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省梅州市豐順縣留隍鎮(zhèn)砂湯村砂湯小學 杜勝湯
思維能力是一切能力的核心。只有思維能力發(fā)展了,才能進行獨立思考,靈活運用已獲得的知識去解決問題。因此啟迪學生思維,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能力是數(shù)學教學工作長期且又不可間斷亟需解決的重要問題,也是培養(yǎng)學生學習興趣的一種途徑。
“學起于思,思源于疑,學而無疑則不進”。根據(jù)數(shù)學科教材特點和小學生愛探究新異事物的好奇心理,在教學中,有目的、有計劃、有步驟地給學生創(chuàng)設懸念,引導他們從已學知識的基礎上步入新知識。如我在進行六年小學數(shù)學中的工程問題這一教學時,提出下面一組設問讓學生回顧舊知識:①工作總量、工作效率、工作時間三者之間的關系怎樣?②某商場運進60噸貨物,由甲車運需20小時, 由乙車運需30小時,兩車合運需多少小時?當學生復習完②時,我立即出示例題:一項工程,由甲工程隊修建需20天,由乙工程隊修建需30天,兩隊合修需要多少天?學生一接觸新知識時,感到內(nèi)容既熟悉又新穎;既與復習②類同,又有差異。使學生產(chǎn)生了急于要學會解答這類應用題的方法的強烈求知欲望,自然而然地把學生領入我們所創(chuàng)設新知識情境的大門,又達到知識正遷移的目的,謂之溫故而知新。
入門能做到,深化就不難。只要把學生引入思維的門檻,通過適當點撥和誘導,學生的思維就能得到培養(yǎng),智力得到發(fā)展,智慧得到開啟,興趣得到激發(fā)。如呈現(xiàn)上例后,我設計下面一組疑問讓學生思考,打開解題思路,探究解題方法,達到預定的目標:(1)例題與復習②有何異同?(2)題目中沒有給出工作總量,那么,工作總量是多少?(全工程“1”就是工作總量)(3)甲工程隊平均每天完成這項工程的幾分之幾?(即甲隊的工作效率);(4)乙工程隊平均每天完成這項工程的幾分之幾?(即乙隊的工作效率(5)甲乙兩隊合修1天完成這項工程的幾分之幾?(即兩隊的工作效率和在完成以上思考問題的基礎上,我因勢利導,點撥學生根據(jù)“工作時間=工作總量÷工作效率(和)”便可指導學生解答答:兩隊合修需要12天。這樣指導和啟發(fā)下,學生既弄清工程應用題的特點和結構,又掌握了這類應用題的解題思路與方法,變要學生“學會”為學生自己“會學”。
當學生得到求知欲后,就急于要練習或完成作業(yè)。因此,要選擇耐人尋味的結尾,讓學生保持情境,啟迪思維。如學完上例后,在系統(tǒng)總結這類問題的結構、特征和解題思路及方法后,及時提出求甲單修的時間或甲(乙)先修幾天后,乙(甲)再修幾天可完成這項工程,還有工程的一半(幾分之幾)等情況又如何解答?下節(jié)課再進行解決。這樣,學生積極思維的余波猶在,久不平息,期待下節(jié)課的來臨,把學生推向更高一層的求知境界。
在現(xiàn)實生活中,時時處處都充滿著數(shù)學的應用。因此,我利用課余時間與學生交談注意。在這過程中,既可了解學生的學習動態(tài),溝通思想增進感情,又可以在學生無意注意中,教師有意中指導學生學習數(shù)學或應用數(shù)學知識來解決現(xiàn)實生活中的數(shù)學問題。如今年植樹節(jié),六年三個班的同學參加植樹,我有意創(chuàng)設一個讓學生學習的情境,在班里的動員會上說:“三個班同時種,30分鐘就完成,如果單獨一個班種,六(1)班需1小時,六(2)班需90分鐘,六(3)班需多少分鐘”?當我們布置完植樹任務時,一道應用題便出示在同學們的面前。此刻同學們便躍躍欲試了,只要我們經(jīng)常引導學生仔細觀察現(xiàn)實生活中的客觀事物,就會發(fā)現(xiàn)數(shù)學在生活中的應用,并啟發(fā)他們?nèi)ソ鉀Q這些問題。這樣,既可以使他們獲得知識后得到應用和鞏固,又可以使他們認識到學有所用,增強學習興趣,變“苦學”為“想學”“樂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