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玲
(山東省日照市第二中學)
淺談作文立意
張玲
(山東省日照市第二中學)
作文有了主題思想,文章才有靈魂。選擇材料,安排結構,運用語言,也才有依據(jù)。立意是一篇文章的根本,它直接關系到文章的選材、布局,乃至文章的深度,所以“文以意為主”,如何立意就顯得至關重要了。那么,學生作文應該怎樣立意呢?
文章的思想內容正確與否是評價文章好壞的根本依據(jù),主題正確與否,是一篇文章成功與否的重要條件。一篇文章不管語言怎樣生動,表現(xiàn)技巧怎樣高超,如果思想內容是錯誤的,就不能算是好文章,所以選擇主題必須正確。所謂正確包括兩個方面:一是思想內容正確,二是文章的立意要符合題意要求,即切題。落筆前一定要弄清楚自己在文章要提倡什么,反對什么,歌頌什么,鞭撻什么,而且必須按照題意要求來確定主題。即使同一題材也會提煉出不同的主題來表達各自觀點。要有針對性地選取人們最感興趣、最能反映人們思想感情的作為主題,文章才能最大限度地激起反響。
班里有一學生在寫《周末趣聞》時,寫到他跟幾個小伙伴去桑樹地里摘桑葚,累了往回走在路邊看到盛開的金銀花開得很旺,白的黃的熱鬧非凡,于是他們幾個就采起金銀花來了,把金銀花拋著撒著好玩極了。這時主人回來了,生氣的斥責他們。他們就跟金銀花園主斗智斗勇,還說很有趣。顯然這篇文章內容只顧有趣,而未考慮金銀花主人辛辛苦苦侍弄的金銀花是他的經濟支柱,自己采著玩,破壞農民的勞動成果本該愧疚,卻不以為恥,反以捉弄別人為樂。這篇文章的主題是錯誤的,所以文章不論寫得如何生動,也不是一篇好文章。后來我跟他談后,他認識到自己的錯誤,題目也改成《觸動我靈魂的那件事》,這樣一來,主題就正確了。所以無論文章語言多么精彩,沒有健康積極的主題就不是好作文。
立意僅做到正確是不夠的,如果文章主題一般化,不新穎,大家都雷同,就難以寫出好文章,所以立意要新穎。蘇軾說得好:“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睂W生不可看到生活中一點現(xiàn)象就拿起來涂涂抹抹,而是在觀察和研究生活現(xiàn)象的基礎上獨辟蹊徑,寫出自己獨特的感受和發(fā)現(xiàn)。
比如,“父愛”這個永恒的話題,很多學生寫這個話題時都是泛泛而談父親做工的辛苦,對自己有多么愛,千篇一律,不是雨夜送生病的自己去診所,就是下雨天來學校送雨傘。有個學生寫父親在地里勞作的情景就運用了細節(jié)描寫,“爸爸用粗糙的大手‘咔嚓咔嚓’的把玉米棒子從玉米秸上掰下來,我用足了勁也沒有把頑固的玉米掰下來”“他先把一大袋的玉米放在田埂上,然后貓下腰,兩手往后抓住袋子兩角,一大袋玉米就乖乖伏在他的身上……整整一上午,爸爸的臉上汗水粘滿了玉米須,我呆呆地看著爸爸的大花臉,淚水悄悄地溢出眼眶……”這位學生觀察和寫作的角度不同,感染力也就不一樣。初中生寫作在立意上難以深入,原因往往就在于淺嘗輒止,沒有深入挖掘,深入思索,挖出事物最本質的東西。
文意不僅新,還要力求深刻。有些文章,給人的感染力十分強烈,很重要的一個原因,就是立意深刻,不落俗套,確能“發(fā)人之所未發(fā),言人之所謂言”。李森祥的《臺階》作者筆下的謙卑、勤勞、有遠大目標、執(zhí)著堅韌的父親形象折射出來的那個時代農民思想問題。這就要求我們能夠透過事物的現(xiàn)象去挖掘其內在的本質,思考出對人生,挖掘出對社會有意義和價值的東西,能在一般人認識上再進一步,并能給人以啟示,膚淺的東西難以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教育學生要學會透過事物表面,深入看到事物的實質,要善于捕捉,善于思考分析,從中提煉出閃光的東西。文章有沒有閃光的思想,其意義與價值就大不一樣。學生寫好人好事的題材,如果只停留在事物的一般記敘上,剖析不到人的心靈,折射不出時代的精神,文章的深度、廣度就挖掘不出。所以,我們在學課文寫作文時,多做提煉主題的練習,這樣,對確立深刻的主題就大有幫助。
寫一篇作文時如果什么都想說,那就什么也說不清楚。學生在習作中,往往以為寫得越多,意思越多就越好,這其實是對文章立意的一種錯誤認識。須知,立意必須單一明確,多中心就等于沒中心了,思想可以豐富,主題必須集中,但一篇文章只能有一個主題。有的學生寫作時也確定一個主題但是不夠集中,導致文章過散。所以寫作文時要學會點題,做到開篇點,中間點,結尾點。這樣文章集中表現(xiàn)一個主題中心才能突出,也便于做到深刻、具體,寫出來也會順手些。有篇學生習作,寫到自己去河邊放鴨,意外發(fā)現(xiàn)了很多野鴨蛋。文章中無論景物描寫還是敘述過程寫得都很好,但是結尾說“撿到那么多鴨蛋,我就回家了?!弊x完索然無味。作者如果點一點感受或者收獲,就會潤色多了。所以就立意而言,集中是對主題的要求,主題集中了,給人的印象就鮮明突出。
“好的立意就是文章成功的一半?!鼻迦送醴蛑f:“意猶帥也,無帥之兵,謂之烏合?!彼栽谧魑闹岸嗨伎?,做到主題既要正確、集中還不落窠臼,多求異思維,想別人未想,寫別人未寫,在司空見慣中挖掘新的深意,定能寫出思想發(fā)光的好文章來。
[1]王黎明.作文教學“精細化”策略[J].吉林教育,2015.
[2]趙洪林.作文教學的指導[J].科學中國人,2015.
·編輯 孫玲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