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玉華
?
高賢村記略
魏玉華
(富家橋鎮(zhèn)陽河中學,湖南 永州 425124)
今年9月1日,學校開學,2日,本校傳達《國務院關于印發(fā)實施統(tǒng)籌推進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總體方案的通知》及《湖南省全面推進一流大學與一流學科建設實施方案(征求意見稿)》,繼有湖南省濂溪學研究基地批準成立,湖南省社科規(guī)劃重大委托項目“歷代‘道南文獻’研究”批準立項,繼又有集賢樓重修告竣、國學院與歷史博物館建成揭牌。故《學報》本期延緩出版。適當月末,孔夫子誕辰紀念日,高賢村魏老先生來,示以所撰《高賢村記略》及《續(xù)修魏氏宗譜編后記》。湖南永州《魏氏宗譜》,予三年前始見,開本闊大,刻印精良,紙張墨色裝潢俱佳,版圖尤善,煌煌九冊,美輪美奐。至其內容,第一冊卷首存凡例十則,卷一分甲、乙、丙、丁、戊五部,收錄各類傳記、銘文、序跋總計一百三十八篇,其文獻價值、文學價值、史料價值尤有無可替代者。永州為虞舜、湘妃、元次山、周濂溪過化之地,明清兩代郡侯縣令賢者尤多,位據三湘上游,舊稱人文淵藪。予嘗統(tǒng)計清代零陵方志,著錄明代鄉(xiāng)賢著作二三十家,迄今大抵亡佚。欲求清代鄉(xiāng)賢所著,亦大抵昔日嘗有之矣而今日無存。今日高校艷稱文獻學學科,按文者,典籍也,獻者,賢也。不有典籍,安知賢者;不有賢者,典籍焉存。往日先賢、鄉(xiāng)賢、搢紳、耆舊之風儀,乃于《魏氏宗譜》中概見其仿佛,得非幸乎!乃冠數語,即日刊發(fā)。
高賢村;永州古村落;明清鄉(xiāng)賢;魏氏宗譜
從永州市零陵古城南門出城,沿二〇七國道逆瀟水而上至人民橋,到瀟水一條支流賢水河的入口處。在這條小河上游十公里的地方,有一個風景秀麗,五谷飄香,民風淳樸,古老而又神奇的村莊——高賢村。這就是魏氏鑣公后裔四百年來的居住地。那一座座飽經滄桑,錯落有次的古民宅,在鋼筋水泥建筑中,顯得特別引人注目,它勾起游子無限的鄉(xiāng)愁。
風水寶地
村子地處五嶺之一的都龐岺北麓,零陵盆地南端,三面群山環(huán)抱。村前北斗江、船頭岺,山峰起伏,層巒疊障,山頂云霧繚繞,山下白鷺齊飛,山上南竹青翠,杉木碧綠,恰似一條綠色長龍,從村南向村北逶迤而去,是村子一道天然的綠色屏障。
山腳下的賢水河,清澈、碧綠的河水在恬靜地流淌,陽光灑在水面上銀光閃閃。宛若村子的一條銀色玉帶。就是這條母親河,千百年來用它甘甜的乳汁,哺育了魏氏世代子孫。
河岸上是一片廣闊肥沃的稻田,魏氏后裔世世代代用辛勞的汗水澆灌這塊土地,用勤勞的雙手在這塊土地上描繪出幅幅動人的畫圖。這塊土地不僅提供了人們賴以生存的五谷,還如一座大熔爐千百年來錘煉了人們的筋骨,鑄造了人們高尚的心靈。
村中有口池塘,種滿了蓮藕,俗名“藕塘”,又名“萬錢塘”,每到夏季,滿池翠綠的荷葉似綠玉盤,盤中朵朵鮮艷的荷花讓人流連忘返。祖先借此告誡后人,為人應像蓮藕,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堂堂正正,清清白白。
如今一條富何公路,從村中穿過。每年村里的農副產品,不斷地從這條公路上運出去。城里的輕工產品,農用物資,外地的時令水果,從這條公路上運進來,使這個古老村莊人們的生活質量發(fā)生了根本變化。而今村村通高壓電,戶戶用自來水。冰箱、彩電、熱水器、洗衣機、摩托車、小轎車早已進入尋常百姓家。
村中有口遠近聞名的古井:石泉井。一股清澈,晶瑩的泉水從石縫中源源不斷地流出,灌溉著村中幾百畝稻田。這股泉水非常奇特,三伏天泉水冰冷刺骨,是人們天然消暑納涼之處,可一到數九寒天,井水就冒熱氣,成了溫泉。
村中原來還有座道觀名曰“東林觀”,觀中有座古香古色的戲臺,戲臺上有一排八仙雕像其精湛的雕刻藝術,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叫人贊嘆不已。毎年秋收后,會請戲班在此唱戲,四鄉(xiāng)六里的人都來觀看,熱鬧非凡??上КF在已蕩然無存了。
村后田野中有三座獨立高聳的石山,一座叫“香爐石山”,一座叫“龍頭石山”,這兩座山巋然矗立在田野中。還有座石山叫“韓家石山”,它南北長二百多米,東西寬不足五十米。提起這三座石山,還有個動人的神話故事:很久以前,有位仙人看到離村后幾十里遠的零陵黃田鋪鄉(xiāng),是靠天吃飯的干旱地方,那里的農民十種九不收,生活十分困苦,就動了慈悲之心,一天晚上,私自下凡擔了一擔石頭,準備將賢水河上游攔腰堵死,讓河水往西南方流去,解除那方人們的缺水痛苦??梢坏礁哔t村,雄雞報曉了,他必須在天亮前趕上天庭,就急忙將這擔石頭丟在高賢村,兩頭分別是今天的香爐石山、龍頭石山,那條扁擔就是今天的韓家石山。這故事現在無法考證,可這三座石山成了高賢村的一道獨特的風景線。也給零陵黃田鋪一帶人們留下缺水的遺憾。他們現在準備修何仙觀水庫,就想完成那位仙人沒做成的事。
西山在村子右邊,有一山峰叫“秀華山”,它高聳入云,像一把鋒利的寶劍直插藍天,也像一威武的戰(zhàn)士守衛(wèi)在村頭。在西山腳下,有一群小山丘,有一小丘形似一只猛虎,人們叫它“老虎山”,山上松樹蒼勁挺拔、郁郁蔥蔥。在老虎山的前面,有九個獨立的小山丘,散布在村中像九只小羊,人們說是“一虎趕九羊”,而這幾只小羊,因為進了村,給村里帶來了吉祥,老虎也不敢追趕它們,只好虎視眈眈地伏地而望。
作為魏氏后裔,寄身于這世外桃源般的山村中,不禁聯想翩翩,感慨萬千,覺得我們的祖先高瞻遠矚,選擇這方風水寶地,安家立業(yè),故今枝繁葉茂、蘭桂騰芳。特別是在這浮躁而又激烈競爭的年代,寄身村中,心靈會受到一次凈化,會讓人進入天人合一,返璞歸真,寵辱皆忘的境界。
厚重歷史
當我們陶醉在這山美水美的自然景色中的時候,還會受到這方熱土厚重歷史的深深感染。
高賢村魏氏始祖魏鑣,祖籍江西南昌鵝公大坵,其子太潮明嘉靖丁未年(一五四八年)任零陵指揮使,以官為家。離職后,將雛攜妻定居這方人杰地靈的風水寶地,一代一代延綿悠遠,生生不息,薪火相傳,如螽斯之蟄蟄,如瓜瓞之綿綿,至今已傳二十二代,子孫達六千來人,散居在永州零陵、道縣、江華、寧遠等縣,還有位六世祖可徽公曾孫懋熙公在湖廣填川時去了四川?,F已繁衍到三千多人。
魏氏家族的家規(guī)家訓家教極嚴,這在一定意義上保證了家屬的繁榮和昌盛。而耕讀傳家的家風,至今已發(fā)揚光大。老祖宗遵循家訓中:未教他(后代)成家,先教他做人,教他做好人,先教他存好心,明倫理,端品行,顧廉恥,習勤儉,守法度。
他們言傳身教,身體力行。歷史上為后代楷模者,不勝枚舉。為官的一身正氣,兩袖清風,為民的勤勞本分,孝悌仁愛。清末舉人魏懷芳,中舉后辭官家居樂善。一八七八年零陵饑荒,他出面籌集義谷五百擔(合五萬斤)接濟貧困災民,這一善舉一直延續(xù)到抗戰(zhàn)時期。
魏聯蓁,光緒年間中舉后,先任湖廣督軍秘書長,后分別任瀏陽、茶陵知縣,幾十年為官一身正氣,兩袖清風,離任后不僅沒分文家產,為補貼家用,還將自己家的一棟老屋賣了。這樣的高風亮節(jié)深深地教育著后代子孫?,F在村中流傳一段:“某某當官買房,魏聯蓁做官賣房”的佳話。
百善孝為先的理念已滲透到人們的言行中,大家把孝道當做評估人們的基本標準。跪乳與反哺之義,已滲透到人們的自覺行動中。
佐材公與妻蔡氏,六載如一日,朝夕侍奉患瘋癱老母,毫無倦意。
魏富妻夏氏,生月余到了魏家,十年后阿公崇德病故,丈夫魏富隨兄去四川,家僅有夏氏與阿婆。丈夫去川后,杳無音訊,阿婆恐誤夏氏,對她說:“你丈夫去川二十載未歸,如遭不測,你怎么辦?”夏氏說:“沒有您就沒有我,現在只要我在,丈夫縱然不歸,對您養(yǎng)生送死,我全擔當?!睆哪且院?,夏氏對阿婆更加孝順,阿婆患病,侍奉湯藥從未松懈,如親生女兒一樣。及阿婆七十八歲終,夏氏也終生未改嫁。
和兄弟也是家規(guī)中重要一條,兄弟是形分氣同一體,是手足之親,必須和睦相處,兄友弟恭,家庭才和睦興旺。邦柱公生三子:德美、德文、德全。柱公早逝。德美公當時只十六歲,就擔負起全家生活重擔,嘔心瀝血,辛勤勞動,將兩個弟弟養(yǎng)大成人,才讓他們獨立生活。
辛田公兄清渠公體弱多病,辛田公寒暑日夜守候兄長,風雨連床,清渠公病故后,他視未成年的侄兒侄女如同己出,殷勤撫養(yǎng)教育,待以成立。
鑒壙公,兄弟四人,父早喪,他棄讀就耕,綜理家政,讓諸弟學。弟草壙病故,留下四歲侄兒懷芳,他盡心培養(yǎng)教育,使其中舉成材。
在高賢村還居有陳、周、李、王、蔣四姓居民,人口都比魏姓少,幾百年來,同飲一江水,同燒一山柴,同耕一隴田。我族后代從未與鄰里發(fā)生一起因爭山、爭地、爭水的矛盾。原因是老祖宗對后代立下一條睦鄰里的家規(guī)。告誡子孫交鄰有道,里仁為美。對鄰里要出入相友,守望相助,疾病相扶。并對于種田、種地、砍柴、燒灰、灌水等相關事宜,都與各族長老協商出了具體規(guī)定,記載在譜書上。如有魏氏子孫違反了長輩立下的規(guī)定,刁弄是非,仗勢欺人與鄰里不合者,族長就嚴加責戒之。
祖宗們深深感到耕是生存之本,讀是立身之本,自信積錢不如教子。所以耕讀傳家之風,至今已為傳家寶。以前村子里設了蒙館,公費請先生讓學齡兒童進館受啟蒙教育,讀三字經,千字文,百家姓一類初級文化課本,稍大一點的就進郡館,學習內容是四書五經,成績突出的則送去岳麓書院深造。
在清朝光緒年間第十四代孫懷芳同何仙觀周崇傅、周藻園三人同時中舉,那時曾轟動全零陵,因為這三人都是進賢鄉(xiāng)人,家只相距五里之遠,就有“五里三拔貢”的美譽。歷史上,太潮后裔,出秀才一百五十六人,舉人四人。
村中還有一座三級寶塔,名曰“惜字紙塔”,此塔沒供什么佛像,也不是為了紀念誰。是專供燒字紙之用。先輩告誡子孫,敬重自己廢棄的寫字紙,不亂丟亂踩踏,將它收集起來,投入塔內銷毀,這充分體現了祖先對文化的敬重,因為只有敬重它,才能認真學習它,掌握它。
樂善好施,扶貧濟困,也是我們祖先留給后代的一筆精神財富。村中東林觀有一座倉屋,屋中有五間倉庫,是專供存放“義谷”之用。所謂“義谷”就是我們祖先自愿捐贈出的糧食,到每年青黃不接時,無息借給缺吃的民眾,到秋收后借糧人就自覺按數還上。多年來,不知解決了多少人的燃眉之急,解除了多少人的水火之痛。也見證了大家誠信品格。
村中賢水河上有兩座木橋,是村里人過河上山打柴的必過木橋,每年都要被洪水沖垮,沖垮后我族民眾自覺捐物出力修整,幾百年來兩座橋都橫跨在賢水河上,贊揚我們先輩樂于善事的美德。
那些淳樸的民風,至今人們還津津樂道。村邊賢水河的岸上,是上游山區(qū)木材、楠竹的集散地。本地或外地客商,經營木材,在此地設一中轉站,常年有不少木材與楠竹在此上岸成堆,無專人看守,只要在木材或楠竹的堆上,劃上一條石灰白線作為印記。除了主人,根本無人動它。
家族中逢婚喪喜慶之事,那隆重而熱情的場面,實在使人動容。每遇這樣的事,家屬們自己的事再忙,都得丟下,去義務幫忙。真正是一家有事,四鄰幫忙,這成了條千年不變的家風。
對于那些過去的沉重歷史,那些傷痛,我們也應銘記在心。明崇禎一十四年(一六四二年),明皇朝面臨崩潰之時,在做垂死掙扎,用莫須有的造發(fā)罪名,將當時任零陵知縣的第六世祖魏可教打入死牢,致他含冤而死。他的四個兒子,兩個在外地,兩個在高賢村的聞訊臨夜逃往人煙稀少、山高林密的道縣到江源,才避免了一場滅頂之災。而今他們的后代已發(fā)達到一千多人。
一七二六年中國大地內戰(zhàn)頻繁,四川連續(xù)戰(zhàn)亂三四十年,人口驟減。我族一第六世祖可征公曾孫懋熙公被征召攜妻帶子,含淚別離故土。隨填川大軍入川,餐風露宿,九死一生,途歷數月。好不容易到了四川,入川后,披荊斬棘,開荒造田,艱苦奮斗幾十年,才安居下來。而今懋熙公一房已發(fā)達到三千多人。
一九三七年后,中國大地淪陷入水深火熱之中,中華民族到了最危險的時候,我族人民也難逃厄運。一九四四年正值秋收時候,一隊日寇,突然竄入村中,行兇作惡,將農田中農民正在收割的稻谷倒在路上喂馬,農民敢怒不敢言。更有甚者一九四四年十二月日宼自覺末日已到,更加猖狂,一天,一隊日寇竄進離村三里遠的陽河村躲避,還做垂死掙扎天天來村里燒殺搶掠,無惡不作。那些禽獸一進村見東西就搶,見人就殺,見婦女就奸淫,村中就有敏五、培善、世大、死在那些強盜的屠刀之下。世大一聽日寇進村,便拼命往船頭跑,在大洞里被日寇打死。老人培善在家烤火,日寇打進他家問他話,他聽不懂,日寇就用刺刀活活將他刺死。敏五不知日寇進村,肩背鋤頭想去田里看水。日寇在兩百多米遠的地方發(fā)現他,向他射擊,一下便開槍將他打死。更有甚者,一位少年見鬼子進村,急忙躲在刺蓬中,幾個魔鬼走到他身邊,朝刺蓬中連開數槍,可憐這一少年活活倒在血泊之中。日寇投降后,村里滿目蕭條,餓殍遍野,疾病流行。這筆血債,我們怎么也不能忘記。
無容晦言,在文化革命時期,那時生產憑長官意志,生產力深受束縛,人民生活徘徊不前。政治上極力推行極左路線,致使兄弟鬩于墻做出了一些使親著痛,仇者快的事。改革開放后,國家撥亂反正,一切兄弟間的矛盾引刃而解,渡盡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那種血濃于水的真情比以往任何時候還深。
雛鳳之聲
在前輩道德力量的熏陶下,后輩子孫遵循前輩的教導,繼承前輩的遺志,開拓進取,光前裕后。
在國家與民族需要時,他們挺身而出,義無反顧。世海公于一九四七年參加中國人民解放軍,在戰(zhàn)場奮不顧身,曾立三等功三次。
世戴公,在解放海南島戰(zhàn)斗中,作為先鋒營一員,在渡海戰(zhàn)斗中獻出了年輕的生命,一腔熱血撒在祖國的大地上,可歌可泣的事跡,至今不僅催人淚下,激勵后人向前。
在抗美援朝戰(zhàn)斗中有延輝公參加志愿軍,在朝鮮戰(zhàn)場上,與朝鮮人民一道,在槍林彈雨中與敵人戰(zhàn)斗,歷盡千辛萬苦,一次在敵人用毒氣戰(zhàn)時,他將一床軍毯浸濕,蓋住全身,因身材高大,軍毯蓋住頭未蓋住腳,因而雙腿中毒受傷,落下終生殘疾,也無怨無悔。
在和平建設時期有子才公參加新疆建設兵團,投身邊疆建設,結果終老在邊疆,一把忠骨留在塞外。還有的支邊人員已在邊疆生根結果,他們的第二代第三代繼續(xù)為邊疆繁榮發(fā)展出力。
敬祖宗,孝父母,是家規(guī)中的首條,在我族中已成為一種自覺的風尚。特別注重對父母長輩精神上的孝敬。今天農村三世同堂、四世同堂的家庭格局早已不存在。子女們不是在外地工作,就是在外地做工。每年必須有兩次的全家團聚,一是春節(jié),分散在各地的年輕人他們不顧旅途勞苦,必須趕回家與父母團聚。哪怕是住一晚,吃一餐飯,也要讓父母享受天倫之樂。有位遠在新疆的游子,他離休后,八十多歲的高齡每年都要按時回家探親。二是清明祭祖,現在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注重,三天假期,途中兩天,一天時間很為珍貴,這天除了父母子女叔侄弟兄一次團聚的機會,還要祭拜祖先,緬懷先輩,表達對祖先的敬畏懷念與感恩之情。
特別令人感動的是,二〇一五年清明節(jié),時隔兩百七十八年,遠在五百公里外的四川瀘州懋熙公后裔一行十人,帶著完成祖先朝思暮想回歸故里的遺愿,帶著全房父老宗親尋根祭祖的強烈愿望,不顧一天的旅途勞累,回故土尋根祭祖,認祖歸宗。這一對祖先的敬重行動不僅感動了沿途的百姓,也深深地教育了所有魏氏后代,親人們相見那天,大家都感動得熱淚盈眶,都陶醉在骨肉團聚的歡樂之中。
在敬老方面我族后輩中還有不少沒成文的好風尚。年輕人走上就業(yè)崗位,得到第一份工資時,必須要給父母、長輩買份自己長期以來想要孝敬他們的禮物。
父母在,自己年歲再高也不能擺壽宴慶壽,因為這樣表現對父母的尊重。父母生日,兒女們必須為父母祝壽。
每年大年初一,就是與父母住在一起,也要一大早起床,先向父母拜年,祝父母健康長壽。
守孝是對已故父母懷念的一種禮節(jié),今天這種禮節(jié)在我族中并未消失。父母故世后,兒子五十天內不理發(fā)。第二年沒過大年初四不出門。過初四后如遇親朋好友請客設宴,輩分再高,也不能坐主賓席,以表對父母的懷念與敬重。
除了在形式上,這些民風民俗在形式上體現了我族子孫對祖先的敬重外,特別表現在行動上。
現在年輕人都離開了家鄉(xiāng)在外創(chuàng)業(yè),父母在農村的,就接他們住在自己身邊菽水承歡。有的過慣了田園生活,不愿離開故土的健康老人,兒孫們?;丶铱纯?,讓老一輩安享天倫之樂。有的還在農村建了別墅,讓老人安度晚年。有的為他們買了手機,除一年兩次回家外,還時時打電話問候。如果有幾個孩子,父母年老了,必須留一人在家照顧父母。
如父母患病,子女們都晨昏定省,侍奉湯藥,形影不離。還千方百計為老人做那些可口的食物,有時讓兒女聚在病房講些老人們愛聽的事,以解除老人病痛。
十九世孫裕民,曾侍奉父母岳父三位年過八旬的老人安度晚年,特別是岳父晚年?;疾。摀吐湓谒ㄒ坏呐錾砩?。他岳父臨終前幾個月,常在床褥大小便失禁,裕民天天為他洗換衣褲,有時大便不通,他便用手幫岳父排便,一片真誠不僅感動人也感動了天地。
耕讀之風在我族已發(fā)揚光大,解放后,特別是改革開放以后,魏氏家屬在人均只有八分田地的基礎上,勤耕苦作,含辛茹苦、節(jié)衣縮食。三十多年來,在這塊熱土上培養(yǎng)出出了一百二十多名大學生,還有碩士、博士多人?,F在他們在國家各個建設崗位上貢獻自己的聰明才智,用辛勤的勞動,忘我的工作回報社會,回報家鄉(xiāng)父老。有的已成為國際上的一員,他們在美國、加拿大工作。
在培養(yǎng)子女盡心盡力的事例,實在不勝枚舉,十六世孫秋芳、柳芳十七世孫世秋他們靠種田發(fā)展家庭副業(yè),不分日夜,不論寒暑,勤耕苦作,分別供兩個孩子完成大學學業(yè)。十七世孫世琰支持兒子華林供三個男孩讀完大學。
在近代家屬中,五六十年代的中青年,無論是在農村還是在城市,他們不靠天不靠地,全憑自己的智慧和勤勞,憑自己堅強的意志,已先富起來,在他們中百萬富翁算小富,有的正在向千萬富翁行列邁進。那些在部隊在工廠在學校在各個工作崗位上的魏氏后裔,他們兢兢業(yè)業(yè),任勞任怨,都做出了不平凡的業(yè)績。
鑣公第十八代孫云飛,高中畢業(yè)后,參加中國人民解放軍。一九九二年轉業(yè)到瀘州老窖股份有限公司工作?,F任瀘州興霸實業(yè)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總經理,企業(yè)固定資產過三億,安排就業(yè)一千六百多人,毎年上交國家利稅八千萬元。近年來累計投入社會福利亊業(yè)五百多萬元。
這些膚淺的記載,實在不能反映出高賢村魏氏厚重的文化底蘊,不能表達我對高賢村懷念與感激的深情。我之所以寫出來,是想讓它引起宗親們對家鄉(xiāng)的重視與熱愛,引起大家去深入品味,深入挖掘它的魅力,深深感受這方熱土、對自己的成長與進步的影響。不管你身在何處,不管你貴在何方,不管你從事什么工作,我們血液中有著祖先的基因,在我們的骨子里有祖先的品格。樹高千尺,也不能忘記根。故鄉(xiāng)永遠是你堅強的后盾和溫暖的家?,F在我們的眼光要放遠點,再放遠些,我相信,再過十年、二十年,高賢村這朵鮮花,在祖國的大地上會開放得更絢麗更嫵媚,在這方熱土上的后生更可畏。
附錄:續(xù)修《魏氏宗譜》編后記
校完最后一頁續(xù)修《魏氏宗譜》,深深地吁了口氣,大腦中緊繃的弦終于松弛了下來。像一位考生努力做完最后一場考試的最后一道考題,鄭重地向老師交上考卷,不想考分多少,只覺得自己盡力了。
回顧五年來,走過的坎坎坷坷,曲曲折折的修譜路,心情無法平靜。其間有苦也有樂,有激動也有糾結。然而最多的是感動,是充滿信心與力量。
續(xù)修《魏氏宗譜》是一個宗族的事,一無行政資源,二無資金后盾,三無固定時間,四無專職人員。全憑宗親們對祖宗的孝敬之心,全憑宗親們的血緣情感去完成。
我們朝著一個目標前進時,總感到有一股強大的精神力量在支撐著我們在激勵著我們,我們像開足馬力的船,義無反顧地朝前駛去。
這股強大的精神力量,首先來自我們祖輩,當我們反復閱讀一九二五年祖輩編纂的《魏氏宗譜》時,深深地感到他們的那種對祖輩的一顆赤誠的孝敬之心,那種對修譜工作全力以赴、嚴謹負責、一絲不茍的工作作風。那種不計名利、實事求是的工作態(tài)度,那種對美好事物熱情謳歌,對丑惡現象無情鞭策的高尚情操,那種對宗族后代的諄諄教誨,深切厚望的拳拳之情,使我們受益匪淺受教極深。在祖輩的高風亮節(jié)面前,我們覺得如芒在背,如履薄冰,哪敢有絲毫懈怠之心,哪敢有半點斤斤計較之意。
其次來自今日的叔侄弟兄,他們對我們充分的信任與支持,使我們增添了無窮的力量。已是耄耋之年的世盛公,真是老驥伏櫪,心系故里,他遠在江蘇蘇州居住,曾三次要子女陪伴專程回零陵與修譜人員研討修譜事宜,平日不知打了多少電話了解工作進程,還曾將微薄的養(yǎng)老金節(jié)省下來兩千元慷慨解囊資助修譜。培燕公已年屆八十,且身在農村,也是修譜的熱心腸,開始曾為修譜提供資料帶領年輕人聯系宗族后裔登記人口,以后一直未間斷催促指導修譜工作。
我族一些新生代,對中華傳統(tǒng)文化,對編寫宗族歷史表現了極大的興趣與熱情。部分大中專學生也加入到修譜工作中來。如曉斌、嘉健、魏蘭、魏斌、弘毅、魏玲等,他們利用寒暑假時間義務為修譜打印了不少資料,節(jié)省了一筆開支。十九代孫驍勇在廣州工作,除支持父親裕民在家積極從事修譜工作外,還在網上建立了交流群,時常通過互聯網發(fā)布宗族修譜信息。功夫不負有心人,終于在二〇一三年,聯系上失聯二百七十八年在四川瀘州的鑣公后裔,并通過四川瀘州的祥通,了卻了四川親人幾個世紀以來尋找血親的心愿。實現了先輩對故土朝思暮想的遺愿,后輩認祖歸宗的愿望。特別令人感動的是四川鑣公第十八代孫云飛,正是如日中天大展宏圖之時,在百忙之中馬上致電邀故鄉(xiāng)宗親攜譜書去川認證,并熱情接待去川親人,又于二〇一五年清明節(jié)親自率四川瀘州市宗親不遠千里回鄉(xiāng)尋根祭祖,在家三天時間,他們爬高山,攀野嶺,披惡荊,斬毒棘,按譜書上記載,尋找祖墳,皇天不負有心人,結果三四百年前的祖墳全部找到,便按傳統(tǒng)禮節(jié),在墳前虔神祭掃,這種對祖宗孝敬與感恩的耿耿之心,對追溯宗族淵源,對根的探尋執(zhí)著之情,實實感天動地,教育后人,這是我族有史以來第一件動人之舉。同時云飛還個人出資續(xù)修宗譜,這才能讓這部宗譜今日出版。所有這些都是我們工作的動力。
這部宗譜我們本著新、實、全的宗旨編纂,所謂的新就是力求讓這部宗譜反應出新的時代精神、新的概念、新的價值觀。
首先我們認為今天每位鑣公后裔,同時又是中華民族大家庭的一員,因此在踐行和培養(yǎng)家規(guī)家規(guī)家訓時,個人的道德標準應該升華到國家對公民的道德建設的要求上來,要實踐“愛國守法,明禮誠信,團結友善、敬業(yè)奉獻”的行為準則。
其次我們力求通過宗族中一些有威望口碑好為國盡忠,在家盡孝的人物傳記,反映宗族人員的精神面貌,通過村容村貌的照片來反映家鄉(xiāng)的巨變。
所謂實,就是材料真實可靠,做到字字有來歷,事事有依據,一切據實而定。只要是鑣公后裔,我們不問職業(yè),不分職務,不論地位,不講資力,必須一一如實登記入譜。特別是魏氏歷朝歷代,不乏指點江山,流芳千古的名人,然而我們不能為了提高宗族的知名度,而無確鑿證據憑空去攀龍附鳳,硬說是某某名人之后。無信之譜,有不如無。所以我們今天,仍遵祖訓“以鑣公為始,鑣公以前概從缺疑之例 ”。
所謂全,就是追根溯源,做到木有本,水有源。今天宗譜上登載的每位魏氏后裔都能從世系圖與齒錄中反應出是魏鑣的血脈,根與源都出于魏鑣一人,這樣才顯示我們四百年前是一家人血脈相連。所以我在編纂世系圖與齒錄時還是遵照歐式與蘇式的格式編纂,否則就是無源之水,無本之木,就失去了修譜的意義。
編纂宗譜,還有項主要的內容,那就是家規(guī)家訓。家規(guī)家訓不僅是中華文化的微觀載體,還是一種無言的教育。它潛移默化,潤物細無聲地影響著人們的靈魂,對涵養(yǎng)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樹立有直接作用。老譜中幾篇家規(guī)家訓,反應了前輩“孝悌忠信,禮義廉恥”的道德規(guī)范與價值觀,這些同樣是中華民族的基因,為國盡忠,在家盡孝,天經地義。所以我們在實踐公民道德標準時,必須與家訓為具體實施標準,把它當作規(guī)范宗族中每人的行為可行性條例,營造百善孝為先,勞動光榮,創(chuàng)造偉大的社會氛圍。培育知榮辱,講正氣,作奉獻,促和諧,獻愛心的良好風尚,以達到宗族世代繁榮昌盛。
最后我們必須記下為這部宗譜收集整理資料盡力的宗親有:世祚、世柳、世友(零陵)、再平、中秋(已故)、冠軍、再武、國昌、世友(道縣)、群峰(已故)、裕民、壽清、壽宣、定國、勁松、祥通、壽宣、定國、勁松、魏平等。
因知識淺薄水平有限。此卷宗譜紕漏不少,誠請宗親諒解,懇望后續(xù)者糾正,幸哉!
I209.9
A
1673-2219(2016)09-0007-05
2016-09-28
魏玉華(1937-),男,湖南省永州市零陵區(qū)富家橋鎮(zhèn)高賢村人,富家橋鎮(zhèn)陽河中學退休語文教師。
十七代孫世珂氏玉華沐手撰
二〇一六年九月二十八日
(責任編校:張京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