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秀華
(福建省南平市延平區(qū)實驗小學)
培養(yǎng)學生“四能”的有效策略
吳秀華
(福建省南平市延平區(qū)實驗小學)
《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11年版)》提出“四能”,即發(fā)現和提出問題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能力,主要就如何提高學生“四能”進行闡述。培養(yǎng)興趣、激發(fā)好奇心,激活學生“四能”發(fā)展的內在需求,搭建實踐平臺,扎實培養(yǎng)學生“四能”,從而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與學習效益。
提出問題;解決問題;能力培養(yǎng)
隨著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新課程理念不斷深入人心,社會越來越注重學生的個性發(fā)展,對學生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读x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11年版)》提出“四能”,即:發(fā)現和提出問題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能力,明確表示,數學教學要重視學生能力的培養(yǎng)。那么,如何更加有效地培養(yǎng)學生的“四能”呢?筆者結合教學實踐提出以下策略:
1.創(chuàng)設情境引興趣
建構主義認為,知識具有情景化的實際意義,因為知識就是在某一活動背景和應用背景下產生的,并且最終要被應用到某一活動中,所以學習的過程就是一個利用原有知識結構來同化新知識的過程。因此,小學數學教學過程中就可以利用情景化的方式來進行,從而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為學生“四能”的形成與發(fā)展提供動力。具體的做法可以參照以下幾點:(1)構建直觀性的情景和氛圍;(2)構建欣賞性的情景氛圍。第一種做法是從小學生的年齡特點出發(fā),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用一種看得見、摸得著的方式進行教學內容的展開,讓學生融入其中,快速掌握知識,形成能力。比如在教學“線段”的知識內容時,可以給學生構建一個簡單的情景和背景:通往小松鼠家有兩條路,一條是直路,一條是彎路,某一天小松鼠在外面玩耍,這時小松鼠的媽媽喊小松鼠回家吃飯,那么小松鼠走哪條路可以更早地回到家,吃到飯呢?通過這樣簡單的情境把學生帶入老師營造的童話氛圍中,就會調動學生積極去思考,快速進入學習狀態(tài)。對于第二種方式,主要是通過在課堂上播放多媒體的文件和錄像等來展示學生熟悉的生活場景,讓學生明白數學來源于實際的生活,學會用數學的眼光和思維看待周圍的事物,從而激發(fā)學生發(fā)現和提出問題的欲望,進而促進學生分析和解決問題。
2.創(chuàng)設懸念激好奇
每一個人都有好奇心,尤其是處于小學階段的學生,更具有濃厚的好奇心,這對于他們的學習來說很有幫助,這些好奇心可以促使學生進行創(chuàng)新和探索,也是對知識進行深入了解的基礎。就像偉大的物理學家牛頓那樣,因為有好奇心的驅使,從一個很小的蘋果落地的現象就能夠不斷深入,最終發(fā)現萬有引力的存在。在科學的發(fā)展歷史上,這樣的例子還有很多。在實際教學中,教師應該將生活與數學知識聯系起來,激發(fā)學生的興趣,進而幫助他們更好地學習。另外,在教學環(huán)節(jié)的設置上,可以適當地創(chuàng)造一些“懸念”,通過這樣的方式來激發(fā)他們的好奇心,讓學生能夠主動思考,鍛煉他們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促進學生的能力發(fā)展。如,在教學“不確定性”一課時,教學開始的時候我做一個“教師拋硬幣學生猜測”的游戲,當拋完十次硬幣以后,我不急于問“誰十次都能猜對”,而是“剛才老師聽到同學們有時‘耶’的聲音很大,有時‘耶’的聲音卻很小,這是為什么?”“為什么會出現有的猜對了,有的沒猜對呢?”通過循循善誘的追問,能增強學生探究新課的好奇心,不知不覺帶著他們走進愉悅的課堂學習氣氛中。
1.培養(yǎng)發(fā)現和提出問題能力
《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提出:學生自主發(fā)現和提出問題是創(chuàng)新的基礎;獨立思考、學會思考是創(chuàng)新的核心。分析與提出問題的能力是面對問題的情境,基于自己的知識經驗與生活經驗,發(fā)現數量與空間形式之間的關系,進而提出數學問題。要提出問題,首先就要對問題進行思考,在思考的過程中才能產生問題。所以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搭建平臺,讓學生先獨立思考,然后給學生反饋與交流自己提出問題的時間,這樣學生才能在思考問題的過程中形成發(fā)現與提出問題的能力。如,教學“兩位數乘三位數”一課,在學習這節(jié)課之前,學生已學習了兩位數乘兩位數,在計算方法上,兩位數乘三位數與兩位數乘兩位數是一樣的,只不過是數值增大了。在教學完“兩位數乘三位數的計算”之后,教師可以讓學生觀察對比兩位數乘兩位數與兩位數乘三位數的計算過程,讓學生去發(fā)現和提出問題,學生在觀察的基礎上,就能提出問題:兩位數乘兩位數與兩位數乘三位數計算方法有什么相同與不同?如果位數更多的整數乘法計算方法是不是也一樣?
在培養(yǎng)學生發(fā)現和提出問題能力的過程時,除了給予時間與空間讓學生自主發(fā)現和提出問題外,教師還應在方法上加強指導,如:可從自己思考問題過程中發(fā)現和提出存在的困惑;可從知識之間的聯系中發(fā)現和提出問題;可從觀察過程中發(fā)現和提出問題等,讓學生能更自覺、更有能力、更有方法地去發(fā)現和提出問題。
2.培養(yǎng)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學生分析與解決問題的能力是綜合解決問題的重要能力。要培養(yǎng)學生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既要有培養(yǎng)的平臺,又要有方法的指導。首先在教學過程中,要給學生嘗試分析與解決問題的機會,讓學生在自我分析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形成能力。比如,在教學“一個數除以小數”一課,學生已會解決一個數除以整數的小數除法,而“一個數除以小數”的重難點在于除數是小數。如果老師把除數是小數轉化成除數是整數的過程講解出來,學生就失去了分析與解決問題的機會。所以在教學時,可先復習除數是整數的小數除法,然后再引出除數是小數的除法算式,接下來就是讓學生進行嘗試,獨立地分析和解決問題。只有給予學生獨立思考與實踐的平臺,學生的分析與解決問題的能力才能得到真正的培養(yǎng)。
總之,提高學生“四能”對于學生學習能力的提高及課堂教學質量的提升,都是至關重要的。為此,在教學過程中,要激發(fā)學生主動參與學習,培養(yǎng)學生主動發(fā)現和提出問題的意識,給予學生發(fā)現和提出問題、分析和解決問題的時間空間,授予必要的方法,這樣學生的發(fā)現和提出問題,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才能真正得到發(fā)展。
[1]劉良華.校本教學研究[M].四川:四川教育出版社,2005.
[2]胡東芳.教育新思維:東西方教育對話錄[M].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3.
[3]呂傳漢,汪秉彝.中小學數學情境與提出問題教學探究[M].貴陽:貴州人民出版社,2002.
·編輯 李建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