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文利
(黑龍江省大慶石化第七小學)
教師與學生相處新形式
夏文利
(黑龍江省大慶石化第七小學)
在學校班級里上完課,回到辦公室,總能看到這樣的景象:一個老師周圍圍著幾個孩子,正在接受老師的教育。孩子走了以后,老師多數會感慨一下:現在的孩子,真不好管,也不聽話啊!聽到老師的這句感慨,我萌發(fā)了自己的想法:老師,到底想讓學生聽的是什么呢?
在日常的教學工作中,我總是認為老師的話就是對的,學生就應該無條件服從,不聽我的話就是違反紀律,一切違反紀律的事都不能做,即使是老師錯了,也不能隨意爭辯。我突然意識到:我們是不是做錯了什么?難道在我們的生活中我們就不會犯錯嗎?難道所有的事情都是對的嗎?那所謂的對的事情又是怎么比較概括出來的呢?難道學生說的東西就沒有正確的嗎?我意識到,也許這就是我們現在普遍的問題:地位不平等,這樣的一種情況也許就來源于我們和學生溝通太少。冷靜思考過后,我覺得師生之間溝通需要藝術,而需要調整的大體是以下幾個方面:
師生關系的平等問題;學生心理特征的了解;對于學生的理解角度;擺正心態(tài)融入其中;鼓勵話語勝過千言。
下面我分別細說一下這幾點。
就像我們每天經歷的,檢查完作業(yè)如果不滿意馬上叫來學生進行批評教育,認為你就應該聽我的話,怎么能沒有完成作業(yè)。我想多數同學都是認真完成的,而教師往往總是以其中幾個犯錯誤的同學為例評價學生作業(yè),這樣就會影響到對全班同學作業(yè)的評審態(tài)度。這樣不平等或過于簡單粗暴的方式,有時候并不能真正解決問題,有的時候了解情況,給學生機會,可能效果要好得多。舉一個例子:有一次留預習課文,別的學生完成得很好,只有一個同學沒寫段落大意和詞語,這讓我很氣憤,我總認為這么簡單的作業(yè)怎么能不按時完成呢?所以下課把學生叫來進行了批評。當時學生什么都沒有說,只是低著頭,默默地拿回本子,重新書寫。他走以后有班級干部悄悄告訴我,老師,他爺爺昨天突然去世了。當時我一愣,緩過思路的時候我讓那名學生回來,問了情況,他眼淚就下來了,說事發(fā)突然,耽誤了作業(yè)。我一下子對自己的行為感到懊惱,也許我之前問一嘴,也不會給他更多一絲的難過。所以,我覺得和學生溝通,哪怕就是簡單的一句話,也要說在前面,不要留有遺憾。
這是與學生進行交流的首要條件。老師必須了解各個年齡階段的學生的一般特征,了解學生言語發(fā)展的情況和心理過程、個性發(fā)展的情況,能針對不同年齡段的學生進行不同的談話,采取不同的方式。對于1~3年級的孩子來說,要了解他們還是小孩子,心智上還不成熟,對于很多事情認知很少,也許對于基本的是非觀念也沒有分得特別明顯,所以在交流和溝通時,盡量以他們能夠聽得懂的簡單話語,這樣讓他們有親切感,并且容易接受。而對于4~5年級學生來說,他們的認知水平要提高一些,對于一些問題有了自己的看法,心理上期待長大,期待認可,這就要盡量多地去傾聽,知道他們心里想的是什么,懂得他們的世界,理解他們的思維。這樣他們覺得人格平等,溝通起來容易一些。和學生的談話方式也要以朋友的角度去說,切入的角度對等,他們就愿意去敞開心扉,朋友之間的聊天要輕松自如得多,所以對于溝通的藝術來說,談話的角度很重要。
雖然作為學生,是接受知識的一方,但是他們是正在成長的孩子,對于世界有很多自己的認知和理解,也許他們不需要大人的理解,他們需要的是同學之間彼此的接受。有些東西是孩子們之間約定俗成的,他們愿意以自己的方式去對待一些事情,可能他們也不知道自己的語言是怎么一回事,所以我們需要做的就是:不去解讀童真世界,不要非得把它翻譯成大人的思維,直接讓自己變成孩子,這個溝通方式輕松解決。
當你要和學生溝通交流時,你要盡可能從學生本身或他們所處的環(huán)境找出他們感興趣的話題,比如,網絡游戲或網上聊天是當今許多學生感興趣的東西,不妨找一部分學生,讓他們幫你建群,把全班同學拉入,代替老師做管理員,彼此之間交流一些玩耍一類的話題,搞清楚他們的思想動態(tài)和心理變化,從而在其中適時地進行引導,在潛移默化中就影響了孩子的思考方式,也能讓學生了解現代科技給我們帶來的好處和壞處,有自己更多的認知。比如:我們班級就建立了QQ群,我讓學生做管理員,對于他們聊天的內容我能第一時間看到,而且知道他們回家以后會做些什么,第一時間知道他們的活動,還有同學的心情變化,這對他們思想的整體把握很有好處,在引導上我就會有更快更好的思考總結。
學生是一本書,你幫他在上面畫了什么,他的藍圖里就會留下什么。就像有的人說,家庭不同教育出來的孩子也不同,而同樣的,老師的話語不同,就會給學生帶來不同的感受。他們更多的是需要一種鼓勵,就好似一股暖流溫暖人的心田,即使他認為有難度的事情,也愿意為了老師的鼓勵再去努力,也許奇跡往往就產生于此。而批評性的話語,總會讓人心生懊惱,后悔煩躁,進而影響了心情,做什么都沒有動力,就會越做越做不好,成了惡性循環(huán)。和聲細語往往事半功倍,你給學生什么,他們就會給你回饋什么,你的溫和鼓勵,也能換回他們的積極努力。
學生的成長,離不開老師的陪伴;老師的教育,離不開學生的聆聽。把教師與學生的溝通建立在一種平等的姿態(tài)上,擺正心態(tài)。與學生的交流溝通是一門藝術,教師只有很好地掌握這門藝術的基本規(guī)律,尊重學生、理解學生,掌握他們的年齡特征和心理特征,學會一些交流溝通的技巧,相信不久以后,你就能真正地走進一個童真的世界,去發(fā)現更多的美好。
董雪梅.淺談小學師生的和諧相處[J].教育教學論壇,2013(33).
·編輯 溫雪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