揣宇航
(吉林省農(nóng)安縣實驗中學 吉林農(nóng)安 130200)
淺談高中語文課堂教學的節(jié)奏把握
揣宇航
(吉林省農(nóng)安縣實驗中學 吉林農(nóng)安 130200)
高中語文高效課堂,不僅有利于提高老師的教學效率,完成教學任務,更有利于為學生創(chuàng)建一個良好的語文學習環(huán)境,激起學生的語文學習興趣,從而促進教學質(zhì)量的提高和課堂教學的改革。
高中語文 課堂
讓課堂具有“余音繞梁,三日不絕”的“味道”,真正帶給人藝術的享受,大概是所有語文教師一生的追求??v觀各級各類語文優(yōu)質(zhì)課、示范課,雖說風格各異,教法多樣,閃光之處不一而足,但本人以為它們通常都具有一個共同的優(yōu)點,那就是都能巧妙地處理課堂“放”與“收”的關系,把握好“放”與“收”的尺度,使課堂收放自如,張弛有度。
其一,傳統(tǒng)式課型。其特點是,以教師的講解為主,注重教學目標的落實,注重認知能力的培養(yǎng),具體表現(xiàn)為課堂上教學信息密集,教學環(huán)節(jié)完整,教學任務的完成基本上以教師“預設”目標的實現(xiàn)為準。這種課多半是教師講授課,就其嚴謹性、科學性而言是應予肯定的。只是,隨著時代的發(fā)展,隨著新課標的推行,這種以傳承知識為主的課型顯然遠遠不能滿足教學的需要。
其二,開放式課型。其特點是以學生研討為主,教師大膽放手,為學生創(chuàng)設廣闊的自我學習空間,學生真正成了課堂的主人。具體表現(xiàn)為學生思維活躍、求知主動、互動性強,課堂常常出現(xiàn)教師始料未及的問題和局面。這類課可有各種具體形式,如學生自教課、成果匯報課、自導自演課和質(zhì)疑探究課等等。
這兩類課型各有所長,也各有所短。前者因教師主導作用充分,可使課堂嚴謹整飭、目標明確、雙基落實,便于課堂節(jié)奏調(diào)控;但缺點是易束縛學生的思維和創(chuàng)造力,課容易上得“死板”。后者因?qū)W生主體地位凸現(xiàn),可使學生的個性潛能和創(chuàng)造精神得到充分發(fā)揮,課堂變得靈動活潑、生機盎然;但若處理不好也容易流于隨意、盲目和虛飄,不利于教學目標的達成。
那么,怎樣才能使兩種課型都能夠揚長避短呢?我以為,傳統(tǒng)課型要在發(fā)揮教師主導作用的基礎上,注重教學的互動性。教師教學時應不局限于教材,要多一些“放”,即從課堂知識的一點向課外拓展與遷移,將課外知識靈動地穿插在教學中,以促進學生的“發(fā)散式”思考,激活他們的思維,從而使課堂教學如一支律動的樂曲,有張有弛,有起有落,帶給人以美感和收益。比如:文言文《燭之武退秦師》一課,注重知識點的落實,講清文章的文言實詞、虛詞和特殊句式,對于考試肯定大有裨益,只是學生的興趣恐怕會被扼殺殆盡了。如果教師能夠?qū)⑽恼碌膬?nèi)容置于相關的歷史背景之下,將春秋五霸的征伐概況、《重耳之亡》《崤之戰(zhàn)》的有關情節(jié)適時地擴充進來,自會激起學生們的學習興趣和他們的主動探究精神。
對于開放式課型,應該在保證學生主體地位發(fā)揮的前提下,做到課堂布局的巧妙安排和課堂氣氛的有效調(diào)控,總結時應注重課堂目標的達成,尤其是要掌握好“放”與“收”的比例。在學生“質(zhì)疑探究課”中,教師則要努力創(chuàng)設有利于學生參與的教學情境,鼓勵學生大膽質(zhì)疑,勇于爭鳴,讓思想的火花在彼此的碰撞中燃成熊熊火炬。教師這時既是教學的組織者,也是討論者中的一員;既可以作總結性發(fā)言,也可以只發(fā)表一己之見,意在激活學生的思維。如,《夢游天姥吟留別》、《孔雀東南飛》等,學生們均學得興趣盎然,收到了較好的效果。
在“放”與“收”的過程中把握住相應的時機至關重要。經(jīng)過自己的教學實踐,我認為遇到以下三種情況時要“放”:其一,課堂氣氛壓抑時要“放”,因為“放”有助于調(diào)節(jié)課堂氣氛,調(diào)動學生的注意力;其二,教授重點難點時要“放”,因為重點難點必須通過學生的反復思考才能更好地為學生所理解;其三,能夠引起學生爭議時要“放”,因為學生的參與意識需要新穎的教學內(nèi)容來促發(fā)。與此相應,遇到以下三種情況時要“收”:第一,學生注意力分散時要“收”,因為教師的精要總結可以使學生很快回到問題的實質(zhì)上來;第二,講到一般內(nèi)容時要“收”,因為一堂課也如同一篇文章,必須做到有詳有略,重點才能夠突出;第三,學生爭論無果時要“收”,因為許多開放性題目其思維的覆蓋面通常較廣,而一堂課的教學時間又十分有限,絕對地做到追本探源,窮根究底是不現(xiàn)實的。如,我在教授《陳情表》、《祭十二郎文》等課時,即很好地運用了“放”與“收”的技巧。例如,講授《陳情表》時,首先講清李密寫作此表的背景:李密作為亡國之臣,多次拒絕應召,除了因為孝順祖母之外,還有對事奉晉武帝的顧忌甚或是對前朝的忠心。那么,他此番該如何表白?他的表白最終能否打動武帝呢?讓學生帶著這一懸念來學習文本,他們很快便消除了與李密的時代隔閡,進入到課文的情境之中。在理解課文內(nèi)容時教師再適時回扣李密的復雜心理,這樣學生便
很容易地把握住文章的內(nèi)容,也能夠感受到本文辭令的高妙。所以,當課文剛一學完,便有同學迫不及待地問:皇帝最終答應了李密的請求了嗎?教師這時再不失時機地補充介紹“武帝覽表,嘉其誠款,賜奴婢二人,使郡縣供祖母奉膳”。以及李密在祖母死后出仕的事,學生對課文便有了完整的印象。最終,這堂課的教學既有所拓展,又不枝不蔓,教學目標也在不知不覺中達成了。
總之,高中語文教學中的“放”與“收”是一個值得探討的課題,一個說起來簡單,做起來又不易把握的問題。它事關語文教學的全局,只有合理處理“放”與“收”的關系,在實踐中不斷探索并深入總結完善,溶多維目標于一體,促進學生語文素養(yǎng)的提高,實現(xiàn)課堂教學的和諧統(tǒng)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