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浦城縣第三中學 張麗娟
讓瑯瑯書聲走入語文課堂
福建省浦城縣第三中學 張麗娟
朗讀教學是語文能力的核心。朗讀有助于學生積累字、詞、句、段、篇,感知文字的生命情態(tài),朗讀更是傳承民族文化的需要。
朗讀 語感 語文能力 思維能力
“人有從學者,遇不肯教,而云:‘必當先讀百遍’,言‘讀書百遍而義自見?!笨梢娎首x在語文教學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在《語文課程標準》中對朗讀做出明確的要求:“能用普通話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誦讀古代詩詞,有意識地在積累、感悟和運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賞品位和審美情趣?!痹谡Z文教學中,多進行朗讀教學,能增強學生的求知欲望,培養(yǎng)學生敏銳的語感,也可以提高學生語言的表達能力,發(fā)展學生的思維能力。朗讀是中學語文教學中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它與各個教學環(huán)節(jié)密切相連,能有效地促進學生體味文章的思想,陶冶美好的情操。
在教學實踐中,本人對朗讀教學有切身體會,假如沒有朗讀,學生就無法熟悉文章;假如沒有朗讀,學生就無從感知文章;假如沒有朗讀,學生就難以理解文章。一個沒有瑯瑯書聲的語文課將不再是語文課。
本人在語文教學中,比較重視朗讀教學。在講解課文之前,我都會認真地、有感情地范讀課文,然后再讓學生模仿朗讀,這樣的教學方式很受學生的青睞。長期以來,“一言堂”“滿堂灌”的沉悶的毫無生氣的語文課堂就像是一潭死水,毫無波瀾,總讓老師和學生抱怨,試想一下,當抑揚頓挫的朗讀給人以愉悅的享受時,當聲情并茂的朗讀將人帶入身臨其境的意境時,當富有韻律的朗讀撞擊人的心靈時,有誰會無動于衷?有誰會不產(chǎn)生嘗試一番的念頭,進而激發(fā)學習語文的興趣,增強他們求知的欲望?“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既然朗讀能激發(fā)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那語文老師何不讓朗讀走進課堂呢!
為了增強學生求知欲望,本人經(jīng)常讓他們朗讀課文,有時也印一些精美的文章讓他們在課堂上朗讀,令人振奮的是,每個學生,包括最搗蛋的幾個,他們都會大聲地、有感情地、認真地讀著文章,也不會東張西望了??梢姡首x是每個學生都能接受的、喜歡的一種教學方式。
我們的漢語言是博大精深的,光靠老師課堂上的講解分析很難掌握其精妙之處,而朗讀或反復朗讀是在一定的語言環(huán)境中逐步掌握這些精髓的好辦法。反復朗讀既符合語感的特點,又符合漢民族學習母語的規(guī)律。
重復是語感形成必須具備的一個重要條件。只有經(jīng)過多次的重復,語言文字的規(guī)律、含義、情味等才會在頭腦中固定下來,才會在大腦皮層的細胞之間形成牢固的聯(lián)系系統(tǒng),才能出現(xiàn)技能化、自動化,于是語感才會形成。如在講讀《唐雎不辱使命》一文,有兩句這樣的話“伏尸百萬,流血千里”和“伏尸二人,流血五步”,當我用激昂的感情朗讀完后一句時,有幾個學生竟發(fā)出了笑聲。于是,我就讓學生自己讀,可讀來讀去,總不令人滿意,感覺學生是在敷衍。本人認為,朗讀是要加以指導,才能成為自覺的活動,而初次朗讀,雖對課文內(nèi)容取得了感情上的呼應,然而畢竟是直覺的朦朧。我們應幫助學生變朦朧的感覺為自覺的、清晰的認識,除了講清課文的歷史背景外,還應引導學生反復朗讀,并給出一個問題:“唐雎為什么能不辱使命?”讓學生反復地朗讀、思考,這樣往復循環(huán)。當我再用快速、激昂的語調(diào)朗讀時,有些學生也跟著我一起朗讀。顯然,隨著一次次的朗讀,絕大部分的學生心中已經(jīng)有了答案:面對秦王用“天子之怒”進行威嚇,唐雎正氣凜然,針鋒相對,用“伏尸二人,流血五步”的“士之怒”進行回擊。在這場圍繞天子與布衣之“怒”的交鋒中,唐雎很快由被動變?yōu)橹鲃?,迫使秦王不得不考慮自己的危機處境,直至秦王“長跪而謝之”。最后,問題迎刃而解。正如葉圣陶老先生所說:“多讀作品,多訓練語感,必將駕馭文字?!痹谡Z文教學中,教師要反復抓朗讀,“語感的本質(zhì)是感性和理性相統(tǒng)一的一種悟性”,如果通過反復朗讀達成悟性,也就培養(yǎng)了語感,學生就能獨具慧眼地發(fā)現(xiàn)文章的內(nèi)在價值。
古人云:“三分文章七分讀?!闭f的是朗讀有助于形象地感知文章的語言,更好地理解文章的思想。自古以來,朗讀都是學好語文行之有效的最好方法。朱自清先生認為,對課文內(nèi)容的理解,多半在聲音里頭。他說:“要增進學生理解和寫作的語文能力,得從正確的朗讀教學入手?!?/p>
語文教材中選編的文章,大多都是文質(zhì)兼美的名家名篇,在語文教學中,教師若能充分利用教材,指導學生朗讀,對學生理解掌握語言文字大有裨益。學好語文,不是依賴理性講解,而是要靠語言的積累和感受。如《安塞腰鼓》一文,作者在展現(xiàn)安塞腰鼓的陽剛之美時,忍不住驚嘆:“它使你驚異于那農(nóng)民衣著包裹著的軀體,那消化著紅豆角老南瓜的軀體,居然可以釋放出那么奇?zhèn)グ蹴绲哪芰?!”試想:過著貧苦生活的農(nóng)民,哪里來那么強大的力量?我讓學生帶著這個問題再讀這段話,接著再讀,通過反復朗讀,他們從“后生們的胳膊、腿、全身,有力地搏擊著”,到“它使你從來沒有如此鮮明地感受到生命的存在、活躍和強盛”中感受到:農(nóng)民有著自然健康的生命,是原始的,未經(jīng)雕飾的,沒有半點污染的,不摻雜任何雜質(zhì)的完完全全的生命,這是他們力量的源泉。他們得以讓生命宣泄在天地間。通過朗讀,學生感受到了安塞腰鼓的雄渾氣勢,從中領悟到中華兒女的英武精神,我們要在朗讀中品味字里行間所流露出來的情感,要在朗讀中積累語言,學習語言的表達方式。又如教《背影》一文時,我讓學生找出文中四次描寫背影的句子認真仔細地朗讀,體會作者的感情。然后再找出四處描寫“我”的眼淚的句子,每次流淚“我”都想到了什么?學生帶著這個疑問一次又一次地朗讀這幾處,通過比較朗讀,學生充分體會到作者復雜的心情,有些學生甚至流著淚朗讀。可見,他們已深深地理解了作者的父子情深。
通過朗讀教學,我們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師可以充分利用朗讀教學,讓學生感受語言,積累語言,學會運用語言文字準確地表達自己的見解,抒發(fā)自己的情感,進而提高語言表達能力。
朱熹說:“讀書有三到:心到,眼到,口到。”由此可見,“三到”在語文教學中的重要地位。“口到”不僅僅是單純的發(fā)音行為,是“眼到”、“心到”的集中表現(xiàn),三到的相互配合,是學生的思維行為,是學生認識語言,體會語言的行為。如《觀滄?!芬辉?,作者抒發(fā)了他的統(tǒng)一中原建功立業(yè)的遠大抱負。這種情感在詩中沒有直接表露,而是把它蘊藏在對景物的描寫當中,于是,我指導學生反復朗讀“水何澹澹,山島聳峙。樹木叢生,百草豐茂。秋風蕭瑟,洪波涌起”,讓學生想家,是山島的繁茂,海水的浩蕩,給詩人增添了無窮的力量,激發(fā)了他昂揚的斗志。接著指導學生朗讀“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里”,想象詩人將自己昂揚奮發(fā)的精神融會到詩里,描繪出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雄偉景象,表現(xiàn)出大海的博大胸懷。這也正是詩人偉大抱負的寫照。詩人作為大軍統(tǒng)帥,北征烏恒正是為解除北方的后顧之憂,然后南下統(tǒng)一天下,這是他借大海的形象抒發(fā)自己建功立業(yè)的愿望。讓學生強烈地感受到曹操的寬廣胸懷和豪邁的氣魄,從中受到教育。學生對曹操的遠大抱負的崇敬,是學生的思維過程、認識過程。學生在提高認識的同時也發(fā)展了思維。當學生在思考的時候,自然而然地就會聯(lián)系到自己的學習經(jīng)歷,加以判斷,從而提高分辨假惡丑真善美的能力。
總之,朗讀在語文教學中起著重要作用。朗讀不僅可以活躍課堂氣氛和調(diào)動學生的求知欲望,還能讓學生深入體味文字的意蘊,更重要的是它能優(yōu)化學生的交流、發(fā)言、演講、辯論等多方面的語文能力。讓我們的學生在瑯瑯的書聲中體味中華文字的優(yōu)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