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倩玉,王永德
(黑龍江八一農墾大學,黑龍江 大慶 163000)
?
上市公司內部控制信息披露問題的幾點建議
史倩玉,王永德
(黑龍江八一農墾大學,黑龍江 大慶 163000)
摘要:對比近幾年上市公司對內部控制信息的披露情況,簡要分析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現狀以及存在的問題和原因,并提出相應的解決對策。
關鍵詞:內部控制;信息披露;上市公司
一、上市公司內部控制信息披露現狀
一般來說,上市公司的內部控制信息披露可分為強制性披露和自愿性披露。自2008年《企業(yè)內部控制基本規(guī)范》出臺以來, 上市公司內部控制信息披露的自覺性和水平已有顯著提高,并且有逐年變好的趨勢。按照公司網站、巨潮資訊網、滬深交易所網站等披露的公開信息,以下是對近幾年來各個企業(yè)的內部控制自我評價報告和審計報告的披露情況的比較。
1.內部控制自我評價報告披露情況
年份上市公司參數披露了內部控制自我評價報告的公司未披露內部控制自我評價報告的公司數目比例數目比例20122105161876.86%48723.14%20132469222390.04%2469.96%20142328229698.63%321.37%
由上表可以看出,內部控制自我評價報告的披露情況已經逐年變好,由2012年的76.86%變?yōu)?014年的98.63%,有了顯著的提升。
2.內部控制審計報告披露情況
年份上市公司參數出具了內部控制審計報告的公司未出具內部控制審計報告的公司數目比例數目比例2012210587541.57%123059.43%20132469150460.92%96539.08%20142328216793.08%1616.91%
通過上表的對比我們可以明顯看出,近三年來出具內部控制審計報告的上市公司比例。2012年為41.57%,2013年升為60.92%,而2014年則為93.08%,上市公司內部控制報告披露的狀態(tài)呈明顯上升趨勢。
二、上市公司內部控制信息披露存在的問題
通過上文的數據我們可以看出,近幾年來我國能夠主動披露內部控制信息的上市公司數量在逐年增加,但是有很多披露了內部控制信息的公司同樣也存在很多的問題,具體表現可以分為以下這幾個方面:
1.披露流于形式,沒有實質性的內容
雖然披露內部控制信息的公司數量正在逐年上升,但還是有一部分公司并沒有披露內控信息。而且目前有好多已披露內部控制信息的公司也是僅僅在監(jiān)事會的報告中做了簡單的描述,如:“本公司已經建立了完善的內部控制制度”之類的話,并沒有關于內部控制制度評價或者本單位內控情況的實質性的內容。由此可見,我國上市公司內部控制信息披露還只是流于形式,很多公司都只是為了應付國家的法規(guī),并不是出于自愿去披露的。
2.對內部控制不足之處披露極少
有些公司的年度報告中基本上沒有什么實質性的內容,并且只披露了一些好的方面,而對公司存在的缺陷卻只字不提,或避重就輕,只披露很少一部分的不足之處。公司的所有者們對內部控制自我評價報告的評價也不能給予實質性的意見,即使有也僅限于好的方面。而且董事和監(jiān)事們對于企業(yè)信息的披露很少履行監(jiān)督職責。
3.對披露的內容和形式缺乏統(tǒng)一的規(guī)定
目前,雖然很多上市公司按規(guī)定披露了內部控制信息,但他們披露的內容也都非常簡單,并且沒有規(guī)范的格式和實質性的說明。這一現象的根本原因在于相關法規(guī)對披露的內容、格式等缺乏一個統(tǒng)一的規(guī)范。
4.內部控制信息披露責任主體不明確
從近年來的上市公司內部控制信息披露報告中可以看出,不論是滬市還是深市,上市公司披露的責任主體存在很大區(qū)別,有的是通過董事會披露,有的是通過監(jiān)事會披露,有些則兩個都披露。然而,董事會和監(jiān)事會是職能不同的兩個部門,在公司的位置不同,因此對公司內部控制制度問題的考慮角度、關注點和表達的意見也有很大差異,于是就出現了內部控制信息披露主體不一致的現象,從而導致企業(yè)無法有效地落實內部控制責任,也使投資者很難取得有效的信息。
從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我國上市公司內部控制信息披露不僅在形式上缺乏統(tǒng)一的標準,在內容上也不能準確地反映出公司內部控制的真實情況。這種混亂的內部控制信息披露情況不僅不利于改善公司的經營效益,還在一定程度上損害了證券市場上廣大投資者的利益。
三、我國上市公司內部控制信息披露問題產生的原因
1.披露的動力不足
目前為止,我國有些中小企業(yè)的內部控制信息披露方面仍然有些不足。原因是如果按規(guī)定披露內部控制信息,成本費用會很大,而又不能馬上從披露中獲得收益。而且,如果內部控制上的缺陷一旦被披露還會對公司的股票、銷售和在市場上的聲譽等方面產生一定的負面影響。公司正是考慮到經濟原因,才不愿對內部控制信息如實地披露,如此惡性循環(huán),導致舞弊現象的出現。
2.公司治理結構不完善
民營企業(yè)有好多是家族企業(yè)。一般情況下,企業(yè)的所有者同時也是經營者、管理者,角色和權利出現交叉,不利于企業(yè)的正常管理與運營。此外,企業(yè)股東的權益意識淡薄也是引起企業(yè)披露不夠好的一條原因。由于很少有股東會要求企業(yè)對自己披露內控報告,導致經營者對股東隱瞞信息,股東沒有正確行使自己的權利,國家相關政策又沒有落實,對經營者缺乏有效的監(jiān)管。也正是由于上述原因導致上市公司經營者對內部控制信息披露問題不夠重視[1]。
3.內部控制信息披露相關法律制度不夠健全
目前為止,我國仍然沒有明確的法律法規(guī)對于內部控制信息披露進行系統(tǒng)的規(guī)范。對于那些應該披露卻沒有披露或披露虛假報告,甚至注冊會計師包庇上市公司,提供不符合事實的評價意見等行為沒有明確的處罰規(guī)定。在監(jiān)管不嚴的情況下,企業(yè)對內部控制信息披露都持著一種得過且過,能少披露就少披露的心態(tài)。
四、完善上市公司內部控制信息披露的相關建議
1.提高上市公司自愿披露內部控制信息的動力
目前我國上市公司都不愿如實披露內部控制信息,主要原因是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動力不足。對此,我國的相應監(jiān)管部門應該在建立相應的管理制度來保證內部控制信息的披露的同時應采取一定的激勵措施激勵上市公司主動披露內控報告,并出臺相應的制度和法律來規(guī)范上市公司內部控制信息披露的格式和內容。在進行強制性披露的同時應鼓勵和幫助企業(yè)進行內部控制信息的披露[2]。
2.健全上市公司治理結構
公司的治理結構對內部控制信息披露有很大的影響,一個上市公司要更好地進行內部控制信息披露,首先就要完善公司治理結構。完善公司治理結構不僅可以促進內部控制信息很好地披露,還可以監(jiān)督內部控制信息的有效性。因此,上市公司應該首先明確所有權與經營權分離后的委托關系。其次,要優(yōu)化公司的股權結構。要想解決上市公司披露內部控制信息不夠積極、不夠完善的問題,就要提高公司所有者、經營者以及內部審計機構的獨立性。
3.強化政府部門的相關法制建設
繼2008年《內部控制基本規(guī)范》后出臺的《企業(yè)內部控制配套指引》雖然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我國內部控制信息的披露,但目前我國上市公司內部控制信息披露仍然不夠理想,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上市公司對內部控制自我評價的方式和程序都不明確。所以,相關部門應盡快制定內部控制信息披露的操作規(guī)程,并加強對上市公司內部控制信息披露自我評價的培訓和指導。并通過對內部控制信息披露的過程中出現的格式不規(guī)范、披露內容不夠全面等違規(guī)行為制定相應的懲罰機制,加大監(jiān)管力度,從而使上市公司內部控制信息披露更加全面[3]。
4.提高注冊會計師的職業(yè)水平
在上市公司內部控制信息披露過程中,注冊會計師起著監(jiān)督和審查的重要作用。因此,首先要加強注冊會計師的相關培訓及后續(xù)教育,提高其執(zhí)業(yè)水平,使其對各種規(guī)章制度都很明確。其次,要提高注冊會計師的職業(yè)道德水準,培養(yǎng)其良好的職業(yè)道德操守,防止注冊會計師包庇上市公司,提供不符合事實的評價意見等行為的出現。
五、結論
由上述論證可知,我國上市公司對于內部控制信息披露的質量普遍較低,主要表現為:披露的內部控制信息形式化嚴重、披露缺乏主動性和自愿性,公司治理結構不健全,法律不夠完善等。筆者認為,監(jiān)管機構、公司管理層和投資者這三方之間的結構失衡是引起內部控制會計信息披露的各種問題的主要原因。因此,我們不僅要建立健全內部治理結構,還要完善外部監(jiān)督機制,內外環(huán)境共同作用,相互牽制,改善公司內部治理結構不完善、外部監(jiān)督不夠有力的狀態(tài),這樣可以使企業(yè)內部控制信息披露的質量有很大提升,從而保證公司披露的內部控制信息具有有效性和真實性[4]。
參考文獻:
[1]羅春華,梁淑熳.我國上市公司內部控制信息披露分析[J].金融經濟,2012,(7).
[2]張妙凌.我國上市公司內部控制信息披露問題研究[J].財會研究,2012,(5).
[3]吳丹紅,王博紅.上市公司內部控制信息披露研究[J].財會通訊,2012,(3下).
[4]莊淑芹.上市公司內部控制信息披露問題研究[J].商業(yè)經濟,2013,(9).
(責任編輯:陳樹)
中圖分類號:F423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1-7836(2016)01-0155-02
作者簡介:史倩玉(1991—),女,黑龍江哈爾濱人,會計碩士研究生;王永德(1964—),男,黑龍江肇源人,教授,碩士生導師,黑龍江八一農墾大學會計學院院長,從事會計理論與實務研究。
收稿日期:2015-11-10
doi:10.3969/j.issn.1001-7836.2016.01.0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