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鍵
前幾天,著名的教育前輩陳樹民老先生到我校來指導校本教研工作,免不了要聽老師的課。這次跟他一起聽課,我發(fā)現(xiàn):聽課,原來有這么多“門道”!
“我們到教室前面去聽聽。”
上課前,我們在教室后面早就準備了幾張椅子。我剛準備坐下,陳老卻拉著我的手,對我輕聲說:“我們到教室前面去聽聽。”我一臉茫然,聽課一般不都是坐在教室的后面嗎?我隨陳老坐到教室前面右側窗戶的角落。
老師開始上課了,陳老做了個手勢,示意讓我注意看全班學生的學習狀態(tài)。我的目光掃視全班,真的感到大有不同。
以往聽課時,我們都是坐在教室后面,和學生一起聆聽著教師的教學。整個聽課過程,關注的都是老師的一言一行,所有的目光都聚集在教師身上。而學生呢?看到的只是一個個背影,一個個后腦勺,對于大部分學生都是一個模糊的印象。這次坐到了教室前面,發(fā)現(xiàn)大有不同,眼前立刻出現(xiàn)了一張張清晰可愛的臉龐。教學過程中,有的學生爭著舉手,唯恐失去了表現(xiàn)的機會;有的學生手托著下巴,正在思考老師的問題;也有的學生一臉茫然。一雙雙會說話的眼睛透著興奮、疑惑、緊張、舒心……從他們的眼神和面部表情中,可以很清晰地了解他們學習的情況,這也許是我們聽課時真正需要關注的地方吧。
以前,我們坐在教室的后面,心里總是琢磨這位老師教學方式是否得當,較少關注學生的學情。前幾天,這位老師教學《水鄉(xiāng)歌》,她設計了一個環(huán)節(jié),屏幕上滾動播放江南的“水八鮮”,用意是給學生介紹江南的特產(chǎn)。當時覺得這個環(huán)節(jié)挺新穎,但這次坐到前面看,我發(fā)現(xiàn)面對屏幕上出現(xiàn)的畫面,學生表現(xiàn)一臉的茫然,沒有留下一點印象。我突然明白了,這個環(huán)節(jié)實質(zhì)上對學生來說收效甚微,這暴露出當前課堂教學中不適當使用多媒體教學的弊端。
換了個不同位置聽課,不僅是簡單的位置轉(zhuǎn)換,在關注教師“教”的同時,也關注學生的“學”——學生是否學得扎實,學有成效,學得快樂?這樣可以更全面地了解一節(jié)課。
“學生,不能這樣握筆……”
一直以來,聽課約定俗成的就是聽課者固定坐在教室后面,與教師、學生都保持一定的距離,聽課者從未有離開座位的,這次跟陳老聽課“一反常規(guī)”。
教學過程中,有一個教學環(huán)節(jié),老師讓學生聽寫詞語。聽寫開始了,這時87歲高齡的陳老拉著我,輕聲對我說:“咱們走近看看?!碑斘液完惱献叩綄W生中去仔細看學生聽寫情況的時候,不看不知道,一看真是出乎意料,我發(fā)現(xiàn)了一些問題:很多學生沒有寫出“飄動”“蕩清波”等詞語,這反映老師在默寫前沒有做好鞏固的工作,沒有達到應有的教學實效。
在關注學生聽寫的過程中,陳老關注的目光落在學生身上。有時對學生豎個大拇指,有時輕撫一下學生彎曲的背,提醒學生注意書寫姿勢。過了一會兒,我發(fā)現(xiàn)陳老在一個學生的身邊定住了,我走過去一看,陳老用手指著學生握筆的手,原來這個學生握筆時,食指的第一個關節(jié)凹了下去。陳老讓學生站起來,輕輕地用手掰動他食指的這個關節(jié),關切地說:“不能這樣握筆,這個姿勢一定要糾正,不然這個關節(jié)以后可能會受損?!蔽倚睦锇底耘宸@個教學大家,是如此關心學生健康的小細節(jié)。
“聽一聽學生怎么說的。”
以往聽課時,主要關心老師的“講”,較少注意學生的“說”,特別是學生在小組里互相交流的時候。這次隨著陳老聽課,又學了一招——和學生們聊聊。
教學過程中,老師讓學生仿照課文的樣式,也來寫一首小詩,學生四人小組“合作學習”,共同創(chuàng)作。教師宣布小組合作開始,學生小組開始相互交流。這時,陳老拉著我的手,輕聲對我說:“我們走近一點,聽一聽學生怎么說的?!彼呓粋€小組,彎下身子,和他們湊在一起,傾聽他們交流的內(nèi)容。我也學著他的樣子,輕步上前,在同學們交流時輕輕地聊上幾句,還真地“聽”出些問題。當我走到一個小組時,發(fā)現(xiàn)一個男生坐在一旁,有點不開心的樣子。我在他耳邊輕聲一問才知道:原來在小組討論時,他根本就插不上話,都是由那位能干的女生小組長代勞了,問了其他學生,都說平時也是這樣。我看了看這個能干的小女生,問她:“你為什么不能和同學一起討論呢?”她揚起了頭:“他們都不會說,而且老師只要我們小組出一位當代表就行了,討論并不重要。”我一聽心里想:原來所謂的“小組合作”學習,表面上很熱鬧,如果指導不到位,實際上是走過場,白白地浪費時間。
另一個環(huán)節(jié)更有意思,老師讓學生結合課文描寫水鄉(xiāng)幸福生活的主題,交流自己找到的“幸?!敝黝}的詩歌。學生們先是在小組內(nèi)交流,看他們那熱乎勁,我又走近一個小組。我發(fā)現(xiàn)一個學生拿著一張打印紙,上面印著幾行詩,沒有詩題,一看就知道是爸爸媽媽在網(wǎng)上下載的。我指著文章中的“漣漪”輕聲問道:“知道這是什么意思嗎?”學生搖了搖頭。細想一想,當前家長重視學生學習,家長包辦的可不少,對于這種現(xiàn)象,老師并沒有引起重視。
從某種意義上說,“課堂觀察”我們要更多關注學生的學情,因為歸根到底,教師的“教”是為學生的“學”服務的。老師的教學效果,歸根到底是要看學生的學習成效。為了讓聽課更有效果,我們還是要多學點“門道”才好。
(作者單位:南京市立賢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