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朱彤
(南京醫(yī)科大學附屬第二醫(yī)院東院,江蘇 南京 210000)
?
經腋窩乳暈入路腔鏡下切除術治療甲狀腺腺瘤的療效及美學效果觀察
顧朱彤
(南京醫(yī)科大學附屬第二醫(yī)院東院,江蘇 南京 210000)
目的 探討經腋窩乳暈入路腔鏡下切除術治療甲狀腺腺瘤的臨床療效并評價其美學效果。方法 選取經腋窩乳暈入路腔鏡下切除術治療甲狀腺腺瘤患者31例作為觀察組,同期行傳統開放手術者31例作為對照組,比較兩組的臨床療效與美學效果。結果 兩組的手術時間、術后引流量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的手術切口長度、術中出血量、術后24 h VAS及術后住院時間顯著少于對照組(P<0.05);觀察組的美容滿意度為96.77%,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觀察組的并發(fā)癥發(fā)生率為9.68%,顯著低于對照組(P<0.05)。結論 經腋窩乳暈入路腔鏡下切除術治療甲狀腺腺瘤具有療效確切、安全性好及美學效果好等優(yōu)點,值得推廣應用。
甲狀腺腺瘤; 腔鏡下甲狀腺切除手術; 經腋窩乳暈入路; 臨床療效; 美學效果
甲狀腺腺瘤是臨床常見的一種甲狀腺良性病變,多見于40歲以下女性,研究[1]顯示,女性罹患甲狀腺腺瘤的幾率約為男性的5~6倍。外科手術是目前臨床治療本病的主要手段,傳統開放性手術雖然具有良好的療效,但手術創(chuàng)傷較大,術后往往遺留明顯的頸部瘢痕,嚴重影響患者的美觀性。近年來,腔鏡技術逐漸應用于甲狀腺疾病的治療,且因其創(chuàng)傷小、切口隱蔽等優(yōu)點受到越來越多患者尤其是女性患者的親睞[2]。本研究采用回顧性隊列研究分析了經腋窩乳暈入路腔鏡下切除術與傳統開放手術治療甲狀腺腺瘤的療效與美學效果,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2年1月至2015年1月,我院經腋窩乳暈入路腔鏡下切除術治療甲狀腺腺瘤患者31例作為觀察組,同期行傳統開放手術者31例作為對照組。觀察組:年齡20~58歲、平均(29.34±3.76)歲;病程6~24個月,平均(12.01±2.34)個月;腫物直徑1.1~4.6 cm,平均(2.83±0.87)cm;腫物側別:5例左側,6例右側,20例雙側。對照組:年齡22~56歲,平均(28.92±3.11)歲;病程8~26個月,平均(11.13±2.55)個月;腫物直徑1.2~4.9 cm,平均(2.77±0.92)cm;腫物側別:4例左側,8例右側,19例雙側。兩組患者在年齡、病程、腫塊直徑及腫物側別等臨床資料方面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 入選及排除標準 入選標準:均經臨床常規(guī)檢查、頸部彩超及CT檢查確診為甲狀腺腺瘤;腫塊直徑<5 cm,且無甲狀腺功能亢進;年齡20~60歲,均為女性;無頸部手術史;患者對本次研究內容知情且同意。排除標準:腫塊直徑>5 cm;合并惡性腫瘤、繼發(fā)性甲狀腺功能亢進以及其他器質性病變;具有局部放療史或者手術史者;合并嚴重心、腦、肝、肺、腎等重要臟器疾病者;合并凝血功能障礙者。
1.3 方法 觀察組:行腋窩乳暈入路內鏡下切除術治療?;颊呷☆^高足低仰臥位并分開下肢,保持患者上肢外展,并略墊高肩部,常規(guī)行頸叢神經阻滯麻醉或者氣管插管全麻。術者立于患者的雙腿之間,助手2名分別立于患者的左右側。常規(guī)經患側腋窩的褶皺部位行長度為10 mm左右的切口,逐層切開直至皮下組織層,然后插入一枚注水針,取20 mL腎上腺素生理鹽水注入胸骨上窩,然后經此切口置入10 mm Trocar直至胸鎖乳突肌的前側,然后再插入1根分離棒將皮下間隙鈍性分離。建立壓力為6 mmHg的CO2操作腔,然后置入30° 10 mm腔鏡。經雙側乳暈上緣分別行一個大小為5 mm左右的皮膚切口,并向分離間隙中置入5 mm Trocar。應用超聲刀進行皮下間隙擴大處理,經超聲刀將皮下間隙分開以后,將頸白線切開,并采用4號絲線對頸前肌進行經皮膚懸吊,根據腫物大小及部位應用超聲刀進行切除,術畢常規(guī)縫合頸白線,并在創(chuàng)面留置負壓引流管,切口采用美容縫合。對照組:行傳統開放性甲狀腺切除術治療。
1.4 觀察指標 統計兩組的手術切口長度(多切口者計算總長度)、術中出血量(紗布擦拭血量+負壓吸引血量)、手術時間(開始切皮直至手術縫合結束經歷的時間)。統計兩組術后引流量、術后住院時間及疼痛程度。疼痛程度采用疼痛視覺模擬量表(VAS)評價,總分為0~10分,得分越高則疼痛越嚴重。統計兩組手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情況。術后隨訪6個月,于末次隨訪時,采用自制美學效果滿意度評價量表評價患者對手術切口的美觀滿意度,分為滿意、基本滿意與不滿意三個等級。
2.1 兩組術中情況比較 兩組均順利完成手術。觀察組切口長度為(4.58±0.62) cm,術中出血量為(45.63±4.56) mL,手術時間為(62.22±8.95) min,對照組切口長度為(6.34±0.87) cm,術中出血量為(63.42±8.75) mL,手術時間為(60.85±9.65) min,與對照組比較,觀察組的手術時間未見明顯延長(P>0.05),但切口長度縮小及術中出血量明顯減少(P<0.05)。
2.2 兩組術后情況比較 兩組均于術后1~2 d拔除引流管。觀察組術后引流量為(57.45±11.34) mL,與對照組的(55.62±10.52) mL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術后24h VAS評分為(0.74±0.22)分,顯著低于對照組的(4.23±1.24)分(P<0.05);觀察組術后住院時間為(2.52±0.87) d,較對照組的(4.31±1.46) d明顯縮短(P<0.05)。
2.3 兩組并發(fā)癥比較 觀察組術后1例皮下氣腫,1例短暫性聲嘶,1例吞咽不適,并發(fā)癥率為9.68%;對照組術后1例皮下積液,2例短暫性聲嘶,5例吞咽不適,并發(fā)癥率為25.81%。觀察組的并發(fā)癥發(fā)生率明顯降低(P<0.05)。
2.4 兩組美觀滿意度比較 觀察組滿意24例,基本滿意6例,不滿意1例,總滿意率為96.77%,對照組滿意8例,基本滿意10例,不滿意13例,總滿意率為58.06%,與對照組相比,觀察組的美觀滿意度顯著提高(P<0.05)。
開放性甲狀腺切除術是目前技術最為成熟的甲狀腺手術,術野暴露充分,能夠在直視狀態(tài)下進行病灶切除,療效確切,是甲狀腺治療的外科手術“標準術式”[3]。但該術式的切口較長、手術創(chuàng)傷較大,尤其是手術切口位于頸胸部,術后切口瘢痕明顯,美容效果多不滿意。腔鏡技術是一種新興的微創(chuàng)外科手術技術,具有手術創(chuàng)傷小、切口小、術后恢復快以及并發(fā)癥少等優(yōu)點,腔鏡下甲狀腺切除術也獲得了廣泛認可。李君久等[4]研究表明,腔鏡下甲狀腺切除術的術中出血量及術后住院時間均相比于傳統手術明顯縮短,且術后瘢痕不易觀察,美學效果明顯優(yōu)于傳統手術組。目前,腔鏡下甲狀腺切除術的入路方式較多,包括腋窩路徑、乳暈路徑、胸前壁乳暈路徑以及胸骨切切跡路徑等,但均存在各自的缺點,臨床應用具有較大的局限性[5]。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的手術切口明顯小于對照組,術后6個月觀察組的美觀滿意度達96.77%,明顯高于對照組的58.06%,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本研究應用經皮直接穿刺法建立操作腔,能夠獲得與傳統手術相近的皮瓣游離范圍,而切口明顯減小。同時,腋窩與頸部的距離較為接近,手術通道較短,故術中剝離范圍較小,能夠減少手術創(chuàng)傷。鄭小東等[6]認為,經雙側入路方式的視野暴露與開放手術習慣接近,能夠同時進行雙側病變的處理,手術效果較為理想。本文結果顯示,觀察組的術后引流量與對照組無明顯差異,而術中出血量及術后住院時間明顯少于對照組(P<0.05),術后24 h評價VAS評分觀察組顯著低于對照組(P<0.05),提示觀察組的整體手術創(chuàng)傷小于對照組、因術式所致的疼痛較輕,手術創(chuàng)傷更小。此外,觀察組的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率僅為9.68%,相較于對照組的25.81%顯著降低,安全性更好。
[1] 卜遲斌,劉欣,朱昕,等.頸部入路腔鏡輔助甲狀腺手術28例報告[J].貴州醫(yī)藥,2013,37(3):221-224.
[2] 蔡誠忠.腔鏡技術在甲狀腺微創(chuàng)手術中的新進展[J].上海醫(yī)藥,2013,35(24):6-9.
[3] 張涌泉,許景洪,黃文文,等.經乳暈入路腔鏡與開放甲狀腺切除術治療良性甲狀腺病變的對比分析[J].廣西醫(yī)學,2014,36(6):742-744.
[4] 李君久,唐世龍,陳展輝,等.腔鏡下甲狀腺手術的美學價值探討[J].中華醫(yī)學美學美容雜志,2012,18(4):309-310.
[5] 歐陽軍,李政,陳向恒,等.47例腋乳入路腔鏡甲狀腺手術效果觀察[J].實用醫(yī)院臨床雜志,2014,11(1):123-125.
[6] 鄭小東,羅義,魏成剛,等.腋窩單孔與雙乳暈腋窩徑路甲狀腺手術的比較[J].中華腔鏡外科雜志:電子版,2014,7(6):32-35.
R736.1
B
1000-744X(2016)07-0730-02
2015-1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