畢潔明
(西南民族大學藝術學院,四川 成都 610225)
?
淺談舒曼《交響練習曲》的演奏技巧
畢潔明
(西南民族大學藝術學院,四川 成都 610225)
摘要:舒曼的《交響練習曲》因為其獨辟蹊徑,大膽的將變奏曲與練習曲巧妙的結合在一起而被大家所熟知。作品中包含了許多鋼琴的演奏技巧,對于許多鋼琴的演奏技法有獨到的創(chuàng)新。
本論以“淺談舒曼《交響練習曲》的演奏技巧”為課題,從演奏和弦時的處理、單音演奏處理、裝飾音的演奏、踏板的應用、節(jié)奏節(jié)拍的控制等方面展開論證,從而讓演奏者在演奏中能夠更加準確、全面的詮釋作品,避免出現(xiàn)演奏上的錯誤,讓大家對《交響練習曲》的演奏技巧更加清晰明了,讓學習彈奏《交響練習曲》的人在學習過程中能夠事半功倍并取得重大的突破。
關鍵詞:交響練習曲;演奏技巧;運用
1演奏和弦時的處理
和弦的使用在《交響練習曲》中非常的頻繁,在全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而它在不同地方的使用,起的作用不相同,處理起來也是不同的。
1.1主題中的和弦處理
全曲的主題部分通篇在運用和弦來表達作者的樂思與情感,右手和弦的高聲部旋律是整個主題的中心部分,所以演奏時,右手要向右傾,使力量偏向于四五指,用四五指來勾勒主題旋律,前三個指頭在下鍵時一定要輕于四五指,使得四五指在彈奏時,可以將高聲部的音全部連在一起,形成“一個連線一句”的效果。由于主題氣氛凝重低沉,情感的表達是循序漸進、一層一層的,所以和弦的強弱處理也是層層遞進的,只有在快到最后的第十四小節(jié)的延長音時,給予“sf”(突強的)突變似的力量對比,隨后又在非常柔和的和弦聲中結束主題部分。
1.2變奏中的和弦處理
1.2.1變奏一
變奏一中也是右手和弦的高聲部做旋律的主題,所以處理起來和同主題中的和弦一樣,但是不同的是,變奏一是一個相對比較活潑、類似進行曲風格的變奏,里面跳音與連音交替非常的頻繁,有時是單手跳連交替,有時是雙手跳連接替,有時則是左手跳右手連或者右手跳左手連,這對于左右手手腕以及手臂的靈活度要求非常的高,尤其是“落滾”這個動作。下鍵前,手指離鍵盤適度位置,手腕微微高于手掌。下鍵時,借助下落的力量使手指觸鍵更有力量,聲音更純粹,下鍵更到底,這時的手腕微微低于手掌。觸鍵結束后,手腕發(fā)力,帶動手指離開鍵盤,借助剛剛手腕的發(fā)力,進行下一個“落滾”的動作,簡單地說,就是對“發(fā)力”與“借力”的循環(huán)使用。如果感覺這個動作做不到位,可以在平時的時候用手腕模仿波浪上下浮動的感覺,體會這個動作的動作原理。
與變奏一處理方式一樣的還有變奏六、變奏七,高聲部依然是旋律聲部,弱起的節(jié)奏使得變奏曲通便都運用到了“落滾”這個技術,這對于手腕來說也是一種考驗,特殊的處理給變奏帶來一絲詼諧而又清新的氣氛。
1.2.2變奏二
變奏二中,和弦不再作為主題旋律出現(xiàn),而是成為為旋律作襯托的和聲部分。變奏二的旋律一開始如女子般柔情似水、甜美可愛,但是隨著樂思的發(fā)展,逐漸器宇軒昂起來,所以怎樣凸顯旋律,將和聲聲部的聲音控制在最佳位置,是這一部分的難點。
首先,和聲聲部的所有音在觸鍵時必須做到貼鍵觸鍵,因為這樣做既可以避免演奏時由于和聲聲部的聲音過大而造成聲部混亂主題不清晰,也可以解決因為擔心和聲聲部的聲音過大而不敢用力演奏造成的音符的缺失。其次,無論是高音旋律聲部還是低音旋律聲部,在演奏時,應盡量用手指的彈奏將旋律連在一起,形成一句一句的大連線,這樣可以使主題更加清晰,聲音更加流暢。這樣做,對于左右手三四五指的要求也更加高。練習時,將旋律聲部及和聲聲部分開單獨練,在確保旋律聲部可以連成一線,和聲聲部的貼鍵觸鍵做的非常熟練,不會漏音、不會過重的時候,再將兩個聲部和在一起練習,讓聲部間相互磨合,熟練演奏。
1.2.3變奏四、變奏五、變奏十
變奏四、變奏五、變奏十這三個變奏中出現(xiàn)的和弦,在演奏中的處理是保持持續(xù)有力的斷奏。其中變奏四通篇一直在使用sf這個音樂符號,需要演奏者在彈奏和弦斷奏時,通過“推臂”這個動作,將背部、大臂、小臂的力量傳達到手指,使得演奏充滿激情與能量。本變奏和弦的處理重點是在演奏時做到干凈清晰有力量,并且突出和弦最高音聲部的旋律線條。
變奏五是由變奏四變化發(fā)展而來的,其中變奏五的“八分音符·空·十六分音符”的節(jié)奏型,源于變奏四的第七~十小節(jié),聽起來很像附點音型。這個變奏大部分和弦的跨度很大,和弦與和弦之間的跳躍很頻繁,所以對手指的靈活度和手腕轉(zhuǎn)腕的靈活性要求比較高。練習時應該先把指法安排好,然后用非常慢的速度,在節(jié)拍器的引導下,左右手分開練習。將速度由慢到快設為幾個部分,如果樂曲在一個速度部分能保持不出錯,那么就可以進入到比之前更快的速度中練習。由于這個變奏中強弱的對比比較明顯,所以在表現(xiàn)強的力量時,演奏和弦要借助身體來發(fā)力,推動手指的下鍵,增加下鍵力度。反之在需要表現(xiàn)力量弱的時候,和弦下鍵只需要用到手腕的力量,有時甚至只需要手指的力量就可以了。
變奏十是一個活潑歡樂的變奏,它特有的音型——“十六分音符·空·空·十六分音符”讓右手演奏和弦時顯得忙碌而又不失靈巧,因此怎樣做到靈巧而不慌亂是這個變奏演奏時的一個難點。除了手腕與手指的密切配合外,力量的把握也是非常重要的,由于這部分全部是十六分音符,所以演奏時速度會非常快,下鍵力量太重會顯得樂曲笨重拖沓,而力量太輕則會顯得太過輕描淡寫,沒有力道。發(fā)力時最好只用手腕的力量,因為如果動用手臂發(fā)力,勢必會將音與音之間間隔時間拖長,練習進入后期時,速度難以提上來并且力度也會更加不好把握。而如果只用手指的力量,速度一旦提上來,下鍵力量勢必會因為速度的關系而受到影響,下鍵時的力度就有可能不到位,從而使得演奏中出現(xiàn)漏音現(xiàn)象。這個變奏還有一個比較特殊的地方就在于它的左手要采用“非連奏”的方式演奏,練習時要借助節(jié)拍器,用很慢的速度單獨練習左手,左手在彈奏每個音符的時候都要將音的時值拖到無限接近正常時值,讓左手的整個演奏處于似斷非斷、似連非連的狀態(tài)。等到左手可以在標準速度下依然很熟練并且不出錯的用“非連奏”的方式演奏時,就可以把雙手合起來練習了。
1.2.4變奏十二
這個變奏的和弦技巧演奏融合了之前很多變奏的和弦演奏技法,此變奏雖然是全曲的結尾,但是它的長度幾乎相當于前面所有變奏的長度總和,是全曲的高潮與精華所在。以樂譜中出現(xiàn)的雙豎線為界,可以把變奏十二分成九段。又因為它采用了類似回旋曲式的方式不斷重復主題,變奏中只有前三段是不同的,從樂曲第四段開始變化重復一~三段,所以本變奏又可以每三段化作一個大的部分,分成三大部分,后兩部分是第一部分的變化重復。
第一部分第一段與變奏一樣,跳音和連音交替的很頻繁,所以要用“落滾”的演奏方式來解決跳連音之間的銜接,練習的方法和變奏一樣。
第二段非常短,和聲聲部的和弦處理方式與變奏二相同,做貼鍵觸鍵處理,旋律聲部的旋律形成一句一句式的大連線。使得主題更加清晰,聲音更加流暢。
第三段則是與主題部分的和聲處理方式相似,突出旋律聲部,將力量偏向于演奏旋律的手指,只不過旋律聲部有時候在右手有時候在左手,隨著旋律的推進不斷交替。
練習時,必須保證整個變奏每個音符的準確以及聲音的清晰。由于這個變奏中的和弦跨度與密度都很大,演奏時非常容易出現(xiàn)錯誤,聲音也會容易模糊不清,所以需要將變奏分段練習。正如我前面說的,根據(jù)雙豎線該變奏可以分為九段,一段一段的練習,不僅可以讓演奏者演奏時對變奏的層次看得更加清楚,而且起到了放大演奏錯誤的作用,敦促演奏者改進。如果在練習時再加入節(jié)拍器的輔助,相信會事半功倍。
2單音的處理
舒曼的這部《交響練習曲》涉及單音跑動的變奏比較少,只有變奏三、變奏八以及變奏十一,雖然這三個變奏都涉及手指在鍵盤上的單音跑動,但是每一個變奏所用到的演奏技巧不一樣,演奏效果也不盡相同。
2.1變奏三
本變奏通過右手快速跑動演奏分解和弦來襯托左手的主旋律。由于右手全部都是三十二分音符的跑動,并且音與音之間的跨度在三度以上,所以對右手演奏時的音符準確度要求非常高。練習時,首先應該確定指法,以最適合的指法進行演奏,因為如果指法不確定或者不科學,會對右手的跑動造成影響,使右手在跑動時彈錯音或者速度提不上去。其次,采用打節(jié)拍器慢速單手練習的方式練習。演奏時將手腕微微吊起,使得我們只能用手指去觸鍵,此時除了手指用力外,其他的地方都要保持放松狀態(tài),尤其是肩膀和手臂,因為只有這些地方放松了,手指才會不受限制的快速彈奏。如果彈奏時肩膀和手臂緊繃,那么在演奏需要提升速度時,很容易造成手臂和手指的疲累,速度也很難提升上去。第三,練習時不能做高抬指動作,手指最好貼鍵觸鍵,因為高抬指會拖延手指下鍵的時間,對于后期提升速度不利,而且高抬指會加重手指的力度,從而在演奏中影響左手主旋律的清晰度。手指的貼鍵觸鍵,即可以很好地控制力度,又可以對以后提升速度起到很大的幫助。
2.2變奏八
本變奏是一個激情澎湃的變奏,從頭到尾都在使用sf和ff這兩種強度符號,并且特殊節(jié)奏型貫穿始終,例如“前附點六十四分音符”“前附點三十二分音符”“八分音符接六十四分音符”等,這使得左右手靈活度的難度變得非常大,要求我們在練習時,多做“高抬指”運動,務必保持每一個音的清晰度。在清晰度得到保證之后,開始加入力量,變奏中有一個特殊現(xiàn)象就是,特殊節(jié)奏型基本上是兩個或兩個以上用連線連接在一起,構成一句一句的小樂句。每一句的開頭演奏時,都要將身體的全部力量注入其中,借助這股力量推動接下來的演奏,可以說這里面無論是六十四分音符還是三十二分音符,都是借助前面身體給予的力量,在推力的作用下完成的。
2.3變奏十一
變奏十一是一個柔美憂傷的變奏,它猶如一位抒情女高音,要唱盡那天下的悲歡離合,愛恨情仇。本變奏之所以如此優(yōu)美動聽,除了作者賦予作品的情感之外,作品采用的節(jié)奏方式也起到了很大的作用,舒曼在這個變奏中使用了“不對稱式的節(jié)奏型”,這種節(jié)奏型會給人們帶來聽覺上層層遞進,情感上層層深入的音樂效果。此變奏好聽但是演奏起來不好把握。首先要學會換算,在變奏十一中出現(xiàn)最多的是五連音對十六個三十二分音符這種節(jié)奏型,它的比例是1:3.2,這說明每彈一個五連音中的音就要有3.2個三十二分音符一起彈過。其次就是借助節(jié)拍器的輔助,從慢速開始練對位,左手在演奏時還是堅持手指貼鍵觸鍵。練習時,全身要放松,不要因為旋律節(jié)奏的特殊而將身體繃緊,那樣不會給演奏帶來任何的幫助。
3結語
舒曼《交響練習曲》中的每一部分都獨具特色,不同的變奏對于我們演奏的要求不一樣,對我們演奏技法上的幫助也不同。它幫助我們發(fā)覺自身演奏的不足之處,帶我們領略更高的演奏要求和演奏技巧。如果說情感是《交響練習曲》的血肉,那么演奏技巧就是它的骨骼,正確的演奏技法可以帶領我們突破技法造詣上的瓶頸,引領我們走向更廣闊的演奏領域。
參考文獻:
[1]常樺.舒曼和他的鋼琴作品[J].鋼琴藝術.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2003.
[2]李蕾.舒曼鋼琴藝術的探索[J].長春大學學報,2006.
[3]李斯特.張洪島,張洪模,張寧譯.李斯特論柏遼茲與舒曼[M].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2005.
[4]舒曼.舒曼鋼琴曲選[M].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1960.
[5]巴巴拉·邁爾.羅伯特·舒曼[M].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2004.
[6]陳玉蕓.舒曼鋼琴代表作之研究[M].臺北:全音樂譜出版公司.
[7]瓦·科年.許存龍譯.舒曼的音樂創(chuàng)作[M].音樂譯文,1960.
[8]肖東英.淺析舒曼鋼琴作品的曲式特征及其創(chuàng)作背景[J].北方音樂33期.
中圖分類號:J624.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1-1602(2016)04-0295-02
作者簡介:畢潔明,女,漢,湖北大冶人,西南民族大學2013級碩士研究生,專業(yè)方向:音樂與舞蹈學(器樂表演與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