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 會,瞿志林(.遼寧省營口市鲅魚圈區(qū)新港小學;.北京師范大學〈本科生〉)
孟子性善論對學校德育的啟示
韓會1,瞿志林2
(1.遼寧省營口市鲅魚圈區(qū)新港小學;2.北京師范大學〈本科生〉)
孟子是儒家學說的重要代表,同時也是我國教育思想的集大成者。其性善論的學說思想,對于后代的德育工作影響深遠。從肯定人的道德屬性、強調道德主體的平等性兩方面思考孟子性善論的德育理論,從注重孟子義利觀、培養(yǎng)學生道德自律意識及能力、建構“人本”德育工作方法三方面探索孟子性善論對當今學校德育的啟示。
道德屬性;平等性;自律意識
1.肯定人的道德屬性
孟子和荀子的人性論之爭源于對人的本質屬性的界定,人具有兩種屬性,即人的自然屬性和人的社會屬性。荀子說:“凡性者,天之就也”(《荀子·性惡》),“生之所以然者謂之性”(《荀子·正名》),認為“生之謂性”“食色性也”(《孟子·告子上》),而食、色等是包括人在內的一切動物都具有的自然屬性,將這種自然屬性定義為人的本質屬性,忽視了人與動物的區(qū)別。而孟子則十分強調人與其他動物的區(qū)別,認為自然屬性不足以反映人的本質,人是否為人在于有無道德標準,有之,即是人;無之,則為禽獸??梢?,孟子是以人的社會道德屬性來界定人的本質屬性。人是自然屬性和社會屬性相統(tǒng)一的社會動物,性善論肯定了人區(qū)別于其他動物的獨特價值,并重視道德的作用,這對于我們認識德育的重要性具有重要的借鑒意義。
2.強調道德主體的平等性
孟子曾說:“凡同類者舉相似也,何獨至于人而疑之?圣人與我同類者?!薄叭私钥梢詾閳蛩?。”這可以歸結為孟子性善論中樸素的平等思想,強調道德主體在本性上無政治地位和身份的差別,有的是平等的善的潛質,此外,還表現(xiàn)為人人都有成為圣人的可能性,強調人可以通過控制自己的欲望來激發(fā)人內在的善性,實現(xiàn)自身的超越,達到至善的境界,進而實現(xiàn)人的本質。孟子認為人的道德本性都是一致的,只是后天的環(huán)境和人的自我修養(yǎng)造成了人行為的善惡、道德高低的區(qū)別。而孟子的“人皆可以為堯舜”的思想,說明只要有意識地挖掘人的良知,懲惡揚善、凈化社會環(huán)境、創(chuàng)造良好的道德氛圍,那么人人都可以成為圣人;反之,無論是何人,有怎樣的社會地位,違反社會道德的規(guī)范,都將會受到道德的譴責。
1.注重孟子義利觀
孟子的義利觀主張重義輕利。在他看來,人的道德價值高于人的生命價值,當二者發(fā)生沖突時,寧可舍棄后者。而且孟子認為,在生命價值和道德價值的沖突中,一個人的選擇是判定其人生價值高低的一個基本依據(jù),那些舍己為公、舍生取義的人實現(xiàn)了人生的輝煌,彰顯了理想的人生價值。孟子的義利觀集中體現(xiàn)了其人生價值觀,盡管孟子常把公利與私利對立起來,但并不完全反對私利,只是更注重強調見利思義。孟子的重義輕利原則在培養(yǎng)學生正確的利益觀問題上發(fā)揮著重要的作用,它啟示人們去關心和尊重他人的正當利益,對學生在義利面前的偏失行為有積極的指導意義。近年來,社會公德淡薄、公共生活無序已成為轉型期社會的一大道德難題。因此,有必要借鑒孟子的仁愛思想,對學生進行社會公德教育。
2.培養(yǎng)學生的道德自律意識及能力
孟子一直強調“反求諸己”,實際上是說要注重自身自律意識的培養(yǎng),將自律精神發(fā)揚光大。(1)指導學生對自身進行準確的定位。培養(yǎng)自律意識的首要條件是學生要有正確的自我認知和自我評價,如果學生對自己的性格特點和內心認識不清,而不知道自身的優(yōu)缺點是無法養(yǎng)成良好的自律意識的。因此,教育工作人員應該加強對學生的了解,引導學生培養(yǎng)正確的自我認知能力。(2)培養(yǎng)學生自我反省的習慣。古語有云:“見賢而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也就是說,通過自省學生能夠及時發(fā)現(xiàn)自身的錯誤,并加以改正,可見,自我反省對學生來講是很重要的。因此,培養(yǎng)學生自我反省的習慣和能力是德育工作的重要任務。(3)教導學生正視自身的缺點和他人的批評。孟子說過:“聞過則喜”,意在教育他們的弟子對待他人的批評要樂觀接受?,F(xiàn)在的學生往往在家長的溺愛下長大,使他們缺乏承認錯誤的勇氣,更別說他人德的批評。這對于學生的自我完善是不利的。因此,在德育中,教導學生如何正視自身的缺點以及虛心接受他人的批評是非常重要的。
3.有利于建構“人本”德育工作方法
長期以來,我國德育否定儒家的“性善論”也并不少見,與人性根本不相容的是對學生各種各樣的體罰屢屢發(fā)生??梢越梃b孟子性善的人性論思想,當然強調性善論并不是為了論證人是善的還是惡的,而是要強調人的價值,要尊重人。堅持性善論,即使再惡的學生,在教師看來也有善的特性,也是可以教育的,而實際上問題學生的出現(xiàn),部分原因是他們的某些需要沒有得到滿足,其表現(xiàn)的人性也只是他們某種需要沒有滿足的折射,關注他們的需要,并積極加以解決,學生就會朝著好的方向發(fā)展。
總之,孟子性善論本身具有非常豐富的人文內涵,值得我們深入地研究和探討,我們要以辯證的眼光發(fā)掘性善論的現(xiàn)代價值及其成功的教育經驗,以期增強目前德育工作的實效性,力求改變德育工作收效甚微的現(xiàn)狀。
[1]楊澤波.孟子性善論研究[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5.
[2]賈艷霞.孟子“性善論”影響下的現(xiàn)代德育反思[J].當代教育論壇,2010(11).
[3]王文慧.試論孟子“性善論”[J].劍南文學:經典閱讀,2011 (9).
·編輯李建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