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天臺縣平橋中學 陳優(yōu)文
?
政治課堂教學滲透研究性學習的策略
□浙江省天臺縣平橋中學陳優(yōu)文
從理論上講,政治課和“研究性學習”具有同質性,兩者具有天然的匹配性:在內容上,兩者都具有開放性或廣延性;在“問題”的產(chǎn)生方式上,兩者都具有一定程度的不可預設性;在目標上,兩者都強調培養(yǎng)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綜合能力。從現(xiàn)實上講,兩者的整合已成為一種必然趨勢。思想政治課的基礎性,為研究性學習鋪設跳板;思想政治課的時代性,為研究性學習注入活水;思想政治課的綜合性,為研究性學習搭建橋梁。
高中政治課堂教學滲透研究性學習,就是指在政治課堂教學過程中創(chuàng)設一種類似研究的情境或途徑,讓學生在學習教材內容和時政材料的過程中,在教師的指導下,根據(jù)素質教育的要求,結合自己的思想、教材的內容和社會生活,通過發(fā)現(xiàn)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等研究性活動,使學生樹立正確的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掌握科學的學習方法,自主獲得知識技能,不斷提高創(chuàng)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那么,如何在高中政治課堂教學中滲透研究性學習呢?筆者根據(jù)高中政治課堂教學的特點,主要從常規(guī)教學(以課、框為單位)、知識專題教學和熱點專題教學這三種教學形式來分別探討政治課堂教學滲透研究性學習的具體策略。
1.常規(guī)教學(以課、框為單位)中的滲透。
(1)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引導學生思考、探究、討論。顧名思義,研究性學習中的“學習”是在伴隨著“研究”并在“研究”中獲得的。因此,政治課堂教學滲透研究性學習,必然要求教師在備課中應注重把握“整體思考——材料準備——課堂設計”三個環(huán)節(jié),積極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引導學生學習。
(2)創(chuàng)設多種實踐活動,融入一些經(jīng)驗性學習。讓學生在親自操作中體會到該“如何做”,通過這種學習,學生將得到“如何去獲得知識”的體驗,學生的各項技能和綜合素質將得到最大程度的發(fā)展和提高。如在講授《政府的職能:管理與服務》這一框內容時,課前我讓學生到鎮(zhèn)政府了解政府各部門的相關職能,學生在這樣的實踐中,更加清晰地了解了政府各部門的相關職能。既避免了死背概念的現(xiàn)象,更使知識內化為學生的思想,內化為今后的自覺行動。
(3)拓展和延伸課本知識,讓學生從課堂走向社會。如我們結合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建設,編寫了《綜合實踐調查活動記載表》,要求學生于“五一”長假到農村去實地調研,了解當前天臺縣新農村建設的情況。最后,學生在歷時兩個多月的實地調研基礎上撰寫的課題報告《天臺縣平橋鎮(zhèn)西張村新農村建設的調查研究》在臺州市高中學生研究性學習成果評比中榮獲一等獎。
2.知識專題教學中的滲透。知識專題教學是在單元知識復習的基礎上,通過綜合知識的復習,從宏觀上把握相關專題知識的本質及內在聯(lián)系,構建和形成開放的、能夠靈活運用的知識網(wǎng)絡體系。一般是就一個教學單元或與若干教學內容有關的某一特定主題(如我國的國家制度、辯證唯物主義等)進行教學。實施的流程一般為:通讀教材——確立課題——研究學習——成果展示——總結評價——課后延伸。
3.熱點專題教學中的滲透。熱點專題教學,是在單元知識和綜合知識復習的基礎上進行的,學生要綜合運用經(jīng)濟生活、生活與哲學及政治生活和文化生活的相關知識,分析國內、國際熱點問題,分析社會生活和學生實際問題,以提高考生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此教學主要在高三以專題的形式進行,我們完全可以依據(jù)研究性學習的全員、自主、自發(fā)、開放、即興、即時的特點,通過課題研究方式,強化學生的“四種”能力。
研究性學習給中學政治課堂教學的改革與發(fā)展帶來的是強有力地推動,開展研究性學習的主陣地在學校,而在這塊主陣地上高三的高考復習是不可或缺的制高點,我們千萬不要抱著“東風壓到西風”的陳舊老套觀念,人為地在研究性學習和高三復習之間設置無形的屏障。讓我們暢開塵封的心,打開課堂的門,去迎接這浩浩蕩蕩的東風吧。
在把研究性學習的原則、方法滲透到高中政治課堂教學的實踐過程中,也有值得我們反思的地方。
1.政治課堂教學中滲透研究性學習對我們教師提出了新的挑戰(zhàn)。教學活動中學生是主體,教師是引導者、組織者、合作者。教師的教學方式應當服務服從于學生的學習方式,如果說向學生灌輸知識的教學,產(chǎn)生了經(jīng)驗型的教師;那么,要適應研究性學習,教師就要努力成為復合型的教師。
2.應正確處理“研究性學習”與“接受性學習”的關系。研究性學習在積累直接經(jīng)驗、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方面有其獨到之處,而接受性學習則在積累間接經(jīng)驗、傳遞系統(tǒng)的學科知識方面有極高的效率,因此,這兩種學習方式在政治學科教學中都是必要的,是相輔相成的。教師應正確處理兩者間的關系,把兩者有機結合起來。那種把整本教材都分成研究性課題的做法值得商榷。所以,教師應根據(jù)不同的教學任務,靈活綜合運用多種方式,促使學生更好更快的發(fā)展。
3.應處理好研究過程與研究結果的關系。政治課堂教學中滲透研究性學習,注重學習的過程,注重學習過程中學生的感受和體驗,而學習過程本身恰恰是它所要追求的結果?!芭c外在顯現(xiàn)的研究結果相比,學生內心對社會和知識的感悟、體驗和理解,學生在能力和素質方面的提高,是更為重要的東西?!币虼耍處煈P注過程的評價而不僅是結果的評價。
在實踐中我們也發(fā)現(xiàn),研究性學習雖有許多優(yōu)點,但由于受政治教學目標、教學時間、教學內容的局限,其優(yōu)點還未在政治教學中得以充分發(fā)揮。研究性學習的開展需要比較充足的教學設備和課外教育資源,在目前情況下,這些資源有待進一步開發(fā)。另外,評價體制改革的滯后等問題都制約著研究性學習的有效開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