僅在以后的美術學習中能被運用,而且可讓學生成為一個重視感情、懂得生活的人。
案例(三):在“冬日嬰戲圖”一課中,選用了一幅表現兩個小孩在花園里逗玩小貓的畫面。他們神情專注,樣子可愛,一個手里拿著小旗,一個手里拿著孔雀的羽毛。這樣一個場面無論從色彩上、還是從內容上,都能引起學生的情感共鳴。教師帶領學生共同感受那畫中稚氣未脫、天真爛漫的童心世界。這通體透出憨厚、意趣的孩童世界,給觀者最純粹的美學享受。
新課程強調:美術教育是以愉悅學生的感受和使其積極體驗、參與為出發(fā)點,以提高學生的審美意識為目的的基礎素質教育。教師可根據美術學科特點和學生心理發(fā)展的規(guī)律以及本校的實際能力,精心實際各個教學環(huán)節(jié),采用多種教學方法,創(chuàng)造活潑、生動的教學情境,讓學生在學習上始終保持精神飽滿,讓學生沉醉于老師所創(chuàng)設的情境中,讓書本和實際生活體驗有機的結合起來,讓他們對學習和生活充滿自信。心理學研究發(fā)現,學生在認識形式上具有形象大于思維的特點,他們常常用感性的形象取代思維過程,按照他們的心理年齡特點,利用生動具體的感性形象(有趣的電腦課件、精美的范畫的情境的設置等),誘發(fā)豐富的形象思維,從而激發(fā)其學習欲望,使學生全神貫注地主動參與學習,從而覺得學習是快樂的。學生認識美術主要是依賴視覺的直覺感知來完成,要感受美術的美,就必須投入到美術中去。隨著鮮艷的色彩、流暢的線條,展開豐富的想象,只有這樣才能動之以情、積極參與、快樂的學。
由于美術的教學內容涉及古今中外自然與社會的現象,天文地理無所不包。這些知識不能夠完全通過教學獲得,而是通過在環(huán)境中觸發(fā)學生,在有意與無意中獲得。因此教師的設計要接觸社會、接觸自然,讓學生有感而發(fā),順其自然的將情感體驗融入創(chuàng)作表達中。最后我們要在生活中發(fā)現素材,發(fā)現生活,發(fā)現美.生活如此美好,而藝術家則是讓生活更美好的人,所以應該珍惜眼前的一切,做一個美化生活的人,做一個美化生活的藝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