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建忠
太極拳因形簡效宏而廣受青睞。然而不容忽視的一個現(xiàn)實是,許多習者練了多年仍無法找到太極拳的門徑,錯誤地認為只要架式學得多,功夫就會高,結果,拳架學得不少,功夫長得不多。筆者就以“規(guī)矩繩墨悟太極”為題談談個人的認識。
一、沒有規(guī)矩不成方圓
《管子·七臣七主》:“法律政令者,吏民規(guī)矩繩墨。”過去,木工為了鋸直木板,總要在木板上用沾上墨汁的繩拉直后,向上一拉,突然一松,木板上便留下一條直線印記,鋸時便有了準線。規(guī)矩繩墨就是指應當遵守的標準、法則。那么,太極拳的標準、法則又是什么?在《太極拳論》中,作者已經給出了太極拳入門標準答案,即陰中有陽,陽中有陰,陰陽相濟為懂勁。法則又是什么?法則就是規(guī)矩,具體操作方法。拳式可以變,但規(guī)矩卻一刻不能變,正因如此,才有了陳式、楊式、吳式等不同風格的太極拳,也才有了簡易與老架等式子不等的太極拳。沒有規(guī)矩的太極拳只能稱為拳操,還不能稱為太極拳,猶如紙糊的船舶,有形無質,無法承載重量,也無法抵御風吹浪打。
二、正確理解太極拳標準
上面已經談到了陰陽相濟為太極拳的標準,也有一些延伸說法,如陰陽平衡、陰陽須臾不可分為兩橛、陰陽互為其根,還有開合、虛實、剛柔、似松非松、似緊非緊、纏絲勁等。但這些標準,讓一個初學者理解非常困難,這需要從其他方面來說明。不妨先從開合之理說起。很多習者,因不懂開合之理而操作簡單化,認為兩手打開為開,兩手合上為合。如果說太極拳真如此,也就不是真正的內家拳了。其實,你可以這樣來體認開合,當你把手腳捆住(用意而不是真的捆住,感覺被捆緊似的),此時,想著身體極力向外掙開,身上便有了一股向內捆住的力量與一股向外掙開的力量,這便是開合。向外掙為開,向內捆為合,開中有合,合中有開,這便是太極拳開合之理。開合講的是勁而非形,同樣后面要講到的虛實、剛柔等均是對勁而言。
再說說松緊。拳論上有似松非松、似緊非緊之說。其實,松緊就是陰陽的延伸,松緊一體,不能割裂。然而,很多人喜歡把太極拳說成是松拳,這顯然不符合太極拳的標準。理解太極拳需要用逆向思維:松為松開,為放大、為陽;緊為收緊,為縮小、為陰。太極拳勁是由丹田(脊椎)向四肢(身體全部)奔,勁又回到丹田(脊椎),是一個輪回,向外放大為松,向內回收為緊。這樣,松緊便須臾不分,松緊合一。由此類推,虛實、剛柔,無不相濟相合,對稱出現(xiàn)。這樣,也就初步理解了太極拳標準。
三、正確理解太極拳規(guī)矩
理解了太極拳標準后,如何往這標準上靠呢?這便需要掌握太極拳的規(guī)矩。規(guī)矩就是對肉體的駕馭能力,規(guī)矩沒有上身,全身如一盤散沙,相互之間沒有更多關聯(lián)。規(guī)矩上身,猶如沙子中摻上了水和水泥,沙子之間產生了聯(lián)結。對內講,太極拳規(guī)矩為意氣神。因為意氣神非外在式樣可見,所以只能講一種感覺,倒如蓄勁如拉弓,打拳如挑擔,如坐高凳,兩手如撕棉,如忍糞狀,打人如親嘴,心與意合、意與氣合、氣與力合等等。
從外講,太極拳規(guī)矩就是對身體各部位的要求。如頂、腰、襠、四肢等。目前,出的書要求不一,說法混亂。而比較縝密的有:陳鑫的《官骸十三目語錄》、楊澄甫的《太極拳身法十要》、武派的《太極拳身法八要》、洪均生的《陳式太極拳實用拳法之全身的配合》等等。
身法規(guī)矩往往高度概括,非常形體化。就拿襠來講,有裹襠、吊襠、提襠、調襠、虛襠口、圓襠等不同說法,做到位的描述是“襠間撐合半月圓”,會陰與丹田相合,地在勁通過襠(會陰)能夠不打折扣地在上下傳遞。想要學好身法,最好的辦法是找一個明白的老師或教練進行指點,拳論曰:“入門引路須口授?!庇钟校骸懊恳粍萑?,往往數(shù)千言不能罄其妙,一經現(xiàn)身說法,甚覺容易?!鄙矸ǖ难詡魃斫叹褪乾F(xiàn)身說法。只會教你拳架而不會教你身法的老師無法領你進入太極拳門內。身法盡管難以通過書面語言說清,但是其要還是可以總結提煉的。
首先,合著勁練拳。一是要抱著勁練拳。兩肩、兩肋、兩胯、心氣均要抱,身法不可有一點散亂。二是要縮著勁練拳。手心、腳心、兩肩、兩胯極力用意向內、向丹田、向脊稚上收,實現(xiàn)開中有合去打拳。三是要裹著勁練拳。兩肘、兩腿、兩胯等均要裹著勁,四肢如擰毛巾,體內如擰毛巾。總之,練拳時務必斂、束、縮、嘬。陳鑫太極拳語錄講:“周身俱要合到一塊,神氣不散,方能一氣流通,衛(wèi)護周身。至合之時,不光合其四肢,全身均要合住,氣必歸于丹田。”
其次,由內達外練拳。拳譜云:未曾動梢先動根。要非常熟悉身體三節(jié),拿手臂講,肩為根節(jié)、肘為中節(jié)、手為梢節(jié)。一節(jié)又可分為三節(jié),拿一手講,手腕為根節(jié)、指根為中節(jié),指梢為梢節(jié),大致此意。分三節(jié)很重要的一點是講三節(jié)之間的聯(lián)系。要懂勁的傳導,必須“未曾動梢先動根”。拿手臂講:向外推時,勁由肩到肘到手傳導;回時,收肩、收肘、收手完成。說起來似乎有先后關系,其實動起來是一股勁,只有前后順序而已,猶如同一根管中流動的水一樣,連綿不斷。
最后,規(guī)矩上身需要一項一項去盯,如頂勁領起、含胸拔背、沉肩墜肘、塌腰、調襠等,剛開始會不習慣,不自然,等習慣了也就自然了,不用去想了,猶如你學會了游泳不用再想規(guī)矩了。這就是規(guī)矩上身,功夫上身。手進出總合規(guī)矩,腳一邁總合法度,規(guī)矩繩束,捆得緊,合得住,達到砸之不開撞之不散,此時,打拳才能夠心有所思,形有所隨,身體與心意高度融合,隨意舉動,不偏不倚,無過不及,陰陽并用。
(編輯:張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