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鳳,曾廣樂
(福建農林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福建 福州 350000)
?
社會保障的價值取向與道德建設的理念探討
王鳳,曾廣樂
(福建農林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福建 福州 350000)
作為現代社會發(fā)展和文明進步的產物,社會保障制度是一項具有深厚的倫理道德底蘊的制度,它的建設是以合理的價值取向為基礎的。社會保障制度的建設需要社會道德的支持,同時又推動著社會道德的進步與發(fā)展。社會保障的價值取向與道德建設的理念是一脈相承的,弄清兩者之間的關系,對于加強社會保障制度建設,促進道德建設,維護社會和諧有著重要的意義。
社會保障;價值取向;道德建設;理念
美國倫理學家諾蘭指出:“經濟體制是一個價值實體,它包含著一整套關于人性及其人與人之間相互關系的價值觀”,“每一種經濟體制都有自己的道德基礎,或至少有自己的道德含義”。[1]這就說明,任何一項社會制度及其分配制度都包含著道德上的價值判斷,并且都受到社會成員的道德監(jiān)督與評判。近現代以來,正義作為社會制度的首要價值,被專門用作評價社會制度的一種主要的道德標準。而現代社會保障以遵守人道、正義、效率等倫理原則為價值取向,這與道德建設的基本理念相一致。在道德建設過程中強調的是人們自覺地承認、接受和遵循適應現實社會需要的傳統(tǒng),規(guī)避不適應的傳統(tǒng)。倡導的是自由、平等、人權等基本理念。
社會保障首先保障的是人的生存,即解決人們最基本的生存問題,保障他們的正常生存和生活,免于生存危機。使他們能夠居有定所、病有所醫(yī)、老有所養(yǎng)。[2]這從倫理角度分析其根本在于尊重每個社會個體的尊嚴。這就要求社會保障的邏輯起點和終極目標都應該以人為本,將人作為主線,圍繞人展開。而人的尊嚴作為一種道德權利體現著人之為人的價值。從個體的意義上,道德表現為人的“德性”。即一個人所表現出來符合現實社會需要的思維方式和行為方式。在人的發(fā)展進步和人的精神生活的意義上,個人的“德性”是道德規(guī)范實現其價值、形成一定的道德關系或道德風尚的基礎。個人“德性”的形成是個體對于社會道德規(guī)范要求實行內化的過程,即“外得于人,內得于己”。[3]試想一個人如果連最基本的尊嚴都得不到尊重,基本的生存都維持不了,那么他又怎么實現內化的過程表現出自己的“德性”呢?
公平即公正、平等。在市場經濟社會中,社會公平指的是社會競爭主體在起點、機會、過程和結果等各個層面上的公正平等。社會保障的建立在于使社會公共資源進行再分配,而分配的規(guī)則必須遵循的首要原則就是公平。社會保障的主要目的就是通過自身獨特的運行機制來實現對社會弱勢群體的保護,解決市場競爭帶來的嚴重的實質性不公平問題,而且現代社會保障的實質是保障每個社會公民享受經濟社會帶來的成果,以便使每個人過上平等、幸福、滿意的生活。[4]這充分體現了現代意義上的社會保障對公平正義的倫理價值追求,也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體現。如果一個社會不能在維護公民的基本社會需要、醫(yī)療、教育等方面使每個人擁有平等的權利,那么這個社會就不是公平正義的了,所倡導的自由、平等、民主等價值觀念也就不能發(fā)展,人的全面發(fā)展也就不能實現。尊重人、維護人的權利、價值和尊嚴,促進人的全面發(fā)展,這既是道德原則,也是社會保障人道性的體現。
市場經濟以追求經濟利益最大化為唯一目標,追求利潤最大化是市場經濟體制下人們從事經濟活動的最大動力,自利性是市場經濟的基本屬性。對于自身利益的追求并不必然給社會和他人帶來損害,一方面可能使社會財富整體增加,另一方面也可能同時有益于他人。但關鍵是這種對于自身利益的追求,是需要具有道德約束和制度規(guī)范的。良性的市場經濟,是既具有自利性的追求,又具有道德約束、制度規(guī)范的市場經濟。沒有道德約束和制度規(guī)范的自利行為,會變成為達目的而不擇手段的短視行為、損人行為、損害社會行為,最終使經濟建設的成果毀于一旦,經濟建設的成績功虧一簣。而社會保障作為一種利益調節(jié)工具,它直接關系到社會成員的生老病死。在人們抗風險的能力下降的時候,社會保障實現了整個社會風險的責任共擔。因此它必須追求效率性。尋求效率必然要對各種資源進行優(yōu)化配置,如何重組資源則內含著行為者的價值判斷,遵循著相應的道德規(guī)范,而且有效的經濟活動本身就是對社會福利的創(chuàng)造。效率帶有手段善的色彩,具有工具價值,它有益于整個社會福利總量的增加,并且合乎道德價值目的。社會保障追求的效率性在于使稀缺性的社會保障資源進行合理優(yōu)化配置,提高利用效率。使其達到最大化的合理分配,維護社會正常運行。[5]在我國社會轉型期,社會各個方面都在發(fā)生著快速而深刻的變化,社會道德失范現象也很嚴重。社會保障在一定程度上會減少道德失范現象。
總之,社會保障的價值取向與道德建設的基本價值理念是一脈相承的。加強社會保障的建設有利于推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建設,維護社會穩(wěn)定,促進人的全面協(xié)調可持續(xù)發(fā)展。
[1] R.T諾蘭等著(美),姚新中等譯.倫理學與現實生活[M].華夏出版社,1998.
[2] 秦越存.人的尊嚴是社會保障的倫理基礎[J].應用倫理學前沿,2013.01.
[3] 錢廣榮.論道德建設[J].道德與文明,2003.01
[4] 秦越存.社會保障的倫理詮釋[J].學術交流,2012.02.
[5] 李建華,張效鋒.社會保障倫理:一個亟待研究的領域[J].哲學研究,2009.04.
王鳳,女,土家族,湖北鶴峰人,福建農林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馬克思主義理論2014級研究生,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曾廣樂,男,湖南邵陽人,福建農林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研究方向:倫理學原理、經濟倫理學與政治倫理學。
B82
A
1671-1602(2016)20-0108-01