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林倉(青海省互助縣丹麻鎮(zhèn)中心學校)
?
初中文言文教學方法初探
李林倉
(青海省互助縣丹麻鎮(zhèn)中心學校)
傳統(tǒng)的文言文教學,難以調(diào)動學生的閱讀興趣和學習主動性。為此,我在文言文教學方法上進行了大膽的探索,即在文言文教學中采取自主閱讀教學。所謂自主閱讀教學,并不是抹殺教師的作用。它強調(diào)的是學生的主體性,學習的主動權(quán)掌握在學生的手里。
文言文中很多的語法以及字詞的意義和現(xiàn)代文有很大的區(qū)別,學生初學會感到比較困難,因為學不懂,自然地就失去了學習的興趣。如果在學習課文之前,教師能利用各種方法激發(fā)起學生的學習興趣,使他們對課文有了形象生動的感性認識,激發(fā)他們第一次閱讀的興趣,對以后的深入學習是大有好處的。在教學實踐中,可以借助多媒體輔助教學從CAI課件中選取適合教學需要的圖片、錄像、聲音、文字等資料,在學生欣賞的同時加以點撥,在直觀教學的過程中能夠最大限度地調(diào)動起學生的學習熱情。
讀書從來都是很個性化的事,要想知道一本書好不好,光聽別人講,肯定是不行的,肯定要自己親自去讀,才能知道這本書到底好不好,才能對這本書有發(fā)言權(quán)。而且閱讀能力只有在持續(xù)不斷的閱讀過程中自己去感悟,去總結(jié),才能切實得到提高。光聽閱讀方法講座,是無法提高閱讀能力的。正像游泳是無法在岸上學會的一樣。新課標高度認同這一讀書經(jīng)驗。新課標中說“閱讀是學生個性化行為”。既然是“個性化行為”,學生讀書時,教師就要少加干涉,尤其不要指手畫腳地粗暴干涉。新課標特別重視學生在閱讀時產(chǎn)生的獨特感受和理解,因為這些感受里打上了學生“個性化”的烙印。
要學生牢固地掌握學過的知識,必須舉一反三。俗話說,熟能生巧,要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閱讀訓練就要有足夠的訓練量和對訓練高度類型化的概括,積累足夠的訓練心得。因而,僅僅局限于課本的幾篇文章是遠遠不夠的。我們應在原有教材的基礎(chǔ)上,從大綱出發(fā),針對文言文的特點,有目的地選擇一些訓練目的性強的閱讀材料,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和閱讀水平。對于部分能力較強的學生,還可以推薦一些文章,讓學生對照著大綱要求,自己用掌握的方法去學習、理解,讓學生在這種自我摸索自我感悟中掌握一定的閱讀技巧,提高閱讀能力。
閱讀應該多種方式并舉,朗讀、默讀、精讀、略讀、通讀、瀏覽都可以,具體到古詩文,朗讀和精讀應該成為主要閱讀方式。新課標倡導“有感情地朗讀”:“能用普通話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彼^“有感情地朗讀”,就是指“讓學生在朗讀中通過品味語言,體會作者及其作品中的情感態(tài)度,學習用恰當?shù)恼Z氣語調(diào)朗讀,表現(xiàn)自己對作者及其作品情感態(tài)度的理解”。古詩文還要強調(diào)精讀。為什么要強調(diào)精讀呢?因為古詩文都是用凝練的語言寫成的,這種語言是一種經(jīng)過文化提純的書面語,不僅高雅、古樸、有韻味,而且也高度濃縮,需要耐心揣摩,因此要精讀。朱自清先生對此有深刻的論述。
文言文教學的方法有很多,自主閱讀教學是一種教學方法嘗試。它符合學生從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再到知識拓展的認知規(guī)律。這一設(shè)想能幫助確立“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正確教育觀,適應教育教學改革的發(fā)展,有效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能力,對語文教學應起到較好的啟發(fā)作用。
·編輯韓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