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朝文
(黑龍江省虎林市858農場學校)
?
地理教學中對地圖知識的創(chuàng)造性培養(yǎng)
房朝文
(黑龍江省虎林市858農場學校)
初中地理地圖教學是地理學科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教師和學生在教學和學習中主要解決的問題,是教師與學生研究和探討知識的重要載體,如何對學生地圖知識進行教學是地理教師在教學中要突破的首要問題,結合多年教學中的摸索我認為要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要使學生正確認知地圖我采用了以下幾點方法:
1.了解和熟記主要的圖例和相關的知識點,圖例是地圖的語言,只有掌握了常用的圖例才能正確地了解地圖的內容,這樣就要求學生要把常用的圖例準確地認知,它是認知地圖的基礎,如,河流圖例中的季節(jié)河與外流河的區(qū)分,學生認知后很容易區(qū)分出河流的特性,這樣就不必死記那條河是季節(jié)河,在圖中很易分別。
2.課上要跟著老師的思路走,尤其是在講解與圖相關的內容時,一定要聽明白,要初步對圖有一個認知,最大限度地識記圖的相關知識,為下一步應用打好基礎。
3.結合學生的特點,使學生形成對地圖的空間感,以便學生今后對地圖更好地識記和應用,建立適合于自己的識記方法。
在學科教學中每門學科都有自己章節(jié)的知識樹,其主要的目的是使學生對章節(jié)知識形成一個主線框架,利于學生知識成脈絡結構識記,能突出知識的重點,地理學科的知識樹我認為以圖為主線比較合理。其優(yōu)點是有以下幾點:
1.以圖為主線利于知識靈活運用,初中生由于空間感較差,往往已造成圖文脫節(jié),部分學生文字性的知識記得比較牢固,但是在圖中應用上,欠缺的較多,原因是學生對圖形不成一個框架,部分學生甚至根本不識圖。我們在教學中就應該以圖為主線,把知識在圖中體現(xiàn)出來,使學生意識到地理學科地圖的重要性,隨著時間的推移學生也就能認識到地圖在學科中的重要性。
2.以圖為主線可以淡化學生重復性的死記硬背,減輕學生的學習負擔,如,在講中國地理山脈圖時,有一些山脈不但是主要的山脈,且還是主要的地形分界線,如,太行山(華北平原、黃土高原)、巫山(長江中下游平原、四川盆地)、昆侖山塔(里木盆地、青藏高原)、天山(塔里木盆地、準噶爾盆地)等,在教材中學生活動以圖表形式讓學生查出,不少學生就把圖表背下來了,但是在圖中并沒有識記住山脈的位置,結果地形在圖中填得一塌糊涂,位置填錯的很多,如果我們把地形在圖中讓學生識記,學生不但能準確地識別出地形的位置、且還準確識記山脈的位置,既快又準。避免了重復記憶,減輕了學生不必要的死記硬背,對減負有著一定的意義。
3.把圖合理地分門別類,利于學生有目標性地記憶,在地理學科教學中,我主要把圖分為三類,第一類是代表國家及地區(qū)圖,這部分圖是地理中的重點,我們主要識記的是地形分布、主要城市(也是工業(yè)區(qū))、經(jīng)濟特征、氣候特點、相關人文特點。第二類是理論基礎類的圖,主要識記的是理論應用與分析,這類圖適于學生探究和拓展,屬于拔高類型,要求學生在細化的基礎上達到“精”的程度。第三類是閱讀附帶的小圖,屬于活動知識的延伸,對于這類圖不要求過多時間識記,通常作為一般的了解性知識,讓學生有一定印象即可。
初中地圖的細小區(qū)域化較多的是中國地理部分,在考試時易把整圖給細化(把整圖劃分成若干個小圖)結合知識點來填圖,如我國的山脈圖可以把他細化多個小的區(qū)域,東北地區(qū)(長白山、大興安嶺),華北地區(qū)(太行山、秦嶺),長江中下游平原(巫山、南嶺、武夷山),新疆地區(qū)(昆侖山、天山、阿爾泰山)等。把整圖分成若干小圖讓學生有目的地去識記,既利于學生對圖的知識點的整合,同時又利于為在中國區(qū)域地理中地圖的識記做了很好的鋪墊,使學生對整圖與區(qū)域圖有一個系統(tǒng)的認識,利于知識整合與探究分析。
綜上所述,初中地理地圖教學是難點,不宜突破,教師對學生讀圖方面的知識培養(yǎng),要有開放性,既要發(fā)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同時又要發(fā)揮學生的發(fā)散思維,使學生創(chuàng)造性地學習,這就要求教師在傳授知識時,要因才因人而教,不能千篇一律,要教會閱讀—知識與圖運用—探究分析的思路,這樣才能更好地突破地圖知識點的難關,為形成框架體系打下堅實的基礎。
·編輯王團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