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立成
新常態(tài)下貧困大學生資助經費管理創(chuàng)新機制研究
趙立成
新常態(tài)下的經濟發(fā)展關注點發(fā)生了由規(guī)模與數量向質量與效益的轉換。但是資助款數已經顯露出減慢速度的趨勢,經費來源中其他資金與財政投入的比例大體相當。經費分配以助學貸款和國家獎、助學金為主。對高校學生的資助已經取得顯著進步,但是存在的問題仍不容忽視。本文旨在就這些問題提出改進型建議,即創(chuàng)新資助方式,提高政府投入比例并強化政府行為,積極調動社會參與積極性。
經濟新常態(tài);高效學生資助;資助經費
經濟發(fā)展新常態(tài)的情勢下,教育公平的理念得到深入貫徹,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受教育權得到切實保障,全國性的資助體系正在不斷完善。為適應經濟新常態(tài),研究高校學生資助經費的結構比例及變化趨勢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一)全國高校學生資助費用總量與結構變化走向
自2007年資助體系建立以來,資助總額持續(xù)增長,可見國家對家庭經濟條件差的高校學生的關注。就資金來源來說,主要可分為兩部分,財政收入和其他資金。財政投入涵蓋中央和地方,其他投入則包括學校的事業(yè)收入、金融機構貸款、社會團體、企業(yè)事業(yè)單位及個人捐贈等。
在對高校學生的資助資金來源中,國家財政增幅最為明顯,其他資金的漲幅則十分平穩(wěn)??偟膩砜?,對高校學生資助的經費變化大體有三個特點:首先,資助問題得到國家的高度重視,經費投入也隨之逐年攀升;其次,中央財政投入相較于其他資金增長較快;最后財政資金占總體資金的比例極高。
(二)資助高校學生的資金來源結構闡釋
高等教育漸漸邁進大眾化的時代,成本分擔理論也得以推行。資助經費包含財政資金及其他。首先,中央財政的資金比例大于地方財政的資金比例;其次,從其他資金的的構成結構分析,高校事業(yè)收入與金融機構的投入分配基本持平,來源于個人、社會團體與企事業(yè)單位的投入則比例極小。就此,我們可以得出結論:第一,自從對于高等院校學生的資助系統(tǒng)建立以來,財政投入相較于其他資金增長更快;第二,財政資助與其他資助方式在學生的自主中基本持相同地位;第三,個人、社會團體及企事業(yè)單位的投入相對不足。
(三)對高學學生的資助的經費分配
依據近幾年高校學生的資助經費配置情況看,主要被助學貸款、助學金和國家獎學金所占據,達到了資金總額的絕大部分。經濟新常態(tài)之下要求提高資助經費的利用率,但是不可忽視的是對于此項資金的管理存在一定的問題。
(一)對于高校學生資助的投入表現出減弱態(tài)勢
調查研究顯示,雖然對高校學生的資助投入持續(xù)增長,但是增速下滑的事實不容樂觀。經費之城是高校學生自主政策得以有效落實的堅強后盾。但是投資后勁不足的現狀必然會引起難以達到資助效果。此種趨勢需要新的資助力量的及時匯入。鑒于新常態(tài)下的人民福利的逐漸減少與以創(chuàng)新發(fā)展為動力的轉換,穩(wěn)定高校學生資助的現有局面的同時,必然要引入創(chuàng)新動力的強大帶動能力,以新的資助模式來減輕既有模式的不足之處,從而保證資助經費的效益能夠實現。
(二)政府的主體地位有待加強
相較于政府對于全國學校的資助經費投入,對于高校資助投入的地位比較弱化。當下,高校貧困學生的比例不斷提高,政府財政投入急需增加。在習主席提出的脫貧計劃的引領之下,對于高校學生的資助作為政府政策的重要內容,貫徹高校學生的資助政策理當引起應有的重視,政府亟待加強自己的主體地位。
(三)急需提高社會人士的積極性
研究顯示,社會各界對高校學生的資助投入比例很低,筆者認為社會各界應當對此予以足夠重視,增加資金投入的總量。
(四)對高校學生的資助經費管理的水平有待提升
對高校學生的資助金額逐年增加,因此必然給資金管理出了一個難題。經濟新常態(tài)強調低成本、高效率、可持續(xù)的發(fā)展理念,應當加強對資助資金的第三方監(jiān)督,保證資金的管理效益。
(一)改善資助方案,提升經費利用率
創(chuàng)新驅動成為推動發(fā)展的強大動力,創(chuàng)新驅動亦是學生資助的有力引擎。資助資金的使用涉及生活費用與發(fā)展費用。對于前者,將學生與社會成功人士結成一對一的幫扶關系,從而保證學生資助款項來源的穩(wěn)定性、充足性;對于后者,可以對學生加強某些技能的培訓,使得學生有能力賺取一定數量的生活費用,培養(yǎng)其綜合素質。
(二)提高政府資金投入,加強服務意識與監(jiān)管意識
一方面,應加強資助政策中的主體地位,另一方面,應該將工作的著力點落在對資助工作的監(jiān)管、保障和服務上。因此,政府首先應加大資金投入比重,提高對高校資助政策的資金支持力度;其次,搭建高校與金融機構的溝通橋梁,拓寬高校資助基資金的渠道;最后,項目審批的全程都應嚴格把關,并且保證資金使用的規(guī)范程度與使用效率,精簡過程,保障資金發(fā)放的到位速度,強化對資助資金管理的監(jiān)督管理。
(三)調動社會各界的積極性,拓展籌資途徑
現有的經費來源渠道中,社會各界的投入比重比較低。以多樣化的方法提升個人、社會團體、企事業(yè)單位對資助政策的重視程度。基于此,國家可以與高校形成聯(lián)動機制,利用報紙、網絡、電視、廣播等展開宣傳,加強社會各界的投入積極性。
(二)加強資助評價,使資金管理科學規(guī)范
經濟發(fā)展及社會轉型,公共性在功利性的壓迫之下曾一度弱化。教育公平的實現應當超越任何差異的限制,包括家庭貧困。而高校資助措施的實現情況也是促進教育公平的重要一端。在高校資助規(guī)模日益擴大的趨勢下,必然要求加強對資助經費使用的評價,以確保其使用的的規(guī)范和高效,從而在一定程度上保證教育公平、公正。首先,應當立足于全國的范圍內對資助情況進行評價,并且據此建立評價體系,使得對高校學生自主資金的使用狀況的評價更為具有權威性,推動高校完善資助工作的進一步完善。其次,高校資助管理系統(tǒng)也可根據自身的實際情況相應地制定評估的策略,對資金的使用予以定期的審核,并避免浪費和重復利用。
本文結合新常態(tài)下的經濟發(fā)展特征,綜合分析了高校學生資助政策的現有特征,高校學生資助政策問題所在以及相應的解決方案。高校學生資助政策事關教育公平的實現和國家人才強國戰(zhàn)略的實現,不僅需要政府財政的進一步強化投入,也需要社會各界的積極響應。同時,還需要不斷地拓寬資金來源的渠道,以保障資助政策的持久動力。此外也要努力培育受資助對象的自身素質,強化其實踐能力。相信在各方的協(xié)同努力的新常態(tài)之下,資助政策必然會取得進一步的落實和長足發(fā)展。
[1]吳東霞,翟永亮.淺析高校學生資助經費的管理[J].商業(yè)會計,2015(10):72-74.
[2]趙貴臣.大學生資助結構優(yōu)化策略構建[J].國家教育行政學院學報,2015(11):20-24.
(作者單位:錦州醫(yī)科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