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會芳
江西省進賢縣人民醫(yī)院檢驗科,江西 進賢 331700
?
血常規(guī)檢查在70例炎癥性腸病診斷中的價值
曹會芳
江西省進賢縣人民醫(yī)院檢驗科,江西進賢331700
【摘要】目的:探討開展血常規(guī)檢查對炎癥性腸病的診斷價值。方法:選取70例炎癥性腸病患者作為觀察組;另選取同期進行體檢的70例健康體檢者作為對照組。兩組受檢者進行血常規(guī)和血沉檢驗,對比其血常規(guī)檢查各項指標(中性粒細胞濃度、血小板計數、血小板體積、紅細胞分布寬度、血紅蛋白濃度、C反應蛋白)、血沉檢測結果。結果:對照組與觀察組的血常規(guī)各項檢測指標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開展血常規(guī)檢查能夠為炎癥性腸病的臨床診斷和治療提供參考。
【關鍵詞】炎癥性腸??;血常規(guī)檢查;診斷
炎癥性腸病是一類常見的消化科疾病,主要包括克羅恩病、潰瘍性結腸炎[1],炎性病變往往會累及結腸和直腸,臨床表現不具有特異性,容易誤診[2]。因此,對炎癥性腸病進行早期發(fā)現和診斷,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本次研究選取70例炎癥性腸病患者和70例健康體檢者進行對比研究,通過對兩組受檢者的血常規(guī)檢查各項指標進行對比,以探討開展血常規(guī)檢查對炎癥性腸病的診斷價值,為臨床早期診斷炎癥性腸病提供一定的參考。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選取自2014年1月至2015年1月70例炎癥性腸病患者作為觀察組。所有患者均符合中華醫(yī)學會消化病學分會炎癥性腸病學組制定的炎癥性腸病診斷標準[3],被確診為炎癥性腸病,其中克羅恩病26例,潰瘍性結腸炎44例,男女比例為38∶32,平均年齡為(42.78±9.83)歲。選取同期體檢的70例健康體檢者作為對照組,男女比例為35∶35,平均年齡為(41.62±9.74)歲。兩組的臨床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可進行對比。
1.2方法于清晨空腹狀態(tài)時,抽取2ml抗凝外周靜脈血液,進行血常規(guī)和血沉檢驗,對比其血常規(guī)檢查各項指標(中性粒細胞濃度、血小板計數、血小板體積、紅細胞分布寬度、血紅蛋白濃度、C反應蛋白)、血沉檢測結果。
2結果
對照組與觀察組的血常規(guī)各項檢測指標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s)
注:與對照組比較,*P<0.05。
3討論
近年來,隨著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人們的飲食習慣和飲食結構均發(fā)生了改變,炎癥性腸病的發(fā)病率呈現出逐年增高的趨勢[4-5]。炎癥性腸病是一類常見臨床疾病,包括各種炎癥性腸道疾病,臨床表現以腹瀉、腹痛為主,臨床表現不具有特異性,在臨床診斷的過程中容易誤診為其他消化系統疾病[6-8]。目前,在臨床上,關于炎癥性腸病的發(fā)病機制尚未明確[9],臨床上普遍認為炎癥性腸病的發(fā)病與遺傳、腸道免疫功能異常、環(huán)境、飲食等因素密切相關[10]。炎癥性腸病通常會反復發(fā)作,對患者的日常生活造成嚴重的影響,給患者帶來極大的痛苦[11]。因此,對炎癥性腸病進行早期診斷,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能夠為炎癥性腸病的臨床診治提供可靠的指導意見。
本次研究選取70例炎癥性腸病患者和70例健康體檢者進行對比研究,研究結果顯示,炎癥性腸病組患者的中性粒細胞濃度、血小板計數、血小板體積、紅細胞分布寬度、血紅蛋白濃度、C反應蛋白、血沉均與健康體檢者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說明血常規(guī)檢查對指導炎癥性腸病的診斷是可行的。中性粒細胞具有吞噬功能,能夠吞噬細菌,當腸道出現炎癥感染時,中性粒細胞吞噬的細菌增多,變?yōu)槟摷毎?,并進入血液中,濃度增高[12]。C反應蛋白是一種非特異性的急性反應蛋白,當機體發(fā)生炎癥感染時,C反應蛋白會出現迅速的升高[13]。血沉是指紅細胞的沉降速度,與紅細胞的聚集密切相關,當機體發(fā)生炎癥感染時,紅細胞和血小板發(fā)生聚集,血紅蛋白濃度增高,血小板體積增大,血沉速度明顯加快,血液黏稠度增高[14]。炎癥性腸病患者的血常規(guī)檢查指標在機體發(fā)生炎癥感染后均發(fā)生改變,因此,當血常規(guī)檢查各項檢測指標出現異常改變,加上患者出現消化道異常癥狀,提示患者可能患有炎癥性腸病。
綜上所述,開展血常規(guī)檢查能夠對炎癥性腸病進行診斷,為炎癥性腸病的臨床診斷和治療提供參考。
參考文獻
[1]楊榮萍,郭梅梅,肖鵬,等.血常規(guī)檢查對炎癥性腸病活動性判斷價值[J].胃腸病學和肝病學雜志,2013,22(12):1247-1250.
[2]徐黎明.探討開展對炎癥性腸病的診斷價值[J].中國醫(yī)藥指南,2015,13(4):207-208.
[3]中華醫(yī)學會消化病學分會炎癥性腸病學組.炎癥性腸病診斷與治療的共識意見(2012年)[J].中華內科雜志,2012,51(10):818-831.
[4]楊紀國.探討炎癥性腸病中凝血異常與炎性反應的關系[J].中外醫(yī)學研究,2013,11(21):150-151.
[5]楊冬,王貞.炎癥性腸病血清相關抗體檢測的臨床價值[J].大連醫(yī)科大學學報,2010,32(3):343-347.
[6]王為.血清學標志物在炎癥性腸病中的研究進展[J].臨床消化病雜志,2011,23(5):314-316.
[7]楊偉.探討炎癥性腸病中凝血異常與炎性反應的關系[J].中國衛(wèi)生標準管理,2015,6(6):165-166.
[8]俞靜華,單國棟,樓濱,等.血清抗微生物抗體檢測對炎癥性腸病診斷的臨床意義[J].中華消化雜志,2014,34(10):675-679.
[9]姚芳,范一宏,呂賓,等.血清學標記物在炎癥性腸病中的研究進展[J].胃腸病學,2014,19(4):245-247.
[10]李慕然,劉艷迪,鄭曉莉,等.血清學抗體檢測對炎癥性腸病的診斷價值[J].中華臨床醫(yī)師雜志(電子版),2013,8(6):2425-2428.
[11]古春昱,張玲娟,劉力賓,等.凝血功能異常與炎癥性腸病相關性的研究進展[J].中國實驗診斷學,2014,18(6):1042-1044.
[12]黃勤,王恩,林敏華,等.潰瘍性結腸炎患者P-選擇素和血小板參數分析[J].胃腸病學,2012,17(7):430-432.
[13]陶東升.炎癥性腸病患者血清中自身抗體檢測的臨床意義[J].醫(yī)學信息(中旬刊),2011,24(8):3607-3608.
[14]袁曉艷,湯浩,姜敏,等.活動期潰瘍性結腸炎患者血常規(guī)和凝血系列的變化[J].中國醫(yī)科大學學報,2013,42(3):267-268.
(收稿日期:2015.10.08)
【中圖分類號】R574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7-8517(2016)01-0075-02
作者簡介:曹會芳(1975-),女,本科,主管檢驗技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